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首都經濟轉型特征、動力機制及對策

2015-01-06 02:31:18李國平張杰斐
中國流通經濟 2015年8期
關鍵詞:經濟發展

李國平,張杰斐

(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北京市100871)

首都經濟轉型特征、動力機制及對策

李國平,張杰斐

(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北京市100871)

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北京市歷經了從服務經濟到工業經濟再到服務經濟的結構轉變,經濟實力大大提升,現已進入以服務經濟為主的后工業化發達經濟階段,經濟發展從數量轉向質量,發展速度從高速轉向適度;經濟結構升級從第三產業結構調整轉向服務業內部結構優化;以創新為驅動,經濟高端化趨勢日漸明晰;城鄉差距縮小,但社會需求不斷增加,社會矛盾進一步加劇;空間關系逐步從向心集聚轉向向外擴散,但中心區過度集聚的壓力在短期內仍然較大。新時期、新常態下,必須結合北京的經濟發展特點和轉型動力所在,重點實現北京創造,著力打造北京服務品牌,全面發展總部經濟,加快建設高端人才集聚特區,優化區域功能布局,積極加強區域合作,推進北京經濟轉型。

新常態;經濟轉型;首都經濟;動力機制

十八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國逐漸進入全面深化改革時期,經濟、社會、生態文明等各個領域的改革力度繼續加大,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必然從高速增長轉向中高速增長,從結構不合理轉向結構優化,從要素投入驅動轉向創新驅動,對各區域繼續推進轉型發展的要求日益迫切。同時,在京津冀協同發展、北京“四個中心”功能定位強化的新形勢下,北京經濟社會轉型發展迎來了新的機遇。在人口與資源環境的壓力下,為穩定經濟增長,提升科技創新能力,增強國際競爭力,優化城市產業和功能布局,應制定符合北京發展階段和未來需求的應對策略,努力將北京建設成為國際一流的和諧宜居之都。

一、首都經濟轉型歷程

新中國成立以來,北京市經濟發展歷經了從服務經濟到工業經濟再到服務經濟的結構轉變,總體上可以分為四個階段。第一階段(1949—1978年):消費型城市向重化工業城市的轉型階段;第二階段(1978年至20世紀90年代初):“退二進三”的結構調整階段;第三階段(20世紀90年代中后期):服務業主導的經濟格局基本形成階段;第四階段(2000年以后):內部結構優化與總體經濟的高端化階段。具體如圖1所示。

進入21世紀以來,北京城市建設進入高速發展階段,城市面貌日新月異。通過對歷史的反思,以及吸取國際大都市發展的經驗、教訓,北京進一步明確了城市性質,城市經濟結構和布局不斷優化。截至2013年,北京地區生產總值(GDP)已達到19500.6億元,同比增長7.7%,服務業占GDP的比重已超過76%,人均GDP達到9.22萬元;已形成三個規模較大并具有區域專業化優勢的現代制造業集群,即電子及通信設備制造、汽車及裝備制造和電子元器件制造業集群;[1]現代服務業已經逐步取代了傳統服務業的主導地位,服務業結構高級化水平不斷提高。

圖1 1949—2013年北京市經濟發展趨勢圖

伴隨著經濟轉型的過程,北京功能的定位也在發生著改變,2014年2月,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提出了首都全國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國際交往中心、科技創新中心等四個中心的戰略定位,堅持和強化首都核心功能,調整和疏解非首都核心功能,這為進一步推進首都功能調整及布局優化提出了新的要求。根據習近平總書記在2014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對于我國當前經濟社會發展呈現出新常態的基本論斷,國家經濟從高速增長轉為中高速增長,經濟結構不斷優化升級,同時從要素驅動、投資驅動轉向創新驅動。在此宏觀背景下,北京的轉型發展,面臨著經濟增速放緩和人口資源環境的雙重壓力,而破解制約首都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在于:如何通過北京城市功能布局的優化,挖掘遠郊區縣及周邊地區的發展潛力,促進在北京核心區域過度集聚的人口和產業功能向外擴散、疏解。

