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璐
融資擔保是指擔保人為擔保人向受益人融資提供的本息償還擔保。融資方式包括借款、發行有價債券(不包括經濟體)、透支、延期付款及銀行給予的授信額度等。擔保介于商業銀行、資本市場與企業之間,它是一種信譽證明和資產保證結合在一起的中介服務活動,由擔保人提供擔保,以此提高被擔保人的資信等級。也基于此擔保人是被擔保人潛在的債權人和資產所有人。
近年來擔保業在中小企業融資需求和國家各項政策的有力推動下,特別是納入銀監會監管以來,已進入快速發展階段。上海市是金融體制創新的示范區,同時也是金融改革的試水區,擔保行業的發展也相對健康,為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的解決以及對“促就業、保增長、調結構”起到了重要的推進作用。
擔保的實質是經營風險,其本質上是風險的防范或將風險分散和轉移。擔保機構的介入分散了商業銀行等對企業貸款的風險,卻給擔保業本身帶來了高風險。銀行是在企業第一性不夠滿足或抵押品有瑕疵、或放大信用貸款額度時來尋求擔保公司的擔保,這決定了擔保行業高風險的實質。擔保行業所特有的杠桿及資本金放大是部分對沖該部分的風險,但是風險識別與控制,仍是擔保業務以及擔保行業是否可以穩健發展的重中之重。
擔保機構的主營業務構成仍然是融資擔保業務,非融資擔保類業務和其他業務在擔保機構業務中占份額仍不多。擔保品種基本上局限于流動資金,很少有設備、技術改造之類的長期貸款擔保。累計擔保責任金額僅為可運用擔保資金總額的2~4倍,沒有起到應有的放大作用,也基于此限制擔保機構的創新發展需要在業務模式上創新,考慮到要能夠分享到企業快速成長的收益,因而有了投資擔保業務聯動的雛形。既然傳統擔保行業是高風險低收益的模式,并且在現有杠桿比例通常都是3~5倍左右的時候,更應該考慮如何創新產品,如何在已有的客戶基礎上在實現擔保固定收益的同時,能夠依據企業的情況結合股權投資的模式,能夠分享企業高速成長的收益。
對于投資機構而言,債權過程之中的企業履約情況、實際經營情況、資產運營效率等情況,也是股權投資判斷過程中的重要因素,因而可以將擔保和投資聯動。
一、擔保與投資聯動模式
準股權投資:在現行業務模式中,擔保公司通過為企業提供貸款擔保,取得固定擔保費收入,可將其稱為“固定收費模式”。相對而言,在新的業務模式中將一部分固定擔保費改為由企業的認股權支付,因為認股權畢竟不是現實的股權,所以,我們將它稱之為“期權業務模式”,即為企業提供擔保的同時,簽訂一定比例的期權協議,于未來若干年的行權期內,選擇適當的時機投資企業,將擔保轉化為投資,從而分享企業未來的告訴成長;反之則退出。
回購擔保:當投資公司投資該企業,且與該企業已經簽訂投資協議,但基于對企業經營情況判斷的不確定風險,要求擔保機構擔保管理層以約定的價格回購風險,投資機構才確定投資。相對而言,該業務模式的主要發起人是投資機構,在一定的情況下,擔保機構以此介入到投資環節,并與以上產品形成投貸聯動的產品組合。
二、擔保與投資聯動風險
無論是投資業務或擔保業務的本身,都存在系統性風險與非系統性風險。根據我國國情,系統風險包括政治風險、法律風險等。由于系統風險的不可控性,本文論述的風險控制,主要是針對投資擔保過程中的非系統性風險的判斷,包括信用風險、成長風險、流動性風險等具體風險因子,通過風險分析,并提出相應的控制手段。
(一)系統風險
系統性風險即市場風險,即指由整體政治、經濟、社會等環境因素對企業經營所造成的影響。系統性風險包括政策風險、經濟周期性波動風險、利率風險、購買力風險、匯率風險等。對系統性風險的識別就是對一個國家一定時期內宏觀的經濟狀況作出判斷。就是指對整個經濟體或絕大多數經濟體普遍產生不利影響。一般包括經濟等方面的關系全局的因素。如世界經濟或某國經濟發生嚴重危機、持續高漲的通貨膨脹、特大自然災害等。整體風險造成的后果帶有普遍性,其主要特征是所有經濟體均下跌,不可能通過購買其他經濟體保值。在這種情況下,投資者都要遭受很大的損失,其中許多人都要竭力拋出手中的經濟體。
系統性風險中的經濟周期波動等因素對股市的打擊是極其嚴重的,任何經濟體都無法逃脫它的打擊,每個股市投資者承擔的風險基本上是均等的。這種整體風險發生的概率是較小的。
(二)非系統風險
非系統性風險因子中,將綜合考慮擔保及投資的綜合風險,結合專家評價打分法,區別企業的風險等級,并依此確定具體的投資策略以及擔保策略。
三、代償及退出風險
擔保機構在企業到期無法正常履約的情況下,會出現代償風險;對于投資項目而言,在企業無法取得預期收益時,會存在退出風險。因而在擔保與投資聯動的項目中,會存在行權以及回購風險。
基于以上分析,認為在擔保與投資聯動是擔保機構在挖掘已有項目資源上,通過有效的防范風險,能夠相對較為合理的提高擔保機構的收益以及風險承受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