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朝陽,李崇光
(華中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湖北農村發展研究中心,湖北武漢430070)
收購商主導的蔬菜供應鏈模式利益分配格局
——基于兩條典型蔬菜供應鏈的調研
項朝陽,李崇光
(華中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湖北農村發展研究中心,湖北武漢430070)
蔬菜產業是我國最重要的農業產業之一,蔬菜供應鏈利益分配合理與否事關我國蔬菜產業健康發展。對海南青椒到北京以及長陽蘿卜到廣州兩條典型收購商主導的蔬菜供應鏈進行跟蹤調查,剖析整個供應鏈各環節成本收益狀況發現,農戶獲得了蔬菜供應鏈利潤中的絕大部分,收購商在供應鏈中的獲利較為穩定,零售商基本僅能獲得人工工資甚至僅僅獲得部分人工工資,而農戶總收益不高的根源在于經營規模小,從生產者到消費者過程中導致蔬菜價格大幅度上漲最重要的原因是零售商銷售規模太小,需要分攤的零售商勞動力成本過多。因此,擴大農戶種植規模、發展輕簡化生產、提高產業鏈整體利潤是增加農戶收入的主要途徑;創新蔬菜零售業態、擴大零售商經營規模是降低零售價格的重要手段。
收購商主導的供應鏈模式;利益分配;成本收益;蔬菜供應鏈
蔬菜是我國城鄉居民餐桌上不可缺少的生活必需品。在我國種植業中,蔬菜種植規模排名第二,產值排名第一,其健康發展是解決農民就業、增加農民收入的重要途徑。然而,近年來,由于蔬菜生產成本上漲、蔬菜價格波動以及蔬菜產業鏈利益分配不合理等原因,菜農收益受到了較大影響,極大地制約了我國蔬菜產業的健康發展。因此,研究蔬菜供應鏈利益分配格局,找準蔬菜供應鏈利益分配中存在的問題,對于促進我國蔬菜產業健康發展具有較為重要的現實意義。
現有有關農產品供應鏈利益分配的研究主要是對農產品供應鏈利益分配現狀進行描述。例如,殷麗玲[1]研究了“農超對接”模式的利益分配問題,認為“農超對接”模式利益分配的關鍵體現在農產品價格上;于家濤等[2]認為,影響“農超對接”穩定性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利益分配不合理,而利益分配不合理的主要原因在于農產品銷售規模較小,交易信息不對稱,導致農戶討價還價能力較弱,因此在“農超對接”中需要提高農戶談判能力;甘筱青等[3]分析了鄱陽湖生態經濟區生豬供應鏈各節點主體的利潤分配情況,認為在整個生豬供應鏈中,生豬養殖環節資金月收益率最低,政府要加大政策扶持和技術支持力度;陳曉群[4]分析了食用油產業鏈的構成及特征,并提出應形成以加工企業為核心、以鏈條上各組織體系為支撐的公平合理的產業鏈利益協調機制;吳羅發等[5]對江西蛋雞產業鏈利益分配情況進行調查研究,認為蛋雞養殖模式的不同,會導致產業鏈中利潤分配的不同,但總體來看,蛋雞養殖利潤處在一個比較合理的水平;曹慧等[6]認為,在價格上漲中,小麥種植者并沒有獲得最大的收益;張喜才等[7]認為,市場力量是決定蔬菜價格的關鍵因素,農戶承擔了蔬菜流通中的絕大部分市場風險。
現有文獻對農產品供應鏈利益分配進行研究的不多,對蔬菜供應鏈利益分配進行研究的更少,已有研究大多注重邏輯推理,缺乏對具體供應鏈的跟蹤分析,只有楊志宏等[8]以蔬菜為例研究了以超市為核心的供應鏈的農產品流通成本,因此本文選取海南青椒到北京和長陽蘿卜到廣州兩條典型的收購商主導蔬菜供應鏈模式并進行跟蹤調查,對整個供應鏈各環節的成本收益狀況進行詳細剖析,并根據分析結果提出相關建議,具有一定新意。
