馬 莉
(河南省航空物探遙感中心,鄭州450003)
2001年江澤民同志在參加亞太經合組織高峰會議的時候提出要構筑終身教育體系,創建學習型的社會;2006年胡錦濤同志在出席八國集團對話的時候發表講話指出:國際社會應更加重視終身教育,構建學習型的社會;2013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很多場合也做出了要牢固樹立終身學習理念的指示,他特別強調“國家要上進,就必須大興學習之風”。不難看出,終身學習,學習型社會已經成為我國社會發展,人民群眾全面發展,經濟發展的重要基礎。
我國產業結構長期是以第一、二產業為主。這兩項產業帶動了我國經濟的高速發展,但是這種發展模式對資源的消耗速度非常快,對環境的污染也越來越嚴重,所以通過研究發達國家的發展歷史可以得知,在社會結構趨向健康的“橄欖型”發展的時候,此時更需要改變產業結構,通過大力發展第三產業——服務業來不斷提高全國的經濟發展速度,同時在資源環境消耗和污染方面也同樣得到了改進。所以經濟的全球化直接導致我國在人才結構上大量缺少服務型的人才,要想適應全球化的經濟社會,就必須改變人才結構,如何改變?關鍵就是要通過學習。
隨著中國經濟水平的不斷發展,中國在世界的地位不斷提升。其他國家都開始注重中國的力量。改革開放初期,我國以人多力量大的優勢承接了很多國外代工工作,這種兩頭在外,中間在內的結構模式,使我國沒有國際話語權,定價權和銷售權都在國外。近年來,我國不斷在創新的路上摸索,也在逐步建立更完善的中國市場經濟,所以我國已經由過去的制造大國正在轉向創造大國。我國這種大規模的結構模式吸引了很多國家的高度關注。所以為了提高我國在國際分工中的份額,也贏得更多的尊重,需要不斷提高我國技術水平的先進度,以此來促進我國進入全球國際化的步伐。
經濟全球化的背后是知識的全球化。縱觀世界各國,每個國家都有各自的教育體系,這種教育體系更合適本國的特點和發展。但是在如今這種世界格局之下,要想提高我國的國家競爭力,必須在教育體系上做出巨大的改革。發達國家如美國、英國、德國等等國家,他們的教育體系現在已經以民營的模式不斷地進入中國的教育市場,也受到中國各界的一致好評。我國的教育體系應當做到順勢而為,應當隨著全球化的發展而進行教育全球化的改革,應不斷借鑒發達國家的教育理念,延續我國以人為本的治國方針,對教育體系展開科學、合理、有規劃、有遠景的設計和安排。
我國仍舊屬于發展中國家,距離發達國家還有一些差距,在人文素養、教育體系上都存在差距。通過調查發現,我國從小學到大學的人均教育投入不僅遠遠落后于發達國家,更低于其他金磚國家,低于俄羅斯、巴西、硬度、南非等。數據顯示,我國2013年的教育經費投入為24488.22億元。占國內生產總值比例為4.30%,比上年的4.28%增加了0.02個百分點。與國外相比,我國對教育的投資還明顯不足。所以,要想構建一個更能適應全球化的學習體系,就必須先在教育投入上加大馬力,雖然教育的改革成果很難在短時間內顯現,但是越是漫長的等待的越是最有價值的。所以一定要不斷加強對教育的投入,以滿足公眾對教育的渴望。
計算機技術的快速發展,不但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也將改變教育模式。如果你是教育者或者被教育者,你一定會發現當下的教育出現了一個新的格局,就是網絡教學。這種教學模式解決了距離遠,時間緊的難題。這種教育模式如果能夠大量的普及,將會有效地提高全民獲取信息的能力,從而提高全民的素質。所以政府需要著力推廣和普及網絡教學,特別是在偏遠山區,要不斷實現教育的公平發展,讓落后地區也進行先進教育的熏陶和影響,從而構建全民的終身學習體系。
民辦教育也是教育的主要組成成分之一。對于我國的教育發展而言,民辦教育是主要的發展方向。通過民辦教育,為一部分人提供了學習的環境。需要說明的是,民辦教育的辦學理念需要改變,必須將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為主,以提升能力為主,其他知識為輔的標準。古語有云:授之與魚不如授之于漁。所以不管是民辦教育還是公立教育,都需要秉承這個教育原則,以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為主,以提高學生對于學習的興趣和熱情為主。
根據我國自身資源特點和地域特色,不斷地引進國外優秀資源。一方面不斷開放我國對外的留學政策,吸引更多的留學生在中國學習,不僅可以為中國贏得世界的尊重,也可以給中國帶來多元化文化。促進我國學生的學習欲望,當發現有更有趣的知識和先進文化的時候,學生就會保持學習的欲望,由此就能夠為構建終身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另一方面鼓勵建立更多的中外合資學校。為世界文化的融合以及我國學生的學習提供更好的環境,為全球化經濟的人才儲備做出更多的貢獻。
教育是全民性的,所以要不斷提高每個人對教育的認識。教育業是生活化的,不是只在課堂中能夠進行有效的學習。教育更是社會化的,所以更需要社會各行各業的人員共同營造一個良好的終身學習的氛圍。一方面建議企業單位加大在職員工的培訓力度,企業要發展,就要成為一個學習型的企業,才能百年長青,永續發展。所以對員工的培訓不應忽視,應該登上企業發展的日程表。另一方面社區要在小區內建立學習中心,從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營造一個更好的學習環境,人是群居動物,也是帶有慣性思維的動物,一個學習型的環境,一定能夠有效促進全民族的形成良好的學習型社會。
經濟全球化和科學技術高速發展以及由此引起的社會巨大變化,使人們面對復雜多變、更富有挑戰性的世界。這要求加強教育的改革和創新,最大限度地開發人的潛能,提高思想品德、智力和身體、心理等綜合素質,要特別注意培養受教育者自主學習新知識、新技術的能力以及創新能力。適應經濟全球化的要求,還要注意培養一批高素質的國際性人才。這種人才不僅要有一定的外語能力,還要具有全球視野,了解本領域世界的發展現狀、前沿與趨勢,具有善于競爭、溝通、交流和合作的能力等等。
當今時代,學習者能否具備適應未來需要的能力,關鍵在于能否具備終身學習的能力。要改變目前各類學校教育特別是普通教育和職業教育互不溝通的狀況,為廣大受教育者提供多種選擇機會,使正規教育體系變得更加富有彈性,非正規教育的方式更為開放,鼓勵教育機構、辦學形式、課程設置、學生成分和經費來源的多樣化,努力滿足廣大社會成員對教育的多種需求。繼續深化教育體制改革,建設以學校為依托的、立足社會發展和社會成員多種需求的,包括對在職人員進行培訓的企業教育系統和以城鄉社區為單位的社會教育在內,打破學習的時空限制,促進教育結構體系的終身化、網絡化、開放化、多樣化和社會化。
[1]沈啟容.中外終身學習體系架構和模式的研究[J].繼續教育,20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