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丹丹
(齊齊哈爾大學 經濟與管理學院,黑龍江齊齊哈爾161006)
隨著經濟一體化進程的推進,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開始走出國門進行國際化經營。但企業國際化經營對企業績效的貢獻性到底如何,學者們對國際化程度與企業績效的關系沒形成一致性的意見,有的認為是正向影響,有的學者認為,是負向的關系,甚至還有學者認為兩者之間沒有任何關系。對企業國際化的理解和闡述,主要有經濟學的觀點、行為學的觀點及戰略管理的觀點。盡管國際上有關國際化與企業績效的研究已經取得了不少的成果,但是這否適合經濟轉型期背景下的中國企業國際化經營還有待檢驗。因此,揭示中國企業國際化程度與企業績效的內在關系具有深遠意義,本文以我國40家上市企業的國際化程度和企業績效數據為基礎進行了實證分析。
盡管由于對企業國際化的認識不同導致了對國際化程度的理解存在差異,但學者們一致認為對企業國際化程度與企業內外經營業務的相對規模和重要性直接相關。整理文獻發現,國內外學者對企業國際化程度的衡量有單維度和多維度兩個方面。從經營績效的角度,常采用(ESR)企業出口銷售額占總銷售額的比重、(FSTS)企業國外銷售額占總銷售額的比重等指標來衡量企業的國際化程度。從運營結構的角度,以FSTSFATA作為國際化程度衡量指標、海外子公司占全部子公司的比重(OSTS)、FSTS、FATA作為國際化程度衡量指標,以ROS作為企業績效衡量指標等單一指標來衡量企業的國際化程度。
通過對過往文獻的歸納和梳理,以及基于小規模樣本的實證研究結果可以知道,盡管以往關于企業績效是否受國際化程度影響這個課題的研究結論沒有達成一致(關系表現為正向、負向、U型、倒U型等),但是這些研究多是基于西方國家背景,本研究是基于中國本土企業國際化程度與企業績效關系進行的,與歐美等發達國家相比,我國大部分企業盡管近幾年海外直接投資迅速發展,但是仍處在以出口為主的初級階段,FDI絕對額很低。
本文設計了一個簡化計量模型,提出本研究的概念模型及相關假設如下:

圖1 概念模型
假設1:國際化企業的國際化程度影響企業的績效
假設1a:隨著國際化程度提升,企業的主營業務利潤率越高
假設1b:隨著國際化程度提升,企業的凈資產收益率越高
在上面2項假設的基礎上構建本研究多元線性回歸模型(ε為誤差項):

1.2.1 自變量
本研究以企業國際化程度作為自變量。眾學者在以往的文獻中提出很多關于企業國際化程度的衡量方法,并提出了很多衡量企業國際化的指標。在實證分析中,有的學者把海外投資額占總投資的比重作為衡量企業國際化的指標,有的把企業跨國經營的成本作為衡量指標。事實上我國大部分企業仍處在以出口為主的初級階段,盡管近幾年資本國際化迅速發展,但是與歐美等發達國家相比,FDI絕對額仍相對比較低,而且,通過在海外建立辦事處、設備、技術及產品、出口子公司來帶動國內原材料的出口。因此本文將出口額占總銷售額的比例(FSTS)作為企業國際化程度的衡量指標。
1.2.2 因變量
企業績效的衡量的主觀指標主要是滿意度等和客觀指標主要是指財務指標。在以往的研究中,以財務指標來衡量企業的經營績效居多,目前文獻中對企業績效的測量采用凈資產收益率ROE、總資產報酬率ROA、股票價格、銷售利潤率ROS、企業成長率及托賓Q值等指標,其中,ROE的受凈資產變化的影響較大,因此ROA、ROS使用較多。
運用SPSS對方程(1)進行多元線性回歸,采取向后剔除法,按照對因變量的影響對選入變量依次剔除,直到找到最符合選入標準為止;然后進行方差分析。輸出結果見表1所示。

表1 Y與X的擬合過程小結
表格變異系數的改變情況呈現了模型剔除過程,從調整的R2可見,可解釋的變異占總變異的比例隨著新變量的剔除越來越大。根據調整的R2,本文確定第8個模型。對應的相關系數R為0.613。

