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文娟
子宮肌瘤是女性生殖器官中最常見的一種良性腫瘤,手術是治療該病最常用的治療方法。臨床護理路徑(CNP)是以循證醫學證據和指南為指導來促進護理組織和疾病管理的方法,是為進一步提高護理工作的計劃性和預見性而發展起來的一種護理模式,本文就臨床護理路徑在子宮肌瘤手術患者中的應用進行觀察,并探討有效的護理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宜春市人民醫院2012年1月~2013年1月收治的60例行手術治療的子宮肌瘤患者為研究對象,所有患者的診斷均符合樂杰主編的《婦產科學》中相關標準,且均以臨床癥狀、B超檢查以及婦科診刮等明確診斷。所有患者均符合手術適應證,并自愿接受手術治療。將所有患者隨機均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n=30),觀察組年齡29~49歲,平均年齡(40.2±7.9)歲;肌瘤直徑 2~7 cm,平均直徑(4.6±2.0)cm;手術類型:肌瘤切除術19例,子宮動脈栓塞術9例,子宮切除術2例。對照組年齡30~50歲,平均(42.3±6.5)歲;肌瘤直徑3~8 cm,平均直徑(5.0±1.8)cm;手術類型:肌瘤切除術20例,子宮動脈栓塞術8例,子宮切除術2例。2組患者在年齡、肌瘤大小以及手術類型等方面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1.2 護理方法 對照組患者僅給予常規護理,即遵醫囑治療性護理,觀察組患者采用臨床護理路徑模式給予護理。
1.2.1 護理路徑的制定 首先成立臨床護理路徑小組,小組成員由該科室主任、護士長以及高年資護師等共同組成,根據衛生部制訂的臨床路徑,并對照國內外子宮肌瘤手術患者的護理標準,從患者入院、術前、術后等不同階段存在的問題進行總結,從而制定切實可行的子宮肌瘤手術患者臨床護理路徑表。
1.2.2 護理路徑的準備 首先對實施該路徑的護理人員進行培訓,為實施CNP做好準備,并使醫護人員明確職責,取得目標上的一致;為每1位新入院的患者發放小組制定的護理路徑表格,首先由經過培訓的護理人員對患者的健康狀況進行評估,在之后的護理中,護理人員按照路徑的內容對患者實施護理,完成護理項目打鉤,暫未完成的不打鉤,并和下一班責任護士做好交接工作,直至患者全部完成路徑表內容,同時還應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進行針對性調整。
1.2.3 護理路徑的具體實施
(1)入院護理 患者入院時,護理人員熱情接待患者,并按照入院流程對患者進行入院介紹,包括入院須知,管床醫生、病區護理人員、病區環境等,同時及時給予患者護理評估;向患者簡單介紹子宮肌瘤發病原因、治療方法以及預后等方面的知識,使患者對自身疾病有更好的了解,消除顧慮[1]。
(2)術前心理護理 手術作為一應激源,勢必會給患者造成一定的心理應激反應,臨床表現為緊張、焦慮甚至恐懼等,此時護理人員應加強對患者的心理護理,向患者說明手術的必要性和安全性,以消除患者顧慮,并適當給予患者一定的承諾,增加患者治療的信心,充分重視家屬作用,尤其是患者丈夫的作用,協同患者家屬一同給予患者信心,從而更好的配合治療。
(3)充分術前準備 協助患者完成術前各項檢查,以確?;颊叻鲜中g適應證;術前2~3 d訓練患者床上使用便器,并告知患者訓練的目的和意義,以提高患者配合度;術前常規備皮,并囑患者禁食,做好充分腸道準備;術前1 d對存在嚴重焦慮癥狀患者可遵醫囑給予鎮靜劑處理。
(4)術后護理 術后去枕平臥位6 h,待麻醉清醒后改為半臥位,以減少切口張力,減輕疼痛,同時可促進切口愈合[2]。術后密切觀察患者生命體征,包括血壓、脈搏、心率、呼吸、血氧飽和度等,并定時為患者測量體溫,出現異常及時報告醫生處理。待患者生命體征穩定后鼓勵患者下床活動,防止靜脈血栓等并發癥的發生[3]。加強對患者疼痛的護理,告知患者術后切口疼痛為正?,F象,為減輕患者顧慮,可采用音樂療法轉移患者注意力,減輕疼痛。對于疼痛劇烈患者可遵醫囑應用鎮痛泵,并根據鎮痛效果實時為患者調整輸入藥液劑量,以更好的提高安全性[4]。注意觀察導尿管,保持尿管通暢,并觀察記錄尿色、尿量、性質等。觀察患者腸蠕動情況,以指導飲食,囑患者飲食方面可適當加強營養,以更好的促進切口愈合,但應適當控制膽固醇的攝入量,并增加高纖維素食物的攝入,多飲水,多食水果和蔬菜,促進胃腸蠕動,防止便秘[5]。
1.2.4 評價項目[6]對2組患者住院時間、住院費用以及護理滿意度等情況進行觀察比較,其中,護理滿意度運用本院自行設計的護理滿意度調查表,調查表共分為:非常滿意、滿意、基本滿意和不滿意4個部分,并以非常滿意和滿意計算總滿意度。
1.3 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 16.0軟件統計分析資料,正態計量資料采用“±s”表示,2組正態計量數據的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例數(n)表示,計數資料組間率(%)的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2組患者住院時間及住院費用比較 對2組患者住院時間和住院費用進行比較,觀察組均顯著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 1。
2.2 2組護理滿意度比較 觀察組和對照組護理滿意度分別為96.7%和80.0%,2組比較,觀察組護理滿意度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1 2組患者觀察指標比較

表2 2組護理滿意度比較(n)
1985年美國護士Karen Zander首先提出了護理程序和路徑的概念[7],此后護理路徑在世界范圍內的臨床護理中得到了推廣,并逐步顯示出其在縮短某種疾病的住院時間和降低住院費用方面的巨大作用。護理路徑的制定可更好的規范護理人員的行為,并可進一步提高護理工作的計劃性和預見性,變被動護理為主動護理[8]。本研究顯示,給予臨床護理路徑的觀察組在縮短住院時間、降低住院費用方面均存在顯著優勢,且護理滿意度達96.7%,與僅行常規護理的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對子宮肌瘤手術患者行護理路徑可更好地縮短患者住院時間、降低住院費用,并對和諧護患關系具有重要意義,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1] 江洪.妊娠合并子宮肌瘤護理[J].中國實用醫藥,2011,6(15):234-235.
[2] 曾映瓊,張麗蓉,何蓉,等.臨床護理路徑在子宮肌瘤手術中的應用[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3,10(1):19-21.
[3] 任莉,陳文麗.臨床路徑在我國子宮肌瘤手術病人中的應用研究[J].護理研究,2011,12(3):192-193.
[4] 曲欣青,張春換.臨床護理路徑在子宮肌瘤手術患者中的應用[J].醫學信息,2011,24(4):2398-2399.
[5] 莫應萍.臨床護理路徑在手術治療子宮肌瘤中的應用體會[J].中國全科醫學,2007,10(3):229-230.
[6] 曹原玲.針對性護理干預在子宮肌瘤圍手術期的效果探討[J].當代醫學,2012,18(36):115-116.
[7] 俞水娣.子宮肌瘤合并高血壓患者圍手術期護理干預效果分析[J].護士進修雜志,2012,27(21):2014-2015.
[8] 劉朝輝,劉小瓊,鄭麗娜.腔鏡下子宮肌瘤全切除護理探討[J].當代醫學,2012,18(32):12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