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紅偉
一、呈貢“撤縣設區”十年,經濟發展深度轉型
(一)傳統“農業”大縣,向現代“城市”新區轉型
1985年以前,呈貢是一個以糧食種植為主要經濟支柱的農業縣,全縣糧食種植面積占全縣耕地面積的95%以上。2003年5月30日,根據云南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建設現代新昆明的戰略構想,呈貢縣被確定為現代新昆明的東城區,規劃人口95萬,規劃建設面積107平方千米,形成新興工業、科研文教園區,以花卉產業為特色的生物產業基地,現代城市物流產業中心。之后,昆明市委、市政府作出“舉全之力建設呈貢新區”的決定。呈貢縣委、縣政府,作出把全縣工作重點“由抓綠色經濟強縣建設,轉移到呈貢新區建設上來。”到2005年末,全縣經濟結構和產業結構不斷優化,一、二、三產業的結構由1978年的45:25:30,發展為21.8:44.1:34.1,縣域經濟實現了由農業向工業、服務業為主轉變。
2011年5月20日,經國務院批準,國務院辦公廳下發《關于同意云南省調整昆明市部門行政區劃的批復》(國函〔2011〕58號),同意撤銷呈貢縣,設立昆明市呈貢區。此后,根據國務院批復,省、市、縣三級黨委、人大、政府、政協就呈貢縣撤縣設區的有關問題相繼作出決定、決議。2011年11月1日,昆明市舉行呈貢縣撤縣設區暨加快呈貢發展大會,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協主要領導分別為昆明市呈貢區委、區人大、區政府、區政協授牌授印并從即日起正式啟用。2013年末,呈貢區轄龍城、斗南、吳家營、洛龍、烏龍、雨花6個街道29個社區,托管的洛羊、大漁、馬金鋪、七甸4個街道36個社區,轄區總面積510.2平方千米。呈貢區委、區政府實管龍城、斗南、吳家營、洛龍、烏龍、雨花6個街道29個社區,實管面積200.89平方千米。
(二)“撤縣設區”完成,新區經濟產業完成深度轉型
2013年,呈貢新區建設實現了“十年成規模”的目標,主要經濟指標在昆明市第一板塊中,均名列前茅。地區生產總值預計實現122億元,同比增長14.5%,是2003年21.57億元的5.7倍,年均(現價)增長18.92%;地方公共財政預算收入突破10億元大關,達到11.07億元,同比增長22.07%,是2003年0.91億元的12.2倍,年均增長28.38%。實際管轄區范圍內,規模以上固定資產投資預計完成114億元,同比增長25%,是2003年13.38億元的8.5倍,年均增長23.89%(其中,2013年不含托管區域,2003年含托管區域)。十年累計完成規模以上固定資產投1117億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預計實現28.9億元,同比增長14%,是2003年6.24億元的4.6倍,年均增長16.57%;三次產業結構從2003年的24.1:40.7:35.2調整為4.2:47.8:48;全區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預計為28876元,同比增長15.1%,是2004年9570元的3倍,年均增長13.06%;農民人均純收入預計為12212元,同比增長15%,是2003年3822元的3.2倍,年均增長12.32%。連續三屆躋身西部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百強縣,先后被評為“中國金融生態縣”、“中國民營經濟最佳投資縣”,兩次跨入全省縣域經濟十強縣行列。
(三)項目建設持續推進,城市核心區形態初步形成
十年來,新區產業與經濟領域取得顯著成效。城市規劃不斷完善,全區控制性詳細規劃實現全覆蓋。至2013年,軌道交通一號線呈貢段全線通車運營;三期、四期路網建設持續推進,完成投資12億元,中醫路、云嶺路等6條道路11.5千米建成通車,水、電、氣、通信設施配套同步建成;省科技館、昆醫附一院、雨花公交樞紐、云大附中等一批城市公共基礎設施項目有序推進。安置房建設步伐加快,全區安置房建設動工面積達123.8萬平方米;籌資3.4億元,完成雨花四號地塊一期項目收尾工程,啟動王家營、中莊兩個社區安置房結算和新房移交工作。征地拆遷工作穩步推進,完成征地4736畝,收儲1489畝,完成拆遷90項,拆除建(構)筑物4.8萬平方米,有力保障了重點項目建設。園區建設扎實推進。昆明呈貢信息產業園區累計完成投資5.43億元,完成修建性詳細規劃編制,3條道路完成路基施工,正積極申報省級工業園區;斗南國際花卉產業園區一期工程進入收尾階段,累計完成投資5.1億元,拍賣市場交易大廳建成投入使用;呈貢三臺山文化旅游產業園區進展順利,三臺山西口景觀視廊、十四冶總部基地等項目有序推進,啟動了14個區級部門的搬遷工作;昆明醫療醫藥康體產業園區有序推進,啟動寶相科學園規劃設計。重大項目建設取得新進展,金盾俊園一期、雨花國際商務中心、涌鑫哈佛中心、新南亞二期等一批新項目全面開工;七彩云南第壹城、上海東盟商務大廈、大成金融商務中心、奧展新天地、百九新都會等一批城市綜合體項目全面開展招商預售工作;呈貢老街、裕順鑫都一期、鑫盛達宏展酒店等項目建成投入使用。新區40平方千米核心區城市形態初步形成,全區城鎮化率達到62.9%。
