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吉草
摘 要 藏民族有史以來生存在青藏高原,因為海拔高、氣候寒冷形成了以游牧為主要的生產方式。這里既有地廣人稀、居住分散、交通不便的區域特點,又有冬春季定點居住,夏秋季隨畜群游牧的生產特點,這些特點反映了牧區教育的困難程度,所以,在對待牧區教育長遠發展問題上我們必須立足于牧區的實際,對其發展中存在的問題給予高度重視,從而尋求解決這些問題的對策。本文試圖以青藏高原游牧區藏族教育發展問題作初步探討。
關鍵詞 藏族 游牧經濟 現代教育 發展方式
中圖分類號:G521 文獻標識碼:A
自古以來,草地畜牧業就是藏民族生存與發展的主體產業,藏民族的發展不能不說與游牧經濟有著很大的關系。生活在青藏高原的人們靠天養畜,過著傳統的游牧生活。也正因此創造了不同于其他民族的獨具特色的民族文化。恩格斯說過:“當我們深思熟慮地考察自然界或人類歷史或我們自己的精神活動的時候,首先呈現在我們眼前的,是一幅由種種聯系和相互作用無窮無盡地交織起來的畫面”。①藏族文化教育與游牧經濟正是這種辯證法的關系,它們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相互制約。生活在青藏高原上的藏民族應著豐富的自然資源和獨特的生產生活方式發展而來。由于自然地理、環境氣候的影響,世世代代逐水草而居,與牛羊為伴,以游牧為業。隨著時代的變遷和社會的進步,青藏高原的自然優勢變為了潛在的經濟優勢。他們勞動、生息、繁衍的這塊富饒美麗的土地變為了富饒的貧困之地,但是艱辛的游牧生活,賦予了他們豪放開朗的氣質;大自然的風風雨雨磨練了他們強悍勇敢的性格;悠久豐富的民族文化造就了他們善良淳樸的素質。一個民族的發展要靠教育。一個民族的教育要落腳到人的素質的提高上。廣闊的青藏牧區,海拔高,氣候冷,地廣人稀,流動放牧,居住分散,生產力水平低,經濟發展落后,文化教育基礎薄弱,離小康水平相距甚遠,關鍵問題是邊遠、高寒的自然條件,偏僻落后的生產方式阻礙了藏族教育的發展,藏族教育特別是牧區教育成為世界上最難辦的教育之一。
1 藏族牧區教育的現狀
勞動創造了人,創造了世界,并且人在學習、勞動、傳授和繼承勞動技能的過程中創造了教育。進入二十一世紀來,我們越來越清晰地認識到,當前青藏高原的自然優勢僅僅是潛在的經濟優勢,自然優勢才是實現了的經濟優勢,兩者之間的轉化是需要一定的條件和基礎的。這個條件和基礎就是提出勞動者的科學和文化素質,推廣先進技術,改變傳統的、封閉的生產方式。然而這個過程是漫長的,它只能也必須遵循自然發展的客觀規律去一步步地實現。在這個漸變過程中,幾乎是必然地出現了社會經濟形態上既富饒又貧困,既文明又蒙昧的二元結構,出現了端著金飯碗討飯吃,捧著聚寶盆過窮日子的怪異現象。產生這種現象的原因歸根結底是教育落后——人才匱乏!試分析如下:
1.1 自然方面的原因
牧區地處青藏高原腹地,地理環境特殊,自然條件差,終年逐水草而放牧,分散而無定居點。青藏高原純牧區近年來因國家大力幫扶,絕大部分地區修建了定居點,老人和部分小孩、幼兒實現了定居,但因生產方式所限,游牧方式仍然存在,牧民還是每年要搬三次家,即夏窩子居住三個半月,春秋窩子居住兩個月,冬窩子居住五個月,路途往返一個半月。部分適齡兒童跟隨大人放牧,這種狀況與定時、定點但有一定規模的學校教育形成了矛盾。近幾年來,牧區生活發展、提高主要還是靠黨和政府政策帶來的,而不是科技普及與教育發展的結果。
1.2 歷史方面的原因
由于藏族現代教育起步晚,底子薄,歷史上藏族文化教育的傳統形式為寺院教育。不可否認,寺院教育曾培養出一批又一批造詣很深的學者,可以這樣說,藏族宗教寺院曾為發展藏族文化教育立下過汗馬功勞。
1.3 現實生活的原因
牧區人少畜多,勞動力相對比較緊張。草畜承包以來,隨著牧業長足發展和畜群合類放牧的需要,勞動力問題就更為突出。一個牧區家中如果只有一至兩個孩子,一個7~8歲的兒子就是放牧的勞力。如果你要讓他(她)上學,那么家里就會缺乏勞動力。例如,有一部分牧民群眾認為:“識字要放羊,不識字也要放羊,甚至識了字更不會放羊,派不上什么用場”,從而不愿送子女入學。
2 發展牧區教育的對策措施
牧區既有地廣人稀、居住分散、交通不便的區域特點,又有冬春季定點居住,夏秋季隨畜群游牧的生產特點,這些特點反映了牧區教育的困難程度。所以,在對待牧區教育長遠發展問題上我們必須立足于牧區教育的實際,對其發展中存在的問題給予高度重視,從而尋求解決這些問題的對策。
2.1 必須堅持和完善寄宿制學校這一有效的辦學形式
寄宿制學校為藏族牧區培養了大量的有用人才,可以說,經過幾十年來藏族牧區創辦寄宿制學校的實踐經驗可知,寄宿制學校是適應牧區教育的一種行之有效的辦學形式,其優點在:一是適合牧區自然環境;二是適合游牧生產方式。
富不辦學,富不長久;窮不辦學,窮根難除。不辦寄宿制學校,文盲難堵。這是長期以來在牧區教育工作中得出的結論。鄧小平同志指出:“從長遠看,要注意教育和科學技術。否則,我們已經耽誤了二十年,影響了發展,還要再耽誤二十年,后果不堪設想”。李鐵映同志在五省區藏族教育研討會上指出:“藏族教育在文化傳統上受宗教的制約很大,在地理自然環境上,地處高原、邊遠、山區、居住分散,從經濟上來說比較貧窮落后。所以,藏族教育解決好并發展好,在經濟上、文化上、政治上都有重大的深遠意義”。
