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躍武
(湖南大學 工商管理學院,長沙 410079)
互聯網金融對解決“長尾問題”的有限性
王躍武
(湖南大學 工商管理學院,長沙 410079)
互聯網金融的優勢主要在于突破了交易在時間、空間、人際等方面的自然限制,擴大了金融交易的空間和成功的機會,可有效地提升金融服務效率,但是互聯網金融對解決金融機構重視重要客戶而輕視一般客戶的問題,即“長尾問題”所能起到的作用仍是有限的。解決金融“長尾問題”,提高金融體系的普惠性,不僅需要創新金融方式,更有賴于深層次制度問題的解決。
互聯網金融;長尾問題;重要客戶;一般客戶
互聯網金融已成為當代中國乃至世界生活中的一個重要標簽,它不僅是種時髦,更是種利器。它究竟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什么,學術界需冷靜思考。
“長尾問題”其實存在已久,2004年被Chris Anderson歸納為:由于成本和效益的考慮,人們只關注重要的人或事,它們處于正態分布曲線的“頭部”,而處于曲線“尾部”、需要更多精力和成本才能關注到的大多數人或事則往往被忽略。
該問題在銀行等金融機構中更為突出。在金融業被認為存在著“二八原則”,即20%的重要客戶帶來80%的利潤,其他80%的普通客戶只帶來20%的利潤。在盈利目標的驅使下,金融機構一般會更重視對重要客戶的服務,對處于“長尾”位置的眾多普通客戶的金融需求往往被有意無意地輕視或忽視。現實中,金融機構對VIP客戶與普通客戶的“區別待遇”便是對金融“長尾問題”的直接印證。
處于“長尾”位置的普通客戶,其金融服務需求得不到高效、優質滿足主要表現在:(1)缺乏優質、多樣化的投資對象或理財產品。對一般投資者而言,投資股票,說“十有九虧”并不夸張。據上海證券報與聯合證券之星2008年底對A股市場25 110位投資者的抽樣調查表明:虧損幅度超過70%的占比高達60%;虧損在50%~70%的占比有22%;而盈利的股民僅占6%[1]。投資于房市呢?一方面是房價虛高,遠高于普通民眾的投資能力;另一方面是房產的大量積壓,至2013年底有795 953萬平方米的成品房積壓,即便以5000元/平方米計算,也有近40萬億元的資金積壓在”磚磚瓦瓦”上[2]。可見,房地產的泡沫及其蘊含的投資風險是多么嚴重。正因為如此,大量資金只能被”強制儲蓄”于銀行,只能獲得微薄的、甚至低于通貨膨脹率的存款利息。總之,對有余錢的普通客戶而言,最大的問題是“投資無門”,難以找到真正有投資價值的機會。(2)對于有融資需求的中小微型企業、個體或專業戶、創業者而言,現有的金融體系難以持續地、大面積地做到“雪中送炭”。(3)對于有支付、結算、轉賬等中間服務或掛失、換折、修改密碼等輔助性服務需求的普通客戶而言,往往需承擔名目繁多的“作業成本”與難熬的等待等非貨幣化的“交易成本”。
(一)互聯網金融的發展概況
從美國的情況看,互聯網金融的發展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金融企業運用互聯網為客戶提供金融產品和服務;第二階段,互聯網業務與金融的逐步融合,主要體現于圍繞互聯網業務展開的支付等中介服務上;第三階段,各種金融或非金融機構在互聯網環境中,運用互聯網信息及相關技術開展綜合的金融服務[3]。從我國的情況看,也基本上是沿著這三個階段發展。
從互聯網金融的具體業態看,互聯網金融并不僅僅是對傳統金融的一種技術革新或升級,它還包括一些顛覆性或革命性的因素,主要是:(1)去中介化。越來越多的互聯網金融活動以簡明、直接的方式發生在互聯網的用戶之間,甚至排斥傳統金融中介的參與。(2)開放性。各種金融或非金融機構,甚至個人,可以突破傳統制度的限制參與到多種互聯網金融業務中來;可以突破傳統金融業務中時間或空間上所受到的嚴重束縛。(3)信息化。互聯網中蘊含的大數據都可以用于互聯網金融的各種活動及其流程之中,也使互聯網金融的競爭更鮮明地呈現基于信息與知識的特征。
(二)互聯網金融帶來了什么?