二、首都經濟轉型特征

1.經濟發展從數量轉向質量,發展速度從高速轉向適度

進入21世紀以來,北京經濟總量迅速增長,經濟總量規模已超過10000億元,人均GDP超過10000美元。自2008年以來,北京市GDP和人均GDP年均增速都開始明顯下降,2013年北京市GDP(可比價)增速與上年持平,維持在7.7%(參見圖2)。根據國際經驗,伴隨著北京由工業化發達期逐步進入后工業化發達經濟階段,總體經濟發展速度將逐步平緩下降,經濟發展品質將會持續提高。

2.經濟結構升級從三產結構調整轉向服務業內部結構優化

2013年第三產業占GDP比重達到76.85%,與2012年相比,第三產業比重增長速度明顯放緩,由10%降到9%,但內部結構優化的步伐逐步加快,生產性服務業在第三產業中的占比不斷提高,2013年達到65.23%,提取北京第三產業中具有明顯專業化優勢的行業(即區位商大于等于1.5),可以看到具有專業化優勢的行業共有6個,其占第三產業比重達到69.19%,以生產性服務業為主的優勢行業正逐步發展成為第三產業的主導行業,體現出第三產業內部結構優化調整的發展趨勢(參見表1)。

總體來看,伴隨著第三產業比重的進一步提升,以及第三產業帶動作用的持續加強,第三產業內部結構升級將成為未來發展中北京經濟結構調整的主要內容,第三產業對北京經濟的推動作用還會進一步加大。

3.以創新為驅動,經濟高端化趨勢日漸明晰

2013年北京市研發(R&D)經費支出達到1185億元,占同年GDP的比重已超過6%,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已超過50%,[2]標志著創新驅動已經成為北京市經濟發展的主要動力,經濟增長的整體品質將持續優化。從北京市研發經費的結構來看,政府資金和企業資金是主要來源,且2013年兩項資金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長;研發經費超過50%的支出都集中在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領域,其次依次是制造業,教育,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同時,不同資金的支出領域也是存在差異的,其中,政府資金的支出領域主要是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及教育業;企業資金支出則仍然以制造業,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為主;國外資金主要支出在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兩個領域;其他資金則主要集中投入在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總體來看,企業的研發資金大多與產品直接相關,而政府資金和其他資金則主要投入在科技研究的基礎領域,在這一趨勢下,必然對北京經濟向高端化發展起到重要的推動作用。

圖2 2000—2013年北京市GDP和人均GDP發展趨勢

表1 2008—2013年北京市優勢行業占第三產業比重 單位:%

4.城鄉差距趨向縮小,但由于社會需求不斷加大,社會矛盾可能進一步加劇

在北京市經濟發展增速逐步放緩的同時,人均收入的增速也隨之下降,但下降的幅度要低于GDP增速的下降幅度。2010—2013年人均收入的增速仍然保持在7%~8%之間。以2008年為轉折點,北京市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年均增速已低于農民純收入的年均增速,伴隨著這一趨勢,城鎮居民和農村居民收入差距將逐步縮小。

然而,隨著城鄉居民總體收入水平的提升,社會需求的品質和多元化程度都會進一步提高,長期以來,在傳統的二元經濟體制及管理模式的發展環境下,社會事業發展水平存在顯著的城鄉差異和地區差異。其中,優質社會資源主要集中在中心城區,郊區在義務教育、醫療衛生、文化藝術事業等方面與城區之間差距明顯,中心城區和郊區的差異是社會事業未來需要解決的重點問題之一。此外,隨著北京人口的持續增長,尤其是外來人口的不斷增加,對北京基礎教育和醫療設施等公共服務設施的需求也將不斷增加,如何在統籌安排下解決外來人口的教育、醫療衛生、社會保障等關乎切身利益的問題,是北京未來社會工作的難點之一。

