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正芹
課題與實驗
英漢互譯中介語的特征、研究現狀與展望
潘正芹
英漢互譯中介語是翻譯視角下一種特殊的學習者語言,作為二語習得和學習中介語的子系統,它具有一般中介語的基本特征,又有自己獨有的特征。國內的英漢互譯中介語研究時間不長,成果論文數量也非常有限,雖然論文所涉及的面有一定的廣度,但還存在大量的游刃空間,具體表現在:目前的研究還沒有充分納入中介語特征的框架,包括遷移和石化在內的語誤分析還存在一定的缺陷和疑問,微觀領域里的研究遠未鋪開、縱向研究粗淺,研究視角比較單一。
翻譯;中介語;特征;現狀;展望
“中介語”(inter language)這一概念,也稱“過渡語”,是學習者在二語習得和學習過程中構建的介于母語和目的語之間的一套特殊的內部系統或心理語法(mental grammars)(Selinker 1969)。它包括兩層意義:第一,它可以指學習者二語習得和學習過程中任何階段某個時間點上(例如:A、B、C、D)的語法狀況;第二,它也可以指習得和學習者形成的一系列的中介語連續統一體(continuum)。
中介語統一體母語:____A.____B.____C.____D.____目的語
該詞首先用于二語習得和學習研究領域,在國內的二語習得和外語教學研究中也大量引用,但將中介語概念移植到國內的翻譯研究中是最近十多年左右的事情,而且還處于零散狀態,尚未形成規模和系統性,英漢互譯中介語現象如何定義,包括哪些特征,其研究范圍和對翻譯教學和實踐的啟示和作用都還在探索中。因為翻譯不同于一般的二語習得和學習,翻譯過程受原文和譯文之間的相互制約,所以在翻譯研究中使用中介語這一概念時需要謹慎和科學,而且還需要可操作和控制的實證空間。英漢互譯是二語或外語學習過程的一部分,探討學習者在翻譯過程中所表現的中介語特征,有助于我們了解他們在原文和目的語相互作用和制約
下的翻譯中介語發展規律。
學習者翻譯過程中說出的和寫出的東西(包括口譯和筆譯)算不算中介語呢?答案是肯定的。英漢互譯中介語應該界定為學習者在英漢互譯過程中介于原文和目的語之間的學習者語言,它是未成熟的、發展中的、而且又是自成系統的語言,它受到學習者原文的理解能力和目的語水平的制約。

與一般中介語一樣,英漢互譯中介語也是一個連續統一體,它也可以體現某個階段或某個時間點上學習者的語言特征,也可以指學習者的整個語言體系。這里需要說明的是,對于中國學生而言,一般中介語中的目的語是指學習者正在學的英語,而英漢互譯中介語中目的語和原文是個相對概念,如果原文是漢語,那么目的語是英語,如果原文是英語,那么目的語是漢語。二語習得或學習對學習者(特別是兒童)的母語要求并不高,因為目標只指向目的語,對于兒童而言,母語習失(unlearning)都有可能發生,但做翻譯是絕對不能忘掉母語的,而且還要加強母語水平和能力,兩者同等重要。與一般中介語相比,翻譯中介語受到的制約是比較具體的,一切盡在原文和目的語之間,另外其可控性較高,我們可把其中的一方作為觀測點,控制研究對象、內容和語言點,一般中介語是不能這樣做的。
二語習得和學習研究把中介語的特征歸納為:動態性、滲透性、系統性和石化現象,作為其子系統的英漢互譯中介語,它的特征也不例外。
第一,動態特征。英漢互譯中介語語法不是固定不變的,而是在不斷變化和發展當中,初級階段的翻譯能力和高一級階段的翻譯能力大不一樣,所表現出的語言特征是動態的。
第二,滲透性(Permeable)。滲透性是指學習者的翻譯知識和技能不是固定和封閉的,而是開放的,新舊交替,互相滲透,新知識承接舊知識,舊知識為新知識做鋪墊,一方面繼承舊知識,另一方面是吸收新知識。
第三,系統性。“盡管中介語具有很大的差異性,但是人們可以探測到學習者使用二語過程中所表現的以規則為基礎的自然特征,學習者的中介語規則不是任意的,而是可以預測的。(Ellis 1994)”雖然中介語存在一定程度的個體差異,但從其共性而言,其規律是有系統性的,而且是可以預測的,對于學習者來說,具備了比較系統性的語法知識,他們就有能力在翻譯過程中自查自糾。
第四,石化現象(fossilization)。中介語石化是二語習得和學習區別于母語習得的越明顯特征。大量事實證明,成人二語習得很難達到目的語水平。翻譯也很難達到完美地步,由于受原文(原語)和目的語的相互制約,越往上這種制約越微妙,在文化、價值觀和民族心理差異層面上,即使采取歸化或異化手段加以妥協,還是存在難以逾越的鴻溝。
英漢互譯中介語的發展可以劃分成四個階段:前系統階段、啟蒙階段、系統化階段和穩定階段。中介語過程是學習者在不斷地輸入加工過程中,在潛意識狀態下不斷地假設、驗證、構建、創造、重組和提升,不斷地向目的語標準靠近的過程。英漢互譯中介語也不例外,這些過程一開始就發生,只不過是階段不同,學習者所關注的層次不一樣。
