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寶志
(中國傳媒大學,北京 100024)
電視民生新聞主持人人文關照的有聲語言呈現
朱寶志
(中國傳媒大學,北京 100024)
廣播電視有聲語言是一門藝術,電視民生新聞中有聲語言創作主體的語言創作也不例外。當前電視媒體競爭激烈的情況下,電視民生節目主持人要想有長遠發展就必須使自己的節目更加人性化,這其中,人文精神就是人性化的核心支柱。充滿人文關照的有聲語言及副語言的呈現不僅對主持人自身品牌形象的塑造起重要作用,而且對于所在媒體的品牌競爭力乃至整個社會的主流價值觀的傳播具有深遠的影響。
廣播電視; 民生新聞; 主持人; 有聲語言; 人文關照
所謂主持人的人文關照,就是指節目主持人在節目行進過程中通過有聲語言表達和副語言輔助表達,弘揚真、善、美,傳播新、雅、精,彰顯主持人自身及所在媒體的人文素養、人本情懷,力求用手中的話語權促進人與社會和諧發展。電視民生新聞的內容生產是“在平民化傳播理念的指引下,對具有本土化、生活化、接近性等特征的新聞進行采集、加工、處理的過程。”①節目內容和受眾群體的定位決定了主持人傳播理念的調整,面對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和社會百態,民生新聞主持人的人文關照就顯得更為重要。
人文關懷具有時代性,其具體內涵隨著社會的發展而發展,但是歸結到一點,其核心價值都是一樣的——以人為本。具體到新聞工作站上線上來,具體到電視民生新聞主持人這一有聲語言創作主體上來,“以人為本”就是“以受眾為本”,就是傳播者心懷民眾、心系民生,就是主持人“以民眾的人生訴求為基本出發點、以民眾的生存狀況為關注焦念、以民眾的視角為切入點”②,通過有聲語言創作和表達,將稿件中的人文精神和主持人的人文關照“形之于聲、及于受眾”。
優秀的民生新聞絕對不是“雞毛蒜皮、雞犬不寧、雞飛狗跳、雞鳴狗盜”的生活場景的再現,它在內容選材上的特點應該是以小見大,以點帶面;在表現手法上,它采用故事化的類似于新聞特寫的新聞素描的手法。而這從內容到形式的特點都迫使民生新聞主持人的有聲語言及副語言的行進中體現過程性和交流性的特點。
所謂過程性,就是指民生新聞主持人在描述新聞事件時,要強調事件的動態行進特征,即把新聞事實調查推理的過程性特點通過有聲語言表達和副語言的描述體現出來。新聞事件特別是民生新聞事件一般來說都是一個相對完整的事件描述,從起承轉合到簡短評論一應俱全。主持人的語言在其思維指引下的行進過程直接影響著節目的傳播效果,其語言表達功力直接影響著新聞事件的完整性、清晰性、動態性。而這其中,內在語、情景再現這兩個語言表達內部技巧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
主持人的交流性在民生新聞節目中的作用尤為突出。民生內容、民眾視角、民本取向是視民生新聞的重要原則,內容、視角、定位的大眾化和平民性必然要求節目主持人語言表達的平民化,這就是交流性的一個落腳點。另外,電視媒介是大眾傳播平臺,如果在大眾傳播中體現交流性是民生新聞主持人應該著重注意的問題,民眾本位、有對象感便是解決這個問題的捷徑。從語言表達內部生發角度來說,“民眾化對民生新聞的興起到直接的影響,電視新聞也從以往宏觀的聲音和立場轉向微觀的百姓視角,由‘政府本位’向‘民眾本位’轉變。”③民生新聞的興起說明,民本理念不僅成為當代電視傳播者的精神動力,也是當代電視人的一種精神歸宿。從語言表達外部表現角度來看,強烈的對象感是拉近傳播者與受眾關系的重要橋梁。主持人在演播室里應該是一種“目中無人、心中有人”的狀態,而這種狀態的獲取正是主持人業務能力強弱的一種表現,好的主持人就應該將受眾“放置”于自己的眼前,感受到他們的反映和反饋,想受眾之所想。這樣的語言是有交流的語言,是能夠讓受眾輕而易舉接受的語言,是媒介與觀眾之間的紐帶。
民生新聞具有本土性特征,這種地域特點、本土氣息既是傳播媒介爭相競爭信息資源的必然結果,也是新時期受眾本位的傳播理念在電視新聞傳播中的體現。而本土性本身就是一種接近性的表現,這種接近性不僅是地域上的街坊鄰里的生活瑣事,而且具有心理層面的接近性,因為它是切切實實發生在我們這個受眾群體、我們這個社會階層、我們這個消費層次和我們這個人際交往中的“老百姓自己的故事”,它更像一面鏡子,通過它我們可以反觀自己的生活,可以進行自我提示、自我幫助與自我反省。“媒介要成為聚合各種社會資源的平臺,實現更加開放的媒介運作模式,其實質就是實現一種傳播權利的讓渡。”④而媒介接近權便是實現這一讓渡的途徑之一,民生新聞注重民生內容、民眾視角、民本取向,這本身也就是媒介傳播權利的讓渡,讓渡于民、獲利雙方,何樂而不為呢!
