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冬華
【摘要】早在2001年中國就曾經簽署了貨幣互換協議,美國次貸危機爆發以后,美國、日本、歐盟等世界主要經濟體為了應對金融危機,解決美元流動性緊張的困難,也陸續開始簽署了美元貨幣互換協議。我國中央銀行與周邊貿易伙伴簽署的大宗人民幣互換協議作為人民幣國際化進程中的重要環節,總結其對人民幣國際化產生的實際作用,分析借鑒美元、歐元、日元等國際貨幣的發展模式,思考國內外相關經驗并由此獲得有益的啟示,對人民幣最終成為國際貨幣都具有重要的意義。我們必須肯定近年來人民幣互換協議的簽訂已經在較大程度上提升了人民幣的國際地位,使其自由匯兌和交易結算兩方面的功能能夠逐漸完善,但是我們也必須要認識到人民幣并不具有完備的三種國際貨幣功能,尤其是在儲蓄貨幣方面,貨幣互換協議的簽訂在對其產生積極影響的同時,也為我國政府宏觀經濟政策的調節能力、保持人民幣匯率與國內金融市場穩定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挑戰,人民幣國際化依然面臨著漫長的道路。
【關鍵詞】人民幣互換 人民幣國際化 相互關系
一、引言
在國際金融危機不斷蔓延的背景下,我國中央銀行與周邊國家和地區相繼簽訂了大宗的人民幣互換協議,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與深遠的戰略意義,這一現象已經成為近年來學術界探討的熱點話題。
簽訂人民幣互換協議,一方面其現實意義在于金融危機背景下,大規模貨幣互換能夠為我國及周邊貿易伙伴有效解決美元流動性緊張的困難,幫助國內大量外貿企業順利度過寒冬;另一方面其戰略意義在于貨幣互換作為人民幣國際化進程中的關鍵環節,對人民幣完善自由兌換、交易結算和儲備貨幣的作用,最終獲得國際貨幣的地位具有積極的推動作用。因此,總結我國近幾年來簽署貨幣互換協議的經驗,分析美元等國際貨幣的發展模式,不僅能夠使我們進一步認識人民幣國際化的進程,而且也可以為我國未來相關的宏觀經濟政策的制定帶來有益啟示。
我在參考《中國為什么要進行貨幣互換》(山東經濟學院:黃慧 于良)、《貨幣互換對中國經濟的影響》(新疆財經學院:王新華)等資料后。
本文將通過三個部分對此問題進行陳述。第一部分將明確主權貨幣國際化和貨幣互換的基本含義,分析總結美元、歐元、日元三大國際貨幣的發展模式,并分析人民幣國際化進程的現狀;第二部分將通過分析人民幣互換的發展現狀和協議簽訂的各種原因,陳述進行人民幣互換對我國金融市場發展的利與弊;最后第三部分將針對人民幣互換的利與弊總結為我國宏觀經濟政策的制定帶來的有益啟示。
二、主權貨幣的國際化與互換
(一)主權貨幣的國際化
1.主權貨幣國際化的含義。主權貨幣國際化是指某一國家的主權貨幣在該國境外,在各種國際貿易活動中發揮計價、結算和儲備貨幣的作用,并且受到國際社會的普遍認可的過程。目前,世界上獲得國際貨幣地位的主權貨幣包括美元、日元、歐元等。
2.主權貨幣國際化的理論條件。國際貨幣的主要作用在于在國際貿易交易中發揮普遍認可的交易結算能力、政策干預能力與外匯儲備能力,如果一國貨幣缺乏其中的任意一種作用,都會在較大程度上影響其國際化的能力,而具體而言,國際化的貨幣又要滿足諸多條件,總體分為政治條件與經濟條件,其中政治條件易為人們所忽視,但是國際貨幣存在的前提與基礎,而經濟條件則是對貨幣的國際化進程起著決定性作用,可以說一國貨幣的國際化過程能否成功,是其綜合國力所最終確定的。
一方面,影響一國貨幣國際化的政治因素,主要是指該國的政治穩定程度,國際主導能力與相應的國際合作能力。第一,國內政治環境足夠穩定是必須條件之一,因為該國必須對外國所擁有的貨幣資產能夠提供可靠保障,這只有在擁有強大的軍事國防實力和相對穩定的政治局面時,該國貨幣才能夠產生足夠的公信力。第二,在國際主權國家的交往中具有公認的主導能力,也是該國貨幣國際化所必需的條件,只有如此,才能應對可能出現的對該國貨幣的廣泛需求,滿足作為國際貨幣的儲備貨幣能力所需。第三,世界上主要的主權國家應該與該國家保持著長期良好的政治合作關系,從而能夠保證該國貨幣能夠獲得足夠多的國際政治與經濟支持。
