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進入20世紀以來,巨災風險的管理越來越引起各國政府及學術界的關注。本文將巨災風險管理手段分為傳統型和非傳統型,以此為線索對巨災風險管理方法進行了歸納和梳理,并結合當前的時代背景對其分別進行了分析,進一步探討了巨災風險管理路徑的優化。
【關鍵詞】巨災 巨災風險 風險管理
巨災風險一直是一個全球性問題,尤其是進入20世紀后期以來,隨著自然環境的惡化,經濟的發展和城市化進程的推進,頻繁發生的巨災造成的財產與生命安全的損失越來越大,巨災風險管理引起了國際學術界和各國政府的關注。
一、巨災風險管理理論
對于巨災風險的界定,一些知名組織和學者給出了自己的觀點。早在上世紀末,瑞士再保險公司(swissre)就按照風險的導致原因不同而將其分為兩種:一種是自然巨災,另一種是人為巨災。瑞士再保險將其進一步解釋,自然巨災是指由于自然力量而引發的巨災事件,這種事件常會引起許多相關的損失,涉及大量保單、眾多保險人和被保險人。瑞士再保險認為“自然災害發生而造成的損失規模既取決于有關自然力量的破壞程度,也受建筑施工條件和受災地區的災害控制效率等人為因素的影響。”[1]瑞士再保險首次清晰地將巨災風險加以分類,也初步對自然巨災和人為巨災加以解釋。但其并沒有將巨災損失給出一個量化范圍,也就是說,損失達到什么樣的程度能稱得上“巨災”,沒有給出明確的規定。
2003年,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DC)對巨災風險給出了定義:巨災風險是在災害發生后,依靠自己的力量無法控制和減輕的巨大損失,必須依靠外部力量才能緩解和處置的風險。同樣,損失達到什么程度可以稱為巨災,這個定義也沒有明確說明。
國內巨災風險界大多認可,國外巨災風險管理的理論研究始于20世紀初期,巨災風險理論在實踐中嘗試始于上世紀30年代。由此可見,國外在巨災風險管理方面無論是理論上還是實踐中,都早于我們國內,比國內成熟。
二、傳統型巨災風險管理手段
傳統巨災風險管理手段包括保險和再保險。除了巨災保險,再保險包括:傳統再保險、限額風險再保險、多重啟動機制概念(陳威榮,2011)。
有些學者認為,政府主導下的巨災保險制度在巨災損失補償方面具有明顯優勢。Howard·Kunreuther指出通過經濟刺激和健全制度和標準,建立公私合作的模式來減輕巨災帶來的損失是非常重要的。Robert Detlefsen,Robert E.Litan(2006)等人也認為任何長期的巨災保險計劃必須包括政府的財政支持以及私營保險公司的廣泛參與的合作模式。
再保險是以轉移原保險的風險為主,這種風險轉嫁方式是保險人對原始風險的縱向轉嫁。David etal (1998)利用樣本分析的方法,“研究了巨災再保險合同的定價,利用極大似然估計擬合巨災損失數據發生的頻率和強度的概率分布,基于兩種數據序列的擬合優度,發現Burr12或者GB2模型比較適合計算超額巨災損失再保險合同的保費。然后基于期望損失,得到了包含行政管理費用和風險附加費用在內的最低超額巨災損失再保險合同的價格。”[2]
三、非傳統型巨災風險管理手段
巨災風險具有危害性大、地域性強、可預見性差、關聯性廣等特征,這些特征使得以“大數法則”為基礎的保險和再保險等傳統手段在管理巨災風險方面難以發揮作用。學術界又將目光聚集到非傳統型巨災風險管理手段上,以期能建立更為有效的風險轉移機制。
(一)巨災風險證券化
MBA智庫百科(2013)認為,巨災風險證券化就是通過創造和簽發金融證券,將保險人承保的巨災風險轉移給資本市場。巨災風險證券化過程包括以下兩個要素:一是把巨災風險轉化成金融證券。二是把轉換好的金融證券出售出去。它將巨災風險證券化分類為巨災債券、巨災期貨、巨災期權和巨災互換。
國外大規模的巨災風險證券化理論研究和實踐嘗試始于20世紀70年代。因此較國內而言,國外不論是巨災保險理論還是巨災實踐都比較發達和成熟的。
