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賽敏
(云南師范大學,云南 昆明 650000)
基于網絡環境下的大學英語聽說教學
馬賽敏
(云南師范大學,云南 昆明 650000)
網絡多媒體技術在英語教學中的運用有利于創設良好的交際環境,提高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促進學生聽說能力的發展。
多媒體技術;英語聽說教學;應用;問題;適應
進入21世紀以來,計算機和網絡信息技術的飛躍發展也促進了大學英語教學模式的變革,近年來大學英語改革已經取得了明顯的成效。根據《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試行)》,大學英語教學的目標是:“培養學生英語綜合應用能力,特別是聽說能力,使他們在今后工作和社會交往中能用英語有效地進行口頭和書面的信息交流……”教學模式為:“充分利用多媒體、網絡技術發展帶來的契機,采用新的教學模式改進原來的以教師講授為主的單一課堂教學模式”。多媒體技術在教學中的運用可以將各種新變化,新要求很好地結合起來。它能保證將生動的場景,具體的形象呈現給學習者,并且可以把聽、說、讀、寫的訓練有機地安排在同一時段,并達到資源共享,保證教學的效果和效率。
在傳統聽說教學模式中,教學以教師講授句型、學生進行大量的口頭練習的方式進行。這樣的教學顯得機械、呆板,學生也易顯得緊張,練習說話的積極性不高。基于網絡的現代多媒體教學技術替代了靜止、呆板的教具,以圖文并茂、聲像俱佳的方式,為課堂教學注入了一股新鮮血液,特別是對學生的形象思維起到了導引、刺激的獨特作用。
(一)通過圖片設意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基于網絡的多媒體技術的運用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心理學研究表明,沒有愉悅的心情、濃厚的興趣,學習就是學生沉重的負擔。而計算機輔助教學則可以通過創設語境的方式極大地激發學生開口說英語的興趣。如:在教學有關環境保護的話題時,教師可以通過制作一些背景資料圖片,顯現出我們的森林資源遭受到大量的破壞,我們的生活環境也越來越糟糕,最后呈現出一幅瀕臨死亡某種動物的卡通動畫畫面,或者呈現出幾幅在生活中隨處可見的環境破壞、污染的畫面,如正向空中排放廢氣的煙囪,或是正在向河流中排放污水的出水口等。然后提出一系列問題:What shall we do? What can we do? What caused the problem? How to protect the environment? 通過這樣發人深思的問題,讓學生學會自己去思考、自己去總結,相互討論,提出自己的見解。這樣既貫徹了書本知識的教育,又實施了情感教育,而且還真正達到了培養學生說話能力的目的。
(二)通過英文原聲短片設場景,激發學生的想象力
基于網絡的多媒體技術輔助教學大大提高了教學內容的表現力和感染力。多媒體技術能充分發揮人體視覺、聽覺的潛能,集圖、文、聲、像于一體,形式活潑、新穎。有調查顯示,學生通過視覺和聽覺獲得的信息占其所得信息的94%。多媒體立體化、形象化和動態化的特征,對學生能夠產生多重的感官刺激作用,易于引起學生的共鳴,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英語聽說教學可以利用這一獨特優勢,將學生設置在特定的環境之中,培養其交際能力,使他們在獲得聽覺輸入的同時,還能獲得大量的視覺信息輸入,想象力得到了提高,學生參與的熱情會大大提高。教師可在進行口語教學前,先給學生播放和主題相關的英文短片,這樣學生在先聽了和觀看了生動的英文原聲短片后,他們的想象力得到了提高,能夠在一個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完成交際活動。同時,多媒體輔助英語教學可以使學生置身于盡可能真實的語言環境中,自然而然地接受英語文化的熏陶,畢竟語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對學生進行文化熏陶可以幫助他們增強與英語為母語的人士交流的自信心。
(三)有助于優化教學手段和內容,營造和諧的課堂氣氛