另一方面,影響一國貨幣國際化的經濟因素是其對該國貨幣的國際化過程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具體包括反映該國經濟運行情況的諸多短期指標,如經濟增長率、CPI指數等,同時還應該包括相應的決定著資本市場運行狀況的投資與儲蓄結構,前者標志著一種動態增長,而后者更加傾向于一種靜態增長。持續的可兌換性是國際貨幣的根本要求,因為外國資產所有人雖然真正所需要的是資產流動性與本金收益,但本金的安全兌換才是這些存在的根本前提,保證外匯資產的安全兌換已經成為越來越多的國家官方機構所真正關心的問題,同時對于個人投資者而言,雖然也要考慮資產收益,但如果資產安全不能夠有所保證,既不能夠具有持續的可兌換性,私人投資這也不會選擇該種貨幣作為儲備資產。因此,在諸多經濟因素當中,國際貨幣的最根本要求是持續的可兌換性,不能滿足這一項要求就很難獲得本國貨幣國際化的成功。
3.主權貨幣國際化的基本模式。以美元、歐元和日元分別作為典型代表,貨幣國際化的基本模式共有三種。首先,以美元為例,美元是美國在二戰以后確立了世界超級大國地位的產物,超級大國地位不僅為美國帶來了在經濟、政治、軍事等方面巨大的利益,也為美元走向國際化,成為至今為止最重要的國際貨幣提供了完備的條件,美元國際化是美國在各方面巨大優勢的一種體現。而歐元則是另外一種發展模式,歐元區各國都不具備美國強大的綜合國力,為了各國之間共同的發展利益,提升歐洲整體在國際經濟、政治中的地位,擴大區域影響力,歐洲各國就在在區域貨幣聯合的過程中完成了歐元的國際化進程。最后,日元的國際化是日本充分利用其在國際貿易中的有利地位,大力發展對外貿易和金融投資,進而帶動了本國金融市場的發展,為日元完成國際化進程創造有利條件。綜合分析,美元、日元和歐元三種主要的國際貨幣的發展模式,美元模式顯然對于我們不具備借鑒意義,歐元模式則是區域經濟聯合體完成區域貨幣國際化的典型模式,對于人民幣這種主權貨幣而言,真正具有借鑒意義只有日元國際化的發展模式。endprint
4.人民幣國際化進程發展現狀。分析人民幣國際化的進程,雖然近些年我國與周邊國家進行的較大規模的人民幣互換,但是人民幣還沒有真正實現國際化的目標。首先從自由匯兌的作用角度而言,人民幣在世界貿易中所表現出的匯兌能力還不能很好的滿足國際貨幣的要求。一方面,其兌換限額受到了嚴格的限制,大宗交易還不能夠自由的完成,而且銀行還要以合同單據為憑證才能進行兌換。另一方面,人民幣只能夠在經常項目下完成兌換,資本金融賬戶項目下的交易還是受到了非常嚴格的管制,因而與現在通行的國際化貨幣,如美元、日元、歐元相比,人民幣還沒有得到世界的普遍認可與支持,還不能夠在全世界范圍內進行自由兌換。雖然我國已經與周邊的一些國家達成了大宗人民幣互換協議,造成了似乎人民幣已經能夠自由兌換的假象,但仔細分析,幾乎所有的貨幣互換協議都是作用于經常性項目下的交易,是各個外國政府保持商品貿易穩定、加快商品貿易發展的手段,并沒有對資本金融賬戶下的交易產生任何幫助,所以人民幣國際化進程還處于發展之中,這幾宗大額貨幣互換并不是人民幣國際化完成的表現。
其次,從國際貨幣的結算作用角度來說,具有國際化地位的貨幣,如美元、日元、歐元,在全世結算界范圍內都已經年能夠自由發揮結算功能,在很大程度上都得到了世界各國的認可,在國際貿易中普遍被使用。而人民幣雖然已經在部分周邊國家和地區發揮了一定的國際結算的功能,但由于規模和范圍非常有限,根本不能與美元、歐元等相提并論,即使近幾年簽署了一系列的貨幣互換協議,但與世界貿易總額相比只是其中的很小的一部分,在結算方面根本沒有達到國際貨幣的要求。就人民幣目前的影響力而言,只能是區域內的結算貨幣,還沒有成為亞洲貨幣,而距離成為國際貨幣的目標更有漫長的路要走。