(一)前系統階段
一個剛剛接觸英語,對它尚未有任何了解的學習者,其潛在的假設往往是:除了文字寫法和發音不一樣,其他方面應該是一樣的,在句法和語序上“漢語=英語”,最初的漢譯英將完全按照漢語的順序把英語單詞進行排列,而英譯漢時又按英語的語序原封不動地翻譯成漢語,結果是英語譯文中使用漢語語序,漢語譯文中使用英語語序,如果這兩種結構剛好基本一致(例如:I am a teacher/我是一個老師),我們稱之為正遷移,如果結構不一致,負遷移就會產生,造成了語誤。
(二)啟蒙階段
學習者在啟蒙階段開始意識到英語語法和英漢差異的存在,除了語際制約,語內制約也開始啟動,這個階段可能會出現U現象,表面上好像是倒退,其實是重組和構建的結果,滲透性特征在這個階段表現比較明顯,它包括母語向目的語的滲透,又包括目的語的泛化(generalization)現象,是新假設建立和驗證最活躍的階段,所犯的語言錯誤是多樣化的。翻譯在詞匯、詞序和詞義方面特別明顯,漢式英語(Chinglish)是這個階段的產物。
(三)系統化階段
在這個階段學習者的翻譯中介語語法已經相當系統化了,他們在翻譯過程中開始能夠考慮各種需要:語義選擇、詞性、詞義搭配、句法等因素,顯型錯誤少了,具備了系統化知識,他們就具備了自查自糾的能力,但由于英漢文化、價值觀和思維上的差異所造成的隱型錯誤成為這個階段的新問題,有些得到突破,有些則無法逾越,造成石化。
(四)穩定階段
學習者到這個階段后其翻譯中介語基本定型了,顯型語法錯誤基本消除,隱型錯誤難于克服,對于大部分人來說,石化成為這個階段的標志性特征。Selinker(1972)將中介語的石化原因歸納為:(1)語言遷移;(2)訓練遷移;(3)第二語言學習策略;(4)第二語言交際策略;(5)目的語的過度概括(泛化)。從理論上來講,中介語石化是一種必然,在翻譯領域中更是如此,所以歸化和異化成了處理兩種語言文化差異的策略需要。
中介語的研究在中國大概開始于2000年左右,應該與當年外研社和外教社出版的一系列語言學叢書有關,給中國學術界特別是語言教師和工作者了解西方的語言學理論帶來了機遇。而冠以中介語理論來研究翻譯的文章出現更晚,根據中國知網提供的信息,筆者發現最早的一篇出現在2002年(柳青&穆丹2002),之后依次出現的是馮奇&萬華(2003)、黃青&李小勤(2007)、鄧靜子(2008)、王沁(2009)、李娟(2009)、范小飛(2009)、彭方針(2009)、張艷培(2010)、岳福曹(2010)、李媛媛&劉愛軍(2010)、史麗萍(2010)、孫常麗(2010)、王光秀(2011)、李藝(2011)、羅雷,蘇曼&黃敏(2011)、武李芳(2011)、時香聚(2012)、裴鴻兵(2013)、燕涵予(2013)、陶濤(2013)、趙昌芝(2013)、沈曉華(2014)、徐微(2015)、姚婷&王繁(2015)、呂榮華(2015)……
柳青等人提到翻譯中的母語遷移和文化遷移,但基本上是一筆帶過,沒有提供更多例子,也沒有深入分析,馮奇等人通過對非英語專業博士生入學考試翻譯部分考試情況的分析,提出了一個中介語干擾分析模式,這個干擾分為三個部分:母語、目的語和教學學習過程,其中的教學學習過程給我們提供一個新的視角,教師的教學方法,學生的學習方法,學習環境和學習者的個人因素(年齡、智力、語言能力、認知風格、性格、動機和態度)確實對翻譯中介語產生很大的影響。鄧靜子(2008)所探討的林語堂的翻譯是一種更深層次的中介語,一種經過西方基督教和價值觀過濾的承載中國儒家思想的中介語。
陳海濤(2008)的探討揭示了石化現象的冰山一角,不過在預防性策略上提出了一些有益的建議,王沁對翻譯中介語的成因提出了一些看法,其中有些觀點看起來有新意:教師的授課方式、英語書籍和工具書的呈現形式、中文閱讀和理解的功底不夠。對于石化結構的分析,更多集中在漢譯英產生的冗余現象,母語遷移是翻譯中介語石化的一個共識,其中逆向遷移(或歐化現象)為遷移研究提供了一個新的視角,也有些人做了實證研究(李媛媛、羅雷、姚婷等人),研究方法基本上是翻譯測試,從詞匯、句法,語篇層面上進行語誤分類統計和分析,有些關注漢語的話題結構突出(topic prominence)特征和從此延伸的假被動句現象對漢英中介產生的影響(裴鴻兵、趙昌芝、沈曉華等)。
歸納起來,國內的翻譯中介語研究尚屬于起步階段,研究內容大部分集中在詞匯和語法層面上,文化層面上的中介語現象已經開始引起重視,目前的研究比較寬泛。
微觀(某些特殊語言結構)領域的研究少之甚少,縱深方向的研究有待于開拓,另外,高層次的翻譯中介語現象的研究剛剛起步,因為這個階段的中介語語言形式(詞匯語法),甚至語義,與目的語很接近,難于區分,對研究人員的母語和目的語的語言能力要求很高。
