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 穎,李 倫
(北京磨鐵圖書有限公司,北京100120;湖南師范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湖南長沙410081)
隨著新技術對生命、健康、環境和社會的影響日益廣泛和深刻,人們對新的尤其是風險不確定的技術的開發和應用越來越關注。政府和公眾對新技術的認知和態度,與作為科普權威媒體的科技報刊對新技術的傳播密切相關,而科技媒體對新技術的傳播效果,取決于科技媒體關于新技術報道的議程設置和框架。因此,研究科技媒體關于新技術的報道框架,具有極為重要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
本文選擇我國權威科技類報紙《科技日報》和《科學時報》(現已改名為《中國科學報》),以典型的具有不確定性的轉基因技術為例,以兩報1995年至2010年所有有關轉基因技術的報道為樣本,運用框架理論和內容分析法,揭示我國科技類報紙轉基因技術報道議題構建的方式及其特點,探尋科技媒體對風險尚未完全確定的技術的報道策略和框架。
目標媒體的選定:為了使研究樣本更具權威性,本研究選取中國科技類主流報紙——《科學時報》和《科技日報》作為目標媒體。《科學時報》是我國創辦最早的科技類專業報紙,在科技新聞報道方面是我國最具權威性的中央級科技媒體,受眾人群主要為知識分子。《科技日報》則是科技部主管下的唯一科技媒體,受眾人群為普通大眾。
時間跨度的選定:分析范圍選定為1995年1月1日至2010年12月31日整16年。研究時間的選定,主要是基于以下考慮:第一,轉基因技術是一項年輕的技術,從第一棵轉基因植株出現到現在不過30年的時間,在轉基因技術發展初期,科技報紙對其關注非常少,直到1997年在世界范圍內引發的轉基因食品與作物的爭論開始,國內媒體才開始了對轉基因技術的關注。因此,本研究選擇的起始時間為1995年,即轉基因爭論發生的前兩年,既可以考察到爭論發生以前轉基因報道的大致情況,同時也能避免了同質化的研究,為研究節省了部分成本;第二,由于本研究寫作時2011年的數據一直在增加變化中,為了保證數據的穩定性和研究的科學性,筆者將檢索的終止時間定為2010年。
分析單位的選定:兩報在所選定的研究年份中所有關于轉基因相關報道的全部內容,包括新聞、文章、圖片等。要求整篇文章以轉基因為最主要的議題內容,若文章僅在文中提及“轉基因”、“非轉基因”、“基因”等字樣,但并不是以“轉基因”為主要議題的都不列為本研究范圍。對于所搜集到的報道,每一則新聞或文章視為一個分析單元。
根據國內外學者關于轉基因研究、風險傳播中有關科技風險傳播研究的相關文獻,同時借鑒了健康傳播學視角下的媒體艾滋病報道內容分析相關框架,依據研究目的與研究需要,本研究在進行內容分析時將《科學時報》和《科技日報》分為5個類目:(1)報道出現的版面:國內要聞;國際新聞;綜合新聞;其他。(2)報道的類型:消息;通訊;評論或述評;深度報道;觀眾來信、解答信箱;科普信息、資料、文獻;圖片、圖表;其他。(3)引用的消息來源:科學家;產業界;政府科技單位或官員;外國媒體;公眾;記者/作者自身;醫學專家或醫護人員;非政府組織;其他。(4)議題內容:轉基因作物和食品;基因研究;生物制藥;經濟的;道德倫理;公眾的觀點;生態、生物安全;政府政策和政府態度;科學家個人和團體;技術專利、技術會議;克隆 ;其他。(5)報道的向度。將報道的向度分為三個角度來考量:標題的向度,內容的向度以及對特定議題內容的向度。報道所呈現的向度為:混合;正面;負面;中立。
本研究內容分析的結果包括報道篇數、報道所在版面、報道呈現方式、消息來源、議題內容、報道語氣以及框架和維度在《科學時報》和《科技日報》的所有數量分布情況。
從總體分布上來看,《科學時報》和《科技日報》兩報在1995年至2010年16年間轉基因新聞報道總量分別為516篇和396篇。從16年來兩報報道數量的總體變化來看,沒有呈現出逐年上升的趨勢,在1997年以前,平均每年的報道數量不到20篇,1998年后報道數量上有明顯的增長《科學時報》出現了以1999年、2000年、2002年和2010年四個報道峰值,《科學日報》的報道峰值出現年份為1999年、2002年和2010年,與《科學時報》基本吻合(見圖1)。

