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當課程、課堂、評價的挑戰無處不在時,學生的潛能才可以最大限度被發揮;第二,教學組織方式絕不僅僅是形式,它恰恰能決定學校生態,而只有這樣的生態才能造就彼此喚醒、共同發現、自我反思的成長生態;第三,只有順應學生天性的教育改革才有生命力,僅僅在教師層面或教學層面發生的改革很難持久。
按語:在越來越多的學校想從教育改革的困境當中突圍出來,卻苦于無法時,十一學校無疑給了很多學校一線希望。李希貴校長通過“營造生長性學校生態”一文為我們呈現了十一學校改革的幾個關鍵點。本期我們繼續為您呈現李校長的改革法寶。
難點:重新定義教師角色
讓教師從警察隊伍退役
大家都知道,我在學校狂歡節上扮演各種角色,普通教師也是這樣,學生讓你扮演什么你就得扮演什么。潑水節上教師和學生都很瘋狂。我們為什么做這些?我們希望通過活動推動師生平等。活動中大家嘻嘻哈哈,之后一個星期,你見學生就笑,學生見你也笑,有點平等的味道了,但是再過一個星期,就又跟原來一樣了。為什么?結構沒變化,只靠這些小動作,改變不了學校生態。但通過走班上課我們實現了師生間的真正平等。
走班上課后,我們不得不取消了行政班和班主任。開始時我們非常擔心沒有班主任,學生會出問題,所以還是設了行政班與班主任。兩個月后,班主任老師很郁悶,自己是班主任,但一上課從來找不到學生,因為每個學生都有不同的課程,所以班主任天天提心吊膽。教育當中往往有一個不好的習慣,就是缺乏信任,只要學生不在教師眼皮底下,教師就覺得學生是去干壞事了。后來,我們就決定取消班主任,結果發現學生也沒出事,這反倒變成了優勢,師生一下子就平等了。但平等了之后,我們才意識到平等讓我們愛恨交加。沒有平等的時候我們呼喚平等,平等了之后卻又很難受。人性的弱點就是希望管束我們的人和我們平等,而不太希望被我們管束的人和我們平等,誰能夠控制這個弱點,誰就能達到高境界。所以我們最難受的是學生要和我們平等。
說平等這個概念很容易,但每一件事學生都和你講平等的時候,你會很糾結。比如,上電梯時、中午就餐時,教師都要和學生一起排隊等待,這時候就要挑戰教師的心態了,看你能不能容忍。再比如,一個管自習教室紀律的年輕教師,發現一個男生在教室里連續三次說話,影響了別人,就去跟他說:“如果你再說話就取消你上自習的權利。”但學生就指出:“老師,你批評我可以,但校規校紀的哪一條規定我三次說話,你就有權取消我上自習的權利?”老師很生氣,報告了年級的教育顧問(教育顧問負責管理問題學生),教育顧問找到學生,讓學生給老師道歉,學生又提出了反駁:“老師,你還沒弄清誰對誰錯,憑什么讓我道歉?”老師一下子就沒話說了。過去老師和學生發生矛盾,學生不道歉誰道歉?但今天就不行了,今天在十一校園里,學生只要不違背校規校紀,他就是自由的,一切都得按照校規校紀說事兒。我們能不能接受這個狀態?關于這件事,我們給這個學生整整做了半年的工作,最后還是老師道歉了。為什么?因為現在我們必須講理了。
要講理,我們就需要“備課”。過去我們訓學生從來不需要“備課”,對什么樣的學生都能十五分鐘“搞定”,但第二天學生還犯錯。但現在,用半年的時間通過講道理把學生“搞定”了,那就是真的“搞定”了,學生以后不會再犯同樣的錯誤。現在,我們只有通過法律法規、校規校紀或者人格魅力才能把學生“搞定”。過去我們當“警察”,管學生挺容易的,拿著“槍”,學生都害怕。今天我們沒有“槍”了,我們不再當警察了,都平等了。怎么辦?這是一個挑戰,老師應該怎么當?當然年級的各項工作都需要有人管,咨詢師要負責學生的生涯規劃,教育顧問負責學生的重大問題,課程主管負責學校的排課、選課、調課,還有過程評價等,只是改變了過去的管理方式。
重拾使命
