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 利 ,孫 穎 ,谷戰英 ,雷小林 ,,任 駿 ,李建安
(1.中南林業科技大學a.經濟林育種與栽培國家林業局重點實驗室;b.經濟林培育與保護省部共建教育部重點實驗室;c.經濟林培育與利用湖南省2011協同創新中心,湖南 長沙 410004;2.江西省林業科學院,江西 南昌 330032)
不同間作模式對油茶幼林樹體生長的影響
熊 利1a-c,孫 穎2,谷戰英1a-c,雷小林1a-c,2,任 駿1a-c,李建安1a-c
(1.中南林業科技大學a.經濟林育種與栽培國家林業局重點實驗室;b.經濟林培育與保護省部共建教育部重點實驗室;c.經濟林培育與利用湖南省2011協同創新中心,湖南 長沙 410004;2.江西省林業科學院,江西 南昌 330032)
為尋求油茶幼林林下經濟作物高效間作模式,對花生、大豆、黃菊這3種經濟作物進行油茶幼林林下間種試驗,并對油茶幼樹樹體生長指標進行測定分析。結果表明:采用油茶幼林林下間種均能有效促進油茶幼樹樹體的生長,其影響順序分別為間種花生>間種黃菊>間種大豆,建議推廣油茶幼林間種花生模式。
油茶;幼林;間種
油茶Camellia oleifera屬于山茶科山茶屬常綠灌木或小喬木,我國栽培歷史悠久,分布廣泛[1-3]。但其管理水平過于粗放,嚴重制約了我國油茶產業的發展[4]。通常油茶種植株行距為2.0 m×2.5 m或2 m×3 m,可以進行農林間作。油茶幼林采用合理的農林間作不僅可以提高單位面積的土地利用率,還可以帶來較好的經濟效益,達到以短養長,以耕代撫的目的[5]。李紀元等經研究發現在油茶幼林中間種經濟作物,可補充一定的養分流失[6]。油茶幼林地間種花生和紅薯,可以提高春梢和樹高的生長,增加林地的經濟效益[7]。在長期的生產實踐中,為增加油茶幼林的早期收益,通常在油茶幼林中進行間種,間種作物有花生、大豆、茶葉、魚腥草、墨西哥玉米草、黑麥草以及各種林下中藥材[8-14]。本研究中選用花生、大豆、黃菊這3種經濟作物進行林下間種試驗,通過對油茶幼樹樹體生長指標的調查,分析不同間種模式對油茶幼樹樹體營養生長的影響,旨在為今后油茶林地間作提供依據。
試驗地位于江西省宜春市袁州區西村鎮江西星火油茶科技示范基地內,屬中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區;土壤性質為紅壤土,土壤pH值為4.75,適合油茶生長發育。基地面積66.7 hm2,地勢平坦開闊,2010年3月造林,株行距為2 m×3 m,主要栽種2年生長林系列油茶嫁接苗。
試驗共設4組處理,每組處理面積10 m×20 m,重復3次,具體如下。
處理Ⅰ:于2014年4月10號,油茶行間距離樹兜外50 cm開小穴間種花生,每小穴播2粒花生種子,株行距為0.2 m×0.2 m。
處理Ⅱ:于2014年4月10號,油茶行間距離樹兜外50 cm開小穴間種大豆,每小穴播2粒大豆種子。株行距為0.2 m×0.2 m。
處理Ⅲ:于2014年4月22號,油茶行間距離樹兜外50 cm開小穴間種黃菊,株行距為0.5 m×0.5 m。
處理Ⅳ:油茶純林,不間種,作為對照。
于2014年5月23號、2014年8月28號分2次調查油茶樹體生長狀況。每組處理隨機選擇10株標準株進行測量,重復3次,樹高、冠幅采用鋼卷尺測量,精確到0.01 m;地徑、新梢長度、新梢粗度采用游標卡尺測量,精確到0.01 mm;新梢數目采用觀察計數法。
采用Of fi ce2007中EXCEL和SPSS17.0軟件完成數據分析。

