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強
(上海財經大學經濟學院,上海市200433)
上海自貿區國際航運服務創新進展、計劃與建議
李強
(上海財經大學經濟學院,上海市200433)
上海自貿區發展國際航運服務,有助于打破現行僵化的經濟體制機制,適應國際貿易投資規則與體系重塑新形勢;有助于提升上海自貿區服務貿易國際競爭力,打破服務貿易與貨物貿易不平衡發展格局;有助于把握國際航運產業戰略東移機遇提前布局,推動上海國際航運中心與中國航運強國建設。上海自貿區運行一年多來,洋山保稅港區作為上海自貿區國際航運服務和離岸服務功能區以及上海國際航運發展綜合試驗區核心載體,擁有一流的硬件基礎設施,吞吐能力日益增強,國際樞紐地位進一步凸顯。但是,由于存量航運服務能級不高,形式開放而業務未激活,營商環境不夠優化,綜合配套服務仍然偏弱,洋山保稅港區面臨發展瓶頸。“十三五”時期,為進一步提高航運制度創新與服務開放示范能力,洋山保稅港區應遵循“三化目標、四個定位、三項計劃”的發展思路,著力推進高端產業基地計劃、創新航運功能計劃、航運協調儲備計劃三項計劃,而上海自貿區應不斷探索航運開放新領域,優化服務環境,深化稅制改革,加強體制創新,建立聯動機制,帶動上海乃至我國國際航運服務能級再上新臺階。
上海自貿區;洋山保稅港區;國際航運服務;“十三五”規劃;服務貿易
2013年9月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簡稱“上海自貿區”)成立前后,國內經濟學界掀起了一股研究自貿區的熱潮,有人甚至將自貿區視為驅動經濟增長的一項重要因素。在此期間,學者們圍繞上海自貿區打造開放型與高端經濟內涵、服務貿易產業發展、制度和法律創新、航運創新突破等問題進行了一系列研究,但尚未有人跟進探討上海自貿區各種制度創新的現狀、進展以及經濟實效。本文著重評估上海自貿區運行一年多來國際航運服務創新方面的進展,提出了“十三五”時期的目標規劃與發展建議。洋山保稅港區作為上海自貿區的國際航運服務和離岸服務功能區,兼具上海國際航運發展綜合試驗區核心載體的疊加優勢,可用洋山保稅港區國際航運服務的情況代表上海自貿區國際航運服務的情況。一年多來,洋山保稅港區功能創新抓拓展,重點項目抓突破,綜合環境抓優化,在航運制度與模式創新、國際航運服務功能增強、高端航運要素集聚加快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推動了上海自貿區國際航運服務能級的提升與上海國際航運中心的快速發展。
1.戰略意義
(1)以制度創新打破現行僵化的經濟體制機制,適應國際貿易投資規則與體系重塑的新形勢

圖1 上海自貿區國際航運服務制度創新[1]
如圖1所示,航運制度創新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航運服務領域擴大開放,主要通過允許設立外商獨資國際船舶管理企業、放寬國際船舶運輸企業外資股比限制、允許開展中資外輪沿海捎帶業務、不對單機單船公司設立最低注冊資本限制且允許融資租賃企業兼營商業保理業務等四個方面來實現,繼而這四個方面再推動各自所對應的國際航運產業實現增長;二是國際航運發展制度探索是通過實行國際船舶登記制度來實現的,而這又會直接推動國際船舶運輸業的發展;三是航運稅收制度創新,即擴大啟運港退稅政策試點,這有利于促進中轉集拼業務發展。而其他的比如投資、監管、稅收、金融等制度創新,放松了對企業的管制,便利了投融資需求,最終可促進國際航運產業的增長。這些制度創新與當前正在推動的國際貿易與投資規則,如服務貿易協定(TISA)、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議(TPP)、跨大西洋貿易與投資伙伴關系協定(TTIP)、中美雙邊投資協定(BIT)等所倡導的內容相吻合,在上海自貿區先行試驗有助于提升我國在規則制定方面的話語權。
(2)有利于提升上海自貿區服務貿易國際競爭力,打破服務貿易與貨物貿易不平衡發展格局