1.互聯網保險能更保險嗎?
互聯網保險的B2C模式(“商對客”模式):(1)保險公司通過自己的網站宣傳介紹公司及其產品,銷售保險產品。(2)第三方保險超市網站。將多個保險公司及其產品置于一處展示并銷售,給顧客提供比較選擇的機會。這種營銷模式,對于有興趣購買保險產品且有一定信任基礎的顧客而言,能為其提供更客觀、全面、豐富的信息,可提高營銷效果;但對于對保險公司及其產品有顧慮,特別是對其冗長的理賠程序等缺乏信任的顧客而言,這種宣傳或銷售形式卻難以起到實質性的作用。因此,近幾年來我國互聯網保險的保費收入在總保費收入中的比例仍不足1%,而全球互聯網保險的平均水平也僅5%左右,即便是最高的美國也只占25%。
互聯網保險的B2B模式(“商對商”模式):(1)在互聯網風險市場,保險公司之間用以交換個別風險或風險組合。(2)互聯網風險拍賣,用以轉移或分散保險風險。對此,互聯網的技術與信息環境確實有利于提供更多的關于保險的衍生性產品的交易機會。
2.互聯網證券能帶來更高的投資回報嗎?
互聯網證券主要提供關于證券交易的直接性服務(網上開戶、交易、資金收付、銷戶)及間接性服務(研究、咨詢、風險控制、賬戶管理等)。從美國20世紀90年代的發展經歷看,它確實加劇了證券經紀業務的競爭態勢,并迫使其傭金大幅下降:1994~1999年,傭金的年復合增長率為-12.6%。交易成本的下降、各項附屬服務對客戶黏性的增強、交易時間與空間邊界的放大等確實有利于提升證券交易的規模與活躍度,也有利于資本市場信息基礎、證券流動性等條件的改善。
但是,至少從我國證券市場特別是股票市場的狀況看,這二十多年,證券市場的發展并沒有顯著提升投資者的投資收益率。因為,投資收益終歸要取決于所投資證券的內在投資價值,這并非互聯網所能直接改變的。
3.互聯網支付能更高效便利嗎?
無論是較先行的歐美國家還是略微滯后的中國,互聯網支付也許是發展得最好、最鮮明地體現互聯網金融優勢的一個領域。這主要歸功于三個基本方面:(1)傳統銀行的互聯網化。大多數傳統銀行都建立了自己的網站并將常規、重復性業務,特別是支付業務置于互聯網環境中。我國在這方面的進展也非常迅速,截至2013年第1季度,我國網絡銀行注冊用戶已達61 849萬戶,其中活躍用戶達31 642萬戶,網上交易金額為295.58萬億元,這大大推動了我國貨幣及其流通的電子化、無紙化。(2)新興網絡銀行的發展。這一方面是通過消除實體分支機構來降低管理費用與運營成本的新型銀行。據美國1993~1998年統計數據,這類銀行的資產年均增長率高達53%,遠高于傳統銀行的8%。另一方面是手機銀行的興起,將支付的便利化提升到了新的層次,這在我國也有長足的發展,在2013年的手機網民中的使用率已達52%。(3)第三方支付的異軍突起。截至2013年10月,我國已累計有超過250家企業獲得第三方支付牌照。盡管在本質上它僅是銀行支付的衍生物,是將部分資金從銀行賬戶轉移到過渡性的、虛擬化的網絡資金賬戶上,但還是極大地方便了相關的交易參與者。最典型的如支付寶,其用戶在2010年底就已突破5.5億,日交易額超過25億元,支持的商家已超過46萬家。
無疑,互聯網支付大大便利了廣大用戶的支付結算活動,也大大促進了相關商品交易規模的擴大、交易效率的提升和交易費用的降低。
4.互聯網借貸能有效解決融資與投資需求嗎?
