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曉燕
淺談高中英語閱讀教學中預測技能培養
黃曉燕
本文以培養學生的閱讀微技能為切入點,在提出高中英語閱讀教學中預測技能培養存在問題的基礎上,結合教學實例,提出了訓練技能、增強意識,精心設計、豐富活動,及時評價、積極閱讀的相應對策。
高中英語;閱讀教學;預測技能;問題;對策
英語基本技能的培養理念之一是將聽、說、讀、寫四大基本技能的教學具體落實到微型技能的訓練活動之中(何安平 2002)。《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實驗)》對閱讀技能分級(從六級到九級)作了詳細的描述,并且提出了具體的閱讀技能教學建議(教育部 2003)。其中,預測技能被列為閱讀技能六級目標之一,屬于閱讀技能教學中的基本技能。戴維斯和皮爾斯(Paul Davies and Eric Pearse 2002)指出,有四大因素影響流暢的閱讀理解,一是對所讀內容的識記;二是對閱讀內容的期望以及相關信息的理解;三是對語篇中有意義部分和篇章結構的辨識;四是對語篇的推進、篇章結構以及具體內容進行預測的能力。其中最重要的是第四點,它決定了理解是否能夠流暢地進行。許多理論和實驗的證據都充分表明,預測是卓有成效的閱讀策略,教師在閱讀教學中應重視對學生預測技能的訓練。但是,作為一名一線的高中英語教師,筆者在實際的英語閱讀教學中發現許多閱讀課的預測環節大都形同擺設,教師在閱讀課之前布置了學生預習課文的作業,使得課堂上預測技能的訓練流于形式,沒有真正起到訓練預測技能的作用。
筆者通過對平時所任教學校高中英語閱讀課堂進行觀察,發現實際的英語閱讀預測技能存在如下問題:
(一)學生閱讀預測意識淡薄
學生在平時的閱讀過程中很少會有意識主動有效地利用讀前的預測活動來推斷文本的大意,更不會在文本的閱讀過程中有意識地對文本進行一個接一個的預測。分析其中的原因,是學生不知道該利用哪些預測技能對文本進行預測活動,以致他們在閱讀時原有的相關知識不能很好地被激活。學生對所要閱讀的內容沒有形成閱讀期待,閱讀效果自然不佳。
(二)教材中讀前預測技能訓練題目題型單一
《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英語》(以下簡稱NSEFC)必修1~必修5共25個單元,其中有17個單元的Pre-reading都設計了預測技能訓練,但都是根據文本的標題和插圖預測文本內容。如:Module 3 Unit2 Pre-reading中的第3個問題:“Look at the title of the reading passage and the pictures.Predictwhat the passage isabout.Then read itquickly to see ifyouwere right.”單一的題型設計不利于調動學生的閱讀興趣,久而久之學生便會對預測失去興趣。
(三)教師對預測環節的評價不夠重視
在實際的閱讀教學過程中,部分教師會在讀前設計一個簡單的預測環節,但教師在其后的閱讀過程中幾乎不對學生的預測進行評價和反饋,對于學生預測環節的評價不夠重視。久而久之,學生會對沒有評價環節的預測訓練失去興趣,從而造成學生預測能力的缺失。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的有效評價,尤其是鼓勵性的評價,能有效地調動學生參與課堂學習的積極性,能激勵學生大膽表達自己的想法。
基于以上學生閱讀預測意識淡薄、NSEFC教材中讀前預測技能訓練題目題型單一、教師對預測環節的評價不夠重視幾個問題,筆者在平時的閱讀教學中作了如下的嘗試:
(一)訓練學生預測技能,增強學生預測意識
教師應該讓學生明白閱讀中的預測是一種復雜的認知文章的心理過程,它是讀者根據已有的知識、經驗對所讀文本進行猜想、想象的一種心理過程。基于所閱讀的文本,筆者從語篇、段落、詞匯三個層面對學生的預測技能進行訓練以增強學生的預測意識。
1.語篇層面——利用文章的標題預測文本的內容
NSEFC教材中每篇閱讀材料都有標題,標題是對文章的提煉、概括和濃縮,往往能直接體現文章的主旨,是一篇文章的“眼睛和靈魂”,標題給閱讀預測提供了重要的線索。其實,一篇文章的標題作用有很多,有的是直接表明文章的中心內容或線索,有的是引發讀者的興趣與思考(朱旭彬2012)。例如,在教學NSEFLModule 3 Unit1 Festivals and Celebration時,為了讓學生感受利用標題對文本內容進行預測的技能,針對這篇文本有小標題的特點,筆者引導學生利用這篇文本的標題Festivals and Celebrations和四個小標題(Festivals of the Dead;Festivals to Honour People;Harvest Festivals;Spring Festivals)預測文本的主要內容。學生很快就可以得知這篇文章介紹了4種類型的節日以及它們的慶祝方式。如果學生能夠預先知道將要閱讀的內容,會很自然地將后續的閱讀活動按印證內容的模式進行,這樣學生在心理上就處于一種積極的閱讀狀態(楊謝友 2012)。