2005年以來,我國海運服務貿易快速增長(見表1)。2013年,我國海運服務貿易規模為1319億美元,比2005年增長了兩倍,年均增長16.2%。2005—2013年,我國海運服務貿易額對我國服務貿易額的貢獻率在30%附近波動。這說明,海運服務貿易在我國服務貿易中占據著穩定而重要的一席之位。我國海運服務貿易與我國服務貿易在世界上的占比一直呈上升趨勢,海運服務貿易無論進口還是出口在世界上的排名都位于前列,說明服務貿易和海運服務貿易的重要性日漸凸顯。盡管如此,我國海運服務貿易與海運服務貿易強國相比仍然存在較大差距(見表2、表3)。2013年,我國海運服務出口額僅占美國的44.2%。與此同時,鮑曉華等[2]研究發現,盡管我國服務貿易額占對外貿易額的比重逐漸上升,但貨物貿易占比在絕對值上仍然遙遙領先,服務貿易與貨物貿易的發展極不平衡。因此,上海自貿區發展國際航運服務,有助于提升我國服務貿易國際競爭力,縮小服務貿易與貨物貿易的差距,逐漸趕超服務貿易強國。
(3)抓住國際航運產業戰略東移機遇提前布局,實現上海國際航運中心和中國航運強國目標
隨著國際貿易重心的逐漸遷移,國際航運中心整體上經歷了從西歐板塊的荷蘭、英國向北美板塊的美國再向東亞地區中國香港、新加坡的轉移。[3]受全球經濟增速放緩影響,2009年下半年以來,波羅的海干散貨指數(Baltic Dry Index,BDI)持續下跌,國際航運業一直處于低迷狀態。與此同時,亞洲地區經濟貿易快速發展,國際航運資源進一步向亞洲地區集聚,重心正在向東亞特別是中國轉移。上海自貿區洋山保稅港區作為我國打造航運經濟升級版的承載空間以及上海國際航運發展綜合試驗區的核心載體,應積極把握承接國際航運業重心東移、國際航運企業和機構陸續進駐上海自貿區的大好時機,提前做好航運金融、國際船舶管理、國際航運經紀等國際航運服務業落地上海自貿區的規劃布局,迎接國際航運業在上海自貿區的新一輪發展。

表1 我國海運服務貿易情況
2.獨特優勢
(1)上海自貿區制度創新效應明顯,國際航運要素加快集聚

表2 2013年世界海運服務出口占比 單位:%

表3 2013年世界海運服務進口占比 單位:%

表4 洋山港與中國香港、新加坡、釜山港吞吐量指標
上海自貿區制度創新主要為國際航運發展釋放了擴大航運準入開放、試行國際航運制度、創新投資管理制度、享有金融改革利好等一系列配套紅利。一是擴大國際航運服務的外資準入,上海自貿區內允許設立外商獨資國際船舶管理企業,明確國際船舶運輸企業外商投資比例超過49%,試點中資外輪捎帶業務;二是試行國際通行的航運發展制度,比照國際慣例,實行國際船舶登記制度,擴大啟運港退稅政策試點;三是外商投資項目實行備案制管理,建立與國際接軌的外商投資管理制度,用備案制取代核準制,優化登記流程;四是航運企業享受到金融改革紅利,上海自貿區先行先試分賬核算賬戶體系、投融資匯兌便利化、人民幣跨境使用、利率市場化、外匯管理改革等金融制度創新,有利于航運企業進行全球資金結算,降低商務成本。這些利好促進了企業、船舶、國際航運功能以及航運人才等要素向自貿區集聚。
(2)洋山港吞吐能力不斷增強,國際樞紐地位進一步凸顯
洋山深水港自開港以來,港口貿易蓬勃發展,驅動港口運作規模日益擴大,進出船只不斷增加,吞吐能力不斷增強(見表4)。具體來說,集裝箱吞吐量(以下簡稱“箱量”)從2006年的345萬標準箱增長到了2014年的1520萬標準箱,占上海市的比重從13.2%上升到了43.1%。其中,水水中轉箱量從2006年的172萬標準箱增長到了756萬標準箱,占比保持在49.8%左右;國際中轉箱量從2006年的26萬標準箱增長到了167萬標準箱,國際中轉比例從7.6%上升到了11.0%。貨物吞吐量(以下簡稱“貨量”)從2006年的0.29億噸增加到了2014年的1.42億噸。與中國香港、新加坡、釜山港相比,洋山港的箱量、國際中轉比例以及貨量增速非常快,特別是在箱量上已經逐步接近世界第三大國際中轉港釜山港的運作規模,凸顯出其國際航運樞紐港的地位。
(3)洋山港擁有一流的硬件基礎設施,能夠與世界大港相媲美
作為天然深水良港,洋山港硬件設施一流,港口海岸線及航線資源豐富。洋山港及我國香港、新加坡、釜山港硬件設施相關數據如表5所示。當前,洋山港已經建成碼頭3個,形成深水泊位16個,設計年通過能力1500萬標準箱,航道水深16米,靠泊能力為7萬到10萬噸級船舶。正在建設的第四期自動化碼頭,擬建設7個5萬到7萬噸級集裝箱泊位,擁有岸線2800米,設計年吞吐量400萬標準箱,規劃將于2015年底基本完成并投產。港口海岸線資源豐裕,深水岸線長5600米,已經開通歐洲、地中海、中南美、北美、非洲、黑海等遠洋航線10余條,每月集裝箱班輪超過400班。與東亞國際航運中心相比,洋山港在航道水深、深水岸線資源等條件上可與之媲美。從這個層面看,洋山港已經具備了與世界大港抗衡的硬件實力。
1.航運企業分布情況