最后,國際貨幣的儲蓄功能是獲得國際貨幣地位的最重要標志。通常情況下,一種貨幣想要成為世界上各個國家主要的儲備貨幣,必須滿足幾個條件,包括該種貨幣的發行國具有強大的經濟實力,不但能夠保證國內經濟的平穩發展,同時也具有相當程度的國際影響力,從而使人們有足夠的信心持有該國貨幣資產。其次,該國貨幣也應該具有穩定的幣值,至少在較長的時間內能夠保證不發生大幅貶值。最后,該國應該在國際貿易中具備足夠的影響力,其進出口總額與對外資金交流都需要保持較大的規模,從而滿足各國的相關需求。按照以上說明的幾個標準,我國的經濟實力雖然已經獲得較大程度的提升與發展,國際貿易水平再近些年大幅上升,人民幣在近幾年也一直保持著升值的趨勢,但具體分析,我國經濟實力與美歐大國還存在較大程度的差距,經濟發展模式、資源使用效率等都尚需改善,雖然對外貿易總額巨大,但其中絕大多數都是用美元、日元、歐元等貨幣進行結算,人民幣結算只占其中極少的部分,而且人民幣匯率也沒有完成市場化改革,幣值還不能保持穩定,所以人民幣還不能滿足國際貨幣在儲備功能方面的要求,還不能在世界范圍內像美元、歐元一樣發揮其功能和影響力。
由以上的說明分析可以看出,人民幣近期所進行的大規模的貨幣互換活動,并不能代表著人民幣已經完成了其國際化進程,只能是已經邁出了關鍵一步,尚有漫長的道路需要探索。
(二)國家間的貨幣互換
1.貨幣互換的基本含義。貨幣互換又稱貨幣掉期,是指兩筆數額、期限相同,而貨幣不同的資金之間的調換,其目的在于防范匯率風險,減少籌資成本。
2.簽署貨幣互換協議的實際意義。首先,簽署大額貨幣互換協議相對于直接籌資而言,可以降低籌資成本,獲得更加高收益的優良資產。其次,簽署貨幣互換協議也是逃避外匯管制的有效途徑,在當今世界許多國家都在實行外匯管制的條件下,貨幣互換可以很好的解決貸款難、融資難的問題。最后,貨幣互換也是降低匯率風險,鎖定收益,控制成本的有效方法。
3.貨幣互換的發展歷史。早在2007年世界就掀起了貨幣互換的浪潮,當年12月美聯儲分別于歐洲、瑞士央行分別簽署了貨幣互換協議,一年之后國際金融危機進一步蔓延,世界上美國與歐盟、瑞、英國、日本為了緩解蔓延至全世界的美元流動性緊張問題,分別簽署了美元貨幣互換協議。至2009年,歐盟、瑞士、英國、日本、美國又宣布了貨幣互換額度協定,各國央行為了維護本國金融市場穩定和外貿利益,紛紛承諾在必要時會向美國提供足額外匯,從而確保了美國各企業能夠及時獲得足夠的歐元、瑞士法郎、英鎊、日元等外匯貨幣的流動性。
4.國際貨幣互換的具體操作流程。簽署國際貨幣互換協議,主要完成三個環節:首先,是要確定風險程度,識別現金流量,這是貨幣互換協議控制風險根本作用的具體要求,如果不能準確地認識、確定風險的大小,就難以簽訂有效的貨幣互換協議;其次,要匹配現有的頭寸,按照套期保值的基本原則,應該創造與原有交易風險相反方向的風險頭寸,從而兩個頭寸相互抵消,消除現有風險;最后,是要創造調整風險所需的現金,這一步就是貨幣互換交易本身。
三、進行人民幣互換的原因與利弊
(一)人民幣互換的發展現狀
我國央行早在21世紀初,就曾與泰國銀行、日本央行簽署了大宗的貨幣互換協議。在2008年12月,我國央行與韓國銀行宣布簽署了總規模為1800億人民幣/38萬億韓元的雙邊貨幣互換協議。同年,我國政府為了鞏固發展香港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與中國香港金融管理局簽署了總規模為2000億元人民幣/2270億港幣的貨幣互換協議。2009年我國中國人民銀行又分別與白俄羅斯、印度尼西亞、阿根廷三國的中央銀行簽署了不同規模的人民幣貨幣互換協議,直接有力提升了人民幣在國際貿易中的地位。
到目前為止,我國中央銀行已經與韓國、日本、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白俄羅斯等國簽訂了多項相關的貨幣互換協議,在國際金融危機不斷蔓延的環境下,這多項貨幣互換協議為我國大量外貿企業提供了利用人民幣進行結算的完善條件,有效避免了美元匯率波動所帶來的巨大風險。
(二)我國進行人民幣互換的原因endprint