表2 Y與X的方差分析表
表2給出了方差分析后的模型8的檢驗結果,從表2可以看見回歸模型P值為0.00,F值為6.393,說明這個回歸模型具備了統計學上的意義,而模型8對應的變臉為凈資產收益率和主營業務利潤率,故本文采用這兩個指標來表示企業的經營績效。
本文以部分上市企業經營績效作為因變量,以主營業務利潤率和凈資產收益率來表示,主營業務利潤率表明企業每單位主營業務收入對應的利潤,反映了企業的獲利能力。國際化企業在國外的增值活動更多的是在其主營業務范圍內的產品,因而主營業務利潤率值越高,說明企業國際化所帶來的經濟績效和經營績效越好。
其計算公式為:主營業務利潤率=(主營業務利潤/主營業務收入)*100%
凈資產收益率=(稅后利潤/所有者權益)*100%
1.2.3 控制變量
本文在研究企業國際化與經營績效的關系過程中,為了排除其他因素對企業經營績效的影響以至于造成最終結果的偏差,考慮了一些企業層面的內生性因素可能產生影響。為了更加具有說服力,將資產負債率、企業規模作為控制變量。
(1)企業規模
規模經濟理論告訴我們,企業規模與其經營績效密切相關。現實中規模不同的企業在資金、技術研發、銷售渠道開發、資源獲取能力以及管理水平等諸多方面有著不同的優勢,不僅會對企業的經濟績效產生影響,甚至影響國際化戰略。因此有必要把企業規模作為控制變量,計算公式為:企業規模=LOG(企業資產總值),即取企業資產總值的對數。
(2)資產負債率
作為衡量企業的負債經營能力,資產負債率高負債率意味著,企業處在較大的經營風險中,再融資變得很艱難;資產負債率過低,則說明企業不能充分利用資金,資本運作能力低下,成長空間較小。將資產負債率作為控制變量為了最大限度控制資本結構對最終結果的影響,用企業總負債比上總資產來刻畫。計算公式為:企業資產負債率=(企業負債總額/企業資產總額)*100%。
在反映企業經營績效的指標中,企業營業利潤率的平均值為1.32%,最大值為5.08%,說明樣本企業的盈利能力合理的水平,樣本選取符合要求。國際化程度指標平均值為2.66%,最大值為8.79%,最小值為0.74%。這說明我國企業處在國際化的初級階段,以出口為主處于一個較低的水平,個別有國際化程度較高的企業。企業規模的對數值平均值為6.37,表示樣本企業的資產總額相差并不懸殊;各企業在負債經營能力上存在很大的差異。

表3 一般性統計分析結果
由于本文使用的樣本收集樣本的途徑是從2009年上市公司的年報數據中獲得的,數值變量間是否存在線性趨勢可以通過繪制散點圖進行觀察與確定。為了進一步描述變量之間的關系,采用散點圖擬合其關系曲線。

圖2 散點圖
數據分布情況說明本研究研究屬于線性回歸,適合的實證檢驗是多元線性回歸分析。
相關分析反映的是變量之間相互作用的可能性及是否存在相互影響,借以判斷假設、模型設置是否合理及是否存在共線性問題。以主營業務利潤率(A1、A2….A8)和凈資產收益(B1、B2….B8)為因變量對測量數據做相關分析分析結果如表4和表5。相關系數均為正值說明各題變量之間不存在互斥現象。按照Williams的分類標準,相關系數小于0.4為低度相關,大于0.7為高度相關。
從表4可以看出,主營業務利潤率的水平與企業資產負債率、企業企業國際化成統計上顯著的相關,這一結果說明企業的國際化程度有利于企業的績效。這一結果說明企業的國際化程度有利于企業的績效。
其他變量之間的相關系數從0.141221到0.38003不等,說明它們之間屬于低度相關的范圍,但是均存在著一定的關聯性。

表4 樣本企業各測量變量間項相關系數

表5 樣本企業各測量變量間項相關系數
以最小二乘法進行檢驗,驗證假設1a的結果見表6,結果顯示,模型模型中的假設預期與估計值的符號一致,各種變量對應的參數在5%的置信水平下都是顯著的。調整后的擬合優度,對截面數據來說,擬合優度已經很高了。可以證實假設1a。說明因變量能夠由變量x1、x2和x3來解釋,同時對模型進行多重共線性檢驗和異方差性檢驗,發現模型既不存在多重共線性,也不存在異方差性。模型估計結果表明:國際化程度直接作用于企業總資產收益率,國際化程度提高1%,凈資產收益提高1.65%。多元線性回歸結果如表6所示。

表6 回歸結果
據此可得到如下回歸方程:

以最小二乘法進行檢驗,驗證假設1b的結果見表7,結果顯示,模型模型中的假設預期與估計值的符號一致,各種變量對應的參數在5%的置信水平下都是顯著的。調整后的擬合優度,對截面數據來說,擬合優度已經很高了。可以證實假設1b。說明因變量能夠由變量x1、x2和x3來解釋,同時對模型進行多重共線性檢驗和異方差性檢驗,發現模型既不存在多重共線性,也不存在異方差性。模型估計結果表明:國際化程度直接作用于企業主營業務利潤率,國際化程度提高1%,凈資產收益提高3.73%。多元線性回歸結果如表7所示。