截至2015年1月,洋山保稅港區航運企業累計595家,占各類型企業總量1731家的1/3以上。從行業分布看,涉及航運產業鏈的港口運輸業、航運服務業、航運基礎產業三大類。其中,港口運輸企業347家,占58.3%;航運服務企業246家,占41.3%;航運基礎產業企業兩家,占0.4%,具體參見表6。從注冊類型看,內資企業567家,占95.3%;外資企業28家,占4.7%,具體參見表7。從高端國際航運產業分布看,航運經紀企業109家,占18.3%;融資租賃企業46家,占7.7%;國際船舶運輸企業11家,占1.8%;國際船舶管理企業10家,占1.7%,具體參見表8。其重量級骨干航運企業包括中海集運、中遠集運、神華中海、泛亞航運、海華輪船、中遠航運、浦遠船舶等七家國際船舶運輸企業,中海國際船舶管理一家國際船舶管理企業。其中,中海集運注資116.83億元,2014年完成營業收入155億元,稅收7638萬元;中遠集運注資110.89億元,總運力78.6萬標準箱,2014年完成營業收入351億元,稅收9499萬元;神華中海注資41億元,2014年實現營業收入34億元,稅收9269萬元;中海國際船舶管理注冊資本2億元,資產總額9.68億元,2013年完成營業收入7.93億元,2014年稅收達6745萬元。[4]

表5 洋山港與中國香港、新加坡、釜山港硬件設施

表6 洋山航運企業行業分布狀況

表7 洋山航運企業注冊類型分布

表8 洋山高端國際航運企業分布狀況
從運行效益看,2014年洋山港累計新增航運企業150家,實現航運物流收入950億元,同比增長16.8%,占洋山港經營收入的48.4%。港口運輸業收入完成大戶,如從事遠洋運輸的中遠集運351.4億元(2013年為321.1億元),中海集運155.5億元(2013年為157.7億元),上海泛亞航運72.5億元(2013年為73.0億元),上港集團61.7億元(2013年為72.3億元),神華中海33.6億元(2013年為50.9億元),以及從事港口內陸運輸的安吉汽車物流35.9億元(2013年為53.5億元)。航運服務產業貢獻較大的企業,如盛東、冠東、明東、滬東、浦東集裝箱、海通等港務集團系統所屬碼頭公司完成收入102.3億元(2013年為161.05億元),浦海航運、海通物流、外輪理貨、長江港口物流、達飛物流收入均超過5億元。
2.國際航運創新功能
(1)集聚國際船舶管理功能落地
2014年2月,交通運輸部出臺《關于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試行擴大國際船舶運輸和國際船舶管理業務外商投資比例實施辦法的公告》。2014年4月,上海市交通委員會發布《外商獨資國際船舶管理經營資格登記辦事指南》,明確了注冊流程。2014年,洋山港新引進海工船舶管理有限公司、中海液化氣船舶管理(上海)有限公司、馬士基船舶管理咨詢(上海)有限公司等10家國際船舶管理企業,累計引進19家。
(2)推進融資租賃業規模化發展
國內首個標準化、面向境內外的融資租賃產權交易專業平臺——自貿試驗區融資租賃產權交易平臺在洋山保稅港區啟動,推出首批掛牌轉讓資產約50億元。目前,洋山保稅港區已經累計引進100家融資租賃母公司和SPV項目子公司,租賃產品類型主要為船舶和設備。
(3)開展中資外輪捎帶前期準備
2013年9月,交通運輸部出臺《關于在上海試行中資非五星旗國際航行船舶沿海捎帶的公告》。2014年6月,海關總署出臺《關于調整內外貿集裝箱同船運輸以及中國籍國際航行船舶承運轉關運輸貨物試點工作的公告》,明確目前我國可以開展內外貿集裝箱同船運輸、國輪捎帶、中資外輪捎帶等三種沿海捎帶業務類型。中遠集裝箱運輸有限公司的“中遠泗水輪”“中遠威尼斯輪”“中遠惠靈頓輪”三艘船舶成為首批獲得中資非五星旗船沿海捎帶業務試點資質的船舶。2014年12月29日,中遠集裝箱運輸有限公司的“中遠泗水輪”從上海港捎帶著895標準箱貨物駛往天津、青島兩個港口,標志著中資非五星旗船沿海捎帶業務試點正式起航。
(4)啟動國際中轉集拼創新業務
海關制定了在自貿區推進開展國際中轉集拼業務的監管方案,簡化了國際中轉集拼貨物的進出境備案申報項目,實施賬冊管理并設置特殊標識,分類申報。國際中轉集拼貨物可直接進入自貿試驗區內的保稅集拼監管倉庫,存放于相對獨立的區域,該貨物可與其他進入區內轉為保稅倉儲貨物的本地貨源拼箱后裝運離境。洋山保稅港區已將上海同景國際物流發展有限公司確定為試點企業,截至2014年底已開展業務兩單。
3.存在問題
(1)存量航運服務能級不高,不足以支撐國際航運綜合試驗區地位
