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闊龍
摘 要 《緯略》征引廣博,注重考證,對文辭、名物、年代、地理、風俗、文物、制度、文獻等方面多有考證。論文以《緯略》為主對高似孫的考評學成就進行了總結。
關鍵詞 高似孫 《緯略》 考證
中圖分類號:G256.4 文獻標識碼:A
1 高似孫《緯略》
高似孫《緯略》十二卷,其序曰:“似孫既輯《經略》《史略》《子略》《集略》,又輯《詩略》,事有逸者、瑣者,為《緯略》。蓋與諸略相經緯,不以匯分者,可續也。”此序說明了《緯略》一書的性質。該書內容與《史略》、《子略》等專科目錄不同,涉及四部,類似于學術筆記。該書通行本有《守山閣叢書》本及《墨海金壺》本。《叢書集成初編》據前者排印,又據后者補入缺文二則。各本均缺似孫原序。葉德輝曾訪得此書明仿宋本,前有似孫之序言此書作于嘉定五年(1212)。據洪業先生之文,葉氏訪得明仿宋刻本不但有似孫之序,且缺條俱在,還多《竹館》《甲觀畫堂》《八陣圖》《風馬牛》四條,當為現存版本中之最善者。
周中孚《鄭堂讀書記》卷五十四指出《緯略》所引之書或已佚,乃從類書中輯錄,卻仍標本書者,未免有意于矜奇炫博。標本書實未錯,可便于輯佚;至于不標類書名,此乃宋人引書之通例,非似孫一人之病。
雖然《緯略》存在一些錯誤,但該書征引廣博,保存了許多逸聞佚事,同時高似孫很注重考證,對文辭、名物、年代、地理、風俗、文物、制度、文獻等多個方面進行了考證,并提出了自己的見解,取得相當的考證成就,為考據家所重視。《四庫總目》云:“然考證之學,正不嫌其博。而是編所引,亦皆四庫所著錄,非馮贄之流,詭詞炫俗者比,固不得以隱僻譏也……疏舛亦不能無。然其言篤實,無所贗托,終出楊慎《丹鉛》諸錄之上,亦考古者所必資矣。”
2 高似孫的考證學成就
2.1 考詞義
《緯略》卷四“詩卜筮”條云:“《綿之詩》曰:‘爰始爰謀,爰契我龜。毛、鄭皆以‘契為開,非也。‘契者,合也。古者卜人令龜已遂,預取吉兆,以墨畫其上,然后灼之。灼文適順其墨,是為食墨,食墨者吉其兆。不應墨則云不食。不食則不從也。”①毛、鄭認為《綿之詩》中“契”字的意思是“開”,高似孫表示反對,認為“契”的意思是“合”,并根據上古的龜卜之法作出了解釋。
2.2 考名物典故
《緯略》卷四“東蘠”條云:“司馬長卿《子虛賦》曰:‘東蘠雕胡,張揖曰:‘東蘠實可食,蓋不明言何物也。按《魏書》曰:‘烏桓地宜東蘠。注曰:‘東蘠似蓬草,實如葵子,十月熟也。《廣志》曰:‘東蘠色青黑,粒如葵子。幽、涼、并皆有之。西河語曰:‘貸我東蘠,償我田粱。揖豈不知出此。”②對于“東蘠”一詞,高似孫引《魏書》、《廣志》、西河語,說明了這種植物的特點與產地,否定了張揖“東蘠實可食”的說法。
2.3 考年代
《緯略》卷一“燒香”條云:“《佛圖澄傳》曰:‘襄國城塹水源暴竭。石勒問澄。澄曰:‘今當敕龍取水。乃置澄上坐繩床,燒安息香,呪數百言,水大至。李相之《賢已集》曰:‘燒香蓋始于此。按《漢武故事》曰:‘昆邪王殺休屠王,以其眾來降,得其金人之神,置之甘泉宮。金人者皆長丈余,其祭不用牛羊,唯燒香禮拜。事又在《佛圖澄》之前也。”③李相之《賢已集》認為燒香蓋始于《佛圖澄傳》,高似孫根據《漢武故事》所載,認為燒香在《佛圖澄傳》之前。
《緯略》卷十“列女圖”條云:“此圖自密康公母至趙括母,凡十五。考之《劉向傳》,乃仁智一卷,世傳龍眠李公麟所作。然按隋朝官本,有衛協畫列女圖一卷,隋王廣有列女仁智圖一卷,陳公恩有列女貞節圖、仁智圖。李氏之筆固當祖述于此。又按后漢順烈梁皇后,常以列女畫于左右,以自監戒(《本紀》)。又后漢宋弘常燕見,御座新屏風圖畫列女,常顧視之,弘正容言曰:‘未見好徳如好色者。光武即命撤之。觀此,則列女圖又始于漢矣。”④高似孫根據后漢順烈梁皇后和后漢宋弘之事,考證出列女圖始于漢。