互聯網借貸主要包括兩部分:一是傳統銀行機構借貸業務的網絡化;二是現在風行的“P2P”借貸。對于前者,借貸業務中的主要或關鍵流程如審批還是要通過線下、后臺完成的,與傳統業務流程相比并沒有多大的變化。因此,我們主要討論P2P借貸。
P2P借貸是發生在個人之間的、脫離金融媒介機構的直接借貸。這種借貸形式與那種基于熟人社會及其關系的直接借貸不同,它是在互聯網環境中,更多的是在陌生人之間發生的借貸行為。在P2P網絡借貸中,借貸平臺的職能與作用是關鍵的,要承擔制定交易規則、審核信用狀況、引導合同簽訂、監督還款、清算資金、保證系統安全性等重要職責。
在P2P網絡借貸方面,美國的Lending Club(借貸俱樂部)是比較成功的范例。自2009年以來,其收入與放款額平均年增長率約100%,至2012年11月已實現盈利,截至2013年10月其累計放款規模已超過280億美元。在中國,該新鮮事物一方面發展迅速,截至2013年9月P2P網絡借貸公司已超過500家;但另一方面越來越多的P2P平臺或公司陷入倒閉或“跑路”的困境,僅2013年10月份就有20家陷入這種困境。
我國P2P網絡借貸的發展主要受下列因素的制約:(1)規模上,我國的P2P平臺或公司小而散,明顯地缺乏規模經濟性,與Lending Club相差懸殊。(2)缺乏風險投資。P2P網絡借貸是一種技術與市場風險都較高的新業務,傳統金融特別是銀行機構很難為這種高風險、且搶自己傳統業務的新事物予以注資支持,因而急需風險投資。Lending Club從2007年5月設立至2013年5月先后吸收了6筆約10億美元的風險投資,這是我國P2P公司望塵莫及的。(3)信用評價。P2P網絡借貸一般是陌生人之間的資金交易,而且往往是初次交易,建立信任關系很難,必須借助關于借款人信用記錄的高質量信息逐步解決。在這個關鍵方面,中美之間的差距很大:美國有專門的商業化個人征信機構,個人征信系統被廣泛運用于商業活動中;而我國尚在建設中的全國性個人信用基礎數據庫屬于中央銀行,不僅內容上還不夠完善,而且處于封閉運行狀態,開放程度低。另外,Lending Club充分利用Facebook(臉譜)等社交平臺上的朋友間、校友間信任關系作為附加信息,以提高借貸業務的信用度與安全度;基于親和力準則,Lending Club開發了一套搜索和識別貸款機會的借貸匹配系統(Lending Match),該系統能夠幫助用戶迅速發現之前不知道的關系,使他們在有信任基礎的人群中借貸資金。而我國的P2P網絡借貸平臺或公司在如何挖掘、處理、利用各種大數據的技術層面上還落后很多。(4)社會信用環境。我國社會是建立在“親疏有序有別”的結構上的,長期處于“大政府、小社會”的社會治理模式中,商品經濟、市場經濟長期處于欠發達狀態,這使我國社會的信任關系難以在超脫于熟人關系的大范圍內廣泛提升與利用。這種社會信用環境極不利于互聯網借貸的健康發展。
P2P網絡借貸可以說是互聯網金融的高級形態,也可以說是檢驗互聯網金融發展階段或水平的重要方面。而上述制約因素的存在及其長期性和復雜性,使P2P借貸的作用受到抑制。
5.互聯網理財能產生更好的效益嗎?
互聯網理財服務主要包括兩類:一是理財的信息服務,包括提供理財產品信息、提供理財咨詢或建議、理財賬戶管理等。另一類是理財產品的銷售服務。即在客戶的閑散資金與金融機構的理財產品之間牽線搭橋、促成交易,促進資金的流動。典型的如余額寶,它是阿里巴巴集團利用其廣泛的客戶資源和大數據分析,試水金融產品銷售,與天弘基金合作推出的貨幣基金產品推銷平臺。
“余額寶”推出后以很強的流動性與相對較高的收益率吸引了眾多剩余或閑置資金的熱捧,平臺的總余額頻創新高。截至2014年6月30日,其資產凈值高達5741.6億元,遠遠高于天弘基金的其他理財產品,以致有不少人士擔心銀行是否會被“搬空”。
但值得注意的是,與“余額寶”類似的美國Paypal已經在2011年關閉了,這僅是因為嚴重的金融危機導致的嗎?“余額寶”是否也會面臨類似的問題、風險或危機呢?