在上述能夠體現過程性和交流性的基礎上,主持人語言的語氣尤為重要。從播音員主持人有聲語言創作角度看,我們不妨來梳理一下主持人語氣的形成路徑:目的→態度→語氣。就是說,主持人在把握住稿件所要傳達的目的后,要落實到稿件中的重點段落、層次、語句,由此由點到面形成對這件新聞事件的感情態度,并將其落實到有聲語言的語氣中。因此,要想把握好語氣,就必須明確這條新聞傳達的目的是什么,是不是在反映一類社會現象?是不是在警醒人們要做什么或者不要做什么?是不是在贊揚某一做法并且大有退而廣之之義?有了明確地目的支撐,主持人的態度也變明朗化——是褒是貶、是揚是抑、褒揚中有警示、貶抑中有支持,這些明晰的態度必然要附著于主持人的語氣中,并通過細微多變的語氣表達鮮明的態度。如此,傳者說得清楚,受者聽得明白,傳播效果必然是如人意的。
喻國明教授曾經說“傳統社會建立在信息資源壟斷基礎上的社會治理模式發生了從‘全景監獄’到‘共景監獄’的根本性轉換。”當今時代,人們之間的信息的分配已經比較對稱了,傳播媒介在信息資源把控方面的絕對優勢已經不復存在。“一個不爭的事實是,當新聞報道成為每一個人都可以掌握的‘通用技能’的時候,專業媒體必然在發現事實方面處于‘劣勢’——他們在接近事實的便捷性方面遠遠不及‘無處不在’的普通公民。”但是毋庸置疑的是,普通公民新聞報道的一個缺點就是只看表面、缺乏深度、淺嘗輒止甚至望文生義。因此,“補充人們不對稱的社會認知中的關鍵論據性信息,便成為媒體的一種責任和價值。”⑤
民生新聞主持人必然需要承擔起這種責任,將所在媒體的觀點解釋給大家,將所發生的新聞事件條分縷析的解剖在受眾面前。首先,主持人對整個新聞事件了然于心,受之于心才能及于受眾,如果連自己都不清楚該事件的前因后果、邏輯聯系,那么又怎么期望用自己的“無情之語打動有心之人呢”?其次,主持人要鍛煉自己敏感的思維能力。所謂敏感的思維能力,并不只是說反應快,而是指要思考的有深度,有不同的視角,有遠卓的見識,有鶴立雞群的創新意識,出其不意的語言與思維的閃光點。再次,主持人要時刻具有受眾意識和對象交流的感覺。所謂解釋性和分析性就必然有解釋和分析的第三方受眾,而不是自己夸夸其談,因此,語言的交流感就要強烈。應該找尋這樣一種感覺,傳者與受眾促膝而坐,為其解惑答疑、傳遞觀點,為其把每一個不容易理解的思維障礙用自己形象化的有聲語言加以傳達,把主持人和所在媒體對這件事的看法毫無保留的傳遞給“眼前”的受眾。
媒體向來被人們看作是公正性的象征,其輿論監督能力也成為影響一家媒體品牌形象的標志。媒體的專業責任就是實現社會表達的意見平衡、關系的平衡、情緒的平衡——“當社會笑的時候,不要讓大家笑出狂妄;當社會哭的時候,不要讓大家哭的沮喪。”⑥因此,主持人應該通過自己的業務能力展現該媒體的公正性,這既是媒體公信力的體現,也是主持人人文精神的體現。另外,在一個人人都可以成為“傳播者”的信息泛濫的時代,媒體的一個重要責任不是傳統意義上的“保姆”式的信息服務,而是要充分調動全體社會民眾的力量和智慧,并且建立相關規則,讓廣大受眾在信息傳播領域享有更多的控制權,在自主中實現社會的自我關照和自我治理,這也就是啟發性的內涵。同樣,啟發性的引導者責任在電視民生新聞中也責無旁貸的落到了民生新聞主持人的肩上。
主持人在節目中要想呈現出媒介公正態度和思維啟發效果并不是一朝一夕能夠獲得的,它需要播音員主持人較高的理論政策水平、廣博的科學文化知識;需要主持人真心實意的為民眾著想,與人民同呼吸共命運;需要主持人心里常懷人民大眾的衣食起居、生活狀態,眼里常有百姓民生的冷暖安危、喜怒哀樂。這樣,他才能對民生新聞稿件中百姓的生活從內心里加以關注,才能“憂百姓之憂、樂百姓之樂”。而那些沒有民本理念的“聲音花瓶”,縱使其語音再珠圓玉潤、聲音再清脆動聽,具體到民生新聞的語言表達也不過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毫無人文關懷,又怎么談得上公正與啟發呢。
注釋:
①侯迎忠.《電視民生新聞的理論與實踐》. 中國傳媒大學出版報社,2008.
②朱壽桐.《民生新聞概論》.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2006.
③陳敏, 劉鳳海.《淺談民生新聞的屬性及其傳播理念》,雞西大學學報[J],2008(4).
④侯迎忠.《電視民生新聞的理論與實踐》.中國傳媒大學出版報社,2008.
⑤喻國明,《從社會場域的轉換看民生新聞的發展機遇與角色轉變》.
⑥馬建宇等.《從民生新聞到公共新聞》.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11.
[1]侯迎忠.《電視民生新聞的理論與實踐》. 中國傳媒大學出版報社, 2008.
[2]朱壽桐.《民生新聞概論》.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2006.
[3]陳敏, 劉鳳海.《淺談民生新聞的屬性及其傳播理念》.雞西大學學報[J],2008(4).
[4]侯迎忠.《電視民生新聞的理論與實踐》.中國傳媒大學出版報社, 2008.
[5]喻國明.《從社會場域的轉換看民生新聞的發展機遇與角色轉變》
[6]馬建宇等.《從民生新聞到公共新聞》.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 2011.
J901
A
1671-864X(2015)05-0171-02
朱寶志(1987—),男,漢族,吉林人,中國傳媒大學播音主持藝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