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靜
一、學業標準研究的背景
2011年,教育部頒布了《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11年版)》(以下簡稱《課標2011版》),規定了義務教育階段英語學科課程的性質、學習內容和學生經過一段時間學習后所應達到的語言知識和技能、學習策略、文化意識、情感態度價值觀等目標,體現了國家對中小學生在英語學習方面應具備的基本素養的要求。
《課標2011版》指出,在義務教育階段,從三年級開設英語課程的學校,四年級完成一級目標,六年級完成二級目標。這樣的要求只是概括地陳述了學段目標,并不能滿足教師和學生對各年級學業水平的具體需求。北京市海淀區作為課程改革試驗區,在2001年就開始從一年級開設英語課程。《課標2011版》及其相關文件中并沒有明確的要求和規定一年級起始開設英語課程的學校應如何設置各學段的課程目標,使得海淀區各小學對低年級開設英語課的教學目標與要求一直沒有政策性的依據。此外,《課標2011版》對學習策略、文化意識和情感態度等目標的描述比較粗略,缺乏具體內容的體現,教師難以把握,在日常教學實踐中容易被忽視。因此,學校、教師和教研部門在課程改革實驗的推進中,一直存在著對英語課程標準如何進一步深入理解、細化研究與執行的問題,亟須對基于區域實際的學生學業標準的研制。
為了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解決學科基礎教育教學中存在的深層次問題,北京市教委在2014年11月和2015年7月相繼頒布了《北京市中小學英語學科教學改進意見》(以下簡稱《改進意見》)和《北京市實施教育部〈義務教育課程設置實驗方案〉的課程計劃(修訂)》(以下簡稱《課程計劃》),再次彰顯了“優質、均衡、公平”的北京理念。為了引導和幫助學校和教師準確領會文件精神與理念,切實保障英語教學改革理念的落實,海淀區從區域層面也需要結合實際制定落實方案。
綜上所述,海淀區基于區域教學實際,對國家課程標準進行細化研究,制定《海淀區義務教育階段小學英語學科學業標準與教學指導》(以下簡稱《海淀學業標準與指導》)是非常必要的,是有關教研部門非常重要的職責所在。
二、學業標準研究的意義
學業標準是對學生在不同學段所應學的內容(學什么)和學到什么程度進行描述,涵蓋了學習內容標準和學生表現標準,它明確地告訴教師,學生在經過一定時間的學習之后應該知道什么和能夠做什么。學業標準是從學生健康發展和成長的角度制定的,因此,研制學業標準首先要研究學生。研制學業標準有助于使教師的教育教學更順應學生的成長規律,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指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科學、健康地達到標準,切實減輕學生的學業負擔,推進學科素質教育。
《海淀學業標準與指導》的研制借鑒了國內外的研究成果,基于《課標2011版》理念的指導,對課程標準內涵進行解讀、豐富和細化,使之具有區域本土特色,貼合實際教學情況,從而能真正地服務于學校、學生、教學,使教師教得明白,學生學得明白。
《海淀學業標準與指導》的研制為海淀區的小學英語教學提供了具體依據,對教師日常教學實踐具有指導作用,也為評價海淀區小學生的英語學業水平提供了可借鑒和參考的標準,促進了海淀區小學英語質量監控評價體系及教學反饋系統的進一步完善。
此外,在研制和實踐《海淀學業標準與指導》的過程中,許多學校和教師參與其中,他們全面、細致、深入地研究課程標準、學生的發展、學科教學本質,通過實踐驗證理念與理論,并努力提高教育教學水平,鍛煉出了一個個精于學科教學的教研團隊,確保了海淀區的教育優質化。
三、學業標準研制歷程
《海淀學業標準與指導》的研制是基于《課標2011版》、北京市《改進意見》和《課程計劃》等有關文件,參照海淀區各小學所使用的人民教育出版社義務教育教科書《英語(一年級起點)》(以下簡稱人教版《英語》)的教學內容,依據海淀區小學英語教學現狀,進行了有文獻和有實證依據的調適。
(一)學習與調研
在課題組整體的安排與統籌下,小學英語子課題組進行了文獻資料的梳理和學習。課題組再次深入研究了《課標2011版》、北京市《改進意見》和《課程計劃》等文件,認真學習布魯姆教育目標分類和兒童心理學等理論,調研海淀區不同區域教學的實際情況,收集來自一線的教學經驗與案例,梳理人教版《英語》教材的體系與內容,并搜集國內外與英語課程標準、學業標準相關的資料(見圖1),為《海淀學業標準與指導》的研制提供了素材與參照。
(二)設計總體框架