傳統聽說教學中學生的任務是聽,然后跟老師讀,或進行大量的重復演練。這種教學手段單一、不靈活,枯燥無味。漸漸地,學生對說英語失去興趣,視課堂交際活動為“在做一種無聊的游戲”。而采用多媒體技術教學,通過豐富的圖像、聲音、動畫、視頻等對視覺、聽覺的刺激,能極大地激發學生的好奇心。這樣通過看、聽、說、演等不同的教學方法能使不同層次的同學都能參與到課堂活動中來,他們就會有一種成就感,能體驗到成功的喜悅。此時,老師走下講臺,到同學們中,及時給予幫助,同時分享他們的快樂,師生關系融洽,合作愉快。同學之間互相幫助,互相學習,營造了和諧的課堂氣氛,使學生主動參與到學習英語中。此外,通過多媒體技術制作課件,可進一步吸引學生,使學生置身于音像、語音、文字的環境中,節省了教師課堂大量板書的時間,只需用鼠標點擊,或用鍵盤操作,就可以使教學內容清楚地展現在學生面前,加快課堂節奏。可以給學生提供更多的聽說訓練機會,有效地提高聽說能力。
(一)課件風格和學生能力的一致性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根據學生的水平設置不同難度的聽說活動,降低學生的焦慮感。所以在設計課件的過程中,教師應親自創作,即體現自己的教育思想,又充分考慮學生的接受能力,充分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的“輔助”的本意,更大限度的為學生創設聽說環境。比如在初級階段,教師可以通過培養學生口頭復述能力的方式培養學生的聽說能力。此時,教師可以事先制作根據課文內容綜合出的一些關鍵性的單詞或短語的課件,或制作有關課文內容的一些問題的課件,通過多媒體屏幕的展示給學生以一定的提示,然后學生通過相互問答的方式自己組織一篇口頭復述材料。教師可以先讓學生們相互問答,然后在挑選幾名學生當堂復述,在學生進行問答的過程中,教師可參與其中,對學生進行指導。這樣既節省了時間,又降低了學生的焦慮感,能調動學生的參與積極性。
(二)避免把英語課變成多媒體課件展示課
合理地運用計算機多媒體輔助教學能給英語課堂教學在效率上帶來飛躍,這已為無數的實踐所證明。但是,刻意地追求現代化,過多地使用多媒體,英語課變成多媒體課件展示課,教師就成了 “放映員”,反而過猶不及。因為用多媒體上課減少了老師板書和代讀的麻煩。很多老師會制作大量的課件,一哄而上,最大限度的向學生傳授知識,全然不顧教學效果。學生們忙于做大量的筆記,學生只聽不練,課堂交流幾乎為零。其實,這樣做反而得不償失,學生們既不能最大限度的接受知識,也失去了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創設意境,培養交際能力的機會。
(一)教師應更新教育理論和教學觀念,創造以學生為中心的學習氛圍。無論在傳統的課堂中還是在虛擬課堂中,教師的角色都應由單純的知識傳授者變為學習者、課程學習的組織者、情感的支持者、學習的參與者和信息的咨詢者。大學英語聽說教學必須樹立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充分利用多媒體等現代化的教學條件和資源,大量增加語言實踐活動,大力加強交際性語言教學。
(二)教師應盡快提高運用現代教育技術的能力。教師不僅要具備英語學科的教材體系、教學內容,還要具備計算機技術、視頻技術、音頻技術等多方面的基礎知識,增強對科學技術發展的敏感性和適應性,以滿足當今信息時代發展的要求。
(三)學校應健全教師管理和培訓體制:教師素質的高低是大學英語教學改革成功與否的關鍵,也是學科長遠發展的關鍵。學校應加強對英語教師的培訓和培養工作,使他們盡快適應新的英語教學模式。同時要合理安排教師進行學術休假和進修,保證他們的學術水平和教學方法不斷提高。
總之,基于網絡的多媒體技術在英語聽說教學中的確有無法比擬的優越性,多媒體設備的應用給教學注入了一股新鮮、靈動的風,它如英語教學活動的“催化劑”,它激活課堂、激活教材、激活師生,使課堂教學高潮迭起、節奏明快、層層推進,創造輕松、愉快的交際氛圍,為學生創設了一個充滿情趣的語境,讓學生在寬松的氛圍中視、聽、說并舉,真正感受英語的魅力,使他們學在課堂、樂在課堂。我深信只要我們能真正能恰如其分地把多媒體教學運用于我們的教學實際中,我們的教學一定會變得更加輕松。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學英語教學基本要求”項目組:《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教學大綱〕(試行)》。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4年8月。
G436
A
1671-864X(2015)05-0163-02
馬賽敏(1979.10-),女,云南省昆明市人,云南師范大學外語學院講師,研究方向:大學英語教學和應用語言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