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紅杏
【摘要】近年來,我國國民經濟增長速度不斷加快,經濟總量不斷提高,引起了全世界的廣泛關注。但與此同時,我國經濟粗放型的增長模式并沒有得到有效轉變,資源環境約束加劇、產業結構不合理、區域發展不平衡等問題愈發凸顯,粗放型經濟增長模式已經走到了盡頭,我們必須加快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本文首先對我國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的重要性進行了分析,在此基礎上對制約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的原因進行探討,最后提出了幾點粗淺的建議。
【關鍵詞】經濟增長方式 資源 產業結構
一、我國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的現實背景
(一)節約國內資源、可持續性發展的需要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保持了高速增長的態勢,GDP的平均年增長率超過9%,屬于世界經濟發展史上的奇跡。但我們也清楚地看到,這種粗放型經濟帶來高速增長的背后,是以資源的大量投入和消耗為代價的。根據統計顯示,我國消耗的煤炭資源占世界總產量的30%以上,發電量占13%左右,鋼材占27%的比例,水泥占50%左右。盡管我國是人口大國,從事制造業的勞動力人口達到8000多萬,但制造業的增加值僅僅為美國的三分之一左右。可見我國經濟增長是以資源大量地消耗為代價的。同時我國也是一個資源稟賦較差的國家,我國的人均耕地和淡水量僅占世界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和四分之一左右。我國的一些重要的礦產資源,例如石油、天然氣、煤炭、鐵礦石等資源,人均占有量也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二)擴大內需、拉動消費增長的現實需要
投資、內需和出口是拉動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我國國民經濟的高速增長主要是投資拉動的。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數據顯示,2013我國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比上年增長23%左右。但與此同時,我國居民消費需求一直不足,這也成為我國經濟發展中的一個瓶頸所在。根據世界銀行的數據顯示,世界消費率平均水平為80%左右,我國的這一數據遠低于世界平均消費率水平。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與粗放型增長模式有很大關系,粗放型經濟增長帶來的高投入、高消耗和低產出,降低了經濟增長效率,老百姓并沒有從經濟增長中得到過多紅利,不敢將財富拿出來消費,因此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一直不高。
(三)擴大開放,增強國際競爭力的需要
隨著世界經濟一體化進程的加快,我國與世界的聯系越來越密切,國內市場正逐步同國際市場接軌。企業長期實施粗放性經營,缺乏長遠發展理念,自主創新能力不強,致使技術發明與技術創新嚴重不足,缺少自主知識產權和世界知名品牌,利潤率不高,只能賺取少許的加工制造費用,淪為世界工廠。例如,紡織服裝出口占全球紡織服裝貿易總額24%,但自主品牌不足1%且沒有一個世界名牌。
二、阻礙我國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的原因
(一)觀念因素
關于經濟增長模式轉變的提法已經有好多年了,但遲遲沒有從根本上轉變的主要原因在于思想觀念的問題。有的觀念將增長和發展等同起來,認為只要經濟發展速度上去了,社會就是發展和進步了,甚至將此作為壓倒一切的首要任務,實際上經濟發展的內涵不僅僅有經濟效益,還包括人民生活實際水平的提高和科技進步以及環境質量的改善等豐富內涵。盡管黨中央早有明確要求,要走經濟發展走內涵式發展道路,但實際工作中,經濟建設的指導思想實際上并沒有擺脫重外延輕內涵、重速度輕效益、重生產輕流通的狀況,在經濟快速發展中,質量和效益問題沒有得到有效解決,一些主要經濟效益指標不僅低于世界發達國家和一些發展中國家的水平,也未能達到我國歷史最高水平。
(二)歷史因素
首先,經濟增長模式的轉變不是一蹴而就可以完成的,我國在長期的粗放經濟發展中已經形成了強大的慣性,這種慣性挾持著粗放型經濟的繼續增長,例如近年來,我國房地產市場高溫不退,無論是剛性需求還是投資性需求都有一定的市場,房地產建設依然如火如荼,這些都帶來了水泥、鋼材等重化工業的迅猛增長。另外,08年金融危機以來,我國出臺了4萬億的經濟刺激增長計劃,在今后相當長的一段時期內,城市基礎設施、高速公路、鐵路等的大規模建設不會停止。其次,自主創新動力不足。技術進步是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的中心環節,沒有自主創新、沒有技術和品牌,經濟增長模式轉變就無從談起。縱觀世界各國,美國經濟增長中依靠科技進步的比重占到90%以上,日本也占到80%的比例,我國綜合科技進步的平均水平指數僅為38.4%,這也是阻礙增長方式轉變的制約力量。
(三)體制因素
體制問題是我國經濟增長方式轉換慢的重要原因,從市場經濟發達的國家來看,政府一般不應干預市場的交易活動和企業的微觀決策,投資自主權在企業手中,市場機制充分發揮資源配置的作用。我國條塊分割的經濟管理體制和政出多門的經濟運行機制,形成條條專政或塊塊割據的政企不分、權利制衡關系。一些地區和部門重視局部利益,忽視全局利益,只顧眼前利益,不顧長遠利益,經濟運行質量差、效率低,素質不高,效益不理想。
三、促進我國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的對策
(一)積極轉變思想觀念
首先,促進經濟增長方式的根本轉變,必須要在全社會大力提倡高度自覺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意識,使節約真正成為全社會的自覺行動。其次,樹立科學發展觀。科學發展觀對于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我們應該牢固樹立科學發展觀的深刻內涵,按照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要求,更大程度地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增強企業活力和競爭力。
(二)大力發展循環經濟
與傳統粗放的和一次性的資源利用方式不同,循環經濟以低開采、高利用、低排放,最有效地利用資源和保護環境為基本特征。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在技術層次上,就是要在生產實踐中,通過生產技術與資源節約技術相融合,減少單位產出的資源能耗,最高效率地節約使用資源;通過清潔生產技術和環境保護技術的融合,最大限度地減少生產過程中的污染排放,實現生態環境平衡。
(三)加快產業結構調整的步伐
產業結構調整實質就是資源在全社會范圍內各產業之間進行重新配置的過程。經濟發展的過程不僅是總量增長的過程,同時也是結構演變的過程。科技高速發展的信息化時代為我們提供了有可能跨越式發展的機遇。在這種情勢下,我們既要發展高新技術產業,也不能忽視作為工業化中堅的制造業。另外,應大力發展資源節約型產業,以及能充分發揮我國勞動力資源優勢的產業。
總之,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這個問題的解決必須結合我國實際情況,從認識和體制上進行根本性轉變,真正實現集約化發展。
參考文獻
[1]陳巖.循環經濟理念下經濟增長方式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現代經濟信息,2014-08-23.
[2]宋雪丹.中國經濟增長方式的選擇與轉換途徑.管理觀察,2014-06-05.
[3]李林芳.加快我國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策略分析.科協論壇(下半月),2013-10-25.
[4]王宏.科學發展觀與經濟增長方式轉變.新經濟,2014-0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