因此,我們要做出極大的努力,在牧區一定要辦好寄宿制學校這一行之有效的辦學形式。
總之,游牧生產生活的特點是:四季游牧、以戶經營、居住分散、隨草而居、按季節流動。在這樣的自然、社會條件下,只有辦好寄宿制學校,才能更好地保證教育教學質量。
2.2 必須堅持“兩個為主的雙語教學”模式
任何一個民族的語言文字對這個民族的形成和發展都具有重要作用,它是一個民族賴以生存的工具,是民族傳統文化的載體,是構成民族共同體的重要特征。是否使用民族語言文字,是關系到是否尊重和承認一個民族的大問題。馬克思主義認為,社會主義時期并非是民族語言消亡的時期,恰恰相反,正是過去被壓迫民族及其語言文字的發展繁榮時期。endprint
社會主義時期是民族興旺發展的時期,民族融合不可能在短期內實現,民族消亡則更加遙遠。在這一歷史時期,各民族的主要任務是實現社會現代化的宏偉目標,逐步消滅各民族之間在經濟文化上的不平衡,達到各民族的共同昌盛繁榮和文明富裕,這是重大的社會課題,是整個中華民族的歷史使命。在這一歷史使命面前,各少數民族發展自己的語言文字,逐步學習漢文化和國外先進的科學文化,不斷提高本民族的科學文化水平,為民族的興旺和發展不斷創造條件,不僅是符合實際的、符合人類發展規律的、符合發展需要的,而且非如此不可。一個民族以自己的語言文字為主要工具和手段,來發展經濟文化和各項事業,要易于學習和掌握,比運用外民族的語言文字作用更大、效果更好。
如果我們離開民族學生的母語進行教學,就會適得其反。例如:在偏僻的彝族地區,某年輕的漢族教師用普通話教彝族兒童“爸爸”二字,學生跟著讀了半天,不知其意義,教師一問,學生三不知。教師訓斥道:“真笨,連‘爸爸都不知道。”于是解釋道:“‘爸爸就是父親,懂了嗎?”學生自然無法理解,又解釋說:“‘爸爸,就是你爺爺的兒子,‘爸爸,就是你媽媽的愛人。”②越解釋越復雜,問題也沒有得到解決。因此,雙語教學必須首先學好民族母語。再以它為基礎學習漢語文,經過一段時間的適應和過渡,能逐漸用漢語進行思維時,才能真正收到“雙語”教學的效果,穩步地提高教學質量。這一點,是完全符合教育學、心理學以及語言學的客觀規律的。所以,一是要堅持“兩個為主”③的辦學形式;二是要強化藏語文授課的師資隊伍建設;三是要強化“雙語教學”的領導和管理模式。
上述藏語文教學體系和“兩個為主”的雙語教學模式,正確處理了繼承和發揚民族文化傳統與民族開放和發展之間的關系,這不僅符合歷史發展的方向,更符合民族團結的方針,對于探索符合牧區實際的教學路子,推動牧區教育起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2.3 必須重視和發展職業技術教育
職業技術教育是人們從學習階段進入勞動階段的重要過渡時期,是勞動者實現自身人力資本價值的重要準備階段。因此,在牧區重視和發展職業教育對于西部大開發、藏區大發展具有重要意義。一是在學制上要長短并舉,在教學計劃上做到一切有利于牧區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二是要結合牧區實際,建立多層次、多形式辦學的格局;三是要轉變職教為地方經濟服務的片面認識,要把培養面向內地就業人員的職業培訓作為一個重要方面來抓,實現“外出就業,回鄉創業”的目標。
黨的十八大指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實現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勞動者的素質問題,從根本上講是個教育問題。所以要大力加強藏族牧區教育,努力實現藏區教育現代化。
注釋
①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60.
② 民族教育.1988(3).
③ 藏族聚居區以藏文為主,單科加授漢語文;藏漢雜居區以漢文為主,單科加授藏語文.
參考文獻
[1] 勞倫斯·艾·克雷朋.杜威教育論著選[M].哥倫比亞大學師范學院,1959:19-32.
[2] W·F·麥凱.M·西格恩.雙語教育概論[M].光明日報出版社,1989.
[3] 陳紅濤.中國民族教育發展途徑探討[M].中央民族學院出版社,1990.
[4] 韓克茵,張延安,巴建坤.希望之光[M].甘肅民族出版社,1991.
[5] 南文淵.藏區學校教育落后的原因分析[J].青海民族研究,1995(3).
[6] 萬明鋼.少數民族學生心理發展與教育研究[M].甘肅教育出版社,2002.
[7] 星全成.藏族傳統文化及其現代化[M].青海民族出版社,2002.10.
[8] 拉茂杰布.甘南州教師教育工作調查報告[J].甘南師范探索與實踐,2007(1).
[9] 賈榮敏,張志方.青海高原藏族游牧區現代學校教育的文化適應性分析[J]. 青海民族研究,2009(4).
[10] 賈榮敏.青藏高原藏族游牧區教育的現代性變遷與適應[J].青海民族研究,2011(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