教育的使命到底是什么?過去我們把教育說得太強大了,把塑造說得太厲害了。其實教育僅有塑造是遠遠不夠的,教育的最終使命實際上是去發現學生的潛能,去幫助他喚醒自己。幫助學生找到他可以偉大的地方,讓他在通往偉大的道路上行走,這是教育的使命。有位同學從幼兒園起就覺得自己沒有任何藝術細胞,任何與藝術沾邊兒的事她都不參與。一直到高二進行課程改革,學校要求學生在中學六個學期中,至少有一個學期要選擇戲劇課,她被迫選擇了一個話劇。這次之后,她不僅發現了自己有藝術細胞,而且還有很多,因此她寫了一段話:“我的靈魂是屬于舞臺的,或許我一直都把它藏起來了。我的血液里還是竄動著那樣的因子,讓我覺得已經依賴上了舞臺上的那種感覺。這已經不是一門選修課,或許是一場命中注定的經歷。盡管那段獨白沒有鎂光燈的陪伴,但是我也知道了,有那樣一個靈魂,是為鎂光燈而存在的。”
我相信這名學生未來的人生里,有了藝術的參與,她的人生會更加生動。英國有一位學者曾經說過一句話:人的潛能猶如礦產資源,埋藏在地下,埋得很深,用人的眼睛看不到,必須去挖掘,必須靠經歷與體驗才能找到它。學校的價值就是把豐富的社會經歷不停地篩選出來,使學生在較短的時間內,用較少的精力經歷更豐富的課程,并讓他在課程的經歷當中去發現自己的潛能。長期以來,我們都甘愿當一塊磚,大家越來越一樣,被安排、被分配,越來越不去發現自己。2013年,加拿大有一個國家調查機構在37個國家當中做了一個調查,調查的主題是:你認為自己你被大材小用了嗎?在北歐,有0.7%的人認為自己被大材小用了,在北美,有7%~8%的人認為自己被大材小用了,在中東和南非,有16%,而中國大陸的這一指標遙遙領先,有84%的人認為自己被大材小用了。這個機構不相信,又調查了一次,發現還是這樣。他們認為中國人很了不起,他們的才能被埋藏得很深,一直沒有爆發,一旦爆發,就會成為人力資源強國。但從學校層面來說,如果我們沒有豐富的課程經歷,學生到了大學,定了一個專業,一輩子做這一件事,他可能就干了不喜歡、不專長的事,他們的潛能很難被發掘出來。有了這種豐富的經歷,他就有可能追問自己,慢慢去發現自己。所以,學校的課程就是把社會的經歷濃縮,讓學生能夠通過選擇經歷更多,讓他們在特定年齡發現自己,這是教育的使命。在十一學校,5月20日被稱為喚醒日,這是我們為學生搞畫展的日子。有一名學生偶爾畫過一幅畫,被老師貼出來了,所有人都夸她,從此她畫畫的技能迸發出來了。后來我們在為她辦畫展時,她說了一句話:“當我接觸藝術的時候,就像走進了另一扇大門,這邊風景獨好。”這名學生被世界著名的紐約藝術學院錄取了。
因此,教育的使命就是找到孩子可以偉大的地方,讓他在通往偉大的道路上行走。當我們發現一個孩子的短板時,不要立刻想辦法來解決這個短板,而要想到他肯定會有其他方面的長處。因此,一定要培養孩子的長處,不要只瞄準孩子的短處。“木桶理論”不見得適用于教育。另外,教育的良心是包容。英國畫家斯蒂芬·威爾特希爾被稱為人體照相機,他繞一座大都市上空盤旋15分鐘,就可以把這座城市的全貌畫下來,但他是一個嚴重的自閉癥患者。他的家人、鄰居、同伴、老師沒有人聽過他說一句話,但這并不影響他成為偉大的藝術家。我們的教育與課程體系能不能包容這樣的孩子是對教育的嚴峻考驗。巴金就曾經說過自己不善言語,所以才選擇寫作。有一位學生初來十一學校,身懷絕技,他會開發一些軟件。來到十一學校后,他發現學校的公共區放著好多電腦,他就心生一技,回家開發了一種全新的病毒,一一裝入這些電腦。他在旁邊看著自己的同學無法應用電腦,也無法殺毒,教師也修不了,他特別高興,特別有成就感。這位學生被我們一名老師發現了,老師就為他配了最好的硬件與軟件系統,讓他專門開發健康的軟件。初二時,有一個機會,他向大家展示了自己最新開發的軟件,讓人非常震驚。