5.空間關系逐步從向心集聚轉向向外擴散,但中心區過度集聚的壓力在短期內仍然較大

北京市經濟布局開始呈現多中心特點,但城市中心區集聚效應仍然很明顯。經濟空間布局已具有多中心空間結構的雛形,圍繞昌平、順義、通州、房山、懷柔、平谷等新城,形成了城市新的產業集聚空間,但城市就業中心集聚的趨勢仍未得到扭轉。盡管制造業呈現明顯的從城市中心區向郊區轉移的分散化特征,城市發展新區擁有最高比例的就業人口,達到53.47%,超過全市制造業就業人口的一半;但制造業遷出后,服務業仍呈現明顯的中心集聚特征,北京城六區服務業就業人口占全市的80%以上,城市發展新區與生態涵養發展區服務業就業人口較少。中心城區服務功能持續集中,加劇了城市中心區過度擁擠的單中心問題。[3]

三、首都經濟轉型動力機制

首都經濟社會發展已經進入后工業化發達經濟階段,國際化城市在后工業化發達經濟階段,其發展動力機制既有共性的規律,也有各個城市不同的個性特點,這與城市所處國家的外部政策環境、國家的發展階段以及城市自身的職能定位等都有密切關系。北京作為中國的首都,首都的職能定位和功能發揮是其城市發展動力的關鍵因素,此外,北京作為國際化大都市,城市發展到現階段面臨不少的壓力,緩解并消除這些壓力也正是下一步促進城市發展的動力所在(如圖3所示)。

1.外部政策環境變化

(1)北京的首都功能定位更加強化,城市發展要緊密圍繞功能定位。隨著首都功能在北京城市功能定位中地位的進一步提升,將會促使北京將城市中屬于非首都核心功能的高污染、高耗能、人口依賴性強的產業轉移出去,城市發展對于經濟目標的追求也會降低,而相應地低碳綠色的高端服務業、技術密集型產業、高新技術產業將更進一步成為城市發展的重點產業,同時,對于城市基礎設施水平、城市管理水平、城市人居環境、生態環境的要求將會更加提升,成為城市發展的新重點,同時也需要積極爭取中央對于首都財政的支持。

(2)國家全面深化改革,為北京經濟社會發展帶來新契機和新挑戰。讓市場起決定性作用是十八屆三中全會改革精神的核心,目前我國財政的財權、事權仍沒有完全匹配,以總部經濟為例,總部經濟為北京的財稅做出了重要貢獻,但是隨著財稅體制改革的深入,下一步總部結算制度必將發生改革,必將減弱總部經濟對于北京的財稅貢獻,隨著行政審批權的簡化與下放,北京這一優勢將會減弱,也將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總部聚集。

圖3 首都發展動力機制示意圖

(3)京津冀協同發展的加速,為北京提供更廣闊的發展空間。京津冀協同發展提升為國家戰略,對于北京而言,無論從城市功能優化,產業結構升級,生態環境改善,減輕人口劇增對于城市發展的壓力,提高城市總體生態承載能力等方面都將起到較大的推動作用。當然,北京作為我國科技創新中心,對于周邊地區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產業技術發展將起到支持作用,經濟文化的輻射作用也將逐步顯現。

2.發展不夠充分

(1)與國際發達國家和城市相比仍有較大差距。北京無論是經濟還是社會發展水平,都在全國處于領先地位,但是從經濟發展潛力和城鄉社會發展水平來看,北京發展仍不夠充分,仍存在很大的發展空間。盡管北京的經濟總量規模、人均GDP水平、產業結構、勞動生產率水平等在全國均處于較為領先的水平,但是與發達國家和城市相比仍有較大差距。北京的GDP總量僅為紐約的35%、東京的30%、倫敦的40%左右。2013年,北京的第三產業比重為76.9%,與紐約、倫敦占比超過85%而言,產業結構還有進一步優化的空間。就與發達國家和地區的勞動生產率比較而言,2012年北京的勞動生產率達到16.4萬元/人(而同期中國香港為42.3萬元/人,德國為50.8萬元/人,日本為57.5萬元/人,美國為64.5萬元/人),仍大幅落后于發達國家的平均水平,更遑論重要城市。未來北京通過產業結構的優化和產業的高端化發展,經濟發展仍具有很大的提升空間。