二、新區銀行業貸款產業與行業投向特點
(一)新區銀行業貸款投放“總量”的產業與行業分布
1.2013年,呈貢區金融機構投放貸款量排名前12位的行業如下表所示。
從該表能看出,2013年12月末,呈貢銀行業對第一、二、三產業貸款余額分別約:2.9億元、38.0億元、51.5億元,占比分布為:3:41:56。
2.呈貢“撤縣設區”重要歷史時間點三次產業結構占比變化情況。
1978~2013年呈貢“撤縣設區”重要時間點三次產業結構占比變化情況
單位:%
從該表能看出,呈貢1978年改革開前,第一產業農業占比最高,且明顯高于其他產業占比,屬典型的農業縣;到2003年發展為第二產業工業占比最高,屬農業向工作轉型初步完成,到2005年工業化趨勢得到進一步深化;2013年,新區建設10年后,第一產業農業占比大幅下降,比1978年占比比例減少10倍以上;第二產業工業占比繼續提高,第三產業服務業占比略高于工業,新區產業結構轉型初見成效。
3.2013年呈貢新區三次產業結構占比與貸款占比對照。
2013年呈貢新區三次產業結構占比與貸款占比對照表
單位:%
從該表能看出,呈貢新區銀行業對第一產業農業的貸款占比略低于農業占比1.1%;對第二產業工業的貸款占比略低于工業占比6.3%;對第三產業服務業的貸款占比稍微明顯的高于服務業占比7.6%。綜合來看,偏差都在10%以內,不存在明顯偏離。但這并不能說明貸款支持度與產業自身發展程度一致,只有用于“本地”的產業和行業的數據才能說明,本地銀行業對本地產業和行業的支持度情況。
(二)新區銀行業貸款投放在“本地”的產業與行業分布
1.2013年,呈貢區金融機構貸款量投放本地排名前12位的行業如下表所示。
從該表能看出,呈貢新區銀行業對呈貢本地,第一產業農業的貸款占比略高于農業占比1.2%;對第二產業工業的貸款占比略高于工業占比4.7%;對第三產業服務業的貸款占比略低于服務業占比5.5%。但綜合來看,偏差都在10%以內,不存在明顯偏離。這說明本地銀行業貸款支持度與本地產業自身發展程度基本一致。
3.2013年呈貢區銀行業貸款投放“外流”數額與占比。
從“總量”和“本地”數據差值中,可以看出,呈貢銀行業貸款外流主要集中在第二和第三產業,特別是第三產業上。
三、新區銀行業貸款行業投放特點成因分析
(一)第一產業比重較低,本地貸款支持度較高
1.農業轉型步伐加快。2013年,第一產業占比僅4.2%,但新區農業轉型步伐加快,菜、花、果總產值達到3.57億元。斗南國際花卉產業園區列入國家農業部“全國十大農產品批發市場”首批啟動建設項目,被國家質檢總局批準籌建“全國花卉產業知名品牌創建示范區”。呈貢寶珠梨成為昆明市第一個通過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的產品。昆明鵬達、云南植物園王國、呈貢億镕三家都市農莊規劃建設已通過審查,正加快建設。新申報市級重點龍頭企業一戶。開展了百合種球種植基地等4個高原特色農業示范項目的建設。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得到加強,郎家營石頭山水土保持綜合治理項目已基本完工,三連塘水庫擴建工程已完成大壩清理、干支渠防滲等建設內容。
2.農業轉型新增了貸款供需。2013年,呈貢新區銀行業對呈貢本地,第一產業農業的貸款占比略高于農業占比1.2%,體現了本地銀行業貸款對第一產業的支持度較高。
(二)第二產業比重較高,本地貸款支持度較高
1.新區工業持續發展。2013年,第二產業占比達47.8%,全年預計完成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300億元以上,同比增長20%;預計完成規模以上工業主營業收入380億元,占全年目標任務249.25億元的152%,同比增長22%以上;預計完成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50億元,同比增長10%;全年預計完成規模以上工業利稅總額20億元,同比增長5%;新興產業產值占規模以上工業產值的比重顯著提高,全區共有規模以上工業企業70戶,新增16戶。
