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艷
(河北金融學院,河北 保定 071051)
保定市承接京津產業轉移策略問題研究
劉艷
(河北金融學院,河北 保定 071051)
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給河北省及保定市承接京津產業轉移提供了難得的歷史機遇。保定市應揚長避短,精心規劃,為承接產業轉移積極創造較其他地區更具吸引力的條件;應發揮政府協調作用,尊重企業主體地位,促進優化升級,加強產業轉移平臺建設,努力把保定市打造成京津冀新的經濟增長極。
京津冀協同發展;產業轉移;產業升級
2014年2月26日,習近平總書記在聽取京津冀協同發展工作匯報時強調,實現京津冀協同發展,是實現京津冀優勢互補、促進環渤海經濟區發展、帶動北方腹地發展的需要,是一個重大的國家戰略。在保定市融入京津冀一體化的進程中,如何有效承接京津產業轉移是實現京津冀協同發展的重要問題。
產業轉移是發生在不同經濟發展水平的區域之間的一種重要的經濟現象,產業轉移對于區域經濟結構調整及區域間經濟關系的優化具有重要意義。國外研究產業轉移問題起步較早,主要有:日本經濟學家赤松要的雁行模式理論、哈佛大學商學院教授弗農的產品生命周期理論、區域經濟發展梯度轉移理論等。德國經濟學家韋伯等提出了產業區位論,從微觀層面把握產業轉移問題,他認為決定工業區位的因子是運輸成本、勞動力成本和集聚成本,合理的工業區位是上述三個因子總費用最小的地方。產業區位論對于理解企業的位移、區位的選擇具有重要意義。
國內對于產業區域轉移的研究起步較晚。直到20世紀90年代后期,盧根鑫博士以產業分化為起點,以產業貿易和產業投資為研究重點,以價值盈余為核心范疇對國際產業轉移進行了系統研究,該研究沒有進行充分的實證分析,只從理論角度進行了闡釋。汪斌教授從產業結構和產業分工的角度研究了產業轉移。戴宏偉(2003)首次將產業梯度轉移規律應用到“大北京”經濟圈的研究中,對區域間產業轉移的機制、載體、途徑及其互動關系進行了系統的探討。王建峰、盧燕(2013)認為產業轉移是京津冀區域產業實現優化配置的必然,提升京津冀區域產業轉移綜合效應的最優路徑是進一步深化和完善京津產業鏈建設。谷聰、王曉晶(2013)認為,近年來京津地區因產業升級和結構調整,將一批不再具備比較優勢的傳統產業向外轉移,這對于內環京津地區的河北省而言既是機遇,也是挑戰。
(一)保定承接京津產業轉移的優勢
首先,保定承接京津產業轉移具有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保定與京津有著深厚的歷史文化淵源。保定市區位獨特,與北京、天津三角相倚,處在首都經濟圈的核心地帶,具備足夠的發展空間,交通便利,具有承接京津產業轉移最優越的區位優勢。
其次,保定自然資源、人才資源、產業發展基礎較好,具備較強的承載能力。保定是新中國第一批老工業基地,“一五”期間國家156個重點建設項目中有8個建在保定。改革開放以來,形成了以汽車及零部件、新能源裝備為代表的先進制造業產業集群和以長城、英利、天威為代表的現代企業集團。電子信息、新材料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和現代服務業也發展迅速,形成了較為合理的現代產業體系。保定水、土等自然資源條件能滿足更多人口、更大城市的發展需要,可為京津功能疏解和產業轉移提供廣闊空間。保定有16所高等院校,在校大學生25萬人,高校數量和大學生萬人擁有量在全國地級城市中位居首位,具備了較強的人才支撐能力。
再次,保定已搭建了一批承接產業轉移的平臺。保定市在原有產業園區進行整合提升的基礎上,新謀劃產業園區17個,建立了承接京津產業轉移園區34個。
(二)保定承接京津產業轉移的劣勢分析
首先,跨區域合作依然存在嚴重的行政壁壘。京津冀協同發展提升到國家戰略,三地合作出臺了相應的推進一體化的政策。但在現有體制之下,各區域都不愿意把基礎設施建設投入在邊界地區,行政區域間的基礎設施配套很不完善。
其次,整體上產業技術水平較低,經濟發展較滯后,影響對京津產業轉移的承接能力,而臨京津周邊其他城市較大的競爭壓力。