因此,未來北京通過城市功能定位,產業結構調整,產業結構優化,產業高端化發展,仍具有很大的發展空間,這將為城市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動力。

(2)區域不平衡問題十分突出。盡管近年來北京城鄉在居民收入、社會保障方面的差距有縮小的趨勢,但是總體而言,北京城鄉發展水平差距仍較大,區域發展不平衡的問題十分突出,人口和經濟分布的過密與過疏并存、居住-就業存在較明顯的空間錯位,空間關系逐步從向心集聚轉向向外擴散,中心區過度集聚的壓力在短期內仍然較大。

2013年,城市功能拓展區與城市發展新區的總常住人口超過全市常住人口的80.6%,且仍有擴大的趨勢。城六區的常住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里9160人,而城市發展新區和生態涵養區分別僅為每平方公里1067人和每平方公里217人。城六區的人均GDP為10.8萬元,而城市發展新區和生態涵養區分別僅為6.1萬元和4.1萬元。首都功能核心區仍過度集中了產業活動,而城市發展新區對產業的集聚能力則相對不足,這導致整體上人口居住-就業的不平衡。

所以,隨著城鎮化的發展,進一步縮小城鄉差距,城鄉一體化發展,仍應成為促進北京下一步發展的重點領域。

3.人口資源環境壓力增大

隨著北京城市經濟社會的發展,城市人口、資源、環境的壓力持續增大。首先,人口規模過大,人均土地面積不斷減少;其次,北京屬于重度缺水城市,而且是資源性缺水城市;第三,環境空氣質量較差,霧霾等惡劣天氣頻發。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對于高品質的生活消費需求增加,對于生態環境的要求也大幅提高,將釋放大量需求,推動城市發展方式轉變,促進產生新的增長點。

2013年,北京市人口總量突破2100萬,達到2114.8萬人,人口規模過大已嚴重影響北京市人口均衡發展,外來人口的涌入是當前北京市人口快速增長的主要原因。盡管北京采取了不少控制人口規模持續增加的措施,但是從北京城市的發展階段來看,未來一段時間人口還將持續增加。據預測,2015年北京人口規模將達到2200萬,2030年將達到2800萬,[4]巨大的人口規模所帶來的資源環境壓力已經凸顯,主要體現在水資源嚴重短缺、資源對外高度依存、生態環境惡化、霧霾等惡劣天氣頻發等方面。據預測,未來2030年北京水資源需求約在46億立方米左右,而可供新水約為34.7億立方米,大約有11億多立方米的水資源需要非常規水源來補充。[5]可見,北京水資源的需求與供給間有11億立方米以上的缺口,盡管再生水的利用可以解決部分問題,但是再生水本身能利用的范圍十分有限,對于新增水資源來說,南水北調的水源占到北京新水資源供給的40%以上,是最為重要的供水保障。北京本地水資源的供給能力十分有限,對外依存度過高,未來水資源的供需形勢仍十分嚴峻。近兩年北京的空氣質量急劇下降,在公布的2013年全國30個省市區空氣質量指數(AQI)排名中僅排在第26位,嚴重污染的空氣將對人們的身體健康產生嚴重威脅,空氣污染治理將成為北京城市治理的重中之重。