蔬菜供應鏈在現有文獻中沒有一個比較公認的定義,參照楊為民、[9]杜趙偉等、[10]朱毅華等[11]對農產品供應鏈的定義,將蔬菜供應鏈定義為由蔬菜種植戶、收購商、零售商、消費者等參與蔬菜所有權轉移的主體組成的網絡結構,其功能是完成農產品產、銷的有效銜接。
蔬菜供應鏈具有不同的模式,不同的蔬菜供應鏈模式涉及不同的利益主體,各主體所承擔的職能不盡相同,因此利益分配狀況具有一定的差異。目前,我國蔬菜產業總體的生產格局是“農區為主、郊區為輔”,因此大部分蔬菜生產并不僅僅是為了滿足本地市場的需要,其進入市場需要經過長途販運以平衡市場供應。在這樣的供應鏈模式下,收購商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本研究將這種模式稱為收購商主導的蔬菜供應鏈模式。其運作過程為:農戶將所生產的蔬菜采摘后,裝入收購商或經紀人指定并停在地頭的車輛;收購商將所收購的蔬菜集中運往冷庫進行清洗、分級、包裝后送入冷庫預冷,然后再裝車長途運輸至收購商設有檔口的銷地批發市場,在銷地批發市場將蔬菜銷售給零售商和超市;零售商和超市將從銷地批發市場購買的蔬菜配送至各零售市場,負責蔬菜的上架和分銷工作,將蔬菜銷售給最終消費者(見圖1)。
受經費和精力所限,難以開展大規模的統計研究,本研究采用典型案例研究法,選取海南青椒到北京和長陽蘿卜到廣州兩條典型的供應鏈進行研究。海南青椒到北京是我國“南菜北運”的典型品種和路線,主要解決我國蔬菜供應中的“春淡”難題;長陽蘿卜到廣州是我國“西菜東運”的典型品種和路線,主要解決我國蔬菜供應中的“秋淡”難題。

圖1 收購商主導的蔬菜供應鏈模式運作流程
1.成本收益相關指標界定
收購商主導的蔬菜供應鏈主要涉及農戶、經紀人、收購商、物流公司、銷地批發市場、零售市場、零售商七大利益主體,其中參與蔬菜所有權轉移的主體有農戶、收購商、零售商。因經紀人、物流公司、批發和零售市場基本按照固定的費率收費,我們把這些因素計入相應主體的成本,其中經紀人費用以及物流公司和批發市場的收益由收購商支付,零售市場收取的各種費用由零售商支付,因而運費、經紀人中介費、批發市場收取的費用進入收購商成本,零售市場收取的各種費用進入零售商成本。
(1)農戶成本收益
農戶最主要的職能就是生產蔬菜,農戶成本主要包括蔬菜生產成本、雇用勞動力裝車的成本兩大項。其中,蔬菜生產成本又包括物質與服務費用、人工成本、土地成本三大部分。這里的物質與服務費用包括直接費用(含種子費、化肥費、農家肥費、農藥費、農膜費、租賃作業費、工具材料費等)和間接費用(含固定資產折舊費、銷售費、保險費等);人工成本包括家庭用工和雇工;土地成本按照調查地租用土地的平均租價核算,這是因為,考慮到調查中部分農戶種植的是自有土地,他們認為土地費用為零,而調查地租用土地者的平均租價能夠反映當地租用土地的平均成本;雇用勞動力裝車成本指農戶采摘蔬菜后,從地頭把蔬菜搬到短途運輸車上所發生的費用。
農戶收益指農戶銷售產品的收入與生產產品的支出之差,本研究選用每千克農產品純收益、農戶年化總收益、農戶年化收益率三個指標來衡量農戶收益水平。計算公式為:
每千克蔬菜農戶純收益=農戶出售蔬菜價格-每千克蔬菜農戶成本
農戶年化總收益=每千克蔬菜農戶純收益×蔬菜畝產×種植面積/(生產周期/12個月)
農戶年化收益率=當季農戶總收益/當季農戶總投入/(生產周期/12個月)
(2)收購商成本收益
