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娟利,鐘新民,李必元,王五宏,岳智臣,陶 鵬
(浙江省農業科學院蔬菜研究所,浙江杭州 310021)
有機肥對大白菜葉柄黑點癥及葉緣黑點癥的影響
雷娟利,鐘新民*,李必元,王五宏,岳智臣,陶 鵬
(浙江省農業科學院蔬菜研究所,浙江杭州 310021)
通過田間試驗研究了不同施肥方法對大白菜葉柄黑點癥及葉緣黑點癥的影響,同時也對大白菜葉柄黑點癥及葉緣黑點癥的關系進行了初步研究。結果表明,在34個品種(系)中,施有機肥與施尿素處理下,大白菜葉柄黑點癥發生程度無差異的有12個,施尿素比施有機肥癥狀發生加重的有16個,施有機肥比施尿素癥狀發生加重的有6個;在33個品種(系)中,施有機肥與施尿素處理下,大白菜葉緣黑點癥發生程度無差異的有10個,施尿素比施有機肥癥狀發生加重的有12個,施有機肥比施尿素癥狀發生加重的有11個;基因型對大白菜葉柄黑點癥及葉緣黑點癥都有顯著的影響;不同采收期對大白菜葉柄黑點癥及葉緣黑點癥的發生程度都有影響;大白菜葉柄黑點癥及葉緣黑點癥是2種不同的生理性病害。
大白菜;葉柄黑點癥;葉緣黑點癥;有機肥;尿素;抗性
大白菜葉柄黑點癥是指大白菜結球葉葉柄表面出現的小黑點樣病斑[1-2];楊曉云等[3-4]根據其表現特征及英文名稱稱之為“大白菜小黑點病”或“大白菜芝麻狀斑點病”。葉柄黑點癥在田間發生時,葉柄及葉脈上出現大量黑色或褐色的、直徑1~2 mm的斑點,或在葉柄出現又密又細又小的斑點,病情嚴重的植株葉柄背面也有黑點,且黑點隨植株生長越來越大,病斑發展到后期,可使葉柄發生褐變及表皮開裂以至腐爛。除生長過程外,大白菜葉柄黑點癥在貯藏過程中還會加重,甚至在收獲時沒有病征的大白菜在貯運中也會發生病害。另外,反季節栽培的大白菜,葉柄黑點癥發生更嚴重。
大白菜葉緣黑點癥指大白菜沿球葉葉緣的葉脈末端處出現黑褐色斑點,直徑1~2 mm。我們根據其發病部位及病癥特點,現命名此病害為“大白菜葉緣黑點癥”。該癥主要發生于結球后期、收獲期、貯藏期以及即將抽薹期,病情嚴重時,黑點將延伸至葉翼,且黑點隨植株生長越來越大,貯藏過程中更加嚴重。在國內外文獻中均未見有關大白菜葉緣黑點癥的相關報道,我們初步研究未發現任何病原菌與大白菜葉緣黑點癥有關,初步判斷其為生理性病害,具體發病原因未知。
大白菜葉柄黑點癥及葉緣黑點癥嚴重影響大白菜的品質,降低商品價值,給生產者、經營者和消費者造成巨大損失。研究表明,大白菜葉柄黑點癥是一種生理性病害,是基因型和環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過量施用氮肥是引起此癥的重要因素[2],但未見有關有機肥對大白菜葉柄黑點癥發生的相關報道。本試驗研究了有機肥對大白菜葉柄黑點癥及葉緣黑點癥的影響,對大白菜葉柄黑點癥與葉緣黑點癥發生的關系進行了研究,同時對本課題組現有的大白菜品系材料和一些組合材料的抗性進行了田間鑒定,從中篩選出高抗及高感的品系材料,為大白菜葉柄黑點癥及葉緣黑點癥的機制研究及抗性育種工作奠定基礎。
1.1 材料
本研究所用材料為本課題組現有的大白菜品系材料和一些組合材料,具體見表1,其中1~24號為品系材料,25~34號為組合材料。
1.2 方法
試驗于2013年秋季在浙江省農業科學院楊渡基地進行,采用露地直播方式進行栽培。共設2個基肥處理,處理1基肥為每667 m21 000 kg腐熟純兔糞+25 kg復合肥(氮、磷、鉀有效養分含量均為18%,18%和15%),不追肥;處理2基肥為每667 m222.5 kg尿素(N 46%)+25 kg復合肥,2處理均按照常規進行田間管理。每個大白菜材料每種處理分別設3次重復,即設3個小區,每小區大小1 m×3 m。根據采收期不同,共分4批進行采收。同時調查大白菜葉柄黑點癥及葉緣黑點癥發病情況,每個小區調查3株,摘去外葉,逐葉調查統計,每株大白菜調查9~12片葉。大白菜葉柄黑點癥發生程度調查根據楊曉云等[3]的方法進行(表2)。大白菜葉緣黑點癥根據發病程度依次分為0~5級,分級標準見表3。