當前,上海自貿區存量航運服務國際化與高端化能級不高。與亞洲大港相比,洋山保稅港區集裝箱國際中轉比例、貨量及掛靠航線數量相差懸殊。企業大部分集中于附加值較低的道路運輸、物流倉儲及貨代等傳統領域,提供國際船舶管理、海事法律、船舶制造等高附加值的企業數量較少。此外,洋山港國際航運人才缺乏,國際航運產業相互配套程度低,缺乏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頂尖級國際航運組織和機構,相對于黃浦、虹口、陸家嘴等中心區域,引進國際著名航運公司及其總部、分支機構的吸引力不大,競爭力不強,產業龍頭帶動效應有待開發,比如在世界前20位的船公司中,有13家落戶上海黃浦外灘地區,兩家落戶浦東地區,僅中遠集運一家落戶洋山保稅港區,而且是國務院免稅政策出臺之后才遷移至此。
(2)形式上開放而業務未激活,國際航運創新突破帶動效應有限
上海自貿區國際航運擴大開放在注冊形式上放松了管制,但所涉及業務尚未激活,導致試點業務實質上沒有展開,突破帶動效應非常有限。一是外資股比放寬后,沒有出現新設國際船舶運輸企業。2014年1月,交通運輸部頒布公告,明確試驗區中外合資、合作國際船舶運輸企業外商投資比例可超過49%。由于國際船舶運輸業務仍然被限制于進出中國港口的范疇,尚未出現新設企業。二是國際船舶登記制度尚未實施。試點方案2013年底已經獲批,海事部門正在起草登記規則和登記工作規程,上海市交通委員會正在起草洋山船籍港船舶經營人從事國際運輸經營資質認定實施細則,但還需要爭取國家部委的支持。三是中資外輪捎帶試點尚未啟動。目前,上海海關尚未出臺配套操作細則,業務流程有待進一步明確。同時,海關擬按內支線船舶轉關運輸的監管模式不具有便利性,無法實現在啟運地退稅,不足以吸引貨主和船公司到上海港開展國際中轉業務,而且要求船公司在啟運地辦理海關手續時報備中轉離境船名,但該船后續隨時都有可能更換。
(3)營商環境有待進一步優化,現行航運稅制和政策不適合離岸性業務
洋山港現行航運稅制復雜,對航運企業與航運從業人員而言,不僅稅負高且無法準確衡量,難以適應國際航運業務的開展。而新加坡實行簡單稅制,“寬稅基、低稅率”,還采取了一系列減免和優惠激勵政策來發展國際航運。從企業承擔的稅種和稅率看,新加坡航運企業僅僅繳納企業所得稅,綜合稅率為16.5%,而洋山航運企業除繳納企業所得稅外,還要繳納營業稅、關稅及進口增值稅、城市維護建設稅及教育費附加,稅率較高。從航運金融稅收優惠看,新加坡對船舶租賃公司、船務基金或船務信托在10年優惠期內購買船舶所賺取的租賃收入,只要符合條件就永久豁免繳稅,而洋山港無此優惠政策。從個人所得稅看,為穩定本國船員隊伍,免征船員個人所得稅已經逐漸成為國際慣例,而在我國僅遠洋運輸船員可享受4800元/月的所得稅減除費用標準,遠洋運輸船員以外的船員沒有享受任何稅收優惠。上述國際航運政策的缺失導致洋山航運企業將資金結算、工資發放等功能轉移到了境外。
(4)綜合配套服務仍然偏弱,吸引國際航運業態和功能落地的亮點不足
洋山保稅港區與上海中心城區距離相對較遠,尚未承載居住、工作、文娛、購物、休閑等復合功能,無論是商務辦公,還是公交、商業以及餐飲配套服務等都有待完善。因而,與繁華的城區相比,洋山港在吸引船舶融資、航運保險、海事法律、航運交易、航運咨詢、航運科研等高端國際航運業態方面存在一定困難。在投資環境上,其運作成本、信息化水平、金融配套比不上中國香港、新加坡、釜山港等亞洲大港,企業投資“一條龍”服務與虹口北外灘存在差距。此外,一些創新功能的辦事流程不夠標準化,航運融資辦理流程不透明,影響創新功能做大做強。在推進國際中轉集拼功能時,洋山港近乎僅有遠洋航線的配置無法滿足功能發展的需求,迫切需要根據階段發展特點調整為近遠洋航線結合配置的格局。具體參見表9。
1.總體目標和功能定位
(1)形勢預判
受2008年金融危機影響,2008年末開始的航運低谷結束了全球航運市場上一輪的繁榮與增長。自2008年以來,代表國際干散貨海運運費水平的波羅的海干散貨指數不斷下行,2013年才有所回升。2014年以來,全球經濟逐步復蘇與人民幣貶值的利好,并未帶來國際航運市場的明顯復蘇。可見,金融危機對全球航運貿易需求與結構的沖擊至今尚未完全消除,企業運用超常規手段突圍經營仍然嚴重受困。但當前自貿區國際航運創新試驗、海上絲綢之路戰略的適時提出,無疑將為航運業發展注入新的動力。預計未來幾年,在后金融危機時代,全球航運業將步入一個較長的結構調整期,全面復蘇或將推遲到2017年以后,洋山港國際航運服務功能建設機遇與挑戰并存。

