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金鐘
摘 要 教師的專業發展水平對教育質量的提升具有重要作用,優質的教學取決于教師具備的良好的教學能力體系。本文從當前Mooc的大力發展和廣泛應用中,探討了Mooc所反映出來的教學與學習特點,并結合眾多研究者的教學實踐分析了作為基于Mooc進行教學的教師需具備的能力結構,提出了教師適應Mooc教學環境的培養與發展途徑。
關鍵詞 Mooc環境 高校教師教學能力 成長途徑
中圖分類號:G451 文獻標識碼:A
0 引言
教師的專業化發展受捷克教育家夸美紐斯的班級授課制影響最大,經過300多年的變遷,關于教師專業化的理論也不斷演進,2005年Koehler和Mishra提出了TPACK理論,闡釋了整合技術的學科教學法的框架,即將信息時代的媒體應用技術與學科教學內容、已有教學方法進行整合,從而達到改進教學效果的目的,該理論為信息技術與具體課程的整合提供了新的視角,強調了技術在教學能力體系中的重要位置。但作為TPACK的要素技術(Technology )、教學法(Pedagogy )和學科內容知識(Content Knowledge),在2012年大規模開放在線課程(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 )迅速占領教育部分市場并將繼續蔓延的新形勢下不得不需要教育研究者重新審視,因為Mooc正在刷新數千年以來的教育歷史,是一場以數字化學習資源共享、數字化平臺支撐的融合了網絡技術、虛擬現實技術、信息通信技術、教學理念于一身的教育變革。Mooc對高校教師的能力結構體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 Mooc的發展與應用
Mooc是Massive(大規模的)、Open(開放的)、Online(在線的)、Course(課程)四個詞的縮寫,指大規模的開放在線課程。Mooc發端于2001年麻省理工學院的開放課件運動(MIT OCW),此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其更名為開放教育資源(OER),最為重要的轉折是在2011年秋天,來自世界各地的 16萬余人注冊了斯坦福大學 Sebastian Thrun 與 Peter Norvig 兩位教授聯合開出的《人工智能導論》免費課程。①2012年1月和4月先后成立了Udacity和Coursera兩大平臺,截至2014年8月10日,來自110所知名大學的725門課程800多萬學習者注冊。此后,麻省理工學院和哈佛大學聯合推出了edX平臺,②2013年10 月10 日,清華大學正式推出國內首個大規模開放在線課程MOOC平臺“學堂在線xuetangX.com”,面向全球提供在線課程。2014年4月份,上海交通大學推出了自主研發的課程平臺——好大學在線(cnMooc.com),與此同時,一些教育信息公司也在推出自己的平臺,如智慧樹、果殼網等。
Mooc的影響引起了世界多國政府的重視。據英國廣播公司(BBC)新聞網站報道,英國最大的在線大學項目已經啟動,涵蓋了20多所大學提供的免費課程,學生可以通過手機或者電腦訪問。這一項目稱為“未來學習”(Future Learn),它將見證英國大學進入全球大規模網絡開放課程市場。③ 《泰晤士高等教育》2014年5月29日報道,在美國佛羅里達州中部,在線課程將成為1.1萬所高中11年級的必修課。2011-2012學年共有62萬學生學習在線課程,已有6個州通過實際立法要求學生在公共教育期間參加在線課程。④新加坡政府也宣布在2016年建成網絡學習空間,為學習者提供優質的學習資源。
不斷出現的國際化的以及本土化的在線平臺、數千門的仍在相繼產生的在線課程,讓廣大的教師們有了一種不知所措的感覺,我們要加入Mooc嗎?加入后教學應該怎樣進行?
