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曉富,閆 川,李 斌,楊金法
(1.浙江省農業科學院作物與核技術利用研究所,浙江杭州 310021;2.浙江農科種業有限公司,浙江杭州 310021;3.嘉興市農業經濟局,浙江嘉興 314050;4.海鹽縣農業經濟局,浙江海鹽 314300)
播期與播量對小麥揚麥12群體動態和產量的影響
洪曉富1,2,閆 川1,2,李 斌3,楊金法4
(1.浙江省農業科學院作物與核技術利用研究所,浙江杭州 310021;2.浙江農科種業有限公司,浙江杭州 310021;3.嘉興市農業經濟局,浙江嘉興 314050;4.海鹽縣農業經濟局,浙江海鹽 314300)
通過播期、播量試驗,調查小麥揚麥12群體動態和產量構成因素,結果表明,遲播通過增加播量增大群體基數,可達穩產的目的。針對浙江小麥不同播期提出“精量”“半精量”“增量”播種的技術要點。
小麥;播期;播量;群體動態;揚麥12
小麥是浙江省僅次于水稻的第2大糧食作物,也是主要的春糧作物。新中國建立初期浙江省小麥播種面積曾達42.98萬hm2,20世紀90年代末和21世紀初期,隨著種植制度的調整和小麥退出糧食定購計劃,播種面積急劇下降至6.667萬hm2以下。2013年浙江省人民政府辦公廳出臺了《關于加快發展旱糧生產的意見》(浙政辦發〔2013〕128號),加大了對小麥種植大戶的補貼力度,實行訂單獎勵政策,加快小麥新品種、新技術、新機具的推廣應用,新建一批高產優質小麥生產示范基地,使小麥成為浙江省糧食生產和農民增收新的增長點,小麥播種面積進一步擴大,2014年小麥播種面積達8.212萬hm2。與省外小麥主產區相比,浙江省小麥播種面積雖少,但因茬口多、水稻的品種結構多樣化,導致小麥品種結構和種植技術復雜。尤其是單季秈粳雜交稻品種生育期的顯著推遲,遲播小麥的高產、穩產已成為生產上急需解決的技術瓶頸。為此就小麥不同播期與播量進行試驗,分析其對小麥群體動態和產量的影響,以便指導農業生產。
1.1 供試材料
試驗于2013—2014年在海鹽縣武原街道試驗田進行,試驗田肥力均勻。供試小麥品種為揚麥12。
1.2 處理設計
播期設11月5日(A1)、11月25日(A2)和12月15日(A3),播量設150.0(B1),187.5(B2)和225.0(B3)kg·hm-2,9個處理組合。大區166.7 m2,大區四周設保護行。田間管理同高產示范田。
1.3 調查項目
出苗后調查基本苗,1月22日調查越冬苗,3月1日調查最高苗,5月10日調查有效穗、成穗率。2014年5月25日取樣考種,5月30日收獲測產。
2.1 群、個體
從表1看出,在相同基本苗條件下,11月5日播種的越冬苗占最高苗的比例為76.4%~70.6%,11月25日播種的比例為49.6%~44.8%,12月15日播種的變化不大(34.0%~30.9%),說明12月15日播種冬前發苗不多。由此可見,早播促早發,對促進越冬苗的生長起決定作用。

表1 不同處理組合的群體動態及產量構成因素
11月25日、12月15日播種比11月5日播種,株高分別降低4和8 cm。
2.2 產量及構成因素
從表1可以看出,11月5日播種,播量增加,有效穗增加,每穗實粒數減少。以播量150.0 kg· hm-2的產量最高,比播量225.0 kg·hm-2的增產8.6%。
11月25日播種,同樣播量增加,有效穗增加,每穗粒數減少,但產量以播量187.5 kg· hm-2最高,比播量150.0 kg·hm-2增產17.9%。播量150.0 kg·hm-2每穗實粒數最高,但有效穗不足導致產量明顯下降,播量225.0 kg·hm-2因每穗粒數明顯減少而減產。
12月15日播種的處理組合由于受氣溫的影響,失去了冬發的優勢,有效穗主要靠主穗和春發的早生分蘗成穗,因此相對應的有效穗明顯減少,每穗粒數減少,產量以有效穗最多的播量225.0 kg· hm-2最高,比播量150.0 kg·hm-2增產36.1%。
寧紹和杭嘉湖地區是目前浙江省小麥主產區。在此地區小麥的最佳播期為10月25日至11月5日,與常規粳稻接茬的“稻板麥”要求在11月10日前播種,用種量150 kg·hm-2。隨著土地規模經營的不斷擴大,以稻麥兩熟為主的農作制為大多數種糧專業合作社接受。由于浙江省水稻品種的不斷更新,高產或超高產的品種生育期普遍推遲,直接成為擴大小麥生產的制約因素。因此,探討遲播小麥高產穩產栽培技術具有很好的指導意義。
根據本試驗結果,結合浙江省的小麥生產實際,高產小麥播種適期在11月上旬,小麥播量要控制在150 kg·hm-2左右,實施“精量”播種,基本苗控制在180萬~220萬株·hm-2,以“大穗、多粒”增產。播期推遲到11月中下旬的,播量要求提高到187.5·hm-2,實施“半精量”播種,基本苗達到220萬~300萬株·hm-2,以“穗粒并重”獲得高產。晚粳稻區,由于超級粳型雜交水稻的大面積推廣應用,造成小麥播期明顯推后,錯過最適播期。為了使晚播小麥也能達到高產穩產,12月10-15日播種的用種量應提高到225 kg·hm-2,實施“增量”播種,以“多穗”增產。
[1] 王瑞卿.小麥半精播綜合栽培技術[J].天津農業科技,2002(4):18-22.
[2] 徐嚴明.冬小麥精播半精播高產栽培技術[J].北京農業,2014(21):22.
[3] 李永峰.冬小麥播期與播量的關系[J].農業技術與裝備,2014(10):14-15.
(責任編輯:吳益偉)
S 512.1
:B
:0528-9017(2015)10-1551-02
文獻著錄格式:洪曉富,閆川,李斌,等.播期與播量對小麥揚麥12群體動態和產量的影響[J].浙江農業科學,2015,56(10):1551-1552.
10.16178/j.issn.0528-9017.20151006
2015-08-16
浙江省重大科技專項(2008C02008-2-2);浙江省科技計劃項目(2012C12902-2);浙江省農科院2014年度提升工程項目(2014CX013)
洪曉富(1964-),男,浙江金華人,副研究員,從事作物栽培研究工作。E-mail:hxfzhongfei@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