這里談到的問題,其另一面就是展望,解決目前的問題將成為我們未來的走向。國內的翻譯中介語的研究所存在的問題大致概括為:我們的翻譯中介語研究尚未完全納入中介語的理論框架和特征,還有很大的游刃空間。翻譯中介語的研究要從中介語的動態性、滲透性、系統性、石化特征出發,結合中介語不同階段的需要進行。
(一)英漢互譯中介語的動態性特征研究
動態性特征研究反映的是學習者不同階段的翻譯中介語發展規律,需要我們從縱向角度觀測和分析學習者翻譯中介語的動態發展歷程。如果是同一對象的縱向研究,需要的時間很長,少則兩三年,多可達七八年,而且研究要求可操作性強,內容明確,計劃科學嚴謹,這樣的研究目前在國內幾乎沒有;另一個是橫向研究,在同一時間對處于不同時期的學習者進行比較研究。這兩種研究還做得不夠,將來的研究應朝這兩個方向發展。
(二)翻譯中介語的滲透性
滲透性包括母語對中介語的滲透,也包括中介自身發展中對舊知識的傳承和對新知識的接納,在語誤分析中,筆者注意到有些作者使用語際錯誤和語內錯誤這兩個概念。語際錯誤的劃分和判斷相對容易,主要通過母語和目的語的差異分析來決定;語內錯誤的劃分和判斷的準確性取決于我們對母語習得的研究成果和目的語母語者(target native speaker)的習得研究成果,母語習得和目的語母語者習得中的語錯分析,可以作為二語和外語學習者語內錯誤的劃分和判斷的參考。只有當我們熟悉中國小孩如何習得漢語和英美國家小孩如何習得英語,了解其語誤規律,我們才能對當前的語內錯誤有一個客觀科學的判斷;只有我們學生的語誤規律和英美母語學習者的語誤規律一樣時,我們才能認定這些錯誤是語內錯誤,但語內錯誤的研究在國內是非常薄弱的,這就決定了我們對學習者的語內錯誤的認識有很大的不確定。所以未來的研究需要重視幾點:
1.加強語內錯誤的研究。包括漢語的習得規律和英美兒童的英語習得規律,只有了解了這個規律,我們才能對語內錯誤有個客觀科學的判斷。
2.造成遷移的原因有兩種截然不同的觀點。第一種,比分析理論(以Lado為代表)認為差異性導致遷移;第二種,則認為相似性造成(Wode 1976)。目前國內的研究關注的主要是第一種觀點,第二種還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
3.語言差異、教學方法,學習策略以及教材的呈現方式,對語言遷移造成一定的影響。但除了語言差異,后面這幾個問題在國內還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以后需要在這幾個方面進行更多的試驗,實證分析和研究。
(三)翻譯中介語的系統性特征研究
系統性特征是指中介語具有規律性和可預測性,它代表的是學習者中介語的共同特性,而不是個體差異,了解這一特性,對我們的翻譯教學是非常重要的。這就要求我們了解翻譯知識的系統性結構,按系統性規律展開翻譯教學,目前國內這方面的研究做得遠遠不夠。
(四)翻譯中介語的石化研究
根據石化的嚴格定義,“石化語言現象是指:不管某個學習者是什么年齡,不管他繼續得到多少指導和解釋,他的語言知識,語言規則和子系統將停留在中介語狀態,不再向目的語方向發展”(原文:Fossilizable linguistic phenomina are linguistic items,rules and subsystems which speakers of a particular NL will tend to keep in their IL relative to a particular TL,no matterwhatageofthe learneror amountofexplanation and instruction he receives in the TL.)(Ellis 1994)。這里需要說明的是主觀上學習者是個分發向上的人,而不是放棄學習的人。在應試教育背景下,有相當一部分學生在通過英語考試之后或者課程結束之后,往往就此停止和放棄學習,這個時候所發生的不是僅僅的石化問題,而是倒退問題。
石化又區分為暫時性石化和永久性石化,暫時性石化只是學習遇到了瓶頸,適當地調整學習策略、方法、環境或輸入方式等等,有可能突破瓶頸,再次創造進步,但是永久性石化意味著永久性停止。看待石化應該從多維度視角來分析,而不是單一的面或點,以詞匯為例,詞匯量的石化是一個維度,詞義理解的石化是另外一個維度,詞匯用法的石化準確性又是另外一個維度。