在收購商主導的蔬菜供應鏈模式中,收購商承擔的職能較多,其成本構成相對比較復雜,包括購進成本、經紀人中介費、將蔬菜運往冷庫的短途運費、倉庫作業費(含裝卸搬運費、包裝費、分級費、預冷費)、長途運輸費、損耗費、支付的市場費、人工成本、資金占用利息九大部分。購進成本指收購商從農戶手中收購蔬菜需要支付給農戶的貨幣。經紀人中介費指收購商因經紀人幫忙聯系農戶而向其支付的費用。短途運費指收購商將在地頭收購的蔬菜運往倉庫需要支付的運費。倉庫作業費指收購商將蔬菜運到倉庫(冷庫)后,將蔬菜卸下、分級、包裝、預冷及出庫裝車所發生的費用。人工成本指收購商支付給完成收購商職能的雇員的工資和投入。根據訪談,收購商完成整個運作過程需要4~6人,平均按5人計算,其中2~3人在產地進行收購,2~3人在批發市場進行銷售。人工成本包括兩個部分:一是人工工資,按目前蔬菜產地人工工資的平均值125元/天計算,共需625元;二是需要為人工支付的食宿成本,按人均100元/天計算,共需500元。人工成本共計1125元/天。批發市場收取的費用主要包括兩種形式:一是進場費,指市場管理部門對進場交易賣家收取的費用,一般以車為計價單位;二是檔口費,指收購商經營檔口支出的費用(大部分收購商在銷地批發商處租有固定的檔口,這部分費用就是檔口租金;少部分收購商在銷地批發商處沒有固定的檔口,需要借用其他人的檔口銷售,一般按車向檔口主人支付費用)。資金成本指收購商經營蔬菜所占用資金的利息。運輸費用指收購商將蔬菜從產地運到銷地需要支付的運費,調查發現,收購商將蔬菜從產地運到銷地主要通過委托專業的物流公司來完成。收購商損耗指蔬菜在收購商手中因腐爛、精選、水分蒸發而產生的蔬菜總量減少現象。
收購商收益指收購商銷售產品收入減去各項成本之后的凈額,同樣用每千克蔬菜收購商純收益、收購商年化總收益、收購商年收益率三個指標衡量。計算公式為:
每千克蔬菜收購商純收益=收購商出售蔬菜價格-收購商總成本
收購商年化總收益=每千克蔬菜收購商純收益×每日蔬菜流通數量×365
收購商年化收益率=收購商年化總收益/收購商總投入
(3)零售商成本收益
零售商所承擔的職能主要是分銷和短途運輸,成本主要包括零售商在批發市場上的購進成本、零售市場收取的各種稅費、零售商人工工資、短途運輸費用、零售損耗五大部分。零售商購進成本即為收購商銷售蔬菜的價格。零售市場收取的各種稅費除攤位費之外,有的市場還收取水電費、管理費、衛生費、裝修費、暖氣費、熱水供應費、過戶手續費、過節費以及一些其他名目的費用。根據張滿英等[12]對北京市32家農貿市場的調查,農貿市場平均每個攤位的日租金為蔬菜平均零售價的2.9%,因此我們選取零售價的2.9%作為分攤標準。零售商一般在零售市場租有固定攤位,由于需要從批發市場進貨以及在市場幾乎全天候經營,一般需要兩個人完成零售工作(一般為夫妻搭檔),按人工工資100~150元/天的均值125元/天計算,共需要250元/天,本研究以銷售額作為分攤的依據。根據張滿英等[13]的研究,北京集貿市場攤均日均銷售量為150千克,日均銷售額為684元(其他地方應該略低于這一數據,我們在武漢的調查顯示,部分集貿市場攤均日均銷售額為400~500元)。具體公式為:
每千克需要分攤的人工工資=零售價格×250/ 684
市內運輸費用指零售商在蔬菜批發市場購得蔬菜后,雇用小型運輸工具將之運至農貿市場的費用,本研究按照調查所得的市內運輸費用每天30元計算,則:
每千克需要分攤的市內運輸費用=零售價格× 30/684
零售商損耗指零售商在經營蔬菜過程中,因碰撞、腐爛、水分散失等原因所發生的損耗。參考楊志宏等[14]的研究成果(蔬菜在批發環節的損耗率為3%,在零售環節的損耗率為8%),得到批零環節損耗率之比為1:2.67,再結合我們調研的結果(青椒在批發環節的損耗率為2.17%,蘿卜在批發環節的損耗率為1%),推算出青椒在零售環節的損耗率為5.79%,蘿卜在零售環節的損耗率為2.67%。零售商也有少量資本投入,但由于投入規模極小,現金周轉又快,因此其投入資本利息基本可忽略不計。
