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菲芃
摘 要 本文以廣東省高職高專為例,分析了廣東職業院校圖書館發展不均衡、資源匱乏或共享不暢、人才隊伍建設、信息服務質量等問題,提出了要以先進性、前瞻性、學習性、協同性、操作性、擴展性、參與性為原則,來建構協同創新的圖書館建設與評估指標體系,從理論、觀念、方法創新闡述了廣東省高職高專院校圖書館建設指南與評估體系的協同創新意義。
關鍵詞 圖書館 建設指南 評估指標體系
中圖分類號:G251.5 文獻標識碼:A
1 廣東省高職高專與民辦院校圖書館建設與發展現狀調研分析
1.1 高職高專與民辦院校圖書館整體處于初創期,需加快發展步伐
全省74所(2010年統計)圖書館,除深職院等全國示范性高職高專與民辦院校的圖書館具有規范化建設基礎和發展潛力,相當一部分圖書館特別是民辦院校圖書館紙質資源嚴重不足、數字資源幾乎沒有,只有采編和流通部門,讀者服務僅限于借還圖書,員工近兩年內幾乎不發表論文。統計結果顯示:74所院校有51%為綜合性院校,其他各類院校占49%,但在圖書館建設中能突出顯示該類高職特色的很少;我省高職與民辦院校圖書情報類專業占館內工作人員總數比例為22.69%,專業人員比例明顯不足;61%的院校圖書館沒有自建特色資源庫;10%的圖書館沒有集成管理系統,圖書館工作處于手工操作階段; 33%的院校圖書館沒有存儲設備,也就沒有本地數字資源;28%的圖書館沒有多媒體閱覽室,讀者無法使用音視頻等多媒體資料;使用正版操作系統的圖書館只有60%;50%的圖書館沒有承擔文獻檢索課程。這些情況充分說明我省高職與民辦院校圖書館整體發展還處于初創期。
1.2 人才隊伍建設影響服務質量,需改善專業結構
一是人員配備有限,出現一人多崗的尷尬局面,具體表現在往往一個人就負責了圖書館系統管理、流通、辦公室等部門工作,結果導致無法開展擴大圖書館影響力的信息服務等各類活動,該情況民辦院校尤為明顯;二是人才結構不盡合理,圖情與計算機專業人才缺乏,參考咨詢服務開展困難或有限,服務質量不能保證。
1.3 開展信息服務未能引起重視與得到認可,需通過宣傳推廣、評價反饋等手段促進信息服務多元化、深入化
問卷調查發現,19%的院校沒有獨立的圖書館主頁;13.5%的院校沒有或不能提供24小時在線圖書館網絡資源服務;57%的院校不能從校外訪問圖書館資源;16%的院校沒有開通讀者反饋渠道,無法了解更多讀者意見;47%的院校不提供資料復印服務;38%的院校圖書館從不安排讀者專題培訓活動,導致部分讀者不知如何使用圖書館資源。高職高專與民辦院校應加強了解讀者信息需求,通過讀者評價反饋來改善圖書館各項服務品質。在資源有限的條件下做好特色資源服務和專業信息服務,從而體現高職獨有的風格和特點。
1.4 由于經費短缺,公辦與民辦之間差距明顯,民辦院校更需加強資源利用的合理化,信息服務的優質化,人才隊伍的專業化
大多數民辦院校讀者人數在5000-10000范圍內,資金主要來源為自籌方式。館內工作人員平均為13人,其中研究生學歷占總數4%,圖情專業占比21%,圖書館面積平均約9600平米,多媒體閱覽電腦56臺。
公辦院校讀者人數與民辦院校相當,資金主要來源為省市財政或行業專管部門。館內工作人員平均約為21人,其中研究生占比12%,圖情專業占比24%,圖書館面積平均約1.2萬平米,多媒體閱覽電腦93臺。
以全省公辦院校(48所)與民辦院校(26所)為全例:公辦院校圖書館館藏紙質圖書總量2375萬冊,電子圖書1295萬冊;民辦院校圖書館館藏紙質圖書總量1162萬冊,電子圖書546萬冊。通過問卷調查的統計結果發現,目前我省高職高專與民辦院校整體館藏資源建設處于低水平、低層次階段。經費不足導致絕大部分資源采購經費相對集中于紙質資源,而且主要集中在圖書,其他類型紙質資源甚少,結果僅能滿足基本建設的需求,缺乏可持續性建設的計劃。而電子資源主要集中于國內論文期刊數據庫(還有30%的圖書館沒有電子資源),其它電子資源類型亦甚少,說明也僅滿足基本使用的需求。 公辦院校平均紙質館藏49.5萬冊,相比民辦院校44.7萬冊差別不明顯,但公辦院校更加重視電子資源和信息服務質量,表現在電子資源經費投入、電子圖書冊數、電子期刊擁有量、檢索課開設情況等遠遠優于民辦院校,說明我省民辦院校圖書館建設沒有跟上網絡信息時代發展的步伐,不符合數字圖書館建設要求。
2 廣東省高職高專院校圖書館建設指南與評估體系的特點、優勢及協同創新的意義
