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繼,范芳娟,曹鵬飛,柳旭波,徐象華
(麗水市農業科學研究院,浙江麗水 323000)
白沙枇杷寧海白設施栽培關鍵技術試驗
楊 繼,范芳娟,曹鵬飛,柳旭波,徐象華
(麗水市農業科學研究院,浙江麗水 323000)
進行白沙枇杷寧海白大棚設施栽培試驗,結果表明,單膜棚內栽培的枇杷只有少量花和幼果受凍,而露地枇杷花和幼果都發生較嚴重的凍害;大棚枇杷著果率比露地栽培明顯要高;通過地膜覆蓋、套袋,裂果率、果銹率和發病率明顯降低,果實品質好。
寧海白;白沙枇杷;設施栽培
枇杷是薔薇科枇杷屬植物,原產我國,是江南特色果樹,其根、葉、花、樹干韌皮等均可入藥。果實初夏成熟,正值鮮果淡季,深受消費者喜愛。
我國擁有枇杷品種百余種,按果肉顏色可分為白沙和紅沙2大類。產區主要集中在四川和東南沿海一帶。浙江是生產優勢區,而麗水是該省枇杷生產的老區,種質資源豐富,有浙江枇杷基因庫之稱。麗水氣候春早、夏長、冬遲,山地光照足、溫差大,種植枇杷比浙江其他地區具有成熟早、品質優、可食率高、資源豐富的優勢。
枇杷秋冬開花,春夏結實。露地栽培,花器官和幼果往往要受到冬季凍害的威脅,有些年份出現倒春寒極易引起枇杷的凍害,導致產量不穩定,存在較大的風險。枇杷成熟期處在高溫高濕天氣,部分果實容易裂果,影響品質。解決當前枇杷生產中遇到的低產、裂果、日灼、凍害和優質果率低等問題成為麗水市枇杷走向產業化發展的當務之急。
枇杷是較為適宜設施栽培的果樹,通過設施栽培,發揮設施的保溫效能,避免冬季和早春的低溫霜凍危害,解決頭批果受凍的問題,減少裂果和日灼現象,促使果實加速發育,提早成熟,搶占市場,獲取高效益。為此進行了枇杷設施栽培試驗,現將試驗結果報道如下。
1.1 材料
試驗于2012年6月至2015年6月進行,試驗地點在麗水市蓮都區太平鄉下岙村上岙灘老五家庭果園白枇杷基地,海拔83 m,土壤為砂質壤土,pH值6~7。枇杷品種為寧海白,樹齡4年。
大棚為連棟鋼架結構,拱棚肩高3 m,頂高5.5 m,覆單層薄膜。
所用材料有套果紙袋3種,白色單層、外黃內白雙層和外黃內黑雙層;白黑反光地膜(江蘇米可多農膜發展有限公司生產)。儀器有L99-LXWS型溫濕度照度記錄儀和PAL-1型ATAGO數顯糖度計。
1.2 方法
進行大棚設施栽培試驗,以常規露地栽培為對照(CK)。露地栽培地在棚外同一區塊,均由相同技術人員按照高效栽培技術操作要求進行。
套袋試驗。在4月1日和4月20日對棚內、露地的東南西北中5個方位選取樹體、長勢相近的10株枇杷樹,在每株的東南西北和頂部、底部6個方位隨機選取30個果實進行套袋,紙袋有白色單層、外黃內白雙層和外黃內黑雙層3種,并在相同區域選留對照,重復3次。比較果實品質。
覆地膜試驗。對大棚和露地栽培的枇杷均進行覆地膜和不覆地膜處理。比較果實品質。
凍害觀察。觀察記錄枇杷生育期,溫濕照度記錄儀間隔20 min記錄溫濕度數據,對照福建省《枇杷凍害等級》氣象行業標準,調查大棚和露地栽培的枇杷果實凍害情況。
1.3 測定項目
在棚內、露地的東南西北中5個方位選取樹體、長勢相近的10株枇杷樹,在每株的東南西北和頂部、底部6個方位隨機選取30個果實進行觀察和測定[1]。
用L99-LXWS型溫濕度照度記錄儀記錄測定溫濕度,用PAL-1型ATAGO數顯糖度計測定枇杷可溶性固形物含量。
2.1 套袋的影響
4月1日套袋,5月初果實成熟,結果如表1。棚內套雙層內黑袋會使成熟果皮顏色變淡,套雙層內白袋略變淡黃白色,白色單層的影響不明顯;雙層內黑袋果實風味比對照有所變淡,其余2種袋套果果味相差無幾;3種套袋均可減少果實銹斑和裂果,而且效果明顯。露地栽培套袋效果與棚內的大體一致。