從本質上講,“余額寶”不過是其客戶閑散資金的代理投資商、天弘基金產品的代理銷售商,利用其客戶資源將前者引到后者的理財產品中來。因而,客戶通過“余額寶”進行理財的收益率、風險程度、流動性歸根到底是取決于天弘基金對該資金的利用或再投資效果。因此,天弘基金的投資策略、經營風格、治理結構、風險控制機制以及它的投資環境、投資機會等都會對客戶的理財收益狀況形成重要影響。事實上,“余額寶”投資的“天弘增利寶貨幣”理財產品的收益率也有較大的波動,自2013年11月推出以來,其“七日年化收益率”最高的達6.745%,但到下筆的2014年10月7日卻只有4.089%。通過“余額寶”進行理財并沒有傳說中的“聚寶盆”或“吸金”魔力,投資者需要冷靜些。
總之,互聯網理財固然可提高閑散資金的流動或利用效率,但效率上的提高是否可以持續地轉化為效益上的提升卻不是互聯網工具或方式本身所能決定的,這終究要取決于資金的投資對象是否有內在的、上漲的投資價值。
要應用互聯網金融這種服務形式,其客戶也要發生成本,包括電腦、通信設施、需付費的應用軟件、通信費、互聯網交易費等固定性和變動性成本,這意味著那些還不是互聯網用戶的客戶或者對互聯網金融還沒有足夠信任的客戶并不會選擇這種金融服務形式。另外,利用互聯網金融還有一定的技術門檻,還需要跟蹤新技術及其應用的“學習成本”,因而這又會篩選掉相當一部分客戶。或者可以說,互聯網金融有利于解決一部分客戶的“長尾問題”,而被篩選掉的客戶的金融需求并不能通過互聯網金融得以滿足。
再從互聯網金融的主要服務形式看,如上所述,互聯網金融最有效的是在支付服務上,隨著互聯網的進一步普及,特別是智能手機在更廣泛的民眾中使用,互聯網金融在支付上的便捷高效優勢將更為凸顯,可以更好地、更廣泛地施惠于包括農村居民在內的大部分民眾,是最可能、最快地接近“普惠金融”目標的部分。但在其他金融服務方面,互聯網金融的功效并不如想像的那樣巨大。
互聯網金融的優勢主要在于突破了交易在時間、空間、人際等方面的自然限制,從而大大擴大了金融交易的“可能性集合”;這也大大提高了資金流動的速度,減少了許多低效甚或無效的等待或在途時間,從而提升交易完成的效率,這在支付領域中得到了鮮明的印證。但是,改善金融機構對一般客戶和弱勢群體的金融服務,提高金融的普惠性,不單是個技術問題,更主要的是制度問題(包括法律、政府規章等正式制度,也包括諸如道德、倫理、文化等非正式制度),并不會因為互聯網這種技術手段的引入而使制度問題自動得到歸避或解決。從目前的狀況看,互聯網金融對效率問題的解決是大有幫助的,但對效益問題的解決卻并不理想,因為影響互聯網金融的各種制度方面的問題,并不是互聯網技術能直接解決的。因此,互聯網金融盡管在一定程度上、在一些方面有利于促進一部分客戶的金融“長尾問題”的解決,但要真正廣泛、系統地解決該問題,讓眾多的“長尾”客戶得到平等的金融服務,還任重道遠。
[1]張雪.股民生存現狀調查:六成投資者虧損逾70%[EB/OL].http://finance.sina.com.cn/stock/stockarticle/20081229.
[2]王躍武.財務報表分析[M].上海:上海立信會計出版社,2014.
[3]姚文平.互聯網金融[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4.
(責任編輯、校對:郄彥平)
F830.49
A
1006-3544(2015)02-0022-04
2015-01-14
王躍武(1974-),男,湖南省資興市人,博士,湖南大學工商管理學院副教授,主要研究理論經濟學、財務與會計基礎理論、競爭力財務等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