圖1 《科學時報》和《科技日報》轉基因技術報道數量變化

圖2 《科學時報》國內外轉基因技術報道數量分布
1995年至2003年,《科技日報》對國外轉基因技術的報道普遍多于國內;從2004年開始,其對國內轉基因技術的關注逐漸增多普遍超過國外報道。在1999年和2002年,國外轉基因報道明顯多于國內報道,而2008年和2010年國內報道則明顯多于國外報道。《科學時報》在2007年以前,轉基因國外新聞報道的數量普遍多于國內轉基因報道,1996年和1999年除外,之后國內報道遠多于國外報道(見圖2和圖3)。

圖3 《科技日報》國內外轉基因技術報道數量分布

表1 《科學時報》和《科技日報》轉基因技術報道版面分布
《科學時報》轉基因報道出現的版面以國際新聞版(47.3%)和綜合新聞版(22.7%)為主,而《科技日報》則是以國際新聞版(41.4%)和要聞版(27.3%)為主。兩報將轉基因報道設置在國際新聞版的比例均超過四成(詳見表1)。

表2 《科學時報》和《科技日報》轉基因技術報道類型分布
在兩報所有的轉基因報道中,各種報道類型所占比例從多到少排列,前三位依次為消息、科普信息∕資料∕文獻和深度報道。其中消息在所有報道類型中處于絕對主導地位,在兩報所有報道類型中的比例均為七成左右(詳見表2)。
本部分研究的分析方式主要有兩種:一、統計最為顯著的消息來源類別,計算其百分比;二、將所有錄入的消息來源類別加以統計,再計算其百分比。從整體上來考察,各消息來源按由多到少的順序排列前三位的《科學時報》為科學家(37.4%)、外國媒體(19.9%)和政府科技單位或官員(12.3%),《科技日報》為科學家(50.9%)、政府科技單位或官員(13.2%)及外國媒體(8.1%),兩報的主導消息來源一致(詳見表3)。

表3 《科學時報》和《科技日報》轉基因技術報道消息來源分布

表4 《科學時報》和《科技日報》轉基因技術報道議題分布
在轉基因報道的議題內容統計數據中發現,兩報呈現的議題內容最多的三個均為轉基因作物,食品、基因研究和生物制藥。其余各議題出現的頻率都相對較低,均遠低于10%(詳見表4)。
從轉基因報道的標題來看,兩報的報道向度比較一致,正面語氣的報道均剛好占到一半;其次是中立語氣的報道,超過三成;混合語氣所占比重最少,均低于一成(詳見表5)。從轉基因報道全文來看,對轉基因技術做利益報道的比例要高于標題正面語氣報道,兩報的報道比例均超過六成,混合語氣的報道多于中立語氣的報道,所占比重最小的為負面語氣的報道,低于5%(詳見表6)。從轉基因報道特定議題來看,轉基因技術基因研究和生物制藥議題,是兩報正面語氣的報道所占比例最大的議題,均為總數的80%左右。生態安全是最具爭議性的議題,混合語氣超過一半。兩報對轉基因作物及食品議題正面語氣與其他語氣的報道數量各占將近一半,而政府決策議題是兩報報道語氣差別最大的議題(詳見表7)。

