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兆義
專家視角
TPCK與基礎英語現代信息化教學研究
劉兆義
在現代信息化教育教學中,TPCK是教師專業化發展必須研修并努力在教學中去實踐的重要內容,也是未來教育教學的重要理論基礎之一。
基礎英語;教學研究;信息化;TPCK
在現代數字技術快速發展的趨勢下,基于現代社會、文化和人們的生活與交互方式巨大變革的現實,先覺者預見到,學校教育教學將伴隨著這些進步面臨新的挑戰和機遇。出于此,他們以Sulman的PCK理論為基礎提出了TPCK(Technological 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這一整合現代信息技術的教育理論框架。該理論框架對學科內容、教學法與技術三者之間相互作用的關系作出解釋,描述了教師對技術和學科教學知識二者如何交互以產生有效的整合技術的教學的理解等。在TPCK框架模型中,(見下圖)有三個主要知識要素:學科內容(C—Content)、教學法(P—Pedagogy)和技術(T—Technology),還有它們之間的交互:學科教學知識(PCK)、整合技術的學科內容知識(TCK)、整合技術的教學法知識(TPK)和整合技術的學科教學知識(TPCK)。

TPCK框架及其知識要素
1.學科教學知識(PCK):涵蓋了課程內容及其目標要求、教與學途徑(理念、策略和方法)、教與學的評價等要素,有效教與學的必要因素,以及達成教與學目標要求的多種途徑等。
2.整合技術的學科內容知識(TCK):凸現技術能夠以新的、更具成效的方式來支持內容的表征和操作,并常常對學科本質帶來基礎性的變革。
3.整合技術的教學法知識(TPK):是體現用具體數字化技術的應用來改變教學與學習的方式、提高教學與學習的效率。現代信息化教育的發展使得TPK變得越來越重要!從技術層面看,要求技術為教育教學的目的而設計和應用,其操作和應用流程又必須符合教學法的原理;體現教與學過程的科學性、合理性,符合教與學的規律。從教學層面看,要求教育教學專家和教師了解并能深刻理解技術在教學功能上的可供性和限制性,并生成整合技術運用的學科教與學的境脈和方式,從而指導幫助技術能根據具體的教學途徑更具教學的目的性、過程性、創造性和有效性。從廣大教師和學生看,則要求樹立現代信息化教與學的意識,徹底轉變傳統教與學的方式,充分應用技術去教學與學習,從而提高教與學的質量。
4.整合技術的學科教學知識(TPCK):是現代信息化教育教學的基礎。它超越了學科內容、教學法和技術三個要素的形式,存在于三個要素間的動態交互(transactional)關系中。要素中的任何一個發生改變,另兩個要素就需要同步進行改變來予以整合。例如:劍橋語音識別技術給學生提供了課內課外隨時隨處可進行朗讀和說的實踐機會,教學就能把課堂上T—S和T—Ss的交互方式更多地讓位于技術,使每個學生都能得到開口實踐的機會,從根本上改變了傳統課堂無法逾越的教學限制,同時,這樣的改變又給教師帶來“怎么才能了解每個學生讀和說的情況呢?”這一問題。于是技術又得改變和完善評價反饋方式,讓教師能及時了解每個學生的評價結果與分析。這就是技術和學科教與學的整合過程。從該例子還可見,在現代信息化迅猛發展的今天,通常是新的技術出現會迫使大家去改變基礎教育教學并共同重建三個要素的動態平衡。所以美國在“2010~2020變革美國教育”戰略中提出的核心理念是“以技術增強學習”。
TPCK知識框架能引領學科課程內容及其資源、教學與學習的途徑或方式、數字化教育技術開發及其應用等三者有機的整合,并在整合過程中不停頓地、動態地相互促進、發展和變革,從而使得教育教學能充分使用數字化技術;能以豐富、多元的技術更有效地呈現學科課程及實踐內容,以及教學與學習過程中的操作;能用符合現代學習特征的教學途徑和方式踐行即滿足多元化群體,又滿足每位個性需要的教與學,實現教學與學習的高效性。同時也使技術能更好地滿足教育教學的目的性、體現現代教育教學途徑、促進教與學的有效性;能有更多教育技術的創新。
在現代信息化教育教學中,TPCK是教師專業化發展必須研修并努力在教學中去實踐的重要內容,也是未來教育教學的重要理論基礎之一。全美教師教育學院協會創新與技術委員會,站在現代教師專業化的維度,以未來教育教學發展的視野,把美國18位杰出的專家學者對TPCK的研究成果集合而成《整合技術的學科教學知識:教育者手冊(Handbook of Technological 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 for Educators)》。《手冊》剛開始構思時,當今流行的社會媒體也剛出現。《手冊》剛問世,就得到廣泛的關注和接受。北美很快就把TPCK作為師范院校學生和在職教師培訓的專門課程。
但在培訓和實踐中發現,TPCK只有極少數專家級教師能在教學中隨時得心應手地應用該理念實施教學和指導學生去自主性地學習。他們需要的不僅僅是優秀的學科內容處理和教育教學能力,還需要較高的數字技術應用水平。大多數教師盡管能逐步提高現代信息化教育教學的意識,但囿于在TPCK三要素綜合能力和水平方面的缺失,特別是面對眾多資源和數字化教學技術缺乏遴選、整合能力,一時還難以在教學實踐中應用和駕馭。
綜合上述學習研究與分析,筆者遵循Perkins“知識就是設計。(Knowledge as design.)”(Perkins, 1986)的觀點提出了一個基礎英語現代信息化教學的研究方向:把TPCK作為教師理論知識的概念遷移為現代信息化教育平臺及其資源的設計理念和開發行為——由基礎英語課程、教育教學和評價等方面的專家、專家級的教師和技術專家共同參與研究、磨合與開發,打造一個技術先進、滿足需求、操作方便流暢的網絡平臺,并在平臺上逐步開發多元多樣的依據課程教學目標要求、貼切英語課程教學內容、符合現代外語教學途徑等的教學與學習資源。進而在推廣應用中讓TPCK理論框架及其整合功能能更快地發展成為一種將信息技術整合于英語學科學與教過程的全新可操作模式。
基于此思考,筆者與多方志同道合者共同擬定了一個在數字化教學發展的大趨勢下的現代信息化教育科研課題——“基于TPCK理論框架基礎英語學與教數字化平臺及資源開發的研究與實驗”(后簡稱“課題”或“研究與實驗”),課題將以“翼課網”作為平臺及其資源開發的載體,發展全國不同地區多層次學校的參與和應用實驗是課題進行正式研究的標志。通過研究與實驗,探索技術、英語學科內容和學與教的策略和方法及其質量之間存在復雜關聯,以行為研究與實證研究為主要方式探索英語數字化教學與傳統課內外教學如何有效融合,創造多元多樣的、具有實效的操作模式,從而提高英語教學與學習的質量,推進現代信息技術在基礎英語教育教學領域中的廣泛應用。
引用文獻
全美教師教育學院協會創新與技術委員會.2011.整合技術的學科教學知識:教育者手冊[M].教育科學出版社.
臺灣《親子天下》編輯群編著.2013.翻轉教育[M].臺灣“親子天下”雜志.
王瓊、尚俊杰、吳峰等.2013.邁向知識社會——學習技術與教育變革[M].北京大學出版社.
劉兆義,教育部《英語課程標準》研制組核心成員、《學生雙語報》《雙語學習報》總主編、翼課網英語學科首席專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