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耀鵬
[摘要] 目的 探討分析結腸癌患者的病理特征。方法 選擇2006年1月—2012年12月期間該院收治的115例結腸癌患者為研究對象,分析其年齡、性別、病程、圍手術期輸血量、腫瘤位置、腫瘤直徑、腫瘤類型、組織學類型、病理分級、淋巴結轉移數、遠處轉移情況、浸潤深度以及Dukes分期等病理指標的特征。結果 115例結腸癌患者臨床主要癥狀表現為腹痛、黏液血便、大便改變、腹塊、貧血等。腫瘤直徑平均(6.5±2.1)cm。各部位腫瘤直徑大小接近(P>0.05)。病理診斷中管狀腺癌比例占73.04%,明顯高于其他類型腫瘤的比例,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同時肝轉移比例13.91%、盆腹腔轉移比例12.17%明顯高于其他位置轉移比例,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Dukes分期中B期和D期比例相對高于A期與C期,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結腸癌主要為腺癌、黏液腺癌、未分化癌,且以肝及盆腹腔淋巴結轉移為主。
[關鍵詞] 結腸癌;臨床病理;特征分析
[中圖分類號] R735.3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0742(2014)11(c)-0090-02
結腸癌是常見的發生于結腸部位的消化道惡性腫瘤,好發于直腸與乙狀結腸交界處,以40~50歲年齡組發病率最高,男女之比為2~3:1[1]。發病率占胃腸道腫瘤的第3位。近幾年,結腸癌不僅發病率逐年上升,還有發病年齡年輕化以及趨向近側結腸發病的趨勢。因為結腸癌與直腸癌的解剖特點存在一定差異,兩者臨床病理特征差異有統計學意義[2]。現將該院2006年1月—2012年12月間收治的115例結腸癌患者的臨床病理資料進行詳細分析,以期為臨床治療以及預后評估提供可靠依據,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06年1月—2012年12月期間該院收治的115例結腸癌患者為研究對象,其中男性68例,女性47例;年齡35~78歲之間,平均(56.8±1.2)歲。
1.2 研究方法
所有患者全身麻醉下進行完整結腸系膜切除術術中觀察腹內腫瘤是否轉移,取疑似組織進行檢查,分離兩側結腸系膜和其下血管,清掃血管根部淋巴結及脂肪組織,夾閉腸系膜下血管根據患者病情予以切除,切除后進行腸吻合術,完成手術。并建立檔案,保持隨訪。治療后2年內隨機隨訪1次/3個月,2年后隨訪1次/6個月。采用復查、電話、家訪相結合,隨訪患者的生存質量情況。
1.3 統計方法
采用SPSS17.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
2 結果
2.1 腫瘤大小與病理類型
115例結腸癌患者臨床主要癥狀表現為腹痛、黏液血便、大便改變(便秘、便頻、腹瀉等)、腹塊、貧血等。腫瘤直徑大小為1~20 cm,平均(6.5±2.1)cm,各部位腫瘤直徑接近(P>0.05)。病理診斷中管狀腺癌比例占73.04%,明顯高于黏液腺癌、低分化腺癌、乳頭狀腺癌等類型腫瘤的比例,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2。
3 討論
結腸癌發病的主要原因是高脂肪食譜和纖維素攝入不足。結腸的慢性炎癥使腸癌的發生率比一般人群高。有結腸息肉者結腸癌發病率是無結腸息肉者的5倍[3]。家族性多發性腸息肉瘤,癌變的發生率更高。遺傳因素可能也參與結腸癌的發病[4]。Jessup于1988年研究36937例結腸癌患者資料發現右結腸癌比例達到54.7%,并提示結腸癌有向近端遷移的趨勢[5]。該研究發現與直腸癌病理相比,結腸癌局部復發率稍低,但遠處轉移率偏高,結腸癌術后存活時間與手術選擇和術后復發及轉移有著密切關系。結腸癌的早期并無明顯癥狀,只有當病情持續發展時,才會出現癥狀,如腸刺激癥狀、排便習慣及性狀改變、腹部包塊、消瘦、貧血、乏力等癥狀。首發臨床癥狀與病變部位有一定的相關性[6]。結腸癌主要為腺癌、黏液腺癌、未分化癌[7]。大體形態呈息肉狀、潰瘍型等。結腸癌可沿腸壁環行發展,沿腸管縱徑上下蔓延或向腸壁深層浸潤,除經淋巴管、血流轉移和局部侵犯外,還可向腹腔內種植或沿縫線、切口面擴散轉移。