2.段落層面——利用段落的主題句預測該段落的主要內容
閱讀材料中幾乎每個段落都有主題句,其他內容都是在圍繞這個主題句展開論述。學生通過尋找主題句可以預測到該段的主要內容,降低閱讀的難度。段落主題句一般位于段前、段中或段尾。閱讀時如能迅速而準確地把握段落的主題句,便能對整個段落內容進行有效的預測。所以,教師在英語閱讀教學中應該引導學生了解這些規律,并加強學生尋找主題句的訓練,提高他們迅速捕捉段落信息的能力。例如,在教學NSEFLModule2Unit3Who am I?這篇文章時,筆者除了引導學生利用標題對文章內容進行預測之外,還訓練了學生利用段落的主題句預測該段的主要內容。該篇文章共三個段落,每個段落的首句就是該段的主題句。
第一段主題句為:Over time Ihavebeen changed quitea lot.
第二段主題句為:These changes only became possibleasmymemory improved.
第三段主題句為:Since the 1970smany new applicationshavebeen found forme.
該篇文章每個段落的內容就是根據該段主題句展開論述的。學生通過尋找主題句,不僅可以檢測自己讀前根據標題的預測是否正確,同時還可以預測該段落的主要內容,降低了閱讀難度,提高了閱讀效率。
3.詞匯層面——利用語篇的承接語預測生詞的意思
文章段落之間有一定的邏輯關系,句子之間、詞之間也同樣如此。表示邏輯關系的詞、關聯詞、過渡詞和短語可以我們預測上下文。如:but,however,rather than,even though,what’smore,nevertheless等詞表示轉折或遞進關系,ononehand,on theotherhand等詞表示連接事物的兩個方面,這些語篇的承接語對幫助我們預測生詞的意思起著重要作用。
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利用課后閱讀練習、文化背景知識等線索來幫助學生預測文本的內容。閱讀教學要以喚起學生頭腦中的圖式為目的,通過對文章標題、插圖、關鍵詞等線索的討論,激發學生已有的背景知識(程曉堂、鄭敏 2002)。
(二)精心設計讀前預測環節,豐富讀前預測活動
有經驗的教師都很注重“讀前”教學活動的設計,他們認為有效的“讀前”教學活動能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興趣,并能調動學生閱讀的積極性,使他們對閱讀產生期待。這就需要教師精心設計豐富的讀前預測環節。教師在設計預測教學環節時,還需要考慮學生解決問題的實際能力,盡量讓每個學生都可以參與,大膽預測。針對NSEFC教材中預測技能訓練題目題型設計過于單一的問題,筆者對教材原有設計作出了一定的變動,通過將問答的方式轉變成選擇、聽力、填空、關鍵詞匹配等活動,豐富了讀前預測環節,同時降低了學生預測的難度,從而激活了課堂教學氣氛,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有效訓練了學生的預測技能。
筆者在進行NSEFLModule 4 Unit2閱讀教學時,對文章A Pioneer for All People的讀前預測作了如下設計(以下是PPT課件中的預測環節,如圖1所示):Tibet/antelope/being killed/looking sad

圖1
此項預測題的設計是在學生已經學習了一些關于偉人的文章,積累了一些形容人的品質的詞的基礎上,讓學生在讀前對袁隆平的性格特征進行預測,并在之后的閱讀過程中尋找證據去驗證自己先前的預測。這樣不僅可以降低學生預測的難度,還可以讓學生帶著好奇心去閱讀文章,并在閱讀的過程中仔細尋找證據來驗證自己的預測,這樣的閱讀更能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提高閱讀效率。
筆者在進行 NSEFL Module 2 Unit 4 How Daisy Learned to Help Wildlife Protection閱讀教學時,在讀前設計了這樣一個預測活動。After reading the title,what words and expressionsmay you hear in the passage?Please choose some of them and then listen to the tapeand check your prediction.

