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 楊,王 崢,周莉敏,童舉希
(常熟理工學院經濟與管理學院,江蘇常熟 215500)
基于人口統計學特征的江蘇省農村勞動力轉移區域比較研究
施 楊,王 崢,周莉敏,童舉希
(常熟理工學院經濟與管理學院,江蘇常熟 215500)
圍繞江蘇省農村勞動力轉移的總體情況,從性別、年齡、教育3個方面選取農村勞動力轉移的人口統計學特征,歸納蘇南、蘇中和蘇北3個區域農村勞動力轉移的主要特點,提出江蘇省農村勞動力轉移應與地方經濟發展、農村勞動力素質、地方公共服務、農民自身發展規劃緊密結合的觀點。
農村勞動力轉移;人口統計學特征;江蘇省
在我國城鄉二元結構的體制下,農村勞動力轉移包括外出、回流和留城3個階段。近年來,隨著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的不斷加快,江蘇省農村耕地面積不斷減少,許多農民的部分或全部土地被征用,成為“非城非農”的失地農民。受地域、收入及個人偏好等因素的影響,相當數量的農村勞動力離開農村選擇外出就業。
為客觀反映江蘇省農村勞動力轉移的總體情況,了解農村勞動力轉移的主要趨勢,本文主要從性別、年齡、教育3個方面選取農村勞動力轉移的人口統計學特征,歸納不同區域農村勞動力轉移的主要特點。考慮到調查數據的可獲取性,本文界定農村勞動力轉移主要是指農村住戶戶籍從業人員中到本鄉鎮行政管轄區域以外從業1個月及以上的人員外出就業情況。
根據江蘇省統計局數據,截至2013年,江蘇省共轄1個副省級城市(轄11個市轄區)、12個地級市(共計44個市轄區)、23個縣級市、22個縣,縣(市)中包含3個江蘇試點省直管縣(市)。按區域來分,江蘇省可分為蘇南、蘇中和蘇北地區。其中,蘇南地區包括南京、蘇州、無錫、常州、鎮江5市,蘇中地區包括揚州、泰州、南通3個省轄市,蘇北地區包括徐州、連云港、宿遷、淮安、鹽城5個省轄市。
2008年江蘇省第二次農業普查結果顯示,全省戶籍從業勞動力3 130.9萬,其中戶籍外出從業勞動力967.5萬,區域轉移率為30.9%,說明農村勞動力向外轉移趨勢日趨明顯[1]。從地域上看,受當地經濟發展水平、產業結構、用工需求等因素制約,經濟欠發達的蘇中、蘇北地區,農村勞動力迫切希望通過外出就業改善生活水平。
由表1可知,這兩個地區戶籍外出從業的農村勞動力分別占相應地區農村常住勞動力的32.6%和35.9%。由于經濟發展、就業機會、生活環境等區位優勢明顯,蘇南地區農村勞動力選擇外出就業比例不高,更傾向于在本地范圍內就業。

表1 江蘇省農村勞動力轉移總體情況
人口統計學特征主要是指人口的具體情況,通常包括年齡、性別、國籍、婚姻狀況、宗教信仰、種族、受教育情況、職業、家庭人數、家庭收入等信息。人口統計學特征對于分析人口增長和變動趨勢以及社會階層的結構變化具有啟示意義。
2.1 農村勞動力轉移的性別特征
根據江蘇省第二次農業普查結果,全省農村戶籍外出從業勞動力中,男性652.6萬人,女性315.0萬人,分別占外出從業勞動力的67.4%和32.6%,全省外出從業勞動力男女性別比為2.07∶1。
由表2可知,與戶籍從業勞動力相比,江蘇省外出從業勞動力男女性別比明顯偏高,蘇中地區高達2.44∶1。大量農村男性勞動力外出就業,客觀上也拉高了流入地地區就業人口的性別比,一定程度上擠壓了女性勞動力的就業空間。

表2 不同性別組的農村勞動力轉移情況
2.1.1 農村男性勞動力轉移
相對于戶籍從業勞動力,全省39.6%的農村男性勞動力選擇外出就業,這與農村男性勞動力身體條件、工作承受力、就業機會搜尋等方面的優勢有關。
由表3可知,蘇中、蘇北地區農村男性勞動力選擇外出就業尤為明顯,外出就業比例高達44.2%和45.3%,反映了這些地區適合男性勞動力就業的崗位較少,客觀上導致男性農村勞動力主動或被動離開當地外出就業。當然隨著近年來經濟欠發達地區產業結構的調整、工資收入的增加,外出就業的男性農村勞動力回流現象也逐步顯現。