這一形勢在給北京城市發展帶來巨大壓力的同時,也為推動城市發展方式轉變提供了巨大的動力:巨大的人口壓力將促進城市產業向人口依賴度低、附加值高的高端產業調整;水資源短缺和資源外向依賴度高、城市生態環境惡化,將促進城市產業向低水耗、低能耗的綠色產業發展,同時將促進綠色環保的高科技產業發展,促進技術與管理創新;國家將投入1000億元治理重點區域的空氣污染,而北京市也將投入7600億元治理霧霾,主要圍繞清潔空氣行動計劃的實施進行,重點包括壓減燃煤、控車減油、治污減排、清潔降塵四個領域,國家以及北京市在大氣環境治理、環境保護方面的投入,將大大促進環境建設和環保等領域的投資與發展。同時,綠色低碳的消費需求將增加,環保、節約型器具等消費將成為熱點;人口資源環境的多重壓力,將對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尤其是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及城市管理水平提出更高的要求。目前北京中心城區已經面臨嚴重的交通擁堵、人口密度過大等問題,一方面要求北京疏散中心城區的人口,使城市空間布局向多中心發展,并積極融入津冀地區,進行適當的產業功能轉移,加強生態環境治理的協作等;另一方面也要求北京必須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建立安全、便捷、精細化的城市管理體系。

4.創新既是動力也是解決之策

自2010年我國超越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以來,國際政治經濟地位日益穩固,首都作為對外交流的重要窗口和承擔國際事務的重要載體,扮演著更為重要的角色,同時國家對于北京首都功能的發揮要求也越來越高。首都功能在北京城市功能定位中地位的進一步提升,將會促使北京將城市中的非首都核心功能包括高污染、高耗能、人口依賴性強的產業轉移出去,城市發展對于經濟目標的追求也會降低,而低碳、綠色的高端服務業、高新技術產業將成為重點發展的產業,同時,對于城市基礎設施水平、城市管理水平、城市人居環境、生態環境的要求將會更高,成為城市發展新的重點。

隨著首都功能強化,創新將更充分地發揮推動城市發展的核心驅動作用,只有保持城市持續的創新能力,才能使得城市保持良好的發展勢頭,更好地承擔強化首都功能的任務。創新不僅僅是北京城市發展的原動力,也是解決北京城市發展所面臨的各種壓力的根本之策。這里的創新不僅僅是科技創新,也包括服務創新、體制創新、管理創新等等方面。北京是我國中央大專院校、研究機構、央企的集中地,據統計,中央在京企業、高校和科研院所集中了北京70%以上的科技資源,北京研發經費內部支出來源于中央單位和北京市的比例為15:1,可見由首都功能定位為北京所帶來的先天創新優勢巨大,關鍵是北京如何利用好中央單位的創新資源,為北京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支持,這需要北京在做好“四個服務”①的同時,結合本市的創新需求,積極營造良好的創新環境,創新體制機制,促進中央單位的創新資源在京轉化,并帶動北京本身創新能力的提升。

任何創新都是為了促進城市更好地發展,北京應全面提升城市核心創新能力,積極保持國家科技創新中心的活力,尤其是以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為策源地,打造“北京創造”品牌,通過創新使高端產業成為城市的核心競爭力,成為經濟新的增長極,在新材料、新能源、節能環保、高端裝備制造、航空航天、生物醫藥、信息技術,尤其是移動互聯網技術等行業搶占鰲頭;強化“北京服務”的理念,創新服務業發展,將北京打造成為立足區域、服務全國、輻射世界的高端服務業中心,使高端服務業成為三次產業最核心的增長極;人才資源是創新的首要資源,北京在這方面具有巨大優勢,但是目前北京的人才作用并沒有得到很好的發揮,因此,下一步如何更加重視人才、為人才創新活動提供更好的環境與服務,是北京創新驅動發展的重點。此外,北京城市管理也面臨著巨大的創新需求,促進城市和諧宜居,做好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同樣需要體制機制和管理的創新。總之,北京進入創新驅動的發展階段,將是一個創新與發展共同促進、不斷升級的過程,必將為城市的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活力。