零售商收益指零售商銷售產品收入減去所支出各項成本后的凈額,本研究選用每千克蔬菜零售商純收益、零售商年總收益、零售商年收益率三個指標衡量。計算公式為:
每千克蔬菜零售商純收益=零售商出售蔬菜價格-每千克蔬菜零售商成本
零售商年總收益=每千克蔬菜零售商純收益×每日蔬菜流通數量×365
收購商年化收益率=零售商年化總收益/零售商總投入
2.數據來源
本文所用數據全部來自實地調研和訪談。2011年3月18日到21日和2012年8月19日到21日,筆者先后帶領調查小組赴海南省海口市澄邁和湖北省長陽縣火燒坪進行調研,調研中完成了部分調查問卷,獲得了海南青椒和長陽蘿卜的生產成本數據,并對收購商進行深度訪談,獲得了有關收購商的成本資料。鑒于各農戶生產投入差別較大,生產成本差異明顯,本文以農戶平均生產成本作為相關蔬菜的生產成本。
以下三個因素可能會對數據的精確性產生影響:一是由于菜農素質較低,且沒有計算成本收益的習慣,給出的數據并非絕對精確;二是菜農往往種植多種農產品,將所投入成本具體分攤到某一個品種上存在一定困難;三是蔬菜市場價格瞬息萬變,價格只能用平均價格來衡量。
1.農戶成本收益
調查顯示,海南青椒的種植時間一般為當年11月至次年4月,歷時約5個月,一般采用菜稻連作,故實際占用時間約為半年,戶均蔬菜種植面積6.425畝(考慮到使用習慣,種植面積以畝為單位,1畝大約折合0.067公頃),畝產青椒2409.657千克,畝均銷售青椒2284.642千克,其余為丟棄的殘次品。畝均投入成本3421.94元,其中土地成本305元(調查顯示,海南土地租金平均為610元,因種植戶基本采用菜稻連作模式,因此土地租金每季作物分攤305元);投工30.625個,按調查期間當地平均工價50.313元計算,勞動力成本為1540.82元/畝;物質與服務費用為1576.12元/畝,包括種苗投入114.41元/畝,農藥投入273.88元/畝,化肥(含農家肥)投入900.16元/畝,地膜投入81.88元/畝,約占總生產成本的2.4%,其他投入(含燃料動力費、灌溉費、技術服務費等)205.79元/畝。長陽蘿卜平均種植規模為37.7畝,畝產蘿卜4950千克,畝均銷售蘿卜4093.5千克。畝均投入成本2125.8元,其中土地成本600元,約占總生產成本的28%;投工6.55個,按當地平均工價125.52元計算,勞動力成本為822.156元/畝;物質與服務費用為703.644元/畝,包括種苗投入110.83元/畝,農藥投入109.80元/畝,化肥投入310.67元/畝,地膜投入92.03元/畝,其他投入80.314元/畝。
按畝均銷售青椒2284.642千克計算,海南青椒的生產成本為1.50元/千克;按畝均銷售蘿卜4093.5千克計算,長陽蘿卜的生產成本為0.52元/千克。需要說明的是,因青椒屬于典型的分批采摘蔬菜,農戶種植規模又不是很大,單個農戶一次性交易規模較小,只有50~100千克,將青椒裝到收購商指定的運輸工具由農戶自己完成,不需要支付額外的費用,因此裝車費用為0;而蘿卜屬于一次性采收的蔬菜,但菜農考慮到價格可能產生波動,一般情況下不會一次性全部賣完,而是每次賣掉4~6畝地的蘿卜,大概20000~30000千克,我們取中間值25000千克,一般雇人搬運,費用為200~300元,取中間價250元,均攤后為0.01元/千克。