再次,對優秀人才的吸引力不強。保定無論從經濟實力上,還是從政治地位上都難以吸收優秀人才,加之近年來環境污染嚴重,雖然高校雖多,但人才流失仍然嚴重。
為有效承接京津產業轉移,保定市必須揚長避短,利用自身優勢,發揮政府協調作用,尊重企業主體地位,促進產業優化升級,加強產業轉移平臺建設,努力把保定市打造成京津冀新的經濟增長極。
1.提高認識,抓住機遇。產業轉移是資本、技術、智力等生產要素在空間上的變動。產業轉移的動力是能夠獲得更好的發展條件,也就是說,承接地必須具有發展該產業的比較優勢。保定市要抓住京津冀一體化協調發展的機遇,有效承接京津部分產業的轉移,最關鍵的問題是為其創造更好的發展條件。因此,應根據承接產業的發展需要制定長期規劃和目標,堅持不懈,鍥而不舍,從最有條件、最有基礎的地方做起,把產業轉移做好。
2.發揮政府的協調作用,加強政府的引導和服務工作。承接京津產業轉移,既需要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也要通過政府適度干預與調節,實施有效的宏觀調控,糾正市場經濟企業追求利益造成的產業失衡。加強政府的引導和服務工作,可以協調好不同區域之間的發展戰略、空間布局以及結構調整的重點和方向,從而有目的地引導實施產業轉移促進優化升級。市政府要營造良好的自主創新環境,完善知識產權保護制度,加快創新孵化器的構建、不斷完善基礎設施、行業服務機構、行業協會建設,同時加快有關制度建設、市場環境建設、行業文化建設等。加強政企間的溝通,順應市場和企業的發展趨勢,保證資源利用的合理有效和產業轉移工作的順利進行,防止產業轉移過程中可能出現的違規現象或對人口、資源、環境持續發展不利的現象。
3.發揮市場在產業轉移過程中的決定性作用,尊重企業的主體地位。產業轉移的主體是企業,推力是市場,承接產業轉移必須按市場經濟規律辦事。要遵循產業布局和產業轉移的客觀規律,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尊重企業在產業轉移中的主體地位。企業要主動承接產業轉移,根據自身特點和政府規劃,有選擇地承接京津產業轉移的項目,可以整體承接,也可以部分承接,積極促進企業自身的優化升級。企業要培養自主創新能力,實現“引進——消化吸收——創新——發展高新技術產業——技術出口”的技術創新良性循環。同時,要加強培育企業的配套生產能力,實現由單純的初級加工制造,向擁有自主知識產權、高附加值、高技術含量、大品牌的生產轉變,由被動承接轉為主動提升,提高產業的國際競爭力,積極融入國際高端生產的產業鏈中去,隨時準備承接國際高新技術產業鏈的轉移。
4.將承接產業轉移和促進產業優化升級結合起來。保定市承接京津產業轉移必須從本市產業發展的實際情況出發,通過承接產業轉移促進傳統制造業的優化升級,同時引進先進技術促進保定市的電子信息、新材料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和現代服務業快速發展,從而形成更加合理的現代產業體系。同時,產業轉移應高起點推進,應充分利用自身的區位優勢、資源優勢、產業優勢和綜合成本優勢,明確承接產業轉移的重點方向,瞄準產業轉移的重點區域,選準產業轉移的承接點,注重承接的針對性、有效性和靈活性。
[1]馮清利.產業集聚視角下河北承接京津產業轉移對策研究[J].商業時代,2011(31).
[2]谷聰,王曉晶.京津冀一體化背景下河北省承接京津產業轉移問題研究[J].知識經濟,2013(14).
[3]王建峰,盧燕.京津冀區域產業轉移綜合效應實證研究[J].河北經貿大學學報,2013(1).
(責任編輯:龍會芳;校對:劉文周)
F062.9
A
1006-3544(2015)02-0074-02
2014-10-15
保定市社科聯2014年度重點研究項目(20140147);保定市科技局軟科學項目(13ZR031)
劉艷(1984-),女,山東淄博人,河北金融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為國際貿易理論與實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