國外對于巨災風險證券化的理論研究一般都注重模型的運用,其研究對于巨災風險證券定價方面有重大貢獻。Vivek J.Bantwal和Howard C.Kunreuthe(1999)主要研究巨災風險證券化,他們指出巨災債券的支付與自然災害的發生有直接關系。當自然巨災發生時,巨災風險的證券化可以幫助保險人通過資本市場轉移風險,同時也為投資者提供了新的投資渠道,是增強其資產組合的很有利的機會。2000年,這兩位學者又發表了《A Cat Bond Premium Puzzle》一文,此文中,他們將損失厭惡、比較漠視等行為金融學理論運用于巨災風險債券溢價之謎的解釋中,進而用模型說明投資者對這類證券喜好程度的不確定性對債券價格所造成的影響。
與國外巨災風險證券化研究的強理論性形成明顯對比,國內的巨災風險證券化研究更多的是應用型研究,致力于如何將巨災風險轉化為證券產品、如何創新巨災證券產品、如何通過資本市場上提供的產品來分散風險等實際問題。
柏滿迎,吳天都,仲艷雪(2013)認為,傳統巨災債券是有明顯缺陷的。這種缺陷體現在對保險人、保險公司、發行人等諸多方面。因此他們提出,應該在借鑒國外巨災債券發行的經驗和做法的基礎上,建立政府與市場相結合的巨災風險分擔機制,設計出混合巨災債券。通過發行混合巨災債券最大限度地分散巨災風險。
王媛媛(2013)提出,近年來,巨災風險證券化產品已然成為分散巨災風險、提高商業保險融資能力的有效手段,在未來,實施巨災風險證券化是我國巨災風險管理體系建設的重要內容。我國在起步階段可以先發行巨災債券,而且優先開發本金保護型債券,有一定的發行經驗后再逐步過渡到本金不保護的債券品種。
(二)巨災基金
通過對國外文獻的研究,當前巨災基金是國外巨災風險管理的一種重要手段。由于巨災風險發生概率小但損失巨大,建立巨災基金對平抑風險、確保基金的可持續運行有著重要的意義。在我國,巨災基金的理論和實踐都處于初級階段。
何樹紅(2010)等認為,政府層面應該成立巨災風險基金。在這個巨災風險基金當中,政府應該發揮主導作用。這個基金的運營模式應該是以政府為主,吸收商業資本參與經營。這篇論文提出四種巨災風險基金的籌集途徑:一是國家財政,財政每年按比例撥付;二是商業保險公司,從每年的保費收入中按比例提取;三是國家財稅, 通過稅收優惠政策實際降低保險公司的稅率負擔。四是社會捐贈。我國巨災基金尚屬起步階段,此時可以選擇單項基金進行操作。以后在積累了經驗的基礎上,可以考慮建立四個途徑兼容的綜合巨災風險基金,其保障范圍可以涵蓋我們國家幾種主要巨災風險。
卓志、王化楠(2012)認為,巨災基金的建立不能完全通過保險公司出資和攤派的方式。巨災基金的資金渠道不能缺少政府的參與。政府直接注資、損失分擔、緊急貸款都應該成為我們國家巨災基金的重要渠道。同時,為了鼓勵投保人的積極性,也為了調動保險公司的積極性,讓保險公司看到有利可圖,國家要對投保人的保費進行一定的補貼。為了讓巨災基金更快地積累,減少對國家財政的依賴,應當允許基金稅前累計損失準備金。
王蓉(2012)認為,巨災基金應由政府和商業保險公司共同參與設立,基金的籌集渠道包括:中央和地方財政直接撥款、保險公司巨災保費收入提成、社會捐助資金等。她在此文中也提到發行巨災彩票,作為巨災基金的一種籌資方式。
從國內對巨災基金理論的研究可以看出,學者們普遍認為巨災基金的建立不能缺少政府的參與,甚至應該強化政府在基金籌資渠道中的主導作用。
四、總結
本文對巨災風險管理理論從傳統型和非傳統型兩個方面做了梳理與陳述,在此基礎上筆者認為,傳統的保險和再保險手段對分散巨災風險具有明顯的制約性。為了更加合理地管理巨災風險,應該更多地從非傳統手段中尋找并建立巨災風險管理機制,創新巨災風險管理的工具和管理手段,最大限度地分散巨災風險。
參考文獻
[1]楊美,馮文麗.《我國農業巨災風險管理工具創新研究》.2012年5月.
[2]郭建平.巨災風險管理綜述.《經濟問題探索》,2011年第10期.
作者簡介:王曉萌(1983-),女,漢族,山東威海人,閩江學院愛恩國際學院講師,研究方向:保險學,區域經濟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