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偉
(長春財經學院,吉林長春 130122)
中國服務業產業內貿易影響因素分析
高 偉
(長春財經學院,吉林長春 130122)
本文利用2000-2013年服務貿易數據,采用GL指數法,在分析中國服務貿易產業內貿易現狀的基礎上,認為中國服務貿易產業內貿易水平較高,且以產業內貿易模式為主。中國通訊、其他商務和旅游的產業內貿易水平最高。回歸分析結果表明,人均GDP、服務市場開放度和人力資本是影響中國服務貿易產業內貿易水平的較大因素。
中國;服務貿易;產業內貿易
根據世界貿易組織(WTO)統計,從1980到2013年,全球服務貿易總額由7675億美元增加到79050億美元,占國際貿易的比重由20世紀70年代的1/10提升至2013年的1/5,這主要是因為服務貿易自由化發展和服務市場不斷開放。同時,正如Lee & Lloyd所言,產業內貿易已成為國際服務貿易的重要特征[1]。產業內貿易不僅可以反映一國貿易競爭優勢的變化,還可以反映專業化分工模式和要素稟賦差異的變化趨勢。所以,一國的產業內貿易水平越高,其貿易競爭力越強[2]。2001年之后,中國服務市場不斷開放,服務貿易金額不斷擴大。因此,本文從產業內貿易視角分析中國服務貿易競爭力,并提出建議促進中國服務貿易競爭力提高。
本文在產業內貿易的具體測度方法上采用由Grubel & Lloyd提出的GL指數法[3],具體公式如下:
ⅡTi=1.0-(|Xi-Mi︱)/ (Xi+Mi).
(1)
其中,ⅡTi代表在一定時期內i產業的產業內貿易指數,Xi和Mi分別代表i產業的出口額和進口額。ⅡTi在0~1之間取值,越接近于1,表示產業內貿易水平越高;越接近于0,表示產業內貿易水平越低。而衡量整個服務部門的ⅡT指數可按單個服務產業內貿易指數權數求和得出,其計算公式為:
ⅡT=∑WiⅡTi.
(2)
其中,ⅡT代表在一定時期內服務部門的總體產業內貿易指數,Wi代表i產業的貿易權重等于(Xi+Mi)/(X+M),X和M分別表示服務部門出口總額和進口總額。產業內貿易程度高低的劃分標準如表1所示。

表1 產業內貿易程度劃分標準
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特別是中國簽訂《服務貿易總協定》后,中國服務貿易發展速度逐漸加快。從1997至2013年中國服務貿易進出口金額由245億美元和277億美元增加到2105.9億美元和3290.5億美元,分別增長了8.59倍和11.87倍。中國服務貿易對中國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由1997年的1.53%提高到2013年的5.87%。同時,中國服務貿易占全球服務貿易的比重也在不斷提高,1982年中國服務貿易的全球占比僅為0.6%,而2013年占比為5.9%,位居全球服務貿易第三位。但需要注意的是,隨著服務貿易規模不斷擴大,中國服務貿易逆差不斷加大,逆差由1997年的32億美元增加到2013年的1184.6億美元。
利用式(1)和(2)計算,中國服務貿易總體和各行業產業內貿易水平,結果如表2所示。中國服務業總體產業內貿易指數由2000年的0.761降至2013年的0.708,其中,2008年指數最高,受金融危機影響,2010、2011和2012年產業內貿易指數降至0.6左右,這說明中國服務貿易總體產業內貿易水平較高,但有所下降。就具體部門而言,中國通訊服務的產業內貿易水平最高,其平均指數為0.887。其次是其他商業服務和旅游。除保險及專有權利使用費和特許費服務的產業內貿易水平的均值小于0.5外,其他服務的產業內貿易水平均高于0.5,以產業內貿易為主。中國人均GDP提高和人民幣升值導致中國旅游進口快速增加,造成旅游服務逆差增加,進而使中國旅游服務業產業內貿易水平下降。由于承接服務外包和服務市場開放吸收了國外的先進技術、管理經驗和經營理念,所以中國計算機和信息服務以及其他商業服務出口能力增強,造成順差增加,進而使產業內貿易水平下降。中國保險服務產業內貿易指數雖然呈上升趨勢但產業內貿易指數始終低于0.4,以產業間貿易為主。中國專有權利使用費和特許費服務的產業內貿易指數始終低于0.15,產業內貿易水平低,以產業間貿易為主。這主要是與相比于發達國家,中國現代保險服務發展較晚,人力資本和業務技能的積累不足。但隨著中國對先進技術的需求增大和產業結構的不斷升級,中國專有權利使用費和特許費服務貿易進口額增長明顯加快。2000至2013年中國進口額從12.80億美元猛增到了210億美元,而同期中國出口額則僅從0.80億美元增加到9億美元,可以看出,貿易逆差巨大。由于中國與發達國家間在科學技術水平和研發投入上的差距,中國在專有權利使用和特許服務貿易上形成了巨額的貿易逆差。