2 Mooc的特點及其對教師的教學能力要求
掌握Mooc的特點,可以讓我們更加理性地看待這個新事物,以便有意識完善自身的能力結構,從容駕馭Mooc的教學。
2.1 課程的學習者規模可以很大
從理論上講,選擇修讀Mooc的學生數量可以很大,數百數千甚至可以數萬。面對龐大的學習群體,作為教師將會呈現出教學團隊,而不再也不可能是一個教師可以完成。通常會為主講教師配備多名輔導教師、助教、教學設計專家、課件設計專家等,來協助主講教師準備課程、設計課件、協助教學等。⑤選修同一課程的院校教師將成為課程的輔助完成者。這樣或許可以真的實現 MOOC 的教學效果比現在的面授效果還要好的情況。這種情況下,教師就應該具有如下能力:
(1)作為錄制視頻的主講教師要具有豐富的專業知識、人文素養和很好的語言表達與溝通的能力,既要有科學探究精神,也不能缺乏親和力,就像對著學生進行一對一的交流。
(2)主講教師與本學科任課教師要形成團隊意識,教師要有很好的合作精神。有的教師可能一直自己是一門課的主講教師,課堂任由自己駕馭,但在Mooc的教學中成了團隊中的一員,可能成為輔導教師,會有一種失落感。其實不然,團隊作戰才會有更好的質量保障,教師應該逐漸端正社會責任意識,增強合作意識。
(3)輔導教師要具備很好的專業知識與實踐技能,具備面對面指導的能力。同時,還要有組織協調能力,組織學生線下的活動,包括組織課堂上的討論、總結、學習社區的答疑、實驗室、實習基地的實際指導。
2.2 課程是開放的
(1)建立開放意識。開放的意識就是要跳出本學院本學校的關門辦學意識,讓自己優秀的課程走進平臺,讓其他院校優質的課程也走進我們的視野,可以建立或加入校際聯盟甚至于國際聯盟,讓學生不再局限在封閉的校園、落后的地區,讓他們分享人類最優秀的文明成果。教師的成長、學校的發展和教育質量的提升,需要有先進的觀念作引領,需要教師在更大范圍內建立合作互助的關系,將課堂放在一個更寬廣的視野,在公共網絡平臺的支撐下就會不斷獲得啟迪,獲得激勵。鄧小平引領中國經濟對外開放,使得中國實現了跨越式發展,學校課程的對外開放也許將為學校培養出更杰出的人才,將帶給學校更高的聲望。endprint
(2)提高有效資源檢索的能力。由于所有課程都是開放的,所以對學生來說,網絡上的課程信息就是海量的,容易迷失,教師要做好導航和指引工作,幫助學生及時獲取最有效的學習資源。教師要具備網絡檢索能力,要培養學生網絡獲取有效資源的方法和習慣。面對大規模的學習群體,教師要具備通過社交網絡服務的應用如 Facebook、wiki、Blog、Twitter 等為師生、生生之間建立直接聯系的能力,這樣才能滿足學生追求知識的個性化需要。
(3)學習心理學知識。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具有接受性和建構性雙重屬性(建構主義理論),學生對知識的接受學習,是一種積極主動的構建過程,而不是僅僅消極被動地接收。新知識的學習必須以學習者頭腦中原有的知識為基礎,這也是心理學家奧蘇貝爾的知識遷移理論的核心思想,沒有一定知識基礎的有意義學習是不存在的。因此,教師要學習心理學知識,關注學生原有知識對當前知識學習的影響,促進學生完成知識與技能在學習中的遷移。
2.3 課程是在線的
(1)混合式教學方法的運用。相當一部分課程的教學是網絡學習和課堂教學互為補充,這就要求教師掌握和運用好混合式教學方法,學會用大數據分析學生的學習狀況,有針對性引導學生在線課堂的學習,組織指導課堂上的面對面討論。
(2)知識多元化。在線輔導也對教師有較高的要求,教師只有本專業領域的知識恐怕是不夠的,知識要多元化、前沿化。在學習引導方式上,MOOC 非常注重對典型問題進行解答,因為這些問題最為學習者所關心、可能對于學習者最有用。同時,通過篩選學習者在論壇上提出的典型問題,以文字整理或視頻錄制形式進行系統解答,讓學習者有了一種全新的參與感,課程也可以在原有基礎上引申出更多內容。⑥
2.4 掌握多種學習理論和多種教學模式
學習理論越來越豐富,不同的理論有著不同的應用對象,包括行為主義、認知主義、建構主義、聯通主義、分布主義等。教學方法也有不同形式,靈活運用不同形式會讓教學豐富多彩,更富科學性,也會增加學生學習興趣,包括講授式、探究式、任務式、案例式和合作式等。2011年,英特爾全球教育總監Brian在一次會議上提出,翻轉課堂的教學方式是賦予學生更多的自由,把知識傳播的過程放在課堂外,讓大家選擇最適合自己的方式接受知識,而把知識內化的過程放在課堂內,以便學生之間、師生之間有更多的溝通和交流。⑦
2013年美國新媒體聯盟(New Media Consortium,NMC)發布的《地平線報告》指出,⑧Mooc引發了高等教育有史以來最快速的增長,并提出了六種在未來五年內會對高等教育產生影響的六大類信息技術的主要趨勢,其中特別談到了學習分析技術的應用。利用學習分析技術收集并分析學習過程的相關信息,對學生進行有針對性的個性化教學,滿足學生日益多樣化的學習需求。例如,麻省理工學院基于學習者的數據分析,包括學習環境、參與課程情況、學習動機與學習成績的關系,提出了教學改進的意見,收到了顯著成效。⑨