2.工業發展新增了貸款供需。2013年,呈貢新區銀行業對呈貢本地,第二產業工業的貸款占比略高于工業占比4.7%,體現了本地銀行業貸款對第二產業的支持度較高。
(三)第三產業比重最高,本地貸款支持度偏低
1.新區服務業保持較快發展。2013年,新區第三產業占比達48%,全區大力發展商貿、旅游等產業,積極發展文化金融產業,服務業水平逐步提高。第三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48%;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預計完成28.9億元,同比增長14%;實現進出口貿易14298萬美元,同比增長107.73%;全區金融機構各項存款余額288.46億元,比年初增長20%;金融機構各項貸款余額198.61億元,比年初增長11%。商貿物流設施得到改善,裕順鑫都一期、鑫盛達廣場、云南龍城農產品物流中心等一批商貿項目相繼完工并投入使用。新增總部經濟企業1戶,新增樓宇面積5萬平方米。建設成標準化菜市場3個,生鮮超市2個,平價商店6個。
2.服務業吸納貸款程度稍低。2013年,呈貢新區銀行業對呈貢本地,第三產業服務業的貸款占比略低于服務業占比5.5%,說明本地銀行業對本地第三產業的貸款支持度稍低,或者是本地第三產業發展現狀對貸款吸納能力不足。
(四)貸款外流比重偏高,貸款本土消化力偏低
三次產業貸款吸納能力不一,通常第二、三產業吸納能力較強。情況不同的是:2013年,有21.4%的第二產業貸款外流到呈貢以外地區。有52.4%的第三產業貸款外流到呈貢以外地區,就是說,有一半以上的第三產業貸款發生外流,明顯向外地“輸血”。本地銀行業對本地經濟主體放貸,具有天然的地緣、信息等優勢。出現貸款外流,原因大致可分為:一是本地用不完剩下了、二是本地客戶優質度低外地、三是信息不暢“近水樓臺不見月”、四是區域成熟度不夠,出現產業發展的階段性“空白期”,貸款需求度低等。
貸款投入對經濟增長的乘數作用較大,金融對經濟發展能起到促進和推動作用。但當前金融支持新區經濟發展面臨一些階段性困難和問題,不僅有來自于新區經濟發展格局和經濟發展速度的制約,也有金融業自身不合理管理體制和運作機制的約束,更有來自區域內金融合作協調機制的不充分、金融生態環境等方面的阻力。
四、優化新區銀行業貸款產業與行業投向的建議
(一)改進金融服務方式,量身定做服務產品和策略
一是探索量體裁衣新舉措。加強對貸款政策、金融產品和信用評級規則的宣傳,對需重點發展的產業、行業和企業,實行量身定做、差異服務、一企一策。加強與核心企業合作,對其上下游企業進行統一授信,有效降低上下游中小企業融資成本。二是探索抵押擔保新形式。積極推動抵押質押創新,因地制宜開發知識產權、應收賬款和商標使用權等質押貸款業務,土地承包經營權、集體林權等抵押貸款業務。
(二)健全金融市場體系,豐富金融供給渠道和平臺
一是豐富貸款提供人。積極引入國內外銀行到新區設立分支機構或代理機構,支持地方性商業銀行在城鎮和社區開辦網點,建立適應經濟發展的小型銀行、社區銀行、村鎮銀行、小額貸款組織、貸款經濟人組織等新型貸款機構。二是健全中介服務。推進證券期貨、金融租賃、信托公司發展,提供多樣化的資金融通服務。通過做強政策性擔保公司,引入民間社會公眾資金參與的商業性擔保公司,建立多層次、全方位的擔保體系。引入和建立獨立、客觀的第三方信用評級機構,探索建立統一的信用評價體系和信用評級機構。
(三)完善配套服務機制,構建優質政策環境和服務
一是提高信貸激勵動能。編制重點支持行業和領域目錄,參考年末金融機構考核評估結果,對信貸規模或比例達到一定標準的金融機構給予物質和精神獎勵。二是建立風險補償機制。對資源合理開發項目、新興產業等低風險高收益項目貸款,給予財政貼息或貸款損失彌補;三是建立重點專項基金。如:調結構引導基金,重點專項發展基金和中小企業發展專項資金、節能減排專項引導資金、科技創新專項引導資金等,發揮財政的撬動作用。四是發揮科技信息平臺優勢。加快信用信息資源聯網步伐,推進企業和個人信用信息基礎數據庫建設,實現社會信用信息整合和共享。組建網絡融資平臺,及時發布產業調整和發展規劃、定期公布重大產業、企業名單,促進金融機構、企業信息對稱、透明,形成競爭性融資與合作。
(四)優化金融生態環境,培育金融服務現代化意識
一是金融知識進社區。采取定期宣傳、銀行網點展示等方式,普及和暢通銀行各項業務信息。二是加強財務規范管理。以轄區工業園區為重點和示范,通過現場指導、主動對接等方式,深入幫助企業建立規范的財務制度和運營機制,提升企業的誠信意識和合理金融助力發展的理念。三是加大金融債權保護。企業破產清算時,保證對涉及有抵押、質押的金融債權,在清算中得到優先償還,維護金融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