表7 回歸結果
據此可得如下回歸方程:

為了進一步驗證線性回歸的整體顯著性,接下來對線性回歸系數進行估計,并進行顯著性檢驗。

表8 Y與X的線性回歸系數估計與顯著性檢驗結果(a)
兩個回歸分析結果中RSquare均在0.2~0.5之間,各自變量和控制變量在20~50%之間能夠由多元回歸方程的解釋,這種情況在多元回歸中是允許的。企業的國際化程度與企業的績效對應的回歸系數指標均通過了顯著性檢驗,表明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企業的國際化程度越高則企業的績效趨向越好。
本文選取2009~2013年間在上市交易的40家上市公司的國際化程度和企業績效數據為基礎為研究對象,分析企業國際化程度對績效的影響。首先,對樣本進行描述性統計分析,以企業是否有外銷收入,即企業是否進行國際化,將企業界定為是否是國際化企業,就主營業務利潤率、凈資產收益這兩個業績衡量指標而言。其次,以企業國際銷售額占總銷售額之比作為企業國際化程度的衡量指標,國際化程度對主營業務利潤率和凈資產收益產生顯著影響,而且對總資產收益率的促進作用明顯。對各變量進行量化分析,將樣本按國際化程度分組別進行多元回歸分析,以達到使結論更加客觀的目的。最后,整體模型適合度達到了顯著水平(F=7.78和F=7.57,P<0.5)。模型DW值和VIF值通過檢驗,不存在多重共線性問題。可以得出,企業國際化程度與企業績效成正相關的關系。
綜上所述,雖然我國企業跨國經營近年來取得了很大進步,總體國際化經營績效并不高,存在諸多國際化發展方面的問題。國際化程度較低,出口仍是大部分企業的國際化方式,對外投資規模較小,國際化企業自身的比較優勢沒有發揮出來,國際化經營的成本較高,在海外建立生產基地利用當地的資源的企業的較少,這些不利于提高國際化經營的收益。通過對企業變量的比較分析,可以看出企業的國際化程度無顯著差異,但資產負債率的差異比較顯著,體現了不同企業的資本運作能力,可見在研究企業國際化與經營績效之間的關系時,應該把這項指標納入到考慮當中。
針對本文的研究結論給出如下建議:
本輪央企改革是全球化邏輯下,推進企業整合的具體操作。企業強強合并既可解決規模劣勢和惡性競爭問題,又有利于提升企業參與國際化競爭的競爭力,維護我國產業安全。以南北車的合并為起點的新一輪央企改革就是從國家層面做強企業、更好促進央企健康發展的一條有效路徑。強強合并是其基本手段,避免地出現資源低效配置。政府應該更新思想觀念,應該盡可能誠心誠意的鼓勵和支持企業國際化活動。減少制約企業外向國際化發展的體制方面的因素,要完善市場經濟的運行機制與國際貿易慣例相適應。打破行業壟斷和地區封鎖推進社會化服務體系,組建行業協會等方式調節企業的經營活動,并提供相關服務。企業有多種方式進入國外市場,向外出口的方式是最多采用的進入國際市場,以契約方式為代表的技術轉讓和許可經營是常見的國際化經營方式,然而采用投資方式最為有利。實質上我國企業已經經歷了從產品“走出去”到資本“走出去”的過程,相應的國際化方式也會由契約方式轉變為出口方式、投資方式。在未來更好的以“一帶一路”為依托,“走出去”參與到世界經濟的競爭中去。
[1]趙曙明,高素英,周建,劉建朝.企業國際化的條件、路徑、模式及啟示[J].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2010,(1).
[2]王增濤,蔣敏.企業家關系網絡對我國中小企業國際化的影響:企業動態能力的中介作用[J].經濟問題探索,2013,(11).
[3]彭迪云,何文靚.跨國公司知識溢出質量特性與本土集群企業國際化成長關系研究——基于吸收能力調節效應的視角[J].企業經濟,2014,(6).
[4]朱勤,鄭小碧.跨國創業導向與國際化績效:國際市場勢力的中介效應[J].國際貿易問題,2014,(2).
[5]吳航,陳勁,金珺.新興經濟國家高技術企業技術資源與國際化關系研究——來自“中國光谷”產業園區的證據[J].科學學研究,2012,(6).
[6]江詩松,龔麗敏,魏江.轉型經濟中后發企業的創新能力追趕路徑:國有企業和民營企業的雙城故事[J].管理世界,20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