表9 洋山港與中國香港、新加坡、釜山港投資服務差距
(2)總體目標
“十三五”時期,上海自貿區洋山保稅港區圍繞“高端化、國際化、開放化”的三化目標,以國際航運中心建設“人、船、貨”中的“船”為核心元素,抓住自貿區航運創新試驗的契機,著力發展高端航運服務業,開拓國際航運產業功能,挖掘新一輪國際航運開放領域。從拓展資源運作空間、強化樞紐中心地位、提高跨境資源配置能力等方面入手,建設成為要素集聚、服務全國、面向全球的亞太樞紐港和國際航運服務創新開放區域。
(3)功能定位
上海自貿區洋山保稅港區要與陸家嘴航運金融服務集聚區、虹口北外灘航運服務總部集聚區實現錯位發展。陸家嘴的定位為航運金融核心區和高端航運服務集聚區,著力發展船舶融資、海上保險、海運資金結算、海運價格衍生品等業務,重點吸引國內外大型航運公司總部、著名航運保險和金融機構、大型融資租賃機構、相關國際海運海事組織、航運科研及教育培訓機構、航運信息和咨詢公司以及航運法律服務、會計等專業服務機構;虹口北外灘的定位為航運服務總部基地、船員人才服務高地、郵輪旅游發展試驗區,著力發展船舶運輸、航運金融、交易經紀、海事仲裁、信息咨詢、教育培訓、船代、貨代等產業,重點引進國內外船公司總部、航運經紀、貨代、信息咨詢等企業類型;上海自貿區洋山保稅港區航運發展的定位為上海國際航運中心推進的核心載體、國際航運制度和服務開放創新示范區、國際航運發展綜合試驗區、跨境航運資源配置核心區,其功能建設的重點在于增強國際航運制度與服務開放創新示范能力,重點發展國際船舶管理、國際船員管理、航運金融、國際航運經紀、離岸航運等國際航運產業,做強國際中轉集拼、期貨保稅交割等國際航運創新功能。
2.工作計劃
下一階段,上海自貿區航運發展將根據“三化目標、四個定位、三項計劃”的發展思路,切實形成亮點和示范效應,著力推進以下三項計劃:
(1)高端產業基地計劃
為加速高端國際航運產業在洋山保稅港區集聚發展,發揮高端要素資源對洋山港航運經濟的引領作用,擬集中優勢力量建設三大項目:一是國際船舶管理產業基地,吸引威仕船舶管理集團(V. Ships)、哥倫比亞船舶管理公司、巴伯船舶管理公司、英國東方集團、Executive船舶管理公司等世界排名前50位的國際船舶管理公司集中辦公,引進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激發國內船舶管理企業活力;鼓勵自貿聯發等開發公司新建或改造航運商務樓宇,打造規模化的國際船舶管理產業基地。二是國際船舶運輸產業基地,克服現有創新瓶頸,學習我國香港經驗,主動對接世界船東落戶需求,吸引馬士基航運、地中海航運、長榮海運、美國總統輪船、陽明海運、韓國現代商船、阿拉伯聯合國家輪船、萬海航運、達飛輪船、赫伯羅特船務、韓進海運、商船三井、東方海外、日本郵船、漢堡南美、川崎汽船等全球前100強國際船舶運輸企業在洋山設立總部和分公司,打造洋山國際船舶運輸產業承載地。三是船舶融資租賃產業基地,設立多元化的船舶融資租賃企業類型,引導除銀行系統融資租賃公司之外的其他社會資本介入融資租賃產業,向擁有充足貨源的中小船東拓展融資渠道,創新能夠滿足客戶需求的靈活的租賃形式,建立健全融資租賃登記制度,探索海關監管新模式,實現船舶融資租賃產業在洋山的集聚化專業化發展,提高船舶融資租賃企業競爭力。
(2)創新航運功能計劃
為創新航運功能,增強洋山保稅港區航運創新示范帶動作用,擬重點推進四大創新功能:一是國際中轉集拼功能,在海關國際中轉集拼業務操作方案基礎上,深入研討第三方物流運作企業(同景物流)操作業務,結合貨代企業實際需求,推動洋山國際中轉集拼試點企業先行在陸域運作,之后再推動試點企業與島嶼港口公司到島域倉庫內運作;二是國際船舶維修功能,在曼恩公司船用發動機項目現行以區外維修業務延伸監管模式試點運作基礎上,理順國際檢測維修業務運作流程和監管機制,加快洋山保稅港區加工維修業務用房等設施建設,推動國際檢測維修業務在洋山的運作;三是中資外輪捎帶功能,即促使中資航運公司全資或控股擁有的非中國籍國際航行船舶承運海關轉關運輸,爭取國家財政部等部委支持實施國際中轉的啟運港退稅,提高企業開展業務的積極性,協調上海海關出臺監管流程優化方案,并爭取海關總署的支持,提升中資外輪捎帶業務開展的便利性,促使業務規模逐步擴大;四是集裝箱遠期訂艙平臺功能,依托上海運力集裝箱服務有限公司,建設為國際貿易商與國際航運承運人提供集裝箱遠期艙位交易的電商平臺,引導建立守信用的訂艙習慣,通過壯大交易規模產生遠期集裝箱運價指數,進而推動上海建成國際集裝箱運輸定價中心。