調研期間,海南青椒地頭收購價高達9.40~9.60元/千克,由于3月中旬,海南青椒收獲已經接近尾聲,再考慮當年氣候原因,海南青椒整體產量不高,因此調研期間的收購價并不能完全反映海南青椒的產地價格。根據對32戶農戶的調研,當期青椒平均地頭銷售價為3.40元/千克,故畝均青椒生產總收益為7767.78元,畝均農戶純收益為4345.84元,折合每千克青椒農戶純收益為1.902元,農戶年化收益率為254%(因5—11月水稻種植收益遠低于蔬菜種植收益,故實際總收益和收益率達不到這個水平)。調查當期,收購商在火燒坪收購蘿卜的平均收購價為0.94元/千克,由于長陽蘿卜生產農戶一般只從事蘿卜生產,全年其他時間因氣候較冷,不從事其他生產經營活動,故每千克蘿卜農戶純收益為0.412元,年化農戶總收益為78088.423元,農戶年化收益率為77.6%。農戶成本收益相關情況參見表1。
2.收購商成本收益
調查當期,海南青椒購進成本為9.40~9.60元/千克,取中間值9.50元/千克;海南青椒單個農戶單次交易規模較小,收購商難以直接聯系生產農戶,經紀人發揮著相當重要的作用,收購商向經紀人支付中介費0.08元/千克;將青椒運往冷庫的短途運費平均約為0.04元/千克;裝卸搬運費、包裝和分級費、預冷費共計0.309元/千克,其中裝卸搬運費一般按0.8元/箱收取,每箱青椒約11.5千克,折合0.07元/千克,包裝和分級費用0.10元/千克,預冷費用按1.60元/箱收取,折合0.139元/千克;海南青椒收購商每三天發兩車貨,每車貨30噸,將人工成本折合到青椒中,收購商人工成本為0.056元/千克;海南青椒在北京市場銷售,相關蔬菜批發市場只收取500元/車的檔口費,批發市場收取的費用折合為0.017元/千克;海南青椒收購商共投入150萬元,按一年期商業貸款利率6%計算,每天的資金成本為246.575元,每千克青椒分攤資金成本0.012元;海南青椒到北京全程約2700千米,調查顯示,收購商需支付運費15000~26000元/車,運費高低受油價和返程是否空駛影響,據王姓收購商介紹,平均每車運費18000元(含過海費約1000元/車),折合運輸費用為0.60元/千克;海南青椒損耗率為2.17%,按照9.50元/千克的收購價,收購商損耗費折合0.206元/千克。
調查當期,長陽蘿卜購進成本為0.94元/千克;由于農戶單次交易規模較大,長陽蘿卜一般由收購商直接聯系農戶,不需要支付中介費,經紀人中介費為0;短途運費平均約為0.04元/千克;在冷庫加工處理時需要清洗、包裝、裝卸、預冷,平均費用約為0.18元/千克;收購商每天發一車貨,每車貨30噸,折合人工成本0.038元/千克;長陽蘿卜在廣州銷售,需要繳納進場費150元/車,檔口收費900~1000元/車,按平均950元/車計算,長陽蘿卜需要在批發市場繳納費用1100元/車,折合0.037元/千克;收購商投入資本50萬元,每天的資金成本為82.2元,每千克蘿卜分攤0.003元;長陽蘿卜到廣州的運距為1700~1800千米,平均運費12800元,折合約0.427元/千克;蘿卜較耐儲運,訪談得知收購商損耗率約為1%,主要為清洗后質量的減少,收購商損耗費折合0.009元/千克。
調查當期,海南青椒在北京市場的批發價約為11.00元/千克,故每千克青椒收購商純收益為0.18元,收購商年化總收益為1312540元,收購商年化收益率為87.5%;每千克長陽蘿卜收購商純收益為0.026元,收購商年化總收益為293460元,收購商年化收益率為58.7%。收購商成本收益相關情況參見表2。

表1 農戶成本收益情況 單位:元/千克

表2 收購商成本收益情況 單位:元/千克
3.零售商成本收益
調查當期,海南青椒零售商的購進成本約11.00元/千克。2011年3月中下旬,海南青椒價格暴漲,訪談期間,海南青椒在北京零售市場的價格平均為16.00元/千克,每千克青椒需要分攤零售市場收取的各種稅費0.464元,人工工資5.848元,市內運輸費0.702元,零售商損耗費0.637元。長陽蘿卜零售商的購進成本為1.70元/千克。根據對收購商的訪談,調查當期,廣州市白蘿卜的零售價格為3.00元/千克,計算得出每千克長陽蘿卜需要分攤農貿市場管理費用0.087元,人工工資1.096元,市內運輸費0.132元,零售商損耗0.045元。