所以,在校園里,一定不要杜絕什么東西。比如這名學生,他損壞了計算機,如果學校給他一個處分,從此可能就缺了一個創新人才。所以我們提出要辦一所不完美的學校,培養一批有缺點的學生。現在的十一學校,到處是缺點與漏洞,但是沒關系,它的主流是一個生長性的學校。如果我們在學校這也杜絕,那也杜絕,創新就沒有了。我們每個人都有各種缺點,還想培養沒有缺點的學生,這怎么可能呢?世界上沒有沒缺點的學生,我們也一樣。所以,你必須研究那些違規學生學習的狀況、路徑是什么樣的。比如有一位學生游長城時,她的語文老師說:“來,我給你照個相,留個影。”她答應了,當老師舉起相機時,她留給老師一個背影,她說你給我留個背影就行了。她就是一個與眾不同的孩子,她的語文課已經不用上了,她讀書太多,寫作也太多了,一天不寫作就難受。在語文課堂上,語文老師提問一個問題,就不敢看她,如果一看她,她一定要回答,而且課堂剩下多少時間,她就會講多長時間。所以,老師就答應不再為她量身訂作課程,從閱讀到寫作各方面她都有自己的進度。在語文學科教室的走廊上,語文老師專門為她開辟了一個評論專欄,她每天都會寫大量評論。曾經有個媒體老總到學校,看到她的評論后特別驚訝,甚至提出直接招聘她作評論員。
我們有一個自學研修室,那里的學生都有自己的學習規劃與守則,他們成績也很好,而且不需要教師講解。有一名學生剛上初三,但他讀了大量的書,他用各種APP學習。還有一名學生選擇了各科輪流學習,一段時間內迷上了一科,她就不愿意再學其他學科了。過了一段時間迷上另一科了,就會再學習一段時間那一科。她學的時候非常用心,把大學的書本都拿來學習了。正當老師們很生氣時,她的學段檢測成績出來了,每個學科的成績都很好。那么,我們為什么要讓這個學生按照老師的要求去學習呢?我們不能隨便改變學生。在同一個教室里,要設計適合不同學生的學習方法。在我們學校,教室分區、學生分類、任務分層、課型分設、學習自主。我們將教室分成了不同的區,學生自己選擇到哪個區,運用哪種方式學習。學生的閱讀方案也要不一樣,不能說高一一律讀什么,初二一律讀什么,因為每名學生的閱讀基礎不一樣,另外,他們未來想學習的專業也不一樣,所以要為每名學生制訂不一樣的閱讀方案。有一名初二學生要寫一部中篇小說,叫《戶口》,這個小說有一部分涉及家庭與社會,這是一名十三歲的初二學生所駕馭不了的,我們就為這名學生開了每周一課時的寫作課。
十一學校這種課程體系人工安排已經無法支撐了,我們就邀請了北京云校與我們進行戰略合作,我們把對學生的過程性評價、考試等整個學校管理系統納入云校管理。如過程性評價,學生每堂課提出了什么問題,這些問題是否有價值,還有學生的作業、出勤等隨時都可以進行評價。它可以在手機上進行操作,非常方便。學生下課后,家長晚上回家,在手機上也可以看到,這種過程評價系統使得學校在放得很開的時候也能收得很緊。像放風箏一樣,沒有那根線,你是不敢放風箏的,能收才敢放。云校的系統十分豐富,包括質量分析、命題、考試,以及向學生一對一推送題目。學生哪些方面錯題多,就為他推送哪方面的題目。云校為我們的學校轉型提供了很大幫助。
重點:讓課程成為學生成長的發動機
第一,課程頂層設計要“頂天立地”。發動機如果另外安裝就會很費勁,它必須在學生學習的過程中,處處啟動。可供學生選擇的課程的頂層設計,本身就是學生的發動機。因為學生要不斷地琢磨自己要選什么課,一旦選上,他就會很興奮,但他也必須為此付出代價,因此,我們的課程頂層設計就要“頂天立地”。“頂天”就是緊緊圍繞國家的課程標準與學校的育人目標。“立地”就是符合學生成長的不同需求和學校的基礎師資與資源狀況。在中間,我們必須要有實施的方案與策略,即學校的課程規劃、教室、學科教室與資源、過程性評價。沒有中間的四要素,就沒法實施。這四要素首先是課程規劃,讓學科邏輯服從學生成長的需求。我們必須讓老師參與到課程改革的全過程中,讓他明白是什么、為什么、怎么做、何為是。