2.4 考古代風俗
《緯略》卷二“嚏占”條云:“《隨筆》謂《終風詩》‘愿言則嚏,《鄭氏箋》曰,‘女思我心,如是我則嚏也。今俗人嚏云‘人道我,此古之遺語也。此風自古已有之。按《漢藝文志》有《嚏耳鳴占》十六卷,其多如此,則嚏者亦古人深以為事。《月令》曰:‘季秋行夏令,則人多鼽嚏。是為病也。”⑤洪邁《容齋隨筆》“噴嚏”條對“嚏”有所考證,高似孫在洪邁的基礎上根據《漢志》中的《嚏耳鳴占》來證明古人對“嚏”的重視。
2.5 考制度
《緯略》卷三“對策射策”條:“漢射策與對策不同。按《蕭望之傳》注:‘射,謂為難問疑義,書于策,量其大小,署為甲乙之科,不使彰顯,欲射者隨其所取,得而釋之。對者,顯問以政事經義,觀其所對文詞定高下。晉潘京為州所辟,因謁見問策,探得不孝字。刺史曰:‘辟士為不孝耶?答曰:‘今為忠臣,不得為孝子。此亦射策遺法耳。”⑥此條說明了漢代射策與對策的區別,反映了漢代的選舉制度。
2.6 考地理
《緯略》卷八“云夢”條云:“則云在江北,明矣。元豐中,有郭思者,能言漢沔間地理,亦以為江南為夢,江北為云。予以《左傳》驗之,思之,說信然……以上皆《筆談》所記。余按《寰宇記》曰:‘云夢澤半在江南,半在江北。其水中平,土常半出。《寰宇記》本樂史所撰。史,太宗時人,則沈、郭未嘗見《寰宇記》也,然沈辨未得其詳。且《周禮·荊州》云其澤藪曰云夢,鄭康成注曰:‘云夢在華容。《禹貢》云:‘云土夢作乂。昭三年(《左傳》)楚子與鄭伯田于江南之夢。又定四年,楚子渉睢濟江,入于云中。杜預云:南郡枝江縣西有云夢城,江夏安陸縣東南亦有夢城,或曰南郡華容縣東南有巴丘湖,江南之夢也。云夢一澤而每處有名者。司馬相如《子虛賦》云:‘云夢者,方九百里。則此澤跨江南北,亦可獨稱云稱夢耶?酈道元《水經》謂,自江陵東界為云夢,北界為云夢之藪。亦不明指一處,不可專以‘夢在江南,云在江北。”⑦對于“云夢”的考證,高似孫首先引用了沈括《夢溪筆談》中一段話,沈括的觀點是“江南為夢,江北為云”。高似孫不同意這種看法,并引用《寰宇記》《周禮·荊州》等文獻加以論證。
2.7 考金石
《緯略》卷十一“三代鼎器名”條搜羅了夏、商、周三代的各種見于文獻的鼎器名,如商鼎、文王鼎、周公鼎、周姜鼎、虢姜鼎、鄭伯姬鼎、伯姬鼎、晉姜鼎、孔文公鼎、魯公鼎、宋公鼎、單冏鼎、宋君鼎、宋君夫人鼎……共計237種。⑧
《緯略》卷十二“古器”條說:“古人好事,皆極其至,如古鍾鼎彝器,尤所愛,尚其有識文者。非獨其器可玩,其文猶奇古,其間有關于考訂者,所補亦不少。”⑨高似孫不僅看到了古器的價值,而且高度評價了古器上文字的價值,已經認識到這種文字對于考訂的作用。
注釋
① 高似孫.緯略[M].叢書集成初編本.北京:中華書局,1985:61.
② 高似孫.緯略[M].叢書集成初編本.北京:中華書局,1985:56.
③ 高似孫.緯略[M].叢書集成初編本.北京:中華書局,1985:14.
④ 高似孫.緯略[M].叢書集成初編本.北京:中華書局,1985:169.
⑤ 高似孫.緯略[M].叢書集成初編本.北京:中華書局,1985:23-24.
⑥ 高似孫.緯略[M].叢書集成初編本.北京:中華書局,1985:38.
⑦ 高似孫.緯略[M].叢書集成初編本.北京:中華書局,1985:126.
⑧ 高似孫.緯略[M].叢書集成初編本.北京:中華書局,1985:180-185.
⑨ 高似孫.緯略[M].叢書集成初編本.北京:中華書局,1985:19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