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通常說,學生所要求的是知識。說得更切實點,那便是生活經驗。生活經驗不是隨便談談隨便聽聽就可以取得的。必須把外界的一切融化在我們的生命里,使我們的生命豐富而有所作為,才算是真個取得了生活經驗。外界的一切“雜然并陳”,為攝取的方便起見,不得不把它們分個門類,于是學校里就有了各種的科目。每一種科目如果漫然去學習研究,勢必混亂而沒有頭緒,為有所依據起見,不得不給他定一個綱領,于是學校里就有了各種的教科書。讀教科書并不是進學校的最后目的,最后目的乃在取得生活經驗。必須一方面依據教科書上所定的綱領,一方面不忘記和“雜然并陳”的外界的一切打交涉,這個最后目的才可以達到。僅僅知道一些文字記錄下來的綱領,此外再不做什么工夫,那是絕對不行的。
僅僅讀植物教科書而不去親近植物,只能算沒有懂得植物。像前面說起的青年那樣,直到同植物親近之后,他才覺悟從前見解的錯誤,他才真個懂得了植物。教科書只是文字而已,間或插一些圖片,也不過一瞬間的靜態,不要說萬萬傳達不出事物的真相,就是和活動影片比較,也相差很遠。往往有這么一種情形:實地觀察原可以一目了然的,教科書中連篇累牘寫了一大堆還是不能教人明白。這不一定由于編書的人本領差,要知道文字的功用自有它的限度。最要緊的是教學者都要認清楚:教科書不過是個綱領,是賓,真實的事事物物才是教學的材料,是主。教明白了教科書,記清楚了教科書算不得數。必須學者真個懂得了真實事事物物,方才是教者教到了家,學者學到了家。
——葉圣陶
(摘自《如果我當教師》,葉圣陶著,楊斌選編,教育科學出版社2012年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