根據蔬菜零售商純收益、零售商年化總收益、零售商年化收益率計算公式,海南青椒零售商純收益為-2.651元/千克,零售商年化總收益和年化收益率均為負值,長陽蘿卜蔬菜零售商的純收益為-0.06元/千克,零售商年化總收益和年化收益率也均為負值,表明零售商扣除勞動力成本后賺取的收益為負,零售商僅僅賺取了自己的一部分勞動力工資。零售商成本收益相關情況參見表3。
1.結論
(1)農戶獲得了蔬菜產業鏈的絕大部分利潤。根據海南青椒到北京、長陽蘿卜到廣州兩個具體案例,在海南青椒到北京的產業鏈以及長陽蘿卜到廣州的產業鏈中,無論是分配的利潤、在蔬菜產業鏈總利潤中所占的份額還是年化收益率,農戶所獲得的利潤都遠遠高于收購商和零售商,傳統上認為農戶在產業鏈利益分配中所占份額較少的觀點[15]值得商榷。

表3 零售商成本收益情況 單位:元/千克
(2)收購商在產業鏈利潤中的獲利較為穩定。從收購商獲利情況看,與農戶相比,無論是從每千克蔬菜中獲取的收益還是年化收益率,收購商都不是很高,但年化總收益很高,其主要原因在于收購商經營規模明顯大于農戶。相對于上游的農民和下游的零售商而言,收購商在產業鏈中處于相對強勢地位,討價還價能力較強,而單個零售商或農戶在收購價和批發價的確定上基本沒有發言權,因此無論蔬菜價格怎么變化,收購商總能通過向產業鏈上游轉移風險來獲取相對穩定的收益。
(3)零售商獲利較少,其所得基本為人工工資或人工工資的一部分。從零售商獲利情況看,長陽蘿卜零售商從每千克蘿卜中獲利-0.06元,海南青椒零售商從每千克青椒中獲利-2.651元。零售商銷售兩種蔬菜所獲得的利潤均為負值,說明零售商因投資少,經營規模小,很難分享產業鏈利潤,往往只能獲得勞動力報酬甚至只能獲得勞動力報酬的一部分。
2.啟示
(1)盡管無論在利潤分配、占蔬菜產業鏈總利潤的份額,還是年化總收益及年化收益率等方面,農戶都遠遠高于收購商和零售商,但農戶的總收益卻不是很高,說明導致農戶總收益不高的根本原因不是其在分配中所占的比例小,而是農戶生產經營規模小。調研發現,長陽蘿卜生產農戶比海南青椒生產農戶實際收益高,其根本原因就在于長陽蘿卜生產農戶的經營規模是海南青椒農戶經營規模的5~6倍。進一步研究發現,長陽蘿卜生產農戶經營規模之所以較大,除當地土地資源相對豐富外,更重要的在于蘿卜生產投工較少,因此在探討增加農戶收入的對策時,應主要從提高農戶種植規模、發展輕簡化生產、提高產業鏈整體利潤入手。
(2)在從生產者到消費者的過程中,價格大幅度上升最主要的環節是零售環節,而導致零售環節加價幅度較大的原因在于零售商經營規模小,單位重量蔬菜需要分攤的人工成本較多,因此擴大零售商經營規模是降低零售商費用的重要途徑,這就需要創新蔬菜零售業態,使得單個零售商能夠在單位時間內完成更大的銷售額,提高蔬菜零售的效率。
*本文系國家現代產業技術體系大宗蔬菜產業經濟研究專項(項目編號:nycytx-35)、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我國蔬菜產業鏈利益分配機制研究”(項目編號:12CJY058)的階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1]殷麗玲.基于合作博弈的農超對接利益分配問題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學,2011.
