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靜
【摘要】我國經濟轉型的關鍵時期,與快速發展的經濟和日益提高的物質生活水平相比,農村文化建設和發展相對滯后,與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實現和諧社會的目標不相適應,本文對農村文化建設現狀、存在的問題進行了分析,并且提出了農村文化建設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農村文化建設 發展與對策
農村文化建設是全面建設農村小康社會的重要內容,構建農村和諧社會,發展經濟是根本,文化建設是關鍵,在我國經濟轉型的關鍵時期,與快速發展的經濟和日益提高的物質生活水平相比,農村文化建設和發展相對滯后,與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實現和詣社會的目標不相適應,與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和農民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也不適應,近年來,農村文化建設取得了一定成績,農民的文化生活狀況得到了進一步改善,文化生活內容也更加充實,存在問題和面臨的挑戰也非常嚴峻,現結合我市農村文化建設情況談幾點建議。
一、我市農村文化建設與發展現狀
目前,梅河口市農村文化建設發展形勢良好,文化隊伍迅速壯大、社區文化節、鄉鎮文化、老年文化體育等活動蓬勃興起,文化建設產業初具規模,特別是我市農村文化建設已基本形成雛形。近年來,我市多種渠道籌措資金近3,500萬元,用于農村文化基礎設施建設,取得顯著成果。
(一)農村文化大院建設穩步推進
近年來,通過多方籌措資金,我市建成農村文化大院315個,面積達20457平方米,其中12個文化大院是由農村自發組成,由農民自己管理,文化大院建成后由文化部門統一采購了開展文化大院活動所需的音響、演出服裝、鑼鼓等文化活動器材,市政府制定并下發了《農村文化大院建設實施方案》,推動了“農村文化大院”向科學性、規范化、人性化方向發展,使我市農村文化大院辦的紅紅火火,有聲有色,文化大院已成為農民群眾學習的園地,致富的橋梁、娛樂的舞臺和競技的賽場,真正做到了“建院于民、服務于民”。讓農民在自娛自樂中傳播科技文明,在活動中打造農民自己的精神家園。
(二)農村文體廣場建設步伐加快
近兩年本級財政投入資金140萬元,購置健身器材760余件,建成農村文體活動廣場116個,面積達81500平方米,同時積極向省爭取分健身器材522件,全部安裝到農村文體廣場,為我市場農民休閑健身提供了硬件保障,
(三)鄉鎮綜合文化站建設進展順利
我市積極爭取項目資金444萬元,建成19個鄉鎮綜合文化站,面積均達到300平方米以上,每個文化站配備一名專職文化管理指導員,具體負責文化宣傳、培訓、活動指導及策劃,組織各村開展各類文化體育活動,基本上滿足了農村群眾開展文化體育活動的需要。
(四)文化活動形式豐富多彩
隨著農民文化素質的不斷提升,市委宣傳部門及文體部門每年組織開展農村文化活動月、農民秧歌大賽、廣場舞大賽、科技興民知識競賽等常規活動,參與活動農民達10萬余人次,挖掘農村文藝骨干百余人,讓農村文藝團體進城演出,與社區藝術團互相交流學習,提升了農村文藝團體的演出水平和質量。市藝術團開展“文化大蓬車”送戲下鄉演出活動,每年深入農村送戲60余場次,豐富了農村群眾文化生活。農村文化大院開展經常性的農村大院文化節活動,年平均活動開數280天,活動項目5項以上。
二、我市農村文化建設存在的主要問題
農村文化建設雖取得一定成效,但從長效機制來看,不能不看到就我市的農村文化建設與發展還存在著許多亟待解決的問題
(一)農村文化大院缺少活動資金
農村文化大院是農民開展文化活動的最基層組織,建設好、管理好、開展好農村文化大院活動是繁榮農村文化的重要載體,農村文化大院建成后缺乏資金扶持,沒有形成資金投入的長效機制,大院的生存發展現在主要依靠農民自發投入,具有不穩定性,農民參與文化活動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難以保持,急需建立優秀農村文化大院獎補資金項目,每年投入獎補資金,用于獎勵優秀文化大院,能夠激發農民的活動積極性,有利于文化大院的長期穩定發展。