圖 1 不同處理對樹高生長的影響Fig. 1 Effect of different treatments on tree height increment
不同處理對油茶樹高生長的影響如圖1所示。由圖1可知,春季樹高增長量處理Ⅰ、處理Ⅱ和處理Ⅲ分別高出處理Ⅳ133.33%、88.89%和55.56%;夏季樹高增長量處理Ⅰ高出處理Ⅳ46.67%,對4組處理春季和夏季樹高增長量分別進行方差分析及LSD多重比較,結果表明:春季、夏季樹高增長量差異顯著(P<0.05)。春季樹高增長量各處理之間均存在顯著性差異;夏季樹高增長量處理Ⅰ與其它3組處理間均存在顯著性差異。
不同處理對油茶地徑生長的影響如圖2所示。由圖2可知,春季地徑增長量處理Ⅰ和處理Ⅲ分別高出處理Ⅳ69.60%和56.48%;夏季地徑增長量處理Ⅰ和處理Ⅱ分別高出處理Ⅳ57.11%和67.18%。對4組處理春季和夏季地徑增長量分別進行方差分析及LSD多重比較,結果表明:春季、夏季地徑增長量差異顯著(P<0.05)。春季地徑增長量處理Ⅰ、處理Ⅲ與處理Ⅳ之間存在顯著性差異;夏季地徑增長量處理Ⅰ、處理Ⅲ與處理Ⅳ之間存在顯著性差異。

圖 2 不同處理對地徑生長的影響Fig. 2 Effect of different treatments on ground diameterincrement
不同處理對油茶冠幅生長的影響如圖3所示。由圖3可知,春季冠幅增長量處理Ⅰ、處理Ⅱ、處理Ⅲ分別高出處理Ⅳ71.43%、85.71%、128.57%,夏季冠幅增長量處理Ⅰ、處理Ⅲ分別高出處理Ⅳ71.43%和40.00%。對4組處理春季和夏季冠幅增長量分別進行方差分析及LSD多重比較,結果表明:春季、夏季冠幅增長量差異顯著(P<0.05)。春季冠幅增長量處理Ⅰ、處理Ⅱ和處理Ⅲ與處理Ⅳ存在顯著性差異;夏季冠幅增長量各處理之間均存在顯著性差異。

圖 3 不同處理對冠幅生長的影響Fig. 3 Effect of different treatments on crown growth
不同處理對油茶新梢數量的影響如圖4所示。由圖4可知,春梢數量、夏梢數量處理Ⅰ比處理Ⅳ分別高出57.91%、40.89%。對4組處理春季和夏季新梢數量分別進行方差分析及LSD多重比較,結果表明:春梢數量和夏梢數量均存在顯著差異(P<0.05)春梢數量處理Ⅰ與其它3組處理間存在顯著性差異;夏梢數量處理Ⅰ與其它3組處理間存在顯著性差異,處理Ⅲ與處理Ⅳ間存在顯著性差異。

圖 4 不同處理對新梢數量的影響Fig. 4 Effect of different treatments on new shoot number
不同處理對油茶新梢長度的影響如圖5所示。由圖5可知,春季梢長、夏季梢長處理Ⅲ比處理Ⅳ分別高出10.10%、6.49%。對4組處理新梢長度分別進行方差分析及LSD多重比較,結果表明:各處理之間差異不顯著(P>0.05)。

圖 5 不同處理對新梢長度的影響Fig. 5 Effect of different treatments on new shoot length
不同處理對油茶新梢粗度的影響如圖6所示。由圖6可知,春梢粗度處理Ⅱ比處理Ⅳ高出14.63%,夏梢粗度處理Ⅰ、處理Ⅱ比處理Ⅳ分別高出15.91%和18.18%。對4組處理新梢粗度分別進行方差分析及LSD多重比較,結果表明:春梢粗度、夏梢粗度差異顯著(P<0.05)。春梢粗度處理Ⅱ與其它3組處理之間均存在顯著性差異,夏梢粗度處理Ⅲ與處理Ⅳ之間存在顯著性差異。