(1)開創中國圖書館界建設指南、評估指標、評估指標細則細則三者結合于一體構筑評估指標體系之先河。“三位一體”的評估指標體系由9項一級指標、24項二級指標、75項三級指標和236項評分細則以及1000余項評估指標細則意見和建議組成,并運用德爾菲法和層次分析法確定各項指標權重和分值,使該評估指標體系成為目前國內圖書館界整體功能最優、最客觀、最全面的評估指標體系。
(1)在充分調研的基礎上,提出廣東省高職高專與民辦院校圖書館建設指南與評估指標的突破傳統觀念的若干關鍵點:第一,建設指南對已有制度的突破,特別是突破國家教育部《普通高等學校圖書館規程》若干紅線限制的創新性實證研究;第二,評估指標體系滿足廣東省高職高專與民辦院校圖書館的動態發展、區域協同發展的新模式的變化需要;第三,建設指南與評價指標具有前瞻性的學習功能,評價指標細則指明未來發展方向,明確評價目標導向,促使評價對象通過不斷自我學習提升評價等級,突破現行所有評估指標體系的傳統評估模式。
(3)建立圖書館建設指南與評價指標細則實際上為圖書館建設與發展繪出了階段性規劃藍圖。為辦館條件較好的單位提供了找差距的機會和更上一層樓的發展空間;為辦館條件較差的單位明確了發展方向,為夯實內涵、優化資源、基礎建設和服務創新等方面提出了具體指導意見。通過數據填報、評價分析和評估指標細則的實踐過程,可得到不斷學習和拓寬工作思路和視野的機會,使評估過程成為學習過程、研究過程和工作業務的提升過程。
(4)評估指標體系具有協同發展的關鍵在于,評估體系指標設計體現通用可比性。評估結果可以在不同時期、不同評估對象之間進行比較,包括各圖書館用戶橫向的數據和評估指標比較以及縱向的趨勢分析。也可選擇地區分布、學校類型或學校性質進行橫向、縱向的抽象比較。特別是整體指標體系占主要部分的信息服務方面的各項指標,通過比較,找到差距,以及評估指標細則予以的方向性引導,從而形成相互學習、相互促進、共同提高的激勵局面,進而促進協同發展。
(5)評估體系易于理解,操作上具有很好的適應性、便捷性。通過大量分析、討論、推敲、整理等研究工作,各項指標數據精簡成可量化形態。為不影響確定評分等級,對整體評估影響甚微而又過于抽象的指標,都進行了修改或剔除,方便用戶理解。評估指標所需的數據,可以分別由數據填報專人、圖書館館長、專家等檢查或審核,體現了數據填報的全面和準確,最終可以保證評估結果的真實可靠。
(6)以建設指南、評估指標和評估指標細則細則構成的“三位一體”核心內容的調查研究,源于廣東省高職高專與民辦院校圖書館建設指南與評價指標體系,通過結合本地區地方經濟發展狀況和學校發展方向等要素的局部微調,可擴展為適用全國各地各類型圖書館的評估指標體系,尤其適合于全國各地區高職高專與民辦院校圖書館建設與發展。所以,該研究具有廣泛的適用性和擴展性。
(7)建設指南與評估體系的設計與編制采取全面發動全省74所(2010年統計)高職高專與民辦院校圖書館共同參與的工作策略。此次發動面達到92.67%,70余所學校共同參與,為了確保了指標體系設置的科學性、前瞻性和合理性,期間進行了兩次大型的問卷調查,第一次回收了來自54所學校的調查問卷,占學校總數的72%;第二次回收全部問卷74份,達到100%回收率。保證了指標體系中90%的數據確定來自問卷調查的反饋意見,使得指標體系細化工作更徹底、更客觀、更合理。
3 協同發展與展望
廣東省高職高專院校圖書館建設指南與評估體系的設計與編制采取全面發動全省74所高職高專與民辦院校圖書館共同參與,保證了指標體系每一條款能夠有效地助力于圖書館的建設與發展,為日后運用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事實證明,2011年1月正式公布以后,全省高職高專與民辦院校圖書館積極響應,從自查、比對、分析、論證查找差距,提出改進工作方法等一系列措施,在全省范圍內已經產生了明顯的社會效益,實實在在地推進了高職高專與民辦院校圖書館建設與應用邁上新臺階。因此,我們說:只有構建科學合理的評價體系,才能更好的促進圖書館協同創新與發展。
項目來源:2013年度廣東省高等職業教育教學改革項目“基于智能分析的高職院校圖書館輔助決策系統的研究與實現”(項目編號:20130101045 )
參考文獻
[1] http://www.gdhed.edu.cn/main/www/38/2011-01/1206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