麗水市努力打造低丘緩坡開發利用“試驗區”
麗水市國土資源局留雙藝黃慶亮

自2011年底被國土資源部列入全國低丘緩坡綜合開發利用首批試點市以來 麗水市以試點為契機 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戰略思想 以“保護、開發、利用”相協調為原則以要素驅動、創新驅動、轉型驅動為抓手 扎實科學有序推進試點各項工作 有力推進了工業化、城鎮化進程 走出了一條具有浙西南山區特色的開發利用土地新路子。截至目前 全市試點區塊累計投入資金約128億元 已組件上報建設用地67個批次5.2萬畝 占總量的97.6%完成土地征收補償安置協議簽訂5.2萬畝 辦理林地征 占 用手續3.9萬畝 場地平整5.14萬畝 分別占總工程量的95%、100%、92.6%已供應土地8632畝。土地征收、場地平整、招商引資等指標均位列浙江省金、衢、麗3個國家級試點市中首位。
1.上下聯動 健全組織體系
市、縣兩級均成立了以政府主要領導為組長 相關部門主要負責人為成員的低丘緩坡開發利用試點工作領導小組 負責對低丘緩坡開發利用試點進行統一布局 統一協調開發建設的重大事項。麗水市政府與9縣 市、區 黨政主要負責人簽訂了《麗水市低丘緩坡 宜建開發利用試點工作目標考核責任書》 把低丘緩坡綜合開發利用試點工作納入對各縣 市、區 政府工作目標考核內容 并實行定期督查通報制度 為試點工作的順利推進提供了體制機制保障。
2.因地制宜 堅持規劃先行
按照“宜林則林、宜農則農、宜建則建”原則 科學編制低丘緩坡綜合開發利用試點實施方案和低丘緩坡開發利用規劃 積極做好試點區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修改 實現低丘緩坡開發利用規劃與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城鎮建設規劃及林地保護規劃的無縫對接。按照“依山而建、依勢布局”理念 盡可能保留山體和水系 建設“山在城中、城在林中、山水相依”的宜業、宜居、宜游生態新城。按照“建設用地上山 基本農田下山”目標 把保護好耕地作為第一任務來抓 堅持以少占耕地為原則 科學選擇試點區塊 首期試點范圍實際耕地占比僅為21% 在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修改中 將原納入有條件建設區和允許建設區內的平原地區優質耕地劃為基本農田進行保護。
3.百億支撐 落實資金保障
從市、縣財政專項資金、土地出讓金、耕地開墾費、新增建設用地有償使用費等專項資金中提取足額資金 專項用于低丘緩坡開發利用試點各組團項目的開發建設 確保項目的順利進行。先后向工商銀行、建設銀行等金融機構融資61.34億元 有效緩解試點資金困難。鼓勵和吸引民營資本投資低丘緩坡開發項目 將BT模式引入工程建設領域 例如麗水南城東擴二期10.3平方公里土地平整工程通過項目公司總承包 有效緩解了財政壓力。由麗水市城市建設發展有限公司發行國家低丘緩坡綜合治理公司債券6億元 期限7年 所募集資金將全部用于南城小葉、橋亭區塊低丘緩坡開發利用工程和低丘緩坡配套路網工程等2個項目的建設 該項債券已于2015年4月通過國家發改委核準。截至目前 全市試點區塊累計投入資金約128億元。
1.創新施工方式
針對低丘緩坡綜合開發需要削峰填谷、平整場地 工程量大等客觀難題 積極創新施工方式 有效破解土地開發成本過高與低丘緩坡資源閑置的矛盾。在具體開發過程中選擇臺地式和緩坡式兩種土地開發利用模式 對相對高差較大 且山體連綿的山地 采用臺地式土地開發模式 將用地平整為相對有一定高差、大小不一的用地單位 形成面積較大、高低不等的立體臺地 對坡度相對不大 地形有一定的連續性 采用緩坡式土地利用開發模式 盡可能少破壞原始地形以靈活的布置形式適應地形的變化。