表1 不同類型套袋對白沙枇杷寧海白果實品質的影響
4月20日進行套袋的結果如表2。露地的果皮顏色與對照接近,而早套袋的偏淡黃白。20日套袋的銹斑果比1日套袋的明顯要多,而少于不套袋。裂果率也是越遲套越高;但是遲套袋的果可溶性固形物含量與不套袋幾乎相同。棚內情況與露地基本一致。

表2 不同套袋時間對白沙枇杷寧海白果實品質的影響
2.2 覆膜的影響
枇杷果實成熟在5月份,多雨水,容易發生裂果現象。覆膜的結果如表3。大棚設施栽培不管是否覆蓋地膜其裂果率均低于露地覆膜和無膜栽培,大棚、露地的覆膜栽培裂果率均低于其不覆膜的裂果率,可食率、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和果皮著色方面,棚內外覆膜栽培均高于不覆膜。

表3 覆膜對白沙枇杷寧海白果實品質的影響
2.3 凍害情況
2015年溫濕照度記錄儀數據如表4。參照福建省《枇杷凍害等級》氣象行業標準,12月18日03:40-07:40棚內溫度記錄顯示處于開花期輕度凍害等級(-4℃<Tmin≤-3℃)、幼果期中度(-3.5℃<Tmin≤-2.5℃)和重度(-4.5℃<Tmin≤-3.5℃)凍害等級溫度,而露地在此時出現過-4.8℃低溫,屬于開花期中度凍害和幼果期極重凍害溫度,其他時間幾乎均在0℃以上,僅極少時間點出現零下溫度;1月份,2日01:40-08:00露地逐漸出現開花期中度、重度、極重凍害和幼果期重度、極重凍害溫度,而棚內則是從02:40才開始出現開花期輕度、中度凍害和幼果期中度、重度與極短時間的極重凍害溫度,9日和23日凌晨露地出現過短時間的輕度凍害溫度,其他時間棚內外都未發生凍害溫度;2月份,10日02:20-07:40棚內出現開花期輕度凍害和幼果期中度、重度凍害溫度,而棚外00:20-07:20出現了開花期輕度、中度、重度凍害和幼果期中度、重度與極重凍害溫度,其他時間棚內外均沒有發生過凍害溫度。總之,設施栽培發生凍害程度比露地栽培低、持續時間短。而且棚內平均氣溫都比露地高,對促進果實提早成熟有一定作用。

表4 棚內外溫濕度表現
寧海白在10月中下旬至11月上中旬開第1批花,11月中下旬至2月底開第2批花,翌年1-2月開第3批花。表5表明,大棚和露地栽培枇杷的頭批花都未發生凍害。棚內第1批幼果凍害率為10%,而露地栽培第1批幼果絕大部分凍死,凍害率為90%。12月18日露地最低氣溫已達-4.8℃,加上陰雨天氣,露地栽培第2批花凍害率為79%,幼果凍害率也達86%,而大棚第2批花和幼果的凍害率只有7.5%和11%。大棚第3批花凍害率為10%,幼果幾乎都沒發生凍害,露地栽培第3批花和幼果的凍害率分別為25%和6.5%。露地栽培枇杷葉有部分發生凍害而呈淡黃色,而棚內的都未發生凍害。