我國近些年所簽訂的一系列的國際互換協議,是人民幣國際化進程的關鍵環節,對人民最終成為國際貨幣的一種具有重要的意義和作用,而我國進行貨幣互換也是出于多方面的原因,其中最重要的應該就是應對由美國次貸危機所引發的全球性金融危機,此次金融危機已經給以外向型經濟為主導的國家和地區造成了嚴重的流動性緊張問題,使其對外貿易面臨巨大挑戰,很多國家的進出口外貿公司都遇到了嚴冬。因此,加強區域金融合作,增加區域經濟流動性,已經成為亞洲各國遏制金融危機持續蔓延,維持國內外經濟金融穩定的最有效措施之一,貨幣互換協議以及與此相關的貨幣財政政策都能夠有效的擴大各國央行的干預范圍,提升其干預能力,保證相關貨幣政策的有效性,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防止了各國貨幣匯率的惡意波動,保證了金融安全,防止了國內經濟出現大蕭條的局面。
應對金融海嘯是各國政府官方簽訂貨幣互換協議最主要的原因,除此之外還有其他的原因值得我們探討。首先,我國與周邊國家和地區簽訂貨幣互換協議,也是順應了近些年在歐美國家之間發生的國際貨幣互換潮流。近幾年來,歐美五國的央行出于各自利益的考慮,進行了一系列的美元貨幣互換協議。一方面,中國國家綜合實力不斷提升,國民經濟逐年高速發展,人民幣不斷得到世界各國的認可,美元在國際貿易中的霸主地位正在不斷受到來自人民幣的挑戰,歐美強國為了維護美元的強力地位,聯合通過簽訂貨幣互換協議等市場操作手段,方便各國市場控制國際美元市場,在一定程度上擴大美元市場的可調控性,同時保證了本國匯率的穩定,確保外匯市場的穩定運行。另一方面,簽訂美元貨幣互換協議也是歐美各國防范金融危機,穩定各國金融市場,確保國內經濟健康穩定發展的主要手段之一,希望通過大額貨幣互換提升市場信心,影響投資者預期。鑒于歐美經濟大國的貨幣互換舉動,我國政府迅速反應,充分意識到國際貨幣互換協議已成為金融危機背景下的普遍潮流,結合自身經濟發展狀況,人民幣國際化的長期目標,順應時代潮流積極與周邊各國及地區簽訂了大宗的人民幣貨幣互換協議。
同時,簽訂人民幣貨幣互換協議,也是我國官方政府出于人民幣國際化戰略的考慮,從戰略上推動人民幣國際化的進程。在金融海嘯不斷蔓延的背景下,中國周邊國家越來越需要得到流動性的支持,同時也需要能夠為其提振信心,共同應對金融危機的伙伴。人民幣此時與周邊國家和地區簽訂大規模的人民幣貨幣互換協議,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這些國家應對金融危機的各種需求。隨著互換協議付諸實施,參與互換的國家的央行公開市場操作空間變得更大,其操作的靈活自主性也得到了增強,這不僅為各國應對金融危機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同時也在戰略上走出了人民幣國際化的關鍵一步,為人民幣日后擴大影響力,走出亞洲成為真正的國際化貨幣提供了基礎。
(三)人民幣互換的利與弊
首先,在金融危機不斷蔓延的經濟條件下,當前進行的人民幣貨幣互換在很大程度上為我國眾多出口企業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不僅有效地解決了因美元流動性吃緊而導致的我國貿易伙伴所面臨的困境與難題,而且也成功的幫助我國出口企業渡過了目前的嚴冬。
其次,人民幣在近幾年所進行的貨幣互換活動,也幫助人民幣的國際化版圖悄悄地擴大至東歐、拉美等地區,較大程度上擴大了我國央行與周邊國家和地區進行貨幣合作的范圍,不但可以穩定區域金融制度,幫助我國貿易伙伴防范金融危險,渡過金融危機,而且也進一步爭取了人民幣的國際地位,促進了人民幣的國際化進程。再次,將互換貨幣資金不斷地用于貿易融資,進而保證和支持進出口總量,這種在互換內容上的創新能夠積極推動協議雙方的雙邊貿易與直接投資,從而擴大需求,拉動經濟增長。
同時,我國所簽訂的一系列的人民幣互換協議,也有效的為周邊國家和地區提供了強大的流動性支持,為區域經濟提供了資金救助,這不僅是國際市場逐步完善、發展的內在要求,同時也是人民幣鞏固目前區域貨幣的地位,獲得更多發展空間的重要手段,我們充分有理由相信,在美元這種“硬通貨”發生信心波動的情況下,為亞洲、東歐、拉美等發展中國家、新興國家簽訂大宗的人民幣互換協議,可以使人民逐漸成為各方所認可的結算貨幣,擴大其應用領域,提高其應用頻率,甚至能夠幫助各國進一步認識到人民幣的穩定性與地位,從而在不久的將來成為眾多貿易伙伴國的儲備貨幣,為人民幣真正獲得國際貨幣的地位提供更好的發展機遇。