通過對keywords的選擇,學生自然會預測到文章講述Daisy去了3個不同的地方見到了不同的野生動植物的生存狀態并初步推斷這一狀態出現的原因。因而學生就會懷著強烈的好奇心去認真聽課文的內容,捕捉相關信息,并逐個驗證自己的預測,就這樣,在訓練預測技能的同時又訓練了學生的聽力。
在教學NSEFL Module 2 Unit 2 The Story ofAtlanta文本時,為了激發學生強烈的閱讀興趣,讓學生對閱讀內容產生期待,筆者對讀前預測部分作了如下設計:在閱讀文本前讓學生根據課文的插圖和標題預測故事的主要內容,用填空題的形式讓學生根據自己的預測進行表述。(以下是PPT課件中的預測環節,如圖2所示)

圖2
在教學過程中,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很高,也對這個故事進行了充分的預測。以下是一個學生的回答:This is a story of how a man takes away a princess by violencew ith a troop’s help.當然,他的預測內容并不是故事的實際內容,但是,在這個預測環節之后,學生帶著閱讀期待進行文本閱讀,閱讀效果會更佳。
成功的預測環節能激發學生的思維,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為下一步的閱讀和理解作好鋪墊,同時還能活躍課堂氣氛。在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重視對預測環節的問題設計,學生的思維也就是從問題開始逐漸展開的。筆者對NSEFL教材讀前預測題目的重新設計,由于讀前預測題目形式多樣化,難度適合學情,學生閱讀興趣一開始就被調動起來了,并隨著教師設計的問題不斷地對所需要的材料進行積極的預測、驗證和判斷,從而提高了閱讀效果。
(三)教師及時評價,學生積極閱讀
學生在讀前根據一些提示信息對文本進行初步預測之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進行小組討論,分享各自的預測內容。在討論的過程中,學生的思想相互碰撞,同時也鍛煉了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在學習文本的過程中,學生可以驗證自己的預測是否正確,教師還可以用提問的方式幫助學生驗證自己的預測。如:Whatcluescan yougetfrom the text?What really happened in the text?如果學生先前的預測是正確的,會激發學生的興趣;如果先前的預測是錯誤的,會激勵學生進行對比,加深對文本的理解。
無論學生的預測是否正確,教師都應該對他們積極的預測給予表揚。教師鼓勵學生進行預測,學生預測的價值不在于預測的答案是否正確,而在于預測的過程。國外學者古德曼(Goodman)1967年從心理語言學的角度提出了閱讀是“心理語言學的預測游戲”。預測所產生的懸念正是學生想通過閱讀來驗證自己的預測或判斷是否正確的動力。學生帶著預測所產生的懸念進行閱讀時,這種積極主動的閱讀是有目的的閱讀。無論學生預測的結果是對還是錯,讀者的思考會更接近所讀課文的主題,之后的閱讀過程要么證實了、要么推翻了原先的預測,這種閱讀的結果要比腦袋一片空白的閱讀好得多(王薔 2000)。
總之,預測能力是閱讀的需要,也是閱讀理解能力的體現,是《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的要求,也是高考考查的一項重要技能。所以,在高中英語閱讀教學中教師要有意識地培養和提高學生的預測能力。通過訓練學生的預測技能,增強他們的預測意識;通過教師精心設計讀前預測環節,豐富讀前預測活動;通過教師對學生的預測進行積極的評價,促進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積極地進行預測,從而提高學生的預測能力。在訓練預測的過程中,教師要盡量保證學生對閱讀內容的完全陌生,這樣才會有最好的訓練效果。預測技能是閱讀微技能中的一種,在閱讀文本的過程中,運用多種微技能有助于提高學生的閱讀理解水平,所以教師在平時的英語閱讀教學中也該重視培養學生使用其他閱讀微技能的能力。
引用文獻
程曉堂,鄭敏.2002.英語學習策略[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何安平.2002.新課程理念與初中英語課程改革[M].長春: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
教育部.2003.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實驗)[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英語1、2、3、4、5(必修)[T].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王薔.2000.英語教學法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楊謝友.2012.巧用課文標題,優化閱讀教學[J].中小學外語教學(中學篇),(8):16-19.
朱旭彬.2012.高中英語批判性閱讀教學設問策略之探索[J].中小學外語教學(中學篇),(8):1-5.
Goodman,K.S.1967.Reading:apsycholinguisticguessing game[J].Journal of the Reading Specialist,(6):126-135.
Paw lDavies and Eric Pearse.2002.Success in English Teaching[M].Shanghai:The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ublisher.
作者信息:323300,浙江麗水,浙江省遂昌中學
9904353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