四、首都經濟轉型對策

在充分了解北京經濟發展階段性特征及轉型動力機制的基礎上,結合新時期、新常態下的首都發展重點及趨勢,應重點實現北京創造,著力打造北京服務品牌,全面發展總部經濟,加快建設高端人才集聚特區,優化區域功能布局,積極加強區域合作等。

1.重點實現北京創造

自主創新的核心就是要實現自主創造,北京作為國家科技創新中心,又擁有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已經形成了國內領先的創新高地,因此,首都經濟轉型需要全面提升創新能力,大力推進“科技創新中心”建設,由“北京制造”轉向“北京創造”,樹立“北京創造”的品牌。首先,要高度重視和充分利用各類科技資源,包括國際科技資源、匯集于北京的國家級科技資源、北京所在區域的科技資源,促進科技和經濟要素資源的有效整合。其次,實現制造業的高端化發展,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提升重點行業關鍵核心技術的自主研發能力。

2.著力打造北京服務品牌

首都經濟發展受到嚴重的資源環境制約,傳統工業和制造業已經不適合在北京繼續發展,而低消耗、高附加值的生產性服務業應成為北京產業發展的重中之重。因此,應當不斷強化“北京服務”的發展理念,打造立足區域、服務全國、輻射世界的高端服務中心。[6]首先,應進一步加快服務業發展速度,提升服務業在產業結構中的比重,優化產業發展環境,推動“北京服務”的品牌建設;其次,優化服務業內部結構,加快現代服務業、生產性服務業發展,從輻射全球的需求出發,以服務業的業態創新增強“北京服務”的國際影響力;再次,加快相關高端人才的儲備和培養,依托區域性的基礎設施和產業要素環境,激活產業發展潛力。

3.全面發展總部經濟

總部經濟有利于發揮區域優勢、提升區域在全球網絡中的控制能力,因此應增強北京對高端產業的吸引力,推動總部經濟發展。首先,應進一步完善政策環境,積極吸引跨國公司和國際組織在京設立總部及分支機構;其次,對現有的總部基地更加清晰地界定其發展定位,通過政策、機制創新,引導其形成區域范圍內的合理分工及布局,有效推動總部經濟發展;再次,充分發揮首都政策優勢,處理好政府在總部經濟發展中的作用,強化區域合作,使首都的總部經濟形成有效的區域性、全國性乃至全球性的輻射能力及控制能力。

4.加快建設高端人才集聚特區

人才資源是創新驅動發展的首要資源,因此,北京應進一步加快國家人才特區建設,聚集高端人才,為首都經濟社會發展服務。按照《首都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和《國家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的總體部署,加快高端人才培養和引進,爭取在未來10到20年內,將北京建成一個面向海內外高層次人才的高端人才集聚特區。首先,根據北京市的整體社會經濟發展階段及需求,確立人才引領經濟社會發展的新格局,以保障人才供給與培養的市場機制正常運行,并從基礎教育開始培養各類專業人才、科技人才;第二,加大力度吸引國際高端人才,利用國際資源培養人才,提升北京市的區域創新能力;第三,提升地區綜合品質,完善對高端人才的服務配套體系,營造能夠吸引高端人才工作、生活的良好環境;第四,根據各區縣的主體功能定位,確立向人才發展傾斜的資源配置格局,使得每個區縣能夠擁有屬于自己的特色人才群體,打造各區縣的特色人才集聚區,增強創新核心競爭力。

