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秀偉
摘 要 曾國藩在修身方面繼承并發揚了儒家的思想,把修身進德和學業作為人生的兩大財富,形成了一套自己的修身理論和修身方法,如著名的“日課十二條”、 “三字箴”、“五箴”及“八本之說”等,他被后世人奉為“立德、立言、立功”三不朽的為官楷模,他的修身思想對當代領導者的自身道德修養和廉政建設具有深遠的啟發意義。
關鍵詞 曾國藩 修身思想 官德建設
中圖分類號:D691 文獻標識碼:A
中國古代的先賢圣哲無不對修身養性費盡心思,儒家一向把“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作為追求的目標,并把修身置于首要位置。黨的十六大以來,多次強調:領導干部要常修為政之德、常思貪欲之害、常懷律己之心。為政者首先應加強自身德性修養,才能以德為根基制定政策、推行仁政、實行德治、施惠于民,才能樹立政府良好形象、改進官民關系、構建和諧社會。但是在當代社會,官員失德和貪污腐敗現象還是存在,官德建設的任務還不能松懈,下面將通過研究曾國藩修的身思想,以期對當代官德建設起到借鑒作用。
1 曾國藩修身思想的淵源
1.1 深厚的傳統文化修養
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是孔孟二圣,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禮”,強調“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的忠恕之道。①他把“克己復禮”作為理想的社會境界,“一日克己復禮,則天下歸仁焉”。②孟子繼承并發展了孔子的學說,在“仁”的基礎上又提出了“仁政”和“王道”的思想,提出“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③由此可見,孔子和孟子的思想均闡明了內在的修養和外在的政治制度之間的關系,個人的修養促進整個社會的穩定,儒家經典之作《大學》中提出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思想成為有志者的座右銘,此后的儒士幾乎都秉承著這樣的理想信念。
曾國藩曾求學于岳麓書院,師從歐陽厚均,求學期間,儒家的孔孟之道和湖湘文化中的經世致用的理學思想,對曾國藩的影響很大。曾國藩在儒學的指導下進德修業,實現了儒家所向往的“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理想目標。在他身上我們看到了理學家們修身養性、注重內在價值的特點。
1.2 湖湘文化和性格特征的影響
以地域為特征的湖湘文化,是湖南各族人民中的具有特色的民風、民俗、社會心理、社會意識、科學文化等的總和。湖湘人既推崇理學,又擅長研討義理和修身養性,同時又熱衷于經世,進而形成了理學與經世相結合的思想文化傳統。正是在這樣的文化土壤,滋養了曾國藩地道的湖湘文化性格。
湖南在歷史上屬于荊楚蠻越之地,開發較晚,湖南人天性倔強、強悍,純樸的民風中但略帶蠻勁。曾國藩能吃苦,能忍耐,倔強不服輸,展現了他湖南人的烙印。在曾國藩自己的家書、日記當中,我們也可以發現他一生遵循的無數修身治家的思想道德準則。
1.3 內憂外患的時代背景
曾國藩出生時,清王朝已經走上了日趨衰敗的道路:政治黑暗、財政困難、軍備廢弛,與此同時,西方侵略者也用船炮打開了中國的大門,將中華民族推向苦難的深淵,伴隨著船艦而來的還有西方文化,許多仁人志士如魏源等開始開眼看世界。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深受中國傳統文化影響的曾國藩,兼具“修齊治平”的理想道德模式和“兼濟天下”豪情壯志。在如此內優外患的關鍵時刻,他意識到道德淪喪、世風日下對于民族社會的嚴重危害性,也使得他認識到拯救這個社會只能從道德教化上入手,提高每一個人的思想道德修養。曾國藩的行為有著那個特殊時代的深深烙印,傳統文化為他提供了內圣外王、修齊治平的理論基礎,動蕩不安的社會現實則為他提供了施展抱負的歷史空間。
2 曾國藩修身思想的內涵
曾國藩縱橫官場三十年,成為官場上的“不倒翁”,他歷經三朝,官至兩江總督,加銜太子太傅,封一等毅勇侯,成為清朝開國以來第一個被封侯的文臣。他以一介文弱書生的身份傲然于朝堂之上、刀戟之間,不能不讓人扼腕稱嘆,而這一切成就都與他不斷追求自身修養有著必然的聯系。
2.1 立志
曾國藩在道光二十四年九月十九日與諸弟書中寫道:“人茍能立志,則圣賢豪杰,何事不可為?何必借助于人!我欲仁,斯仁至矣。我欲為孔孟,則日夜孜孜,為孔孟之是學,人誰得而御我哉?若自己不立志,則雖日與堯舜禹湯同住,亦彼自彼,我自我矣,何與于我哉!”④他從一個“朝為田舍郎”到“暮登天子堂”再到一個“中興以來,士人而已”的封疆大吏,和他的志向有著密切的關系。他常自比漢興之初的李斯、陳平、漢末的諸葛亮等“布衣之相”,相信有朝一日成為國家大廈是棟梁,實現其“匡時救世”的遠大抱負。
2.2 有恒
曾國藩在咸豐七年十二月十四日與九弟國荃書中寫道:“凡人作一事,便須全副精神注在此一事。……人而無恒,終一無所成。”⑤太平軍發動廣西起義,用兩年多的時間打下南京;而曾國藩用十多年的時間收復南京。其間歷經無數次的戰斗,敗多勝少,面對強大的輿論壓力、刻薄的責難均使曾國藩苦不堪言。但是,他正是憑借“有恒”的意志,力挽狂瀾、平定太平軍,使滿清王朝得以茍延。