最后,雖然貨幣互換是人民幣國際化過程中的關鍵步驟之一,但也必須清楚地認識到,貨幣互換遠不等于人民幣已經獲得了國際貨幣的地位,還需要清楚地認識到人民幣貨幣互換所能夠引發的風險,一方面,我國能夠與這些國家和地區簽訂貨幣互換協議,是因為雙方產業存在互補性,貨幣互換能夠有效解決金融危機給各方進出口貿易所帶來的困境與難題,而并不是人民幣已經具備了自由兌換和完善的國際結算、儲備等功能的結果,所以我們還必須清楚地看到,人民幣互換只是人民幣在國際化過程中所走出的一個小步,即使已經成功成為了可自由兌換的貨幣,人民幣想要真正完善的具備國際貨幣的其他兩種功能,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也只有先成為東亞、亞洲地區的區域貨幣,才能獲得更多的國際化機遇,除此之外,依據人民幣互換所提出的一系列的人民幣國際化進程時間表都是不切實際的,都不是真正適合人民幣未來發展的。另一方面,人民幣互換協議簽訂也為我國政府進一步保證人民幣幣值穩定,穩定國內金融市場,加強外匯監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與挑戰,不僅要保證人民幣在較長時間內不會發生大幅度貶值,是人民幣持有者能夠始終保持對人民幣的興趣和信心,而且也要防止國外大量熱錢涌入,提防國際熱錢的投機交易,力保國內金融市場的穩定與安全。
四、貨幣互換為我國宏觀經濟政策帶來的啟示
在人民幣完成貨幣互換的條件下,我國宏觀經濟政策也需要相應作出調整,以適應不斷發展的局勢,進一步探索人民幣國際化的道路,具體而言,能夠得到的啟示有如下幾點:
首先,我們應該以此次人民幣互換為契機,進一步推進人民幣的跨境結算進程,通過擴大資金覆蓋面,進而為人民幣跨境結算提供了更加有效的資金支持。
其次,也相信能夠借此機遇擴大人民幣的活動領域,例如一方面要積極推動人民幣在經常性賬戶下已經獲得的清算功能,建立經常項目下健全的人民幣結算中心,并且逐漸放開對境外人民幣入內地進行投資的各種條件限制,并且在維持人民幣匯率穩定,國內金融市場平穩發展的條件下,嘗試鼓勵國內各大金融機構提供外貿人民幣信貸產品,將人民幣國際化的進程與健全我國金融市場聯系起來。另一方面,要積極推動人民幣衍生品市場的發展與完善,建立開放的、公平的、良性可持續發展的外國人民幣借貸市場。
再次,我國可通過中國香港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和作用,積極推動人民幣債券市場的發展,利用優勢充分擴大人民幣計價的規模和水平,同時為上海成為國內金融中心提供更多的發展機遇,使人民幣能夠盡快形成與美元、日元相抗衡的國際金融市場。
最后,我們在明確國際互換的意義和作用后,還必須看清人民幣國際化還需要有很多的路要走,我們一方面要看到貨幣互換協議能夠為人民幣國際化帶來的發展機遇,但也仍要看到起作用的局限性,不但我國的金融市場發展不夠健全,各種制度都尚需完善,而且中國目前的綜合國力也還不能支持人民幣走向國際化,所以我們還有很多事情需要去做。
參考文獻
[1]韓寶興.一國貨幣成為國際貨幣的政治和經濟前提.國際融資.2009年第3期16/18.
[2]黃慧,于良.中國貨幣互換的歷程、原因分析及國內政策調整.南京大學圖書館電子資源數據庫,2009.08.
[3]王新華.貨幣互換對中國經濟的影響.黑龍江對外經貿. 2009年第6期:41/42.
[4]周念利,沈銘輝.從貨幣互換角度看待看待人民幣國際化的新進展.國際融資2009年第3期.
[5]Linda Goldberg.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Dollar and Trade Balance Adjustment.Federal Reserve Bank of New York Staff report no.255.August 2006.
[6]Melissa Murphy.Is China Ready to Challenge the Dollar? October 200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