該研究對115例結腸癌患者的臨床病理特征進行了分析,對結腸各段腫瘤直徑進行了觀察,腫瘤直徑大小為1~20 cm,平均(6.5±2.1)cm,各部位腫瘤直徑接近,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張永生等[8]學者對879例結腸癌患者的研究表明,結腸癌直徑為2~24 cm,平均直徑為(7.12±2.54)cm,不同部位腫瘤直徑大小有一定差異但無統計學意義,與該研究的研究數據基本相似。腫瘤部位及直徑與患者的預后密切相關,對于腫瘤在左、右半結腸以及腫瘤直徑>5 cm的患者,其預后往往較差,應予以高度關注。病理診斷中管狀腺癌比例占73.04%,明顯高于黏液腺癌、低分化腺癌、乳頭狀腺癌等類型腫瘤的比例,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陳偉[9]等學者在對1810例結腸癌的臨床病例特征分析中表明,腺癌的發病比例為81.49%(1475/1810),與其他類型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進一步表明了腺癌為結腸癌最常見的病理類型。
該組資料研究還表明,115例患者中肝轉移比例為13.91%、盆腹腔轉移比例為12.17%,均明顯高于其他位置轉移比例,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同時Dukes分期中B期和D期比例相對高于A期與C期,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腫瘤淋巴結轉移情況及Dukes分期等病理特征與臨床預后直接相關。王中欣等[10]學者對老年結腸癌的臨床特點進行了分析,該項研究結果表明,結腸癌Dukes分期在青年患者與老年患者中的分布不一致,老年患者多以C~D分期為主,且病理分化程度較高、遠處轉移率較高,手術切除難度較大,術后3年生存率較低。該研究未對不同年齡段的Dukes分期進行分類,但該組研究結果也表明D分期的構成比較大,需及早手術治療,以改善患者的預后。該研究后續應廣泛收集病例,分析各類結腸癌發病人群的臨床病理特點及預后,為結腸癌的臨床診治提供更多參考。
結腸癌的發病較為隱匿,其臨床特點較為復雜,加強結腸癌的防治宣傳教育,定期體檢,及早發現并接受規范的治療是改善患者預后的重要保證。
[參考文獻]
[1] 高強,竇倩慧,方超,等.影響結腸癌患者術后并發癥的多因素分析[J].中國普外基礎與臨床雜志,2011,18(2):159-163.
[2] 李曉霞,逞曉波,劉建利,等.1075例結腸癌患者臨床病理分析[J].中華胃腸外科雜志,2009,27(6):102-103.
[3] Siegel R,Ward E,Brawley O,et al.Cancer statistics,2011: the impact of eliminating socioeconomic and racial disparities on premature cancer deaths[J].CA Cancer J Clin,2011,61(4):212-236.
[4] 丁兆武,宋延軍,馬國杰.結直腸癌肝轉移外科治療的研究進展[J].當代醫學,2012,18(3):24-26.
[5] Panait L,Suresh S,Fancher TT,et al.Do laparoscopic colectomy techniquescompromise oncologic principles[J].Chirurgia (Bucur),2011,106(4):475-478.
[6] 王珍珍,賈興芳,劉成霞.左右半結腸癌臨床病理特征對比研究[J].實用醫學雜志,2011,27(10):1800-1802.
[7] 黃勤,梁棟偉,黃平.CEA、CA199聯合檢測在結直腦癌的表達及臨床意義[J].檢驗醫學與臨床,2012,9(5):566-567.
[8] 張永生.結腸癌的臨床病理及預后分析[J].中國醫藥指南,2013,11(25):386-387.
[9] 陳偉,王貴玉,陳英罡,等.1810例左、右半結腸癌臨床病理分析[J].中華結直腸疾病電子雜志,2013,2(4):162-167.
[10] 王中欣.老年結腸癌患者的臨床及病理特點觀察[J].臨床和實驗醫學雜志,2011,10(15):1195-1196.
(收稿日期:2014-0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