(二)農村文體活動廣場建設資金不足、設備簡陋
一是我市各村經濟實力差距大,貧困村沒有資金建設文體活動廣場,我市有303個行政村,已建成245個文體活動廣場,大多面積小,達到1000平米的少,滿足不了廣大農民群眾的文化體育活動需求。二是文化活動場所配套設施簡陋、不夠完善,現有文化活動廣場健身及體育器材種類少,缺少健身路徑及籃球、排球架。急需建立文體活動廣場建設扶持資金項目,此項資金用于農村文體活動廣場硬化或配置健身路徑器材。我市擬采取農村文化大院與村文體活動廣場整合在一起建設的方法。主要是以新建的村部為依托,設置室內文化活動室、圖書室,室外場地進行硬化并配備健身路徑設施,實現“大院”與“廣場”一體化建設。預期到2015年實現文體活動廣場303個行政村全覆蓋。這對于推動我市城鄉文化體育資源配置均等化,讓農民過上城里人的生活,實現中等城市的建設目標,具有重大意義,城鄉群眾生活差距進一步縮小,農民參與文化體育活動的時間、次數大幅增加,農民生活更加健康向上。
(三)農村大型文化活動資金短缺
我市每年集中開展全市農村文化大院秧歌大賽、農民健身舞大賽、農民歌手大獎賽等活動。但是,由于缺乏資金支持,活動的規模、質量和場次難以保證,制約了農村文化事業的發展。急需建立大型農村文化活動專項扶持資金項目,大型農村文化活動的開展,為全市各村的業余文化團體提供交流、展示和競爭的平臺,對于豐富農民文化生活,引領健康、和諧、文明、優質的生活方式,形成統一的社會共識具有重要意義。
(四)文化人才的匱乏
文化建設隊伍老齡化、學歷偏低、專業技能差是目前鄉鎮文化急需改變的現狀。文學藝術創作、群眾文化編導等人才緊缺,加之人員年齡偏大,缺乏進行系統的繼續教育培訓經費,現有隊伍已不能很好的發揮指導群眾文化活動的作用,組織開展的文化活動少而單一,影響農村社會穩定和精神文明建設,此外缺少農村文化帶頭人,人才匱乏是制約農村文化發展的重要因素。
三、加強農村文化建設的對策建議
(一)加強對農村文化工作的領導意識
鄉鎮政府要把農村文化工作納入到議會日程上,把農村文化工作當作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要內容來抓,客觀地,實事求是的制定和規劃農村文化工作的目標,抓實抓緊抓成效,把農村文化工作建設的各項工作落到實處。要經常指導農村文化工作,經常組織開展農村文化活動。
(二)加大對農村文化大院的資金投入和建設力度
全面推進農村文化大院建設。農村文化活動需要政府的資金投入和支持,也需要社會各界及各種途徑的資金投入。一方面,要積極爭取上級對農村文化大院標準化建設補助資金,各鄉鎮也要對文化大院的建設給予資金扶持和政策上的鼓勵;另一方面,應當調動一切力量和社會方方面面的積極性,加大對農村文化建設的資金投入和物資投入,在政府主導的前提下,鼓勵和吸收多種經濟成分參與農村文化大院建設,通過城鄉共建、村企共建等方式,引進資金和文化活動設備,增強文化大院自我發展的能力。
(三)大力實施農村特色文化戰略
農村村文化特色濃厚,民間文化活躍多樣,文化資源具有一定的優勢,充分發掘利用這些民間文化資源,通過整合,形成“一村一品”特色文化,并以此為載體,廣泛組織開展豐富多彩、健康向上、生動活潑、簡單易行的文化活動,豐富農民群眾的文化生活,使農民群眾在參與文化活動中得到享受,在享受中增強幸福感。對具有地域特色的民間藝術和民俗表演項目,要大力鼓勵并加以保護和搶救,以帶動農村文化產業的發展。
(四)要充分發揮文化活動組織者和文化帶頭人的作用
要配齊配好鄉鎮專職文化站長和村級文化協管員,加強對鄉村文化工作人員的教育和培訓,定期舉辦培訓班,提高文化工作人員的政治和業務素質,鼓勵鄉村文化工作人員自學、進修,并選送部分人員到相關院校深造,提高他們組織開展農村文化工作的能力。同時,要充分發揮各鄉鎮、各村屯文藝團隊、文藝骨干、文化帶頭人的帶動作用,引導農民群眾積極參與文化大院組織開展的各項活動,用先進文化占領農村文化陣地,使文化大院真正成為群眾提升素質、自娛自樂、強身健體的好去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