2.創新政策處理
在制定完善征地、拆遷安置政策的同時 充分發揚基層民主 完善拆遷、補償方案 以村級會計代理中心為載體 加強補償資金的管理和分配 及時足額把土地征用補償款補償到村到戶。如市本級的水閣工業用地區塊 征遷涉及14個行政村、9800多位農民 征收土地15000多畝 累計支付土地征收補償費和拆遷安置費等費用9.6億元。優先考慮農民就業發展 相繼出臺村集體留地補充規定、被征地農民基本生活保障、農民無房戶、困難戶建房等規范性文件 多渠道安置被征地農民。同時 積極開展被征地農民的就業技能培訓 積極引導農民向二三產業轉移 努力推進被征地農民社會保障 實現了“被征地農民生活水平不因征地而降低 長遠生計有保障”的目標。
3.創新監管模式
在全國首創低丘緩坡綜合開發利用監管平臺 主要包括低丘緩坡信息采集系統和低丘緩坡綜合監管系統 采用 市、區 分布應用、市級統一監控模式 通過監管系統能及時全面跟蹤、了解麗水市低丘緩坡試點的各項工作進展情況 實現對試點區塊的全程監管 確保試點工作科學、規范推進 為全國低丘緩坡綜合開發利用規范化運作提供借鑒。同時 制定出臺《低丘緩坡開發利用試點工作紀律》《關于保障低丘緩坡綜合開發利用試點工作的意見》《關于加強全市低丘緩坡綜合開發利用試點工作監督檢查的實施意見》等文件 成立麗水市低丘緩坡綜合開發利用監督檢查領導小組 進一步健全責任落實保障機制、廉政風險防控機制、群眾利益維護機制和法紀懲處追究機制確保試點工作陽光、高效、有序運行。

麗水市南城低丘緩坡開發現場
1.集中產業 招大引強
在大力推進低丘緩坡開發進度的同時 借助明確的產業定位、完善的產業配套、優質的服務環境和優越的生態條件“新四大件” 變招商引資為招商選資 取得顯著成績。如青田、蓮都、松陽、遂昌、龍泉等地先后與省內蕭山、義烏、余姚、諸暨、平湖等發達地區簽訂了山海協作產業園建設協議 引進項目57個 計劃總投資67.4億元 其中億元以上項目20個 占35%。通過資金、人才、產業和管理對結 實現共建共管共享共贏 促進區域經濟的統籌協調發展。
2.集約用地 轉型升級
建立企業用地機制和供地負面清單 提升土地節約集約利用水平 打造生態產業集聚發展平臺。2014年11月底 制訂出臺《麗水市工業用地差別化管理實施意見》對工業用地項目實行差別化管理建立供地負面清單 促進工業企業轉型升級 進一步提高土地節約集約利用水平。2015年6月 制訂出臺《關于開展調整城鎮土地使用稅政策促進土地集約節約利用工作的實施意見》 全面實行以“畝產稅收”論英雄的城鎮土地使用稅和房產稅政策 發揮稅收調節經濟的杠桿作用 提高土地資源的使用效率 加速產業轉型升級和經濟發展。
3.集聚人口 產城融合有機結合低丘緩坡開發與中心鎮建設工作 以此為契機 加速農民異地搬遷轉移 促進人口由點狀分布向塊狀、帶狀集群轉變 提升城鎮化進程。同時 加快中心鎮基礎設施和配套服務設施建設 培育壯大中心鎮房地產市場 提升承載能力 加快人口集聚 推進產城融合 促進全面轉型升級。例如 蓮都區針對高溪低丘緩坡開發區塊撤銷高溪鄉建制 其行政區域并入碧湖鎮 打造碧湖小城鎮組團 列入麗水市小城市培育試點鎮 截至2014年底 該鎮工業總產值38.70億元 同比增長15.10% 固定資產投資額16.54億元 同比增長21.26%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44.93% 比上年提高3.1個百分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