表5 白沙枇杷寧海白大棚和露地栽培凍害情況
12月與1月棚內相對濕度多在70%~80%,花期濕度過高會影響枇杷授粉受精,導致不育,一般應控制在60%~70%[2]。發現濕度過高,每天上午氣溫高于0℃時及時揭開大棚兩側護膜,以便通風降低濕度,下午覆回。濕度過高葉片蒸騰作用也會降低,影響養分輸導,造成果實著色差,糖度低,并且易感染灰霉病等病害,采取覆蓋地膜,可減少土壤水分蒸發降低濕度。
日灼果是強光直接長時間照射果實所致。成熟期遇到溫度偏高,特別是超過30℃,且強光暴曬,需及時打開大棚頂部的微噴裝置,短時間噴水降溫,掀膜,打開換氣扇通風降濕,并用遮陽網遮蔭降溫,防止日灼病發生影響果實品質。如遇持續高溫晴好天氣,后又突降雨水,要及時蓋頂膜,以免大量枇杷裂果。
果實套袋可減少銹斑和裂果,效果明顯,且雙層套袋比單層的效果更優,其中雙層內黑的果實風味比雙層內白的要淡,果實著色偏淡黃白,感官略差,影響商品性;而且雙層內白套袋比雙層內黑的略便宜,因而不管是從節約成本還是從效益角度來說,都更適宜推廣用雙層內白套袋,而且套袋時間以4月上旬為宜。
覆膜栽培裂果率明顯低于無地膜覆蓋栽培,在可食率、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和果皮著色方面也較優,提高了果品商品性,可增加總體收入。
大棚設施栽培對減少果實凍害起到了很好作用。出現少見低溫時,露地栽培枇杷絕大多數凍死凍傷,坐果率極低,而大棚設施內坐果率達到了85%以上。雖然單膜棚具一定保溫效果,但只有2℃左右,在倒春寒時間持續較長的年份,凍害仍較為嚴重。然而棚內花果的極少量凍害反而可以減少人工的疏花疏果量。棚內周邊的枇杷受凍比中間的嚴重,頂部的花和幼果受凍比底部的嚴重[2]。從品質上看,頭批花結的果比第2、第3批花結的果要大,品質要好,但枇杷遭受凍害時最脆弱的部位是幼果中的幼胚,頭批花在秋季開放,到冬季幼果時最容易受凍。遇急驟降溫,持續較長時間的0℃以下低溫,加上棚內濕度大,上部水汽在幼果表面發生凝霜現象,引起表面數層細胞壞死而形成栓皮果。此時,可增覆一層薄膜或對枇杷樹進行束草、覆蓋,特別是對于周邊枇杷樹,也可進行燃燒木炭等增溫措施,同時及早給幼果套上雙層袋,都可有效減少果實凍害。
白沙枇杷設施栽培技術可以有效解決頭批果受凍的問題,無論從產量、品質以及促早栽培上看,都可以取得較好的效果,意義重大。可為發展萬畝枇杷規劃、建立白枇杷產業帶和發展高投入高產出的現代設施農業提供技術支持。
[1] 陳錦翠.白沙枇杷太平白大棚設施栽培技術研究[J].中國園藝文摘,2014(3):38-39.
[2] 張望舒,鄭金土,胡余楚,等.寧海白白沙枇杷大棚防凍栽培技術探討[J].浙江柑橘,2010(3):25-27.
(責任編輯:張才德)
S 667.3
:B
:0528-9017(2015)10-1569-03
文獻著錄格式:楊繼,范芳娟,曹鵬飛,等.白沙枇杷寧海白設施栽培關鍵技術試驗[J].浙江農業科學,2015,56(10):1569-1571.
10.16178/j.issn.0528-9017.20151013
2015-09-12
浙江省公益技術研究農業項目(2012C22076)
楊 繼(1982-),男,助理研究員,碩士,從事果樹方面的研究工作。E-mail:yangji56@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