表1 供試大白菜材料的序號

表2 大白菜葉柄黑點癥單葉發生程度調查標準

表3 大白菜葉緣黑點癥單葉發生程度調查標準
2.1 大白菜葉柄黑點癥及葉緣黑點癥田間發生的典型癥狀
大白菜葉柄黑點癥在田間發生時,葉柄及葉脈上出現大量黑色或褐色的、直徑1~2 mm的斑點(圖1中A),或在葉柄出現又密又細又小的斑點(圖1中B),病情嚴重的植株葉柄背面也有黑點,且黑點隨植株生長越來越大,至生長后期有的會發生褐變。

圖1 大白菜葉柄黑點癥田間發生癥狀
對大白菜葉柄黑點癥癥狀進行了光學顯微鏡觀察,發現葉柄黑點發生處細胞壁變黑變厚,且變黑處總是從細胞邊角處開始,逐漸至整個細胞到多個細胞(圖2)。

圖2 大白菜葉柄黑點癥黑點放大情況
大白菜葉緣黑點癥在田間發生時,沿球葉葉緣的葉脈末端處將出現黑褐色斑點,直徑在1~2 mm。主要發生于結球后期、收獲期、貯藏期以及即將抽薹期,病情嚴重時,黑點將延伸到葉翼(圖3、圖4)。

圖3 大白菜葉緣黑點癥田間發生癥狀

圖4 大白菜葉緣黑點癥黑點放大情況

表4 田間葉柄黑點癥及葉緣黑點癥的調查結果

圖5 不同基肥處理對葉柄黑點癥發生的影響

圖6 不同基肥處理對葉緣黑點癥發生的影響
2.2 不同基肥處理對大白菜葉柄黑點癥及葉緣黑點癥的影響
如表4所示,不同基肥處理對大白菜不同品種(系)葉柄黑點癥單株病級有影響。若單株病級差別<1或差異<10%,則計無差異;若單株病級差異>1且差異>10%,施尿素比有機肥高的計為尿素高,施有機肥比施尿素高的計為有機肥高(圖5)。其中無差異有12個品種(系),施尿素高的有16個品種(系),施有機肥高的有6個品種(系)。
如表4所示,不同基肥處理對大白菜不同品種(系)葉緣黑點癥單株病級有不同程度的影響。若單株病級差別<1或差異<10%,則計無差異;若單株病級差異>1且差異>10%,施尿素比有機肥高的計為尿素高,施有機肥比施尿素高的計為有機肥高(圖6)。其中無差異有10個品種(系),施尿素高的有12個品種(系),施有機肥高的有11個品種(系)。
2.3 不同基因型對大白菜葉柄黑點癥及葉緣黑點癥的影響
從表4可以看出,不同品種(系)之間葉柄黑點癥單株病級差異很大,說明葉柄黑點癥的發生與基因型有很大關系。根據大白菜葉柄黑點癥平均單株病級將大白菜品種(系)分為高抗(HR)、抗?。≧)、耐?。═)、感病(S)及高感(HS)5個級別,劃分標準為:平均單株病級<2為高抗,2~4為抗病,4~10為耐病,10~15為感病,>15則為高感(表5)。以此為標準,在本試驗中的34個材料,有4個表現為高抗,有9個表現為抗病,有11個表現為耐病,有6個表現為感病,有4個表現為高感。此結果接近正態分布,表明此分級標準是可行的。

表5 大白菜葉柄黑點癥抗感性分級標準
從表4可以看出,不同品種(系)之間葉緣黑點癥單株病級差異也很大,從最小的0.17到最大的21,說明葉緣黑點癥的發生與基因型有很大關系。根據大白菜葉緣黑點癥平均單株病級將大白菜品種(系)分別分為高抗、抗病、耐病、感病及高感5個級別,劃分標準為:平均單株病級<2為高抗,2~5為抗病,5~13為耐病,13~19為感病,>19則為高感(表6)。以此為標準,在本試驗中的33個材料,有5個表現為高抗,有6個表現為抗病,有10個表現為耐病,有8個表現為感病,有4個表現為高感(表6)。此結果接近正態分布,表明此分級標準是可行的。