表5 《科學時報》和《科技日報》轉基因技術報道標題向度分布

表6 《科學時報》和《科技日報》轉基因報道內容向度分布

表7 《科學時報》和《科技日報》轉基因報道特定議題向度分布
從報道數量來看,兩報轉基因報道的數量沒有逐年上升,呈現出1999年、2002年和2010年三個報道峰值以及以該三個峰值為頂點的波動曲線。《科學時報》和《科技日報》兩報對轉基因技術的報道在1997年以前,平均每年的報道數量不到20篇,1998年后報道數量上有明顯的增長,其中1999年、2002年和2010年為比較明顯的增長年從而形成報道的三個峰值,這三個年份恰好與1998年至1999年的轉基因土豆事件,2002年的加拿大超級雜草事件以及2010年我國的轉基因主糧爭議的年份吻合。綜合轉基因報道數量,盡管轉基因技術對公眾生活和生命健康的影響日益增大,轉基因報道在數量上也呈現出一定的上升趨勢,但是與報道數量關聯最為緊密的還是轉基因事件的發生,特別是轉基因食品安全爭議的出現。1999年的轉基因土豆事件與2010年的轉基因主糧事件就是很好的佐證。轉基因食品風險議題之所以能夠引起媒體的注意,“主要是這類議題與生俱來的‘新聞價值’——時新性(一起突發事件)、重要性(危機民眾的健康)、接近性(與民眾的生活息息相關)、沖突性(民眾對食品安全的期許與糟糕的現狀之間的矛盾)。”[1]
從轉基因報道出現的版面來看,國際新聞版是轉基因報道出現最為頻繁的版面。不管是《科學時報》還是《科技日報》,轉基因報道出現在國際新聞版為最多,均在四成以上。以1999年為例,《科技日報》27篇報道中其中有19篇出現在國際新聞版,這19篇文章均是關于國外轉基因技術的報道。因此,國外轉基因技術報道的數量越多,出現在國際新聞版的頻率就越高。而國內轉基因報道出現較多的版面,《科學時報》是綜合新聞版,《科技日報》是要聞版。這是報紙根據自身定位以及作為把關人的媒體對新聞進行選擇的結果。
從轉基因報道呈現的體裁來看,動態新聞即消息為訴求最大的體裁,出現頻率最高。科技報紙在對轉基因技術進行報道時,最注重的是為讀者提供最新最即時的國內外關于轉基因的動態新聞,這是《科學時報》和《科技日報》作為報紙首先應該履行的職責。而兩份報紙作為科技報,擔負著傳播科普信息的職能,因此,以科普消息、資料和文獻呈現的報道也屢見不鮮。隨著轉基因技術的發展以及轉基因技術對公眾生活產生的影響越來越大,讀者對轉基因信息深層次的需求也隨之增大,深度報道和評論等類型的新聞隨之出現,主要出現在2000年后。深度報道和評論出現最多的年份是2010年,也就是關于轉基因主糧商業化生產的爭論。
在轉基因技術的報道中,科學家作為科技方面的權威消息來源引用頻率最高。作為科技類報紙中的科技報道,科學家理所應當是最權威的消息來源;而政府官員在社會上占有重要地位,具有相當的權威性,他們不僅有能力提供記者需要的消息,所提供的消息也比較可靠。“因為他們的地位重要,所提供的消息不僅需要向記者負責,更需要向社會大眾負責,記者有理由相信他們比一般人可靠。因此,這些人自然而然成為新聞最主要的消息來源。”[2]但Hackett(1985)將這種依賴政府、權威人士消息來源的現象稱為“來源偏見”,他認為,由于媒介大多由政界人士,有權勢的組織來建構社會真實,阻礙了非正式組織、團體和非官方人士出現在新聞中,使新聞訊息中無法呈現多元的消息來源和意見[3]。沒有明確提及消息來源的報道在所有轉基因報道中比較少出現,說明轉基因報道的消息來源比較透明,明確標示的消息來源能夠提高報道的可信度。
在轉基因報道中,與公眾生命生活關系最為密切的轉基因作物與食品是報道最多的議題。轉基因作物與食品議題以及基因研究議題一直是公眾關注的重點,生物制藥也是比較重要的議題;關于轉基因技術生態、生物安全和政府決策的議題從1999年開始有所涉及;對于轉基因倫理道德、公眾觀點方面的報道一直以來都不是《科學時報》和《科技日報》關注的重點,對轉基因技術經濟效益、科學家個人或團體、轉基因會議、專利權、克隆等方面的報道也都較少。
從報道的向度來看,轉基因報道標題和正文均以正面語氣為主,但對不同議題內容,報道的向度呈現出較大的差異。兩報在轉基因基因研究和轉基因生物制藥這兩個議題上,正面語氣占了絕大部分。基因研究屬于科技理論層面的議題,主要告知公眾轉基因技術在技術研究上所取得的發展,報道呈現出來的正面語氣也是由基因研究本身的特性所決定的。
從《科學時報》和《科技日報》所呈現出來的轉基因報道特征中,我們不難發現在我國科技類報紙中還存在一些不足,例如消息來源較為單一、報道向度呈現階段性變化、公眾參與程度較低等。媒體對公眾社會認知和建構的影響是深遠的,隨著公眾對類似轉基因技術這樣的新技術的日益關注,也對我們的媒體提出了新的挑戰,即媒體該如何對風險尚未確定的新技術進行報道的問題。
[1]陳佳芝.食品安全報道之內容分析——以“三鹿奶粉”事件為例[J].新聞世界,2009,(9).
[2]羅文輝.新聞記者選擇消息來源的偏向[M].臺北:政大新聞研究所,1995.
[3]Hackett R A.A hierarchy of access:A speets of sources bias in Canada TV news[J].Journalism Quarteriy Summer,198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