在歷經多次對標準維度、結構及重點內容的調研和集體討論的基礎上,課題組確定了《海淀學業標準與指導》的總體框架,以課程標準解析、學業標準、教學關鍵問題及指導、教學案例四部分作為突破和探索的核心內容(見圖2)。
(三)學業標準研制思路
1. 著力體現能力進階,增強學業標準的可操作性
海淀區小學英語學業標準的維度與《課標2011版》的目標維度一致,即:學生基于語言技能、語言知識、情感態度、學習策略和文化意識綜合發展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的形成與發展。其中,語言技能、語言知識、情感態度、文化意識四個方面,在結合海淀區實際教學情況的基礎上將課標的一、二級目標細化為六個年級目標,提出具體年級要求。課題組對學習能力水平分層方面進行了探索與嘗試。通過明確學生學習后形成的能力表現的行為動詞和針對具體教學設定學習任務的方式,著力體現學生學業水平的進階,增強學業標準的可操作性。此外,學生有效學習策略的形成需要長時間的培養,因而,學習策略發展目標以學段制定,即:將課標二級的學習策略目標細化為1~2年級、3~4年級、5~6年級三個學段目標。
以閱讀能力為例,《課標2011版》對“讀故事”的目標描述為:
<一級>能在圖片的幫助下讀懂簡單的小故事。
<二級>能借助圖片讀懂簡單的故事或小短文并養成按意群閱讀的習慣。
表1呈現的是《海淀學業標準與指導》中各個年級對“讀故事”學業標準的進階描述。
2. 全面體現英語課程價值導向,強調人文性課程目標的落實
《課標2011版》指出,英語課程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統一的性質,強調了除英語語言能力之外,學生的思維能力、文化意識、情感態度價值觀、學習策略等也是英語學業成就的重要組成部分。目前,無論是國家課程標準還是北京市的相關指導意見,均還沒有明晰的、顯性的、依年級或關鍵年級呈現的人文目標標準。《海淀學業標準與指導》在此進行了探索和突破,通過年級學業標準、教學關鍵問題及指導、教學案例等予以重點強調,幫助教師將人文性課程目標落實在日常教學中。
(1)年級學業標準
融合語言知識、情感態度、文化意識等維度,與具體教學內容無縫銜接,以話題形式呈現內容標準,并滲透跨學科能力、學習策略和方法,使英語學習切實融入學生生活,解決生活實際問題,避免人文目標“空、泛”的問題,便于教師結合具體教學內容進行落實(見表2)。
(2)教學關鍵問題及指導
在教學關鍵問題與指導部分,將“如何在英語教學中體現人文性學科特征”作為首要關注的問題,分別從“加強自身修養,注重人文素養的提高”“轉變觀念,教學目標要指向教學內容的人文價值”“教學活動設計與實施要關注人的發展”“營造寬松、民主、和諧的課堂氛圍,給予學生人文關懷”“尊重差異,多元發展”等方面探索人文性課程目標實現的途徑和方法,力求引領教學改進方向,實現課程目標向學科核心素養的轉變。
(3)教學案例
在教學案例部分,借助插評和評析對如何關注學生差異進行分層教學,如何通過有效設問引導學生深度思考,如何設計教學活動或綜合實踐活動培養學生的學習策略和文化意識,如何通過評價促進學生發展等進行標注和深度解讀,以指導教師解決教學中的實際問題,因材施教,推進學科素質教育,切實減負。
3. 具有鮮明的小學英語學科特色,充分發揮學業標準對于教學的指導作用
義務教育階段應培養學生形成良好的習慣、情感態度價值觀,掌握基礎知識,形成基礎能力,所以,“遵循兒童語言學習特點和規律,明確反映英語學科在學生綜合素質提升中的作用”始終是《海淀學業標準與指導》研制的基本出發點。基于此,課題組組織一線骨干教師結合所研制的學業標準,又研究了教學關鍵問題及指導、課堂教學實例和學科綜合實踐活動案例,為教師轉變理念、落實標準、踐行北京市《改進意見》和《課程計劃》等提供方法指導和參考(見圖3、圖4)。
四、學業標準后續研究與修訂方向
學業標準的研制是為師生教學實踐服務、為學校教學管理服務、為區域教育教學科研服務的,其研制的過程絕不能是一蹴而就的短期工作,而是要經歷“思考—實踐—反思—總結提升—再實踐”循環往復的周期性工作。目前《海淀學業標準與指導》的研制還處于初級水平,需要在實際教學中予以檢驗和完善,針對此,課題組制訂了后續研究計劃(見圖5)。
在后續研究和修訂的過程中,課題組將對已經研制的海淀區小學英語學業標準有計劃地開展實證研究。通過教師訪談、課堂觀察、學生學業水平調研等途徑在實際教學中檢驗標準的合理性,固化優秀的教學經驗,并通過專家的指導和教學改進予以逐步完善,以探索適用于海淀區本土特色的小學英語學科學業標準,促進學生健康發展,推動海淀區小學英語教學質量的穩步提升。
(作者單位:北京市海淀區教師進修學校)
(責任編輯:趙彩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