表6 大白菜葉緣黑點癥抗感性分級標準
2.4 不同采收期對大白菜葉柄黑點癥的影響
根據成熟期的不同,本試驗的大白菜材料共分4批采收。試驗發現,不同采收期對大白菜葉柄黑點癥的發生也有影響(表4、表7)。如第一批采收的大白菜材料中未發現高感材料,而在第四批采收的大白菜材料中未發現高抗和抗病材料。不同采收期對大白菜葉緣黑點癥的發生也有影響(表4、表8)。如第一批和第二批采收的大白菜材料中未發現高抗材料,而在第三批和第四批采收的大白菜材料中未發現高感材料。

表7 不同采收期大白菜葉柄黑點癥抗性

表8 不同采收期大白菜葉緣黑點癥抗性
2.5 大白菜葉柄黑點癥及葉緣黑點癥相關性分析
由表9可以看出,在有數據可比較的33個大白菜品種(系)中,有6個品種(系)大白菜葉柄黑點癥及葉緣黑點癥抗性表現完全一致,有6個品種(系)表現基本一致,而其余21個品種(系)表現不一致,其中7個品種(系)表現完全相反的抗性。若以HR計為1,R計為2,T計為3,S計為4,HS計為5,進行相關性分析,則兩者的相關系數為-0.021 85。以上結果表明,大白菜葉柄黑點癥與葉緣黑點癥沒有相關性。
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對蔬菜的品質要求也越來越高。大白菜葉柄黑點癥及葉緣黑點癥雖不會對大白菜生長和產量造成損失,但無論發生葉柄黑點癥,還是葉緣黑點癥,均會嚴重影響大白菜的商品品質,降低其商品價值,給生產者、經營者和消費者造成巨大損失。由于蔬菜生產中化肥的大量施用,連作年限的不斷延長,及反季節蔬菜栽培面積的增加,使得大白菜葉柄黑點癥的發生趨于嚴重。因此是否抗葉柄黑點癥及葉緣黑點癥,也應成為大白菜育種工作者考慮的一個重要指標。
郭瑩等[4]及于業志等[5]研究發現,銨態氮促進大白菜葉柄黑點癥的增加高于硝態氮和酰胺態氮。本研究中發現,在N含量基本相同的情況下,施有機肥可使大多數的大白菜品種(系)的葉柄黑點癥發生降低,因而在生產上使用有機肥代替化肥或可減輕大白菜葉柄黑點癥的發生。而施有機肥與化肥對大白菜葉緣黑點癥則沒有顯著的影響。
大白菜葉緣黑點癥屬首次提出,通過我們與大白菜葉柄黑點癥進行比較分析,得出大白菜葉緣黑點癥與大白菜葉柄黑點癥沒有相關性,且基肥種類及采收期對這2種病害的影響也不同,因此可基本認為大白菜葉緣黑點癥是一種新的生理性病害。

表9 大白菜葉柄黑點癥及葉緣黑點癥相關性分析
[1] Warner J,Cerkauskas R,Zhang T,et al.Response of Chinese cabbage cultivars to petiole spotting and bacterial soft rot[J]. Hort Technology,2003,13(1):190-195.
[2] Phillips D R,Gersbach N B.Factors influencing petiole spotting(gomasho)in Chinese cabbage[C]//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Conference on Vegetables,the Market and the Producer 247,1988:117-121.
[3] 楊曉云,張淑霞,張清霞,等.氮肥對大白菜生理障害:小黑點病發生影響的初步研究[J].華北農學報,2006,21(增刊):151-153.
[4] 郭瑩,楊曉云,司朝光,等.不同形態氮素營養對大白菜芝麻狀斑點病發生的影響[J].園藝學報,2011,38(8):1489-1497.
[5] 于業志,陳振德,李德全.氮素形態對抗大白菜小黑點病品種生理代謝的影響[J].山東農業科學,2007(3):79-82.
(責任編輯:張 韻)
S 436.5
:A
:0528-9017(2015)10-1593-05
文獻著錄格式:雷娟利,鐘新民,李必元,等.有機肥對大白菜葉柄黑點癥及葉緣黑點癥的影響[J].浙江農業科學,2015,56(10):1593-1597.
10.16178/j.issn.0528-9017.20151022
2015-05-08
浙江省自然科學基金(LY14C150003)
雷娟利(1971-),副研究員,博士,主要研究方向為大白菜抗病育種。E-mail:juanlil@126.com。
鐘新民。E-mail:zhongxm lly@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