5.優化區域功能布局

為進一步加快首都經濟轉型,北京應從優化區域功能布局的角度,在強化首都核心功能的同時,有重點、有次序地推進和引導首都非核心功能的疏解,將中心城區過度集中的產業功能向郊區及周邊地區轉移,帶動區域功能格局的整體優化。首先,應加快疏散中心城區過密的非首都核心功能,從緩解人口和資源雙重壓力的角度對產業進行區分,制訂調整計劃,優先調整低能效、高污染的低端制造業企業,以及占據中心城區土地空間、經濟效率低下的區域性物流、批發產業企業。第二,加快城市副中心和新城建設,形成市域多中心網絡化空間結構,進一步完善“兩軸-兩帶-多中心”的城市空間結構。第三,在京津冀地區形成多中心、網絡化的區域功能格局,努力構筑“一主一副、三軸、四區、多中心、網絡化”的空間發展格局,促進區域經濟腹地的成長,引導產業功能轉移。

6.積極加強區域合作

北京還應進一步深化區域分工合作,加強與周邊地區在資源、能源、產業、科技等多領域的合作,從區域整體的角度,在發展首都經濟的同時,帶動周邊地區的經濟發展,形成區域發展的合力。首先,在京津冀協同發展規劃的基礎上,加快與周邊區域交通體系、資源開發的一體化發展進程。其次,推動建立合理的基于價值鏈的區域分工,依托首都強大的科技創新優勢、金融服務優勢、信息服務優勢和商務服務優勢,顯著增強對津冀地區以及國內外其他地區的輻射帶動和影響作用,引領京津冀地區協同發展,顯著提升京津冀地區的科學發展能力和區域整體實力,在區域競爭和國際競爭中贏得新優勢。

*本文系北京市社會科學基金項目“首都發展規律及趨勢分析研究”(項目編號:14ZHA023)、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青年基金“京津冀地區服務業空間分工效應及優化研究”(項目編號:14YJC790136)的部分成果。

注釋:

①“四個服務”的具體內容:為中央黨、政、軍領導機關的工作服務;為國家的國際交往服務;為科技和教育發展服務;為改善人民群眾生活服務。

[1]孫鐵山,盧明華,李國平.全國基準產業集群識別及在區域經濟分析中的應用——以北京市為例[J].地理研究,2008,27(4):873-884.

[2]汪先永,劉冬,胡雪峰.北京經濟發展階段與未來選擇[J].經濟理論與經濟管理,2006,(1):63-65.

[3]劉春成,白旭飛,侯漢坡.淺析北京工業空間布局演變路徑[J].北京社會科學,2008(4):25-29.

[4]李國平,等.面向世界城市的北京發展趨勢研究[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2:57.

[5]李國平,等.面向2030年的首都水戰略研究報告[R].北京大學首都發展研究院、北京市委研究室城市處,2013.

[6]李國平.北京經濟轉型的特點與對策[J].前線,2013(1):62-64.

責任編輯:林英澤

Research on the Transformation Characteristic and Driving Mechanism of Chinese Capital Economy and the Countermeasures on That

LI Guoping and ZHANG Jiefei
(Peking University,Beijing100871,China)

After thirty years of implementing reform and opening up policy,Beijing has experiences the restructuring of“service economy-industrial economy–service economy”;during this period of time,the econom ic strength of Beijing has been improved significantly.Beijing has nowentered the advanced economic stage of post industrialization taking service economy as themain player;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focus is transferred from the quantity of growth to the quality of growth,and development pace is slowed down.The econom ic restructure has been upgraded from the tertiary industry restructure to the internal structural optim ization of the service industry.The high-end economy driven by innovation is increasingly highlighted. The gap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is narrowed;social demand is increasing;and social conflict is becom ing seriously. Spatial relationship gradually shifts from the agglomeration to the outward diffusion;but the pressure brought by the excessive agglomeration of the central area is still significant in the short term.In the light of newera and newnormal,and with the consideration of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characteristic and the driving forcesof transformation of Beijing,we should paymore attention to the realization of Creation in Beijing and Service in Beijing,develop the headquarter economy in an all-round way,accelerate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special adm inistrative region of the talent agglomeration,optim ize the regional function distribution,and strengthen the regional cooperation to promote theeconomic transformation of Beijing.

