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山西省太谷縣聯社全面貫徹落實服務三農的安排部署,以信用工程為抓手,通過深入調查了解,持續不斷開展信用戶評定,信用村、信用鄉鎮建設,推出信貸新品種,不斷優化縣域金融環境,支持縣域經濟發展。
太谷縣位于山西省晉中盆地,面積1052.7平方公里,耕地43萬畝。全轄現有3鎮6鄉3社區,198個行政村,人口30萬,其中,農戶總數63000戶,農業人口21萬,占全縣人口73.4%。現有蔬菜、紅棗、畜產品、苗木花卉、水果五大主導產業,是全國現代農業改革與建設示范縣之一。
太谷縣聯社下設13個信用社,1個營業部,11個分社,共有員工286人。截止2014年6月末,全縣農村信用社各項存款余額532305萬元,較年初凈增50141萬元,增幅達10.4%,同比增加7231萬元。各項貸款凈投放44714萬元,余額達300506萬元,增幅17.48%。其中:農業貸款較年初增加12200萬元,余額達245283萬元,占各項貸款余額的81.62%。
農村信用體系建設是提高農村金融服務水平,增強農民信用意識,改善農村信用環境和融資環境的一項重要基礎性工作,開展農村信用體系建設,可以有效改善區域金融生態環境和金融機構信用形象,有利于更好地利用信用資源,增加金融機構對“三農”的有效信貸投入,實現農村經濟快速發展。
一、信用體系建設情況
全縣聯社農村信用體系建設采取的方式主要是農戶信用檔案建立、信用村、信用市場、信用社區、信用鄉鎮的創建等。
(一)抓好“信用戶”評定,培育“信用村”典型
根據全縣聯社實際和縣域金融市場競爭特點,太谷聯社對發放“三農”貸款,農村信用體系建設工作非常重視。從2008年開始“三千三百惠農工作”,按照“先試點、后推廣、由點到面、逐步擴大”的工作思路,在起始階段,經過認真考察,多方調研,在每個鄉鎮確定一個信用環境較好,農業經濟發展較快的村進行試點工作。通過宣傳發動、成立由信用社客戶經理任組長,村支兩委班子成員、農村信息聯絡員組成的初評小組,入戶調查摸底、評定信用戶、張榜公示、一戶一冊建立信貸檔案等一系列工作,開展信用戶評級授信。整個評級授信過程公開陽光操作,接受社會監督。成熟階段,對信用環境好、信用戶占比達到60%以上的評為縣級信用村、信用戶占比達到80%以上的評為省級信用村,提高信用村授信額度,召開授匾大會,逐步形成人人講誠信、戶戶爭當信用戶的良好風氣。截至目前,在全縣165個行政村開展評級授信工作,摸底35490戶,建檔21291戶,評定信用農戶21243戶授信58885萬元。摸底商戶1350戶建檔890戶,授信890戶9038萬元。
(二)支持特色農業,帶動農民致富
太谷縣是典型的農業大縣,2012年被山西省農業廳評為“一縣一業”生豬養殖基地縣,全縣“一村一品”專業村107個。根據不同產業不同生產周期,縣聯社安排客戶經理適時進村營銷農戶小額信用貸款,在每個鄉鎮信用社建立小額信用貸款綠色辦貸通道,農戶評“兩證一章”直接在柜臺辦理用信。同時根據農戶用信情況及生產經營發展情況,逐步提高農戶授信額度,引導農民生產面向市場,發展主導產業,培養了一大批規模大戶、專業戶。通過典型示范作用,將信用戶培育為專業戶、將專業戶培養為信用戶;將信用村培育為一村一品專業村,將一村一品專業村培育為信用村,使廣大農戶看到講信用的好處,在全縣形成戶戶爭當信用戶、村村爭當信用村的良好風氣。
(三)圍繞農村產業、助力結構調整
近年來,國家支持農業產業化結構調整的力度不斷加大,農信社作為農村金融主力軍,在信貸投放中始終堅持與農村產業結構調整步調一致。根據區別對待、突出重點原則,按照“培育龍頭、壯大規模、建立基地、帶動農戶”的要求,優先支持農業產業化經營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規模大戶等,并于2013年創新推出“1+3”授信模式,支持現代農業新型經營主體,將授信額度提高到100萬元,以此解決優質信用戶資金需求大、抵押難、擔保難、融資難問題。
(四)充分應用農戶信用信息平臺,優化金融生態環境
根據已建立的農戶信用檔案,及時組織專人錄入農戶信用信息,在用信前,及時查詢農戶信用信息,加大對信用結果的綜合運用力度,充分發揮其綜合效應,對信用良好的農戶,在辦理貸款業務時,可享受貸款優先權、利率優惠等激勵政策,而且還可以享受較高的信用額度;相反,對于失信的農戶,堅持限貸和拒貸政策,讓農戶意識到“守信光榮、失信可恥”的誠信氛圍。
(五)實施陽光操作、加強考核力度
為確保農村信用體系建設工作有序開展,及時制定、修改、完善現有信貸業務制度,尤其是信用戶、信用商戶、信用村、信用市場評定制度,出臺“太谷聯社三創一服務”實施方案,規范操作流程,在發放貸款過程中,堅持公開制度、實施陽光操作,陽光放貸、主動接受監督,防止違規放貸,同時本著“多勞多得、績效掛鉤”原則,制定量化考核辦法,將員工利益與農貸工作業績掛鉤,增強客戶經理積極性,通過陽光操作、量化考核,為信用體系建設營造良好內部環境和外部輿論氛圍,奠定堅實的發展基礎。
二、實際操作過程中遇到的困難
(一)農戶信用采集困難,數據真實性難以保證
一是隨著農村城鎮化進程加快,農戶搬遷和外出打工人員日益增多,給農戶信息采集達成較大阻礙,使部分農戶始終游離于信用體系外;二是絕大部分農戶涉及自身隱私(如家庭財產、收支和健康狀況等)的指標較為敏感,不愿填報或少填報,涉及信用、工商、保險等信息難以獲得;三是農戶眾多而金融機構人員少,信息征集工作難以做細、而人行信用信息系統與目前業務系統不能有效對接,工作量大;四是個別無貸款需求的農戶,不愿透漏相關信息,以至于非存量信息無法采集。
(二)農村信用信息共享機制尚待完善,失信違約成本較低
信用社所錄入的農戶信息只是其金融活動的一部分,信息無法及時共享,不能全面、真實反映農戶信用狀況。特別是對農戶失信違約等行為,缺少聯合制裁等實際懲戒措施。“守信得益、失信受損”的激勵約束機制和舉全社會之力共同維護創建誠信社會的氛圍不夠濃厚。
三、下一步工作措施
一是增加個人和企業的信用體系建設,加強征信系統信息覆蓋面,盡量多采集信息,將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包括農業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規模大戶等相關信用信息錄入信用信息系統,進一步完善信用信息,既方便守信者融資,也使不守信用的人增加融資難度和融資成本,形成守信履約內生機制。
二是借助政府力量、依靠法律手段,重點打擊惡意逃廢銀行債務的行為,打擊“釘子戶”“賴債戶”,同時為誠實守信者提供更好的服務,形成正向激勵機制,推動縣域信用環境建設。
三是加大產品創新力度,增加對農村、農業和農民的金融產品,金融服務,以金融供給引導農村金融環境改善。
四是結合實際抓好典型宣傳,充分發揮典型示范效應,帶動農戶信用意識增強。
作者簡介:王佩新(1969-),男,漢族,山西左權桐峪鎮葦則村人,研究生學歷,經濟師職稱。現任太谷縣農村信用合作聯社黨委書記、理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