表3 不同性別組的農村勞動力轉移比例
2.1.2 農村女性勞動力轉移
與農村男性勞動力傾向于外出就業不同,農村女性勞動力就業選擇相對保守。全省只有21.2%的農村女性勞動力選擇外出就業,這一比例在江蘇省內差異不大。受家庭觀念和照顧責任、自身素質等因素影響,農村女性勞動力對跨區域就業相對消極,在經濟發達的蘇南地區更加突出。表3顯示,蘇南地區87.0%的女性勞動力仍然選擇在本地就業。根據地方產業發展需求,開發適合女性勞動力工作的就業崗位有利于更好地穩定農村就業。
2.2 農村勞動力轉移的年齡特征
根據江蘇省第二次農業普查結果,全省戶籍外出從業勞動力中20歲及以下的99.6萬人,21~30歲的279.4萬人,31~40歲的316.6萬人,41~50歲的185.9萬人,51~60歲的74.4萬人,60歲以上的11.6萬人,分別占外出從業勞動力的10.3%,28.9%,32.7%,19.2%,7.7%和1.2%。其中,20~40歲年齡段外出從業勞動力達到71.9%,這反映外出從業人員以青壯年為主。
2.2.1 農村勞動力的平均年齡分布
根據測算,江蘇省戶籍勞動力、戶籍從業勞動力、戶籍外出從業勞動力的平均年齡分別為39.2,41.1和34.2歲。從統計結果看,戶籍外出從業勞動力平均年齡較小。
由表4可知,經濟欠發達的蘇北地區戶籍外出從業勞動力平均年齡32.4歲,勞動力低齡化程度明顯。許多年輕勞動力放棄接受更高層次教育,選擇外出務工。但由于自身職業規劃不明確,就業技能單一,大部分外出就業的農村勞動力仍以體力勞動為主,具有一定生產技能的崗位就業者較少,客觀上造成就業穩定性較差。作為勞動力流出地來說,如何有效引導這部分農村勞動力外出就業仍是當前農村人力資源開發的重點任務之一[2]。
2.2.2 各年齡段農村勞動力轉移比重
相對于戶籍從業勞動力,江蘇省各年齡段農村勞動力外出就業比例分別為60.8%,52.8%,38.0%,4.9%,12.4%和4.5%,反映了外出從業勞動力年齡結構與外出就業比例呈反比關系,區域轉移比例按年齡結構的高低順序依次遞增。農村勞動力年齡越大,選擇外出就業比例越低,這與勞動力身體條件、勞動強度承受度和心理預期等因素有關。
由表5可知,蘇南、蘇中和蘇北地區50歲及以上農村勞動力選擇外出就業比例均低于15%,反映中老年勞動力就業渠道更加單一,就業地域更加集中。與之相反,農村青壯年勞動力憑借自身在文化、身體素質等方面的優勢,紛紛涌向城鎮就業。尤其是20歲以下的農村勞動力普遍不愿意留在農村,選擇外出就業意愿非常強烈。這一情況在經濟欠發達的蘇中和蘇北地區尤為明顯,56.1%和66.7%的新生代勞動力選擇外出就業。對于勞動力流入地來說,如何有效利用新生代勞動力滿足地方人力資源需要,對于推動地方經濟社會發展至關重要。

表4 農村勞動力的平均年齡分布

表5 不同年齡段的農村勞動力轉移比例
2.3 農村勞動力轉移的教育特征
根據江蘇省第二次農業普查結果,全省戶籍外出從業勞動力中,文盲9.0萬人,小學147.1萬人,初中683.4萬人,高中111.8萬人,大專及以上16.2萬人,分別占外出從業勞動力的0.9%,15.2%,70.6%,11.6%和1.7%[3]。
2.3.1 農村勞動力的平均受教育年限
根據測算,江蘇省戶籍勞動力、戶籍從業勞動力、戶籍外出從業勞動力的平均受教育年限分別為8.3,8.0和8.9年。
由表6可知,戶籍外出從業勞動力基本掌握了一定的科學文化知識。當然從總量上看,外出就業的農村勞動力中接受過大專及以上教育的比例明顯偏低,這一情況在經濟發達的蘇南地區也同樣存在。

表6 農村勞動力的平均受教育年限
2.3.2 各學歷段農村勞動力轉移比重
相對于戶籍從業勞動力,江蘇省各學歷段農村勞動力外出就業意愿分別為5.9%,16.1%,39.1%,39.7%和44.6%,反映外出從業勞動力學歷結構與外出就業比例呈正比關系,區域轉移比例按教育程度的高低順序依次遞減。這一現象在經濟欠發達的蘇中和蘇北地區比較明顯,超過四成具有高中及以上學歷的農村勞動力選擇外出就業。當然,這兩個地區相當數量的農村勞動力受教育程度普遍較低、文化知識水平不高。受傳統觀念以及收入水平的因素影響對自身教育培訓投資較小,尚未掌握相關職業技能,不能完全適應現代產業發展對人力資源的總體需求。與此同時,值得關注的是蘇中和蘇北地區仍有較大比例學歷層次不高的農村勞動力選擇在本地就業。
由表7可知,蘇北地區93.2%未上學和80.4%小學學歷的農村勞動力留在農村,這些勞動力基本上沒有一技之長,只能從事相對低端的就業崗位,外出就業相對困難。