表2 2000-2013年中國服務業產業內貿易指數
有關貨物貿易的產業內貿易理論和影響因素基本上也適用于服務貿易。因此,在考慮到中國服務業產業內貿易的現狀和數據的可獲性基礎上,本文選取人均收入水平、市場規模、市場開放度、直接投資和人力資本來研究是否是影響中國服務業產業內貿易的重要因素。中國服務業產業內貿易的經驗模型如下:
ⅡT=α+β1LnAGDP+β2LnSIZE+β3LnOP+β4LnFDIS+β5LnHC+ε.
(3)
用ⅡT、AGDP、SIZE、OP、FDIS、HC分別代表中國服務業產業內貿易指數、中國人均收入、中國市場規模、中國服務市場開放度、外商對華服務業直接投資和中國人力資本。回歸結果如表3所示。

表3 中國服務業產業內貿易影響因素
第一,中國人均收入水平對中國服務業產業內貿易起積極促進作用。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快速增長,人們收入水平不斷提高,對服務產品的需求規模不斷擴大,同時對需求層次不斷提高,這將不斷促進服務業的創新,勢必會導致中國服務業產業內貿易水平不斷提升。
第二,中國服務市場規模對中國服務業產業內貿易起促進作用。這說明中國市場規模的擴大促進了中國服務業產業內貿易水平提高。中國市場規模的擴大暗含著中國在服務范圍上存在規模報酬遞增效應,將促進同一服務行業內分工的細化。
第三,中國服務市場開放度與中國服務業產業內貿易起促進作用。隨著中國服務業過渡期的到來和結束,服務業市場準入限制逐漸取消和貿易保護程度不斷降低,可貿易服務商品不斷增加,中國服務企業將消化、吸收、創造更好滿足消費者的服務產品,這將有助于中國服務業產業內貿易水平提高。
第四,外商對華服務業直接投資對中國服務業產業內貿易起積極促進作用。這可能得益于技術的外溢效應。但外商對華服務業直接投資對中國服務業產業內貿易水平發展起的促進作用不大,這主要是因為外商對華生產性服務業直接投資較少,并且在華生產性服務投資采取追隨客戶的戰略,即主要為在華投資的制造業客戶提供服務[4]。
最后,中國人力資本對中國服務業產業內貿易起促進作用。隨著中國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模式向大眾教育模式轉變,中國高校每年畢業生人數逐年遞增,大量人力資本投入會形成規模經濟特征,這意味著隨著高質量的勞動力的投入增加,生產要素質量和技術水平的提高會促進形成服務業規模經濟,在服務業規模經濟的動態發展中將實現并保持服務業的比較優勢,從而促進了金融、保險、廣告、會計、軟件等現代服務業產業內貿易發展。
3.1 結論
隨著中國服務貿易規模不斷擴大,中國服務貿易的貿易模式以產業內貿易為主,且水平較高。就具體部門來說,通訊、其他商務和旅游的產業內貿易水平最高。
人均GDP、服務市場開放度和人力資本是影響中國服務業產業內貿易水平較大的因素。中國人均GDP、服務市場規模、服務市場開放度、外商對華服務業直接投資和人力資本對中國服務業產業內貿易水平起促進作用。
3.2 建議
為進一步促進中國服務貿易產業內貿易水平提升,提高中國服務貿易競爭力。中國應繼續保持和提高人均GDP水平,提高對服務產品多樣化的需求;逐步有序地放開服務市場,推進服務貿易領域合作,逐漸消除服務貿易壁壘和投資壁壘;通過校企合作方式,注重服務人才,特別是現代服務人才培養;通過優惠的稅收、金融政策,加大吸引服務業直接投資和提高引進服務業直接投資的質量和檔次,引導外國直接投資向資本、知識密集型服務業進行投資。
[1]Lee H H,Lloyd P J.Intra-industry Trade in Services[M]//Lloyd P J,Lee H H.:Frontiers of Research in Intra- industry Trade.London:Macmillan,2002:324-352.
[2]喻志軍,姜萬軍.中國產業內貿易發展與外貿競爭力提升[J].管理世界,2009(4):173-174,179.
[3]H.G.Grubel,P.J.Lloyd.Inter-Industry Trade:the Theory and Measurement of International Trade in differentiated Products[M].London:Macmillan,1975:85.
[4]趙放,高偉.中日服務業產業內貿易影響因素分析[J].商業研究,2013(3):1-5.
2015-06-07
吉林省教育廳“十二五”社會科學研究項目(吉教科文合字[2014]第622號)。
高 偉(1979- ),女,吉林長春人,長春財經學院講師,博士,從事服務貿易研究。
F742
A
2095-7602(2015)12-018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