這對教師的挑戰是由表及里的。開始走班上課時,讓老師們十分不習慣的是怎么交作業,怎么找學生。實際上,這些很簡單,只要師生間建立起一種信任就可以了。最重要的是學生不聽管教怎么辦。過去學生在老師眼前聽話,在背后不聽話,今天他在老師眼前什么樣,在背后就什么樣。學生提出從未遇到的問題老師要怎么回答,學生的需求越來越不一樣怎么辦……這些都是重大挑戰。所以,我們建設了學科教室,把所有資源拿出來。圖書館里能讓學生用到的書,全部放到教室里了。這個學科教室就可以整合所有的資源,這些資源又可以進入學生學習的各個環節,方便學生按照學科的規律來學習。所以,課程的頂層設計就要讓不同的學生找到屬于自己的跑道。每個學生要建構自己的課程體系,他自己的跑道出來了,才能跑出有個性的學生。比如,初中數學Ⅰ與高中數學Ⅰ就不一樣,高中數學Ⅰ最低標準就是人文方向的高考難度,但初中數學Ⅰ你能定位為中考的難度嗎?不能。高中的學生都是通過中考來到學校的,他們基礎不會太差,但初中的學生則不一樣,好多學生數學很差。在很長的時間里,他們都是被傷害的,這樣的學生,我們要為他開數學Ⅰ,讓沒有數學興趣的學生有一個愉快的數學學習時光,幫助那些永遠也學不好數學的學生獲取自信,讓他們的潛能得到彰顯。我們的數學Ⅰ,一班總共就七八個學生,不允許超過12個。教師必須選配最有經驗,有愛心的老教師,他們會特別愛孩子,這樣的教師才有資格教數學Ⅰ。這其中有些學生,其實很了不起。有一名學生是學校交響樂的首席,但他的數學不好,我們就讓這個學生學一些有用的、不受折磨的數學,這很重要。在數學Ⅰ的課堂上,沒有上課,基本都是一對一輔導。我們鼓勵多表揚,學生寫對了一個公式就表揚,表揚多了,他心智就開了。只有課程才能把學生的潛能挖掘出來。
第二,課程的高選擇與高挑戰能否觸發學生不斷地自我追問?在《我們的一天》這個宣傳片中,有一名學生在面對父母讓他學習金融時,他不斷地追問自己,最后選擇了其他學科。假設沒有高端的歷史課,沒有辯論課,這名學生可能就學了經濟了。但正是因為有了這些,他才找到了高峰體驗。去年十一學校來了一對雙胞胎,她們的媽媽已經用了12間的時間想把她們培養成一樣的人。但來到十一學校后,姐妹兩個選的課程完全不同,她們分別都有各自的想法。
第三,課程的教學組織管理方式能否有助于學生形成自適應的學習方式?過去我們總希望所有的學生都按老師的要求去學習,但這樣培養不出人才,只有個性的學習方式才能培養出創新人才。我們的教學管理方式支持學生自適應的學習方式嗎?我們有一個學生,基本上不愿意上物理、化學、生物課,也不太愿意做作業。他只愿意做實驗,無論什么事,他不做實驗就不放心,他家里專門有一間房子是他的實驗室。這些學科他已經學到大學了,盡管他現在才高一。他并不是隨便看看書,而是所有問題都要做實驗。這樣的孩子我們如果支持他,讓他堅持下去,相信他會很了不起。如果把他強制放到教師的體系中,讓他不能只做實驗,這個孩子可能就出問題了。
第四,學科課程的內容選擇、資源組織與呈現方式能否始終引發學生的高反思與高參與?在課程內容的編排上,資源的擺放與呈現方式和資源的整合方式能不能引發學生反思,這是很重要的。比如我們的歷史教師講“太平天國”時,他就把馬克思關于太平天國的兩種完全相反的評價呈現給學生,他自己不講。學生看到這種資源時,他會去思考為什么。大陸與臺灣地區教科書上的關于太平天國失敗原因的敘述也有很大的差別。學生不反思,不辯論,不批判是不可以的。
第五,課程模塊的獨立性與關聯性能否支持學生展開進階式的自主學習設計?我們每一個課程模塊兒到底是多長時間,是一個學期還是一個年度?學完這個模塊兒后,學生可以開放式地重新選擇二、三、四等不同的模塊,還是固化了。如果選擇了模塊兒一,他還必須選擇模塊二,再選擇三,這就是一條固化的線,學生就無法對選擇進行再修正。那么,你能不能給學生一個開放性的課程,他選擇了一個模塊兒后,會有更廣闊的空間,可以選擇其他課程?這是我們課程設計時需要思考的一個問題。