(3)航運協調儲備計劃
為提升洋山保稅港區國際航運服務的國際競爭力,優化航運服務體系,擬著力推進三大協調儲備項目:一是國際船舶登記服務,實時掌握上海自貿區管理委員會與上海市交通委員會、上海市口岸服務辦公室等部門所開展課題的研究進展,協助完善相關配套支持政策,排摸天津項目情況、業務運作流程及有關政策,加強與有關企業的對接,做好項目儲備工作,一旦得到財政部等部委支持,立即著手國際船舶登記試點工作。二是船用保稅油供應服務,為進一步放開我國船用保稅油供應服務市場,繼續爭取商務部等部委支持,完善海關監管模式,幫助上海和洋山保稅港區符合條件的供應企業申報取得供應資質,盡快在洋山啟動船用保稅油供應服務試點。三是全球船員管理服務,為持續供應國際航運業對高級船員和普通船員的需求缺口,鼓勵航運企業和國際船舶管理企業到洋山新設擁有船員服務機構資質和海員外派機構資質的國際船員管理企業,鼓勵現有船員服務機構和海員外派中介機構升級為專業國際船員管理企業,依托船員管理信息系統實現船員注冊、培訓、跟蹤、薪酬等方面的精細化管理,逐漸在洋山發展壯大我國全球船員管理服務業,向國內外船東輸送優秀的中國人才。
未來,建議從深化市場開放、優化服務環境、推動稅制改革、探索體制創新、建立聯動機制等方面著手,促進上海自貿區洋山保稅港區國際航運服務的進一步發展。
1.探索航運開放全新領域,不斷豐富試驗區內涵
上海自貿區新一輪的航運服務開放領域可嘗試在四個方面進行突破:一是在港口服務市場開放方面,盡快向國內企業開放保稅油經營市場準入,協調商務部等部委盡快出臺經營管理辦法,明確準入申報路徑,盡早在洋山擴大市場開放,嘗試逐步向外資、中外合資企業開放船舶供應業務,研究推進外資理貨公司進入我國市場,提升港口理貨服務國際化水平和理貨服務質量;二是在國際海上運輸市場逐步開放方面,梳理國際船舶運輸外資股比放寬存在問題與企業需求,吸引全球前100位外國船公司到洋山發展,擴大外國輪船公司在華結算運輸費規模,助推航運與金融中心融合發展;三是在船舶檢驗市場開放方面,研究放寬外商船舶檢驗機構業務范圍限制的可行性,探索在注冊資本要求、業務范圍限制等方面適當降低外商船舶檢驗機構準入門檻;四是在船員外派資質開放方面,研究向外資船東或外資中介機構逐步開放船員外派與培訓業務。鑒于外資船東對此呼聲較高,建議爭取交通運輸部支持,允許外資享有與內資同等的國民待遇,可在境內設立船員管理企業、中介或代理機構招募中國船員,但我國有關部門必須加大對船員勞動力市場的監管力度;允許境外注冊的航運企業或船員管理企業直接與中國籍船員簽訂勞動合同,不必通過境內企業就能在我國招募船員,但為保障我國船員利益,要求境外企業必須向主管部門繳納合同履行保證金。
2.優化航運軟硬件服務環境,提升國際業界吸引力
為適應洋山保稅港區航運產業高端化、國際化拓展需要,加快優化洋山保稅港區綜合服務環境,提升洋山國際航運產業發展綜合競爭力,要在硬件配套、軟環境服務上下大力氣。一要完善硬件配套服務環境。在產業功能硬件配套上,迫切需要協調上港集團,研究調整航線配置的可行性,逐步配置近洋航線,解決國際中轉集拼功能開展客觀條件的限制瓶頸。在辦公與生活硬件配套上,依托同盛集團、自貿聯發兩家開發主體,根據區內發展需要,加大商務樓宇與商業配套設施開發力度,提升商務辦公環境舒適度和美觀度;加強產業招商與配套業態招商,吸引高端航運業態與國際航運功能入駐商務樓宇,同時吸引餐飲、文娛、購物、休閑等多種商業企業進駐,滿足區內人員基本生活需求;加強與南匯新城鎮的合作,不斷完善公共交通及其他市政配套,滿足當地居民及來往人員出行與公共市政需求。二要完善軟性服務環境。優化通關運作效率,提升口岸信息化服務水平,為區內企業提供金融基本服務與創新服務,降低港口運作成本與物流運輸成本;優化投資服務環境,加強航運注冊準入人員培訓,提升工作技能和素質,梳理國際航運企業注冊登記流程,實現辦事流程透明化和標準化,提高企業辦事效率;加強信息公開、咨詢與交流,對外宣傳自貿區航運制度創新與利好政策,優化洋山信息服務環境。
3.推動航運稅收制度改革,與國際慣例接軌