圖 6 不同處理對新梢粗度的影響Fig. 6 Effect of different treatments on new shoot diameter
在本試驗中發現間種花生、間種黃菊、間種大豆3種模式均能從一定程度上促進油茶幼樹的營養生長,其影響順序由大到小依次為間種花生、間種黃菊、間種大豆。王玉娟等發現間種花生能有效促進油茶樹體生長[4,15];李振紀等也進行了相關研究,結果表明:油茶林下種植花生、大豆均能促進油茶樹體生長[16-18]。其原因為:花生、大豆均屬于豆科植物,能起到固氮、提高土壤肥力的作用,氮元素可明顯促進油茶樹體營養生長。間種花生對油茶幼樹樹體的促進作用遠大于間種大豆,這可能有以下原因:間種花生行間覆蓋度達到65.43%,土壤溫度為30.8 ℃,間種黃豆覆蓋度為45.2%,土壤溫度為32.2 ℃,間種黃豆行間覆蓋度低、溫度過高會導致土壤微生物的數量及豐富度下降,間接影響土壤酶活性[19-20]。因此建議推廣油茶幼林間種花生模式。
[1]何 方,胡芳名.經濟林栽培學[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2004: 278-288.
[2]何 方,何 柏.油茶栽培分布與立地分類的研究[J].林業科學,2002,38(5):64-72.
[3]王 瑞,陳永忠.湖南省油茶產業標準化建設展望[J].湖南林業科技,2011,38(2):59-61.
[4]陳隆升,陳永忠,彭紹峰,等.不同間作模式對油茶幼林生長的影響[J].湖南林業科技,2011,37(1):10-11,16.
[5]莊瑞林.中國油茶[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1988:313-321.
[6]李紀元,肖 青,李辛雷.不同套種模式油茶幼林水土流失及養分損耗[J].林業科學,2008,44(4):167-172.
[7]陳永忠,王玉娟,王湘南,等.間種對油茶林地土壤理化性質及幼林生長量的影響[J].南京林業大學學報, 2011, 35(5):117-120.
[8]鄧 云,田松華.油茶林套種魚腥草技術研究[J].湖南林業科技,2010,37(4):55-56.
[9]楊柳平.梅州市幼齡油茶園間種大豆高效種植模式[J].現代園藝,2011,(10):35-36.
[10]陳麗莉,陳 斌,劉興鋒,等.林下套種墨西哥玉米草營養價值研究[J].中南林業科技大學學報,2013,33(12):27-31.
[11]滕維超,劉少軒,曹福亮,等.油茶大豆間作對盆栽土壤化學和生物性質的影響[J].中林業科技大學學報,2013,33(2):24-27.
[12]周乃富,袁 軍,高 超,等.生草栽培對油茶林地土壤理化性質的影響[J].經濟林研究,2014,32(3):76-80.
[13]陳杰森.油茶套作茶葉的生長效應研究[J].福建林業科技,2009, 36(2): 266-269.
[14]吳培付.油茶套種金銀花栽培管理技術研究及其效益分析[J].安徽農學通報,2011,17(3):68-69,87.
[15]王玉娟,陳永忠,王 瑞,等.覆草間種對油茶林土壤養分及生長量影響的主成分分析[J].中南林業科技大學學報,2010,30(6): 43-49.
[16]李振紀.油茶間種[J].湖南林業科技,1976,(2):34-37.
[17]明延柏,李愛華,袁知雄,等.油茶幼林不同套種模式與綜合效益分析[J].林業科技開發,2012, 4(25): 98-101.
[18]魏浙杭.油茶林套種效益分析[J].浙江林業科技,1995,15(2):36-37.
[19]Zogg GP, Zak DR, Ringelberg DB,et al.Compositional and functional shifts in microbial communities due to soil warming[J].Soil Science Society of America Journal,1997,61(2):475-481.
[20]Waldrop MP, Firestone MK. Altered utilization patterns of young and old soil C by microorganisms caused by temperature shifts and N additions[J]. Biogeochemistry,2004,67(2):235-248.
Effects of different interplanting patterns on growth of youngCamellia oleiferatrees
XIONG Li1a-c, SUN Ying2, GU Zhan-ying1a-c, LEI Xiao-lin1a-c,2, REN Jun1a-c, LI Jian-an1a-c
(1.a. The Key Lab of Non-wood Forest Products of State Forestry Administration; b. The Key Lab of Cultivation and Protection for Non-Wood Forest Trees of Education Ministry; c. 2011 Cooperative Innovation Center of Cultivation and Utilization for Non-Wood Forest Trees of Hunan Province,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of Forestry & Technology, Changsha 410004, Hunan, China; 2. Jiangxi Academy of Forestry, Nanchang 330032, Jiangxi, China)
In order to find efficient intercropping pattern of economic crops in youngCamellia oleiferatrees, some growth indicators of youngC. oleiferatrees were measured and analyzed, which were interplanted with three economic crops, including peanut, soybean and chrysanthemum.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se three interplanting patterns could all effectively promote growth of youngC. oleiferatrees. These three economic crops arranged based on the effect from high to low were peanut, chrysanthemum and soybean, and the peanut interplanting pattern in young forest ofC. oleiferashould be promoted.
Camellia oleifera; young forest; interplanting
S604;S794.4
A
1003—8981(2015)02—0082—04
2014-12-13
國家林業公益性行業科研專項經費項目“紅壤丘陵區經濟林生態經營關鍵技術研究”(201104052);中央財政林業推廣項目“低丘紅壤地區毛竹低質低產林復壯技術推廣與示范”(〔2012〕59)。
熊 利,碩士研究生。
李建安,教授,博士,博士生導師。E-mail:lja0731@126.com
熊 利,孫 穎,谷戰英,等.不同間作模式對油茶幼林樹體生長的影響[J].經濟林研究,2015,33(2):82-85.
10.14067/j.cnki.1003-8981.2015.02.014
http: //qks.csuft.edu.cn
[本文編校:聞 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