第六,課程診斷與評價能否讓學生看見自己真實的成長軌跡?我們國家是一個考試大國,但考試還在低級階段,沒有人研究考試,只有一個考試管理機構,叫考試中心,沒有考試研究機構。我們現在的考試,只是看到結果,但看不到過程。其實日常考試最重要的是要讓學生看到自己的學習過程,找到問題背后的原因,這是研究的重中之重,所以,十一學校就設置了一個考試研究中心,專門研究考試。
第七,課程標準能否成為學生“摸高”的標桿?國家的課程標準有時候對于教師和學生來說,都比較難懂。我們怎么樣出一個校本的課程標準,使得學生拿到課程標準就可以學習?這是我們的理想。
第八,必修課程有引導學生選擇選修Ⅰ、選修Ⅱ的動力嗎?我們的各個學科,有些學生選了必修后學不好,就不再選選修了,也放棄參加這個方向的高考了。特別是2017年后的北京高考,按照國家要求,會有大量的選擇性。假如說有些學科必修課學完了,學生就煩了,將來就沒有人去修選修了。所以,我們要鼓勵各學科的必修要引人入勝,讓學生選了必修就希望再去選選修,這才是這門課任課教師的本事。
通過多元治理營造學校的生態
我們學校從治理到學校的管理機制,也與其他學校完全不一樣。我們的治理主體是多樣化的。校長的權力是有限權力。十一學校教代會的權力很明確,學校的重大方針必須由教代會無記名投票。對校長與其他干部也要進行投票,達不到標準要下課。學術委員會負責學校的學術,而且是最終決定。如評職稱,學術委員會投票,它的結果校長無權干涉。學術委員會還要推薦學科帶頭人、骨干教師、學科經費的投招標及名師工作室的設立等。在行政上,校長也只有一點點權力。如在財政上,校長只批準預算。又如人事權,校長只負責聘任學科干部和管理各年級部門的學科編制。通過這樣一種機制,就使得人人有權利成長,人人有責任去促進學校的進步的生態。
策略:鼓勵先進,允許落后
鼓勵先進,允許落后十分重要。十一學校在進行改革時,力度是非常大的。但是我們是在靜悄悄地進行的,因為我們的策略是鼓勵先進,允許落后。這樣,改革就沒有太大阻力。比如我們要進行課程開發,就首先要改變學校的組織結構。我們在一般扁平化的基礎上,減少了職能部門的指揮權,增加了一個學校的大腦—課程研究院,它負責頂層設計,領導課程開發。然后,在整個學校的改革進程中,我們一直堅持多診斷,少評價。在改革中,不可避免地會存在問題,要診斷問題,不能忽視,但一定要直面并解決問題,不要評價。教育周期太長了,要真正出效果就需要
幾十年時間,現在就去評價它不合適。所以,我們學校對教師沒有評價,不評價備課、作業批改及考試成績。另外,要致力于統一目標,不要先統一思想。來十一學校考察的很多人會問我一個問題,就是我是如何給教師洗腦的。實際上,我怎么敢給別人洗腦呢?首先它不人性,其次,如果洗腦后,就剩下一種思想了,就不能應對這么復雜的改革了。一定要允許各種想法存在,特別是能夠互相碰撞、沖突的想法會更好。但是要統一目標,要描繪統一的愿景。大家都希望要去的地方要描繪得很清楚,統一思想有時候效果很差。
十一學校改革的三點體會
第一,當課程、課堂、評價的挑戰無處不在時,學生的潛能才可以最大限度被發揮;第二,教學組織方式絕不僅僅是形式,它恰恰能決定學校生態,而只有這樣的生態才能造就彼此喚醒、共同發現、自我反思的成長生態;第三,只有順應學生天性的教育改革才有生命力,僅僅在教師層面或教學層面發生的改革很難持久。
(本文根據李希貴2015年9月8日在教育科學出版社的講座“營造生長性的學校生態”并結合《學校轉型:北京十一學校創新育人模式的探索》一書部分內容整理而成)
(責任編輯:趙彩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