參照新加坡、我國香港航運所得稅制度,建議由國家稅務總局和財政部進行頂層設計,以簡政放權、造福企業為改革目標,主要推行簡單稅制與低稅率改革,探索在洋山進行漸進式稅收制度改革。首先,爭取國家稅務總局和財政部支持,建議繼續沿用《國務院關于推進上海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和先進制造業建設國際金融中心和國際航運中心的意見》(國發〔2009〕19號)政策,因為根據該政策,洋山保稅港區企業享受營業稅免征政策,企業對此反響良好。其次,實行稅收減免或使用優惠稅率,降低企業運營成本。除營業稅、增值稅減免外,對洋山保稅港注冊的從事國際航運以及倉儲、物流、船舶制造、船舶修理、船舶經紀、船舶租賃、船務基金、船務商業信托等航運服務的企業免除其企業所得稅或適用優惠稅率。然后,爭取國家稅務總局和財政部支持,在洋山試點逐步降低船員個人所得稅稅負。為加強船員隊伍建設,建議近期先提高船員個人所得稅減除費用標準,再逐步過渡到遠期參照國際航運慣例進行減免。此外,建議對洋山注冊的航運企業所屬船員的培訓費實行稅前扣除政策。船員培訓費稅前扣除可分為兩個方面:一是航運企業對船員的培養費、船員的繼續教育費等培訓費用,可作為航運企業運輸成本在企業所得稅稅前扣除;二是船員自己繳納的培訓費用,可在船員繳納個人所得稅稅前扣除。
4.持續加強體制機制創新,適應國際航運新形勢
國際航運業發展的低迷加速了其全球戰略的東移,洋山保稅港區拓展國際航運服務在迎來發展機遇的同時,也面臨亞洲國際航運中心建設競爭日益加劇的挑戰。為適應國際航運發展新形勢,將洋山建設成為國際航運創新制度與服務開放創新示范區,應適時調整自身,著力持續加強四個方面的體制機制創新。一是創新國際航運法律機制,通過洋山航運企業法律糾紛、仲裁和調解實際案例,引導我國海商法與國際接軌,引進國外航運仲裁制度和方法,縮小與英國海事法律和標準的差距,逐步提高在制定和出臺國際航運規則、法律體系、仲裁制度、行業標準等方面的話語權。二是創新投資促進服務機制,實施“走出去”戰略,開展海外招商,提供戰略招商貼身服務;組織人員赴倫敦、新加坡等地學習招商經驗,并依靠實踐積累國際招商技能;對重點企業或機構(如外資海事律所注冊、年檢)提供稅務專管貼身服務,將之成功“攬入”洋山懷抱。三是創新企業服務監管機制。專門成立企業服務小組,實施專業化服務,配備具有海外經歷、懂專業、通實務的復合型人才,專人專管船廠、金融、經紀、律所、保賠保險等業務中的某一部分,實施“一對一”專業化服務,同時解決企業高級人才簽證、子女就學等問題,關注部分需要重點監控的企業,加強后續監管。四是建立工作方法創新機制,探索洋山港與我國香港、新加坡合作發展的路徑,優勢互補,互促發展,借鑒我國香港制度創新經驗以及新加坡政府國際航運政策和運作模式,消化吸收后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工作方法。
5.建立立體聯動工作機制,攜手共抓國際航運建設
為有效整合各方資源,共同推進洋山國際航運產業功能建設,應著力構建三個層次的聯動工作機制:一是在洋山內部層面,成立洋山保稅港區航運工作推進小組,逐步形成以工作小組為核心,以上海自貿區管理委員會洋山辦事處為統籌協調機構,由駐區職能部門、開發公司、上港集團和南匯新城鎮共同推進的洋山塊上的內部工作機制,致力于掌握區內重點企業、功能及項目進展情況、存在問題和企業需求,共同解決企業面臨的具體問題和制約瓶頸;二是在上下聯動層面,積極加強與交通運輸部等國家部委、上海市交通委員會等市級部門以及口岸管理部門、浦東航運服務辦公室等新區部門的對接,建立穩定、高效的條線工作機制,致力于向航運條線部門反映洋山航運發展情況,爭取它們對洋山開展國際航運制度創新與服務開放突破的支持;三是在區域聯動層面,建立與陸家嘴高端航運服務集聚區、虹口北外灘航運服務總部集聚區合作聯動的工作機制,發揮彼此優勢,開展高端航運產業招商、功能性平臺開發、創新政策落實等方面合作,實現彼此間利益共享。發揮陸家嘴辦公區位與金融優勢,重點開展國際航運組織、航運金融、航運保險、航運經紀、航運科研教育培訓等高端業態聯合招商;利用虹口區航運歷史底蘊與資源,重點開展國際航運總部經濟平臺、產業基金平臺等功能性平臺的合作,帶動洋山高端航運產業基地建設發展。
*本文系上海財經大學2014年研究生創新基金項目“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的制度創新與經濟改革實效研究”(項目編號:CXJJ-2014-362)的部分研究成果。
[1]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法律法規匯編[C].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管理委員會,2013:2-10.
[2]鮑曉華,陳偉智,高磊.服務貿易發展的國際比較及其對我國的啟示[J].外國經濟與管理,2013(12):72.