國內目前的研究在選擇受試者方面并沒有區分正在努力學習的和已經放棄學習的學生,第二類學習者是與石化無關的,我們對石化的研究也沒有區分暫時性石化和永久性石化,所以我們的數據分析結果對英語教學將有何啟示還無法說明,我們所觀測的內容是否按照石化形成原因(語言遷移、訓練遷移、第二語言學習策略、第二語言交際策略,目的語的過度概括)來設計呢?按照這樣的思路設計我們的測試,得到的數據的可信度和有效度才高。因此國內目前所做的石化實證研究依然存在一定的缺陷和疑問。
(五)宏觀研究與微觀研究問題
目前的翻譯中介語研究基本上分為詞匯層面、句法層面、語篇層面和文化思維層面四大類,比較宏觀,對某個特定結構的觀測和測試還沒有引起重視。一個特定結構的觀測可以反映出學生一定階段的思維和表達模式,也能反映中介語石化的程度,例如大部分學生不能區分“English knowledge”和“knowledge of English”,在他們的寫作和翻譯中,這類表達交替使用,非常混亂,學生對定冠詞“the”的使用也幾乎沒有章法,微觀的研究有待加強,而微觀研究的結果會折射或輻射出宏觀的面。
(六)翻譯中介語研究的視角
中國人初次見面,常說“久仰久仰”,我們的學生會不會直接翻譯成:“Iadoreyou foralongtime”呢?最近看一些英美電影,年輕人在夜總會打架語境下總有這樣一句挑釁的話:“What’s your problem?”我們的學生會不會翻譯成:“你有什么問題嗎?”從語用學的角度看,以上兩句話應該翻譯成:“I am pleased to see you.”和“你有病吧?”語用學關注的是如何根據語境需要進行翻譯,不能拘泥于原文的字面意思。目前的翻譯中介語研究的視角不是很多,也是今后需要努力的方向。
翻譯中介語的研究現狀可歸納為:面大點小、面多焦點少、橫向寬、縱深淺。翻譯中介語研究涵蓋了廣泛的領域,包括詞匯、語義、句法、語篇多個層面,涉及詞性、詞義、短語、句法、母語遷移、漢式英語、冗余現象、石化現象、石化預防、漢語主題突出結構、文化差異、思維模式、教學啟示等等,但是中介語的動態特征研究和滲透性特征研究還有很大的空間,石化性特征研究還存在一定的缺陷和疑問,微觀研究不足,研究視角比較單一,未來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展望未來,翻譯中介語的研究可以在動態特征研究、語際錯誤和語內錯誤的劃分、石化的診斷、石化的多維度觀測和分析、教學和學習方法對石化的影響、縱向和微觀領域的研究、拓寬研究視角等方面開辟和拓寬新領域。
引用文獻
陳海濤.2008.英漢翻譯過程中僵化現象的預防[J].安徽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
鄧靜子.2008.從中介語視角解讀翻譯——以林語堂翻譯《浮生六記》為個案研究[D].中南大學.
馮奇,萬華.2003.外語學習與翻譯的中介語干擾分析模式——博士研究生漢英翻譯誤差實證分析[J].上海科技翻譯,(2).
柳青,穆丹.2002.中介語理論及其在英語翻譯教學中的應用[J].裝甲兵工程學院學報,(12).
王沁.2009.漢英中介語——TEM 8翻譯語料研究[J].上海翻譯,(5).
Ellis,R.1994.The Study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Lond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
Gass,S.&Selinker,L.2001.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An Introductory Course[M].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Publishers.Mahwah,New Jersey.
Selinker,L.1969.Language transfer[J].General Linguistics,(9):67-93.
Selinker,L.1972.Interlanguage[J].International Review of Applied Linguistics,(10):209-31.
Wode,H.1976.Developmental sequences in naturalistic L2 acquisition[J],Working Papers on Bilingualism.(11):1-13.
作者信息:541004,廣西桂林,桂林電子科技大學外國語學院
chgc8@126.com
廣西教育廳高等學校人文社科項目“英漢互譯中的中介語現象研究”(項目編號:SK13LX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