newnormal;economic transformation;capitaleconomy;drivingmechanism

F292

A

1007-8266(2015)08-0040-07

李國平(1961—),男,黑龍江省拜泉縣人,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副院長、首都發展研究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向為經濟地理、區域經濟、城市與區域規劃;張杰斐(1983—),男,山西省忻州市人,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為區域經濟。

猜你喜歡
經濟發展
“林下經濟”助農增收
今日農業(2022年14期)2022-09-15 01:44:56
邁上十四五發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續發展的“未來牌”
中國核電(2021年3期)2021-08-13 08:56:36
增加就業, 這些“經濟”要關注
民生周刊(2020年13期)2020-07-04 02:49:22
從HDMI2.1與HDCP2.3出發,思考8K能否成為超高清發展的第二階段
民營經濟大有可為
華人時刊(2018年23期)2018-03-21 06:26:00
砥礪奮進 共享發展
華人時刊(2017年21期)2018-01-31 02:24:01
分享經濟是個啥
西部大開發(2017年7期)2017-06-26 03:14:00
改性瀝青的應用與發展
北方交通(2016年12期)2017-01-15 13:52:53
擁抱新經濟
大社會(2016年6期)2016-05-04 03:42:05
“會”與“展”引導再制造發展
汽車零部件(2014年9期)2014-09-18 09:19:14
主站蜘蛛池模板: 日韩欧美国产成人| aaa国产一级毛片| 色网站在线视频| 久久网综合| 97在线免费视频| 永久免费AⅤ无码网站在线观看| 欧美激情伊人| 97青青青国产在线播放| 午夜性刺激在线观看免费| 亚洲成人黄色网址| 久久精品娱乐亚洲领先| 欧美第九页| 亚洲动漫h| a级毛片网| 欧美日韩另类在线| 国产女人在线| 国产区网址|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国产主播| 92午夜福利影院一区二区三区| 最新国产网站| 久久精品人人做人人综合试看| 亚洲三级a| 夜夜操天天摸| 亚洲国产中文精品va在线播放 | 欧美精品亚洲精品日韩专区| 国产精品夜夜嗨视频免费视频| 99爱视频精品免视看| 日韩国产综合精选| 综合五月天网| 69国产精品视频免费| 综合天天色| 人妖无码第一页| 国产99精品视频| 国产玖玖视频| 好吊妞欧美视频免费| 999精品免费视频| 国产精品任我爽爆在线播放6080 | 亚洲人成人伊人成综合网无码| 国产网站免费看| 国产精品久久久精品三级| 成人免费午间影院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99久久久| a天堂视频| 999在线免费视频| 国产区成人精品视频| 欧美一区二区丝袜高跟鞋| 国产一区免费在线观看| 手机永久AV在线播放| 黄色网站在线观看无码| 人人91人人澡人人妻人人爽| 国产精品污污在线观看网站| 女人av社区男人的天堂| 精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蜜桃AⅤ| 亚洲男人的天堂久久精品| 四虎成人精品| 青草精品视频| 3D动漫精品啪啪一区二区下载| 国产香蕉一区二区在线网站| 秘书高跟黑色丝袜国产91在线 | 精品福利视频导航| 久久精品国产精品一区二区| 久久精品国产一区二区小说| 成人在线亚洲| 免费高清自慰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天天躁夜夜躁狠狠| 污污网站在线观看| 免费国产一级 片内射老| 欧美日韩中文字幕在线| 欧美亚洲另类在线观看| 永久免费av网站可以直接看的 | 深爱婷婷激情网| 国内精品91|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伊一| 久久香蕉国产线看观| 日本成人精品视频| 亚洲国产综合第一精品小说| 久久人妻xunleige无码| 蜜芽一区二区国产精品| 欧美激情第一欧美在线| 国产麻豆va精品视频| 99re热精品视频国产免费| 成人一区专区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