[3]張穎杰.自貿區對上海航運中心建設的影響研究[J].新金融,2014(2):33.
[4]2013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經濟發展統計公報[R].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管理委員會,2014:120.
責任編輯:陳詩靜
The Development,Plan and Suggestion of Service Innovation in International Shipping in China(Shanghai)Pilot Free Trade Zone
LI Qiang
(Shanghai University of Finance&Economics,Shanghai200433,China)
Developing international shipping service in China(Shanghai)Pilot Free Trade Zone is conducive to break down rigid system,upgrade service trade competitive power,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Shanghai international shipping center and make China to be powerful with the help of shipping industry.Since the establishment of China(Shanghai)Pilot Free Trade Zone,Yangshan Bonded Port Area,with function of international shipping service and offshore service and the core carrier of comprehensive pilot zone of international shipping,has gained such advantages of the first class infrastructure,increased capacity,and the increased position as the internationalhub.But the developmentof this area is facingmore bottlenecks.During“the 13th Five-year Plan”period,to further improve the capacity for being the pilot in terms of institutional innovation and opening up,this area should followthe development thought of“three goals,four orientations and three plans”,continue to explore newfield of shipping opening,optimize service environment,deepen tax system reform,strengthen system innovation,establish the linkagemechanism,and eventually drive Shanghaiand Chinese internationalshipping service level to a newstep.
China(Shanghai)Pilot Free Trade Zone;Yangshan Bonded Port Area;international shipping service;the 13th Five-year Plan;service trade
F562
A
1007-8266(2015)08-0016-10
李強(1980—),男,重慶市人,上海財經大學經濟學院博士研究生,供職于上海市審計局計算機審計與信息技術處,主要研究方向為政治經濟學、制度經濟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