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徐洋 吳松青
李克強總理在兩會上指出要制定“互聯網+”行動計劃,促進電子商務健康發展。處方藥網上銷售放開是大趨勢,預計《互聯網食品藥品經營監督管理辦法》可能會在2015年上半年頒布,同時預計銷售目錄、第三方物流配送標準、電子處方、處方外流、醫保對接等系列相關的配套措施有望陸續出臺,2015年起醫藥電商可能會迎來政策出臺高峰期,醫藥電商的交易規模將達到百億元。
隨著醫藥電商政策放開,將逐步釋放醫藥電商市場空間,與美國相比,中國醫藥電商還處于起步階段,市場潛在空間巨大。按照2013年醫藥市場規模測算,中國醫藥電商市場空間約為2300億元,但2013年我國網上藥店銷售規模實際約為42億元,占全國藥品零售額僅為0.35%,而美國網上藥品銷售占比達到了30%,中國醫藥電商還有巨大的市場空間。
但目前網上藥店唱主角的并不是藥品,而是醫療器械、保健品和母嬰用品,實際的市場規模還非常小,醫藥電商要發展還面臨很多困難。
實現藥品生產、流通、消費的全程監控,能夠對網購藥品進行嚴格、有效的電子監管,是國家食藥監總局放心地準許藥品網購的一大前提。根據食藥監總局要求,2015年12月31日前,境內藥品制劑生產企業、進口藥品制藥廠商須全部納入中國藥品電子監管網,并完成生產線改造,在藥品各級銷售包裝上加印(貼)統一標識的中國藥品電子監管碼,并進行數據采集上傳,通過中國藥品電子監管平臺核注核銷。目前,藥品通過電商渠道流通還沒有形成有效的監管網絡。
醫藥電商政策松綁漸近,在處方藥網售放開之際,對于蓬勃發展的醫藥電商來說,解決“最后一公里”的物流配送難題已刻不容緩。
藥品對物流條件要求相對較高,整個倉儲、運輸、配送等物流領域都必須在符合國家《藥品經營質量管理規范》(GSP)的標準下進行。目前大部分電商沒有B2B物流優勢,只能倚仗第三方物流或大型電商的自建物流。藥品不同于普通包裹,消費者希望購買后能在最短時間內拿到,而不同藥品對配送的溫度、濕度要求不同,這對物流配送能力提出相當大的考驗。
由于我國醫藥流通行業發展仍不成熟,行業內一直缺乏專業的物流服務,不少醫藥商業公司不得不投入大量的精力、財力在醫藥物流層面。然而,醫藥流通是醫藥行業中利潤最薄弱的環節,而自建配送中心成本太高,當前國內藥店連鎖率難以形成門店配送模式,即便是首家擁有通過GSP認證物流配送公司的藥房網,也只能在北京、上海、廣州、南京等幾個城市自行配送。北京金象網早在2012年就宣布推出“金象一小時”(與第三方物流公司合作),在北京城區內,工作日每天上午9點到下午5點前成功下單買藥均可在當天1小時內送達。但現在“金象一小時”已經銷聲匿跡。另外,醫藥上市公司九州通醫藥集團今年與微信共建的“藥急送”,因為與實體藥店結合不緊密、配送時間滯后等原因,也被消費者吐槽為“藥難送”。但這一難題正在被市場解決,日前醫藥電商平臺七樂康獲得國內首張醫藥B2C物流牌照,宣布成立廣州七樂康現代醫藥物流有限公司,正式開始自建現代醫藥物流系統,這是一個勇敢的嘗試。
醫藥電商物流不是簡單的藥品配送,而是在符合相關規定的前提下依托專業的物流設備、技術和物流管理信息系統,有效整合營銷渠道上下游資源,因此,加快現有物流體系的建設,提高物流企業配送效率和水平,是醫藥電商的當務之急。
只有醫保支付與醫藥電商實現有效對接,醫藥電商的藍海才算是真正的到來。目前,網上售藥如何與醫保對接仍是個未知數。目前醫保管理體制較為復雜,包括城鎮居民、新農合、大病醫保、公費醫療等多種形式,有省、市、縣三級不同的管理權限,不同地區報銷標準和管理流程也不盡相同,要在大范圍的實現醫保報銷對接難度較大。
目前網上藥店并未對接醫保,目前藥品并不是網上藥店主要的銷售品類。2013 年我國網上藥店的銷售規模僅42.6億元,而同年藥品零售終端市場規模達到2000多億元。網上藥店主要的銷售品類是未計入醫保的品類,如醫療器械占到 64%,而藥品僅占到20%不到,其次為成人用品、隱形眼鏡等。對醫藥電商誘惑最大的是慢性病用藥,該類處方藥的消費群體多為退休職工,但對報銷的需求強烈。由于有政策傾斜和政府補貼,基層醫院的基本藥物價格很低,醫院藥品的物流成本也極低,所以網上藥店在處方藥的價格上并無優勢。如果在網上藥店購藥不能使用醫保卡支付,將很大程度上影響醫藥電商大規模的放量。
當前,醫藥電商仍處于黎明前的黑暗階段,各方都在摸著石頭過河,醫藥電商的日子并不好過。很多公司也并未思考清楚該如何做這一領域,網上藥店處于“叫好不叫座”的尷尬境地,大多數公司的網上藥店連盈利都談不上。看起來很美的醫藥電商,需要真金白銀源源不斷的投入。桎梏于監管安全、成本加大、物流配送、醫保政策等難點,眾多醫藥電商在發展中仍然步履蹣跚。
可以預見的是,隨著網上售藥的權限開放,尤其是處方藥的開放,醫藥電商的市場空間將隨著政策放開而逐步釋放。醫藥電商要獲得實質性發展仍然面臨較多挑戰,中國醫藥電商面臨的政策困境是網上限售處方藥、醫藥不分開處方難外流、醫保不能線上支付、醫保統籌賬不能用于零售終端支付,中國醫藥電商未來的崛起需要解決上述問題,必將伴隨醫療生態圈的改變,生態圈的改變需要協調多方利益,是一個較緩慢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