2.3 拙誠
“拙誠”也即我們所說的誠實。曾國藩說:“須有一誠字,以之立本立志。”誠信是身為圣賢之人的根本;誠信是獨自相處時應遵循的準則,是立足于天下的根本;誠信是待人接物的應遵守的規則,守住“誠”字,則天下所有人都可以成為朋友。所以,曾國藩說,“精誠所至,金石亦開,鬼神亦避。”
2.4 清廉
中國歷史上著名的官箴:“吏不畏吾嚴,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公則民不敢慢,廉則吏不敢欺。公生明,廉生威。”曾國藩深深地領悟了其中的道理,堅持“治事宜勤,操守宜廉”的原則,使戰功卓著左宗棠、李鴻章等一大批湘軍將領團結在一起,與他的“廉以服眾”的修養密不可分。
2.5 慎獨
穩中求勝,比險中求勝更有長遠眼光。“慎獨”是曾國藩人生哲學之智的最好體現。他一生謹慎處世,小心交際。這并不是說曾國藩過于保守,而是他在碰壁之后的感悟:謹慎當頭、躬身入局,深恐“全”而后吝與兇隨之,故而以慎、戒自律,時時自惕。他尋求“花未全開月未全圓”的境界,認為“有福不可享盡,有勢不可使勁”。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不完美是人生的常態,只有不完美,才有進步的空間,是一種上升的態勢。物極必反,登峰造極之后接踵而至的將是恐懼與潰敗。曾國藩采取中庸之道,認為偏執狂只有可能成就一時,而只有中庸才可以成就一世。
3 曾國藩修身思想對當今官德建設的啟示
3.1 建立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的官德規范
官德對國家治理和道德建設意義重大。建國初期社會官風純正,官員很少出現貪污受賄、道德敗壞等腐敗現象。但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人們的價值觀念發生了重要變化。市場經濟確實對道德建設有一定的積極影響,它要求人們誠實信用,遵守規則,公平正義。但市場經濟對道德也產生了一定的沖擊,致使一些人為了一己私利,弄虛作假,一切向錢看等等。這些負面因素也影響著廣大領導干部,少數領導干部利用手中的職權,以權謀私,貪污腐敗。嚴重損害了國家形象,降低了政府的公信力,帶頭敗壞了社會風氣。加強官德建設是一個宏大而系統的工程,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我們要立足于本國實際,借鑒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德治思想,尤其是曾國藩的修身思想,完善相應的官德體制機制建設,建立起與當代中國國情、社會發展新趨勢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的官德規范,培養領導干部道德修養,以良好的官德形象取信于民。
3.2 正確使用手中權力,維護社會公平正義
我國是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公權力是民眾賦予的,這就要求為官者必須正確行使手中的權力,清正廉潔、公正無私,不能把手中的權力作為謀取私利、升官發財的工具,而是要明白,為官者的權力取之于民,用之于民。要做到一切從人民的利益出發,一切為了人民,把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作為一切行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時刻加強道德修養,用為官者的自身品德引領各項工作的展開,樹立百姓心目中的良好形象與威信。
3.3 加強廉政建設和提高官德修養
堅持黨風廉政建設,首先,是要進構建黨風廉政建設法律體系,建立健全舉報機制和紀檢監察機制,對貪腐分子及時給予嚴格的法律制裁。其次,嚴抓領導干部作風建設。建立健全干部考核機制,將廉政建設納入到干部考核體制中,并進行量化,使其具有可操作性。再次,落實黨風廉政責任制,完善問責制和引咎辭職制度,建立終身追究制度,堅持把作風轉變作為服務群眾和抓好黨風廉政建設的突破口。作為官員自身,應常修為政之德、常思貪欲之害、常懷律己之心,加強官德修養,不斷提高自身官德形象。能耐得住寂寞,抗得住誘惑,管得住小節,守得住清貧。
康德說過,世界上有兩樣東西最能震撼人們的心靈——一是內心里崇高的道德,二是頭頂上燦爛的星空。德,人之靈魂,民族之精神,社會之規矩,國邦之基礎。只有加強官德建設,才能夠遏制當前形勢嚴峻的腐敗問題,塑造良好的社會風氣,而后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注釋
① 孔子.論語·雍也[M].長沙:岳麓書社,2000:57.
② 孔子.論語·顏淵[M].長沙:岳麓書社,2000:106.
③ 孟子.孟子·公孫丑上[M].太原:書海出版社,2001:63.
④ 曾國藩.曾國藩家書家訓[M].北京:中國民族攝影藝術出版社,2005:57.
⑤ 曾國藩.曾國藩家書家訓[M].北京:中國民族攝影藝術出版社,2005:1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