表7 不同學歷段的江蘇省農村勞動力轉移比例
目前,江蘇省仍然面臨農村勞動力轉移區域差異明顯、外出就業整體素質偏低的現實問題。作為地方政府應考慮各地特點,有效落實新型城鎮化的要求,統籌推進農村勞動力轉移。
3.1 農村勞動力轉移與地方經濟發展緊密結合
關注城鄉就業一體化與工業化、城鎮化進程相協調,根據各地產業特征和經濟發展形勢,以區域產業升級為動力,努力把擴大就業和產業結構調整結合起來,發揮產業政策對現有農村勞動力的內在調控機制。按照全面規劃、重點部署的總體原則,依據各地不同經濟發展水平,加強區域分類指導,并結合本地實際制定出臺城鄉統籌就業的相關政策[4]。
針對江蘇農村勞動力以本省就業為主、外省就業較少的情況,完善農村勞動力就業登記和統計制度,定期調查并公布各地企業不同層次、不同工種(職業)的供求情況,加強蘇南、蘇中、蘇北勞動力市場的緊密聯系和合作,實現農村勞動力的區域動態配置。圍繞實現“更高層次城鄉就業一體化”的目標,深入開展創建充分就業社區、充分就業(轉移)行政村工作,扎實推進城鄉就業一體化建設。
3.2 農村勞動力轉移與提升農村勞動力素質緊密結合
鞏固完善城鄉一體的職業技能培訓普惠制,建立以政府培訓機構為主導、社會民間培訓機構為補充的培訓體制。將農村勞動力培訓納入城鄉社會培訓體系,有序開展農村富余勞動力就地轉移培訓,確保符合法定勞動年齡、具有勞動能力和就業愿望的農村勞動者接受職業技能培訓。深入研究江蘇省不同區域、不同年齡、不同戶籍、不同收入農村勞動力的具體需求,穩步推進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技能提升計劃,重點實施農民工就業技能培訓、在崗農民工崗位技能提升培訓、高技能人才培訓和創業培訓、社區的公益性培訓、面向農村未繼續升學的初高中畢業生開展勞動預備制培訓,充分發揮就業培訓的倍增效應。
3.3 農村勞動力轉移與地方公共服務緊密結合
根據江蘇省新型城鎮化的總體部署,按照便利和促進農村轉移勞動力市民化的目標,建立以流入地為主、以流出地作補充的農村轉移勞動力的開放戶籍制度與公共管理服務新體制,切實把解決符合條件的農業轉移人口逐步在城鎮就業和落戶作為推進城鎮化的重要任務。對留在外地工作可能性較高、持續時間較長的農村勞動力,充分考慮其獲得本地戶籍、在本地發展、享受本地政策的強烈愿望,探索“居住證”和“積分制”相結合的改革舉措,適度降低城市尤其是蘇南二、三線城市的準入及落戶門檻,建立城鄉居民身份統一、機會均等、享受福利待遇權利平等的公共服務政策,從而推動城鄉人口合理有序轉移。
加快蘇中、蘇北等欠發達縣域經濟發展,以新型工業化為導向,扶植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中小企業和個體私營經濟。根據地方實際情況,積極開發適合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的崗位,帶動農村剩余勞動力向二、三產業轉移,為農村勞動力就近、就地轉移創造條件。
3.4 農村勞動力轉移與農民職業發展規劃緊密結合
根據農村勞動力的轉移意愿和轉移能力,積極探索農村勞動力“有序外出就業、就地就近就業、返鄉創業”的轉移路徑,把促進就業和創業作為促進農村勞動力自我發展的重要手段,有針對性開展就業和創業指導服務。
針對江蘇省特別是蘇中、蘇北地區農村勞動力外出就業年齡偏小、自身職業生涯規劃不明確的特點,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積極宣傳農村勞動力在轉移就業、創業致富等方面的典型事例,加大農村勞動力對于就業政策、就業法律和法規以及生活常識、就業援助和勞動保護、創業扶持等方面的宣傳力度,幫助農村勞動力樹立人力資本投資觀念,積極轉變就業觀念。
[1] 江蘇省統計局.江蘇省第二次全國農業普查資料匯編[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09.
[2] 鄒農儉.江蘇農民工調查報告[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9.
[3] 施楊,王婷婷,高佳嘉.江蘇省農村勞動力轉移現狀、問題及對策[J].江蘇農業科學,2014,42(9):466-468.
[4] 趙萬一,黃忠.構建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長效機制[N].人民日報,2012-03-22(7).
(責任編輯:張瑞麟)
F 325.22
:A
:0528-9017(2015)10-1661-04
文獻著錄格式:施楊,王崢,周莉敏,等.基于人口統計學特征的江蘇省農村勞動力轉移區域比較研究[J].浙江農業科學,2015,56(10):1661-1664.
10.16178/j.issn.0528-9017.20151046
2015-06-15
江蘇省哲學社會科學基金項目(11SHC006)
施 楊(1980-),男,江蘇淮安人,講師,博士,從事人力資源管理工作。E-mail:691068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