[2]于家濤,喬長濤.“農超對接”的利益分配機制分析[J].武漢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2,11(3):117-120.
[3]甘筱青,高闊.鄱陽湖生態經濟區生豬綠色供應鏈利益分配[J].南昌大學學報(理科版),2011(6):296-301.
[4]陳曉群.食用油產業鏈利益協調機制研究[J].江蘇商論,2011(9):25-27
[5]吳羅發,魏建美,李林,陳萍.江西省蛋雞產業鏈利益分配調查分析[J].江西農業學報,2010,22(5):155-158.
[6]曹慧,韓一軍.價格上漲對小麥相關主體利益的影響分析[J].農業展望,2008(7):30-31.
[7]張喜才,張利氧,張屹楠.我國蔬菜產業鏈各環節成本收益分析——基于山東、北京的調研[J].農業經濟與管理,2011(5):78-90.
[8]、[14]楊志宏,翟印禮.超市農產品供應鏈流通成本分析——以沈陽市蔬菜市場為例[J].農業經濟問題,2011(2):72-78.
[9]楊為民.中國蔬菜供應鏈結構優化研究[D].北京:中國農業科學院,2006.
[10]杜趙偉,劉順.農產品供應鏈的協調問題分析及對策研究[J].現代商業,2007(13):48-49.
[11]朱毅華,王凱.農業產業鏈整合實證研究——以南京市為例[J].南京社會科學,2004(7):85-89.
[12]、[13]張滿英,宋大才,支玉強.規范和降低城市農貿市場攤位費的若干思考[J].價格理論與實踐,2011(1):23-24.
[15]席愷媛,柯巧,王瀅淇.農產品流通環節的利益分配研究——以武漢市蔬菜市場為例[J].安徽農業科學,2013,41(8):3686-3698、3712.
責任編輯:陳詩靜
A Study on the Benefit Distribution of Supp lier-dom inated Vegetable Supp ly Chain Model——Based on the Survey of Two Typical Vegetable Supply Chain
XIANG Zhaoyang and LI Chongguang
(Huazho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Hubei Rural Development Research Center,Wuhan,HubeiChina430070,China)
Vegetable industry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agricultural industries.If the benefit distribution in vegetable supply chain is reasonable or not is critical for the industry’s healthy development.Using themethod of case study and based on the survey of green pepper supply chain from Hainan to Beijing and radish of that from Changyang to Guangzhou,both ofwhich is dom inated by vegetable supplier,the authors analyze cost-benefit of the whole vegetable supply chain in detail.Themain conclusions are as follow:farmers received the vastmajority of profits in vegetable supply chain whilewholesalers’profitswere stable and retailers only received part or total of labor wages.The reason for why the total income of farmers is not high is the smallscale of operation.From farmers to vegetable consumers,themost important reason for the rapid rising vegetable price is the small size of retailers,and they should share the burden of retailers’labor cost.Therefore,expanding the planting scale,developing lightstream line production and improving the profitsof thewhole industry chain are themainways to increase farmers’income.Making innovation in vegetable retailing industry and expanding operating scale of vegetable retailers is an important means to reduce vegetable retailprice.
supplier-dominated supply chainmodel;benefitdistribution;cost-benefit;vegetable supply chain
F252.8
A
1007-8266(2015)08-0009-07
項朝陽(1973—),男,湖北省麻城市人,華中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農業經濟、蔬菜產業經濟等;李崇光(1957—),男,湖北省竹山縣人,華中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國家大宗蔬菜產業體系崗位專家,主要研究方向為農產品營銷、蔬菜產業經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