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鮀城拾遺·騎樓下的生活》
指導單位:廣州市社會科學界聯合會
廣州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
廣東省電視藝術家協會專家委員會

《一建筑情》
主辦單位:華南理工大學
廣東廣播電視臺南方電視(TVS)
《城市觀察》雜志社

《廣州三次方》
承辦單位:華南理工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
中國南派紀錄片創作與研究中心
首屆“城市鏡像·建筑篇”大學生微視頻大賽于2014年12月成功落幕。此次活動吸引了各大高校師生的積極參與,收獲不少充滿創意的優秀作品。從作品中可以看到,對于“城市鏡像”以及作為切入角度的“建筑”的理解,每個參賽選手都有他們自己獨特的看法。他們透過鏡頭這雙“眼睛”重新認識建筑之于城市的意義,利用豐富的視聽語言加以藝術的表達,來呈現建筑作為文化符號的深沉含義以及與人類生活息息相關的情感體驗。此次比賽的意義就在于,利用數分鐘的“微”視頻去表現“宏大”的城市建筑,以動態的、感性的、人文的視角去激活建筑的生命與城市的印象。無論是尋常的街頭巷尾,還是現代的摩登大樓,當大學生們換上一雙新的“眼睛”去重新認識這些日以為常的建筑時,藏匿其中的意義和情懷便躍然于晴空之下,誕生出不少精彩作品,為本次比賽畫上完美的句號。
著名建筑師沙里寧說過:建筑就像一本打開的書,從中可以看到一座城市的抱負,建筑作為“鏡像”的意義是深遠而重要的。那么,年輕的大學生們能否抓住建筑的“鏡像”要義,挖掘出建筑超越實用性之外的深度價值呢?事實上他們做到了,本次比賽的優秀作品不但充分體現出沙里寧的經典話語,還能讓我們體會到新時代青年對城市發展的創新思考:作品《Read a 廣州》先提出“廣州是什么顏色?”的問題,以色彩把城市概念濃縮,在探尋歷史建筑的過程中獲得“廣州是紅色”的答案,以建筑符號表現廣州作為活力之都的文化印象;《東塔記事》瞄準廣州東塔這一標志新建筑,從廣州高樓的歷史變遷,折射出廣州現代發展的“新高度”,同時也提出了新時代的新展望;《鮀城拾遺》分別以《百年商埠》、《舊城之殤》和《騎樓下的生活》三部作品來展現汕頭老城區百年興衰的歷史軌跡以及人與建筑的共鳴,表達出作者對汕頭老城不受重視而走向毀滅的惋惜,體現出一座城市的“多面”鏡像。另外,參賽作品不乏動人的情感表達,作品《一建筑情》以男女主角在同一時空中的不斷“錯過”為線索,通過變幻的建筑場景制作出男女主角的命運空間,用戲劇性的表達手法譜寫建筑之于人的特殊含義。《印象·外婆家》將視角轉向個體生命的回憶,建筑作為記憶載體深藏于娓娓道來的抒情獨白之中,以情動人。除此之外,《筑說新語》、《手中城》、《廣州三次方》、《橋》、《追尋》等優秀作品也充分展現了建筑與人、建筑與歷史、建筑與文化的關系,不但勾勒出城市風貌的輪廓,同時也提出了他們對城市發展的感悟,或訴諸于理,或訴諸于情,顯得生機勃勃,豐富多彩。
雖然青年學生作品在技術層面和思想深度上稍欠火候,但這次比賽的目的更多是一種啟發,讓他們換一雙“眼睛”去重新認識城市,認識建筑,在新的體驗中培養獨立思考的能力,在激發創意的過程中學習人文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