在Mooc環境下,教師要轉換角色,積極促進傳統課堂與網絡學堂的融合。教師職責中“傳道、授業、解惑”三者的位置在發生巨大變化。盡管開放教育資源似乎減輕了教師 “授業”的工作量,但解惑、組織討論、分類指導的任務加重了。引導學生開展研究式教學、知識的更新、運用新教學模式,都要依賴教師的努力工作。對于開展通識教育,從為學生成長“解惑”的角度來看,教師還是要充當重要角色。教師應該轉變傳統課堂教師主體的思想,認真研究學習Mooc 的成功經驗,在以學習者為中心構建的教學體系中,真正起到導師的作用。目前,包括國防科技大學在內的一些高等院校已經開始了課程教學與Mooc交叉進行的新嘗試。教師既進行課堂教學,又擔任相關 Mooc 課程的輔導員角色。這種方式的探索與實踐,一定會為在線教育時代教師角色的新定位提供論據,也必定為大學課程教學改革注入新的活力。⑩
3 Mooc教學環境下教師專業化的成長途徑
世界各國都很重視教師新環境下教師的教學能力問題,紛紛加強教師的信息技術培訓,將教師置于教育信息化中的重要戰略地位,不僅加大對教師培訓的投資,也逐步改進培訓內容;不僅培養教師的信息素養、鍛煉媒體的操作技能,還重視教學方法、教學模式的培訓,推動傳統教學發生徹底變革。 美國采用定期培訓的方式,針對教師的教學設計、項目學習和合作學習的能力,增加參與多種教學研討會。日本則是對教師進行信息通信技術活用的訓練和指導,其核心不僅僅是教師會利用信息通信技術進行有效教學,還包括教師指導學生利用信息技術進行自主學習。
在我國,教育部對于中小學教師實施的國培省培計劃同樣具有重要意義,全國高校教師網絡培訓中心每年都會舉辦很多次專家指導的最新教育技術與理念的培訓,對高校教師的成長也是非常有利的。
鑒于對以上Mooc教學環境的變化以及對教師能力新的需求,筆者以為,一是有必要不定期組織研討,針對新現象、新問題及時提出改進意見和建議。組織專家對高校教師進行大規模在線培訓或地區性線下巡回培訓,不斷注入教學新理念,讓教師不斷掌握新的信息技術,如云技術、大數據學習分析技術、移動終端運用技術、微課程制作技術等。二是建立競爭激勵機制,鼓勵教師開設和制作有價值的課程放在Mooc平臺上運行,與更多的院校分享,鼓勵高校間建立課程發展聯盟,依托Mooc平臺,開展課程的重組與優化。
4 結論
在Mooc日趨走進校園、校園日趨開放的今天與明天,Mooc教學團隊教師要不斷學習,讓自己的學科內容知識更趨多元化、綜合化和前沿化。要充分掌握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的各種功能,靈活運用線上線下混合教學、情境創設、分組討論、因材施教、分類指導的教學方法,有效培養學生的匯聚式、發散式、批判式思維等創造性思維品質,讓每一個接受教育者都獲得近乎完美的學習體驗和愉悅感受,獲得探究未知世界的能力與熱情,成就自己的人生夢想,正如Coursera平臺團隊宣言所說,這里可以“在網上免費學習全世界最好的課程”,“希望教育能夠改善人們的生活、其家人的生活,以及他們所在的社區。”endprint
MOOC 對于高等教育,對于高等學校的教師,既是一種挑戰,更多的是一種機遇,是一種職業成長的新起點。在 MOOC 的推動和激勵下,結合翻轉課堂、大數據、學習分析等技術,重新設計課程模式,重新塑造教師角色,讓高等教育煥發新的生機。
本文獲得教育部國家留學基金資助
注釋
① 馬若龍,袁松鶴.Moocs:教育開放的模式創新與本土啟示[J].中國高教研究,2013(12):20-26.
② 王蓉.國外慕課的發展與面臨的挑戰[J].世界教育信息,2014(13):19-23.
③ 陶媛.英國加入全球在線大學競賽[EB/OL].世界教育信息.[2014-04-03]. http://www.wei.moe.edu.cn/zh/
④ 美國高中生在課堂里學習在線課程.世界教育信息,2014(12).
⑤ 尚俊杰.MOOC:能否顛覆教育流程[N].光明日報,2013-11-18.
⑥ 焦建利.慕課給基礎教育帶來的影響與啟示[J].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2014(2).
⑦ 黎加厚.微課程教學法與翻轉課堂的本土化行動(中國教育信息化網)[EB/OL].http://www.ict.edu.cn/ebooks/b1/text.
⑧ Johnson,L.Adams Becker,S.Cummius….NMC Horizon Report>2013 Higher Education Edition[R].Austin.Texas:The New Media Consortium,2013:2,3,5.
⑨ Jennifer DeBoer, Glenda S.Stump, Daniel Seaton. Diversity in Mooc Students Backgrounds and Behaviors in Relationship to Performance in 6.002X[C].Learning International Network Consortium.2013:1.2.8.
⑩ 劉繼斌,趙曉宇,黃紀軍,劉培國.MOOC對我國大學課程教學改革的啟示[J].高等教育研究學報,2013(12):7-9.
李敏,朱建梁.美國生涯與技術教育教師聘任和培訓制度分析[J].世界教育信息,2014(12):31-35.
孫立會,李芒.基于日本文部科學省《小學學習指導綱要說明》的統計分析[J].中國電化教育,2013(4):73-75.
平臺宣傳口號[EB/OL].https://www.coursera.org/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