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姍姍
新任教師作為教育教學的煥新元素,是學校質量提升與內涵建設的關鍵所在。課堂到講臺,學生到教師,職業認同的焦慮與專業發展的壓力,都讓新任教師對角色的理想型認知受到了教育現實的沖擊。校本培訓對于新任教師而言,正是由理想進入現實的接入口,是其步入教師崗位前的職業緩沖帶。隨著教師校本培訓價值的凸顯,通過對知識管理學SECI模型的借鑒與吸收,為新任教師校本培訓提供新的研究視域與理論基調。
一、SECI模型的內涵解讀
SECI模型是1995年由日本著名的管理學家野中郁次郎在他和竹內弘高合著的著作《創造知識的企業》(The Knowledgeˉcreating Company)中提出的。野中郁次郎借鑒柏拉圖、笛卡爾、波蘭尼等哲學家將知識分為顯性知識和隱性知識的分類方法,將其引入企業與組織的知識創造和轉化的理論中。在他的理論中,知識轉化的過程實際上就是知識創造的過程,是隱形知識和顯性知識二者之間互相作用、互相轉化,它具有四種基本模式:社會化(socialization)、外顯化 (externalization)、組合化(combination)、內隱化(internalization),即著名的SECI模型。
社會化模式:隱性知識向隱性知識的轉化,它是一個通過共享經歷建立隱性知識的過程。由于隱性知識情景化的特點,難以用公式或語言表達,所以隱性知識可以通過親身體驗、觀察和實踐來獲得,這類知識轉化過程一般是在社會行為中各主體之間主動形成的,是一種潛移默化的過程。外顯化模式:將隱性知識轉化為顯性知識,它是一個將隱性知識用顯性化的概念和語言清晰表達的過程,把抽象的隱性知識轉化為便于交流和理解的顯性知識,知識得以明確化后,可以被他人共享,并成為新知識的基礎。組合化模式:顯性知識和顯性知識的組合,進而成為更復雜和系統的顯性知識體系的過程。它是一個通過各種媒體產生的語言或數字符號,通過文件、會議、電話談話、計算機通訊與網絡等媒介傳遞和交流知識,并對已獲得的信息和知識進行排序、增刪、分類、綜合,在這一過程中將會產生新的、更加系統化的知識。內化模式:從顯性知識到隱性知識的一個自我學習的過程。通過社會化、外化、組合化獲得的知識被吸收、消化并升華成個人的隱性知識。個人通過內化過程能不斷積累和豐富自己的知識。
二、SECI啟示下的新任教師校本培訓
1.通過教學觀摩促進知識社會化
社會化是一個通過共享經驗產生新的隱性知識的過程,獲得隱性知識的方法是通過觀察、實踐、模仿。教師教育不能僅局限于知識性學習,還應關注具體課堂情境中教學實踐所產生的知識。優秀教師的教學經驗與智慧是難以用語言的方式來表達和傳授的,新手教師需要細心觀摩,在看中學,獲取教學的感性認識,領會教學技巧與方法。
教學觀摩的途徑可以有兩種,一種是在線課程觀摩。高校網絡教學平臺的搭建使新任教師觀摩教學更加便利。新任教師利用平臺觀摩課程,全程式感受授課教師對課程的表達與傳授。尤其是通過對教學過程的剪輯與濃縮,展現授課教師對重要教學環節的處理與優秀教學方法的運用。在線觀摩課程具有經濟性與循環性的特點,但由于其較多地把視角定位于教師,仍不能全景式展示課堂活動全貌。因此,另一種隱身式聽課更有助于新任教師的教學成長,即通過進入真實課堂情境,對課堂上的師生進行全方位的觀察,運用教育學知識與理論參與到課程教學行為的理解與研究,對課程進行專業性的評價。
新任教師需要進行廣泛的課程觀摩,深入了解課堂,提高對教學的評價能力,學習與理解多種教學風格,開闊教育視野,建立多元化的教育理念,杜絕不良的教學慣習與思維定式,避免校內教育教學行為的趨同。
2.通過反思促進知識外顯化
外顯化是一個將隱性知識表達出來,形成顯性知識并與其他成員共享的過程。教師知識的外顯化是概念創造的過程,而這個過程是由反思觸發的。新任教師通過反思能夠對教育理念與教學行為進行自省,對教育問題進行交流與探討。經驗加反思等于成長,如果教師僅滿足于獲得經驗而不對其加以思考,只能獲得狹隘或膚淺的知識。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新任教師的反思可以從傳統的紙筆向博客轉變。博客具有交互性的特點,使教師單向的自我反思向多維的團體性反思轉變。教師將個體的心得與感悟、教學設計與研究、教育思想與理念等上傳發表,既利于將隱性教學觀摩知識顯性化,也能夠通過相互間的交流從他人的經驗中得到啟發。
新任教師校本培訓中雖強調反思,但要避免“為了反思而反思”的傾向,即把反思當成任務,忽略其作為思維方式和意識活動所具有的內省價值。舒爾曼指出,職初教師需要這樣一些案例來充分增進他們對工作的理解,特別是專家教師的思維方式和學習方式,可以作為新手教師和有經驗教師思考教師工作和如何學會教學的參照[1]。在培訓中,可以尋找一些教學反思成功的案例與新任教師分享與探討,深化對教學反思價值的認識。新任教師基于教育教學能力提升的渴望,當教學反思的價值能夠與其提高自身專業化水平的需求相聯系,教學反思就會被教師認可和接受,反思的主動性與實效性得到提升。
3.通過有效學習促進知識組合化
組合化是一個將清晰孤立的知識組合成復雜、系統的顯性知識體系的過程。新任教師校本培訓過程中,知識組合可以通過多種方式實現,如會議交流、知識網絡、團隊學習等,但“有效學習”是多種方式運用后所努力實現的最終目的。
有效學習是指教師以盡可能少的時間、精力與物力投入,取得最優化的學習效果,從而滿足自身的教育需求。作為知識聚化的重要手段,新任教師校本培訓的有效學習是指作為培訓共同體成員,教師個體知識(如信息、經驗、想法等)不僅作為一種獨立存在,經由討論、分析、修正等一系列的團隊學習,使原初思想與知識得以進一步擴大和創新,而且在切磋、探討、爭辯的思想碰撞過程中,達到對其他成員靈感誘發、知識融通與智慧創造的目的,實現教師個體與團隊存在的雙向進步與共同發展。endprint
在有效學習過程中,鼓勵教師個體與共同體成員積極互動,有效建立共同體內教師個體間學習的關聯與轉化,盡量避免傳播、共享、儲存和應用知識過程中發生的“過程損耗”。知識的傳遞與聚合需要成員間的多次對話與交流,柏拉圖也表達過類似的意思:兩個人互相質問對答,就會產生一種他們倆原先誰也不知道的新知識,它更接近真理,但誰也不能通過個人各自的努力而得到[2]。因此,應努力營造理解與信任的協作環境,倡導啟發式、激勵式、民主式、協商式互動與交流。在共同體中鼓勵傾聽,滿足教師表達的訴求,給予成員表達真實想法與意見的空間,既能分享為人師表的喜悅與自豪,又可以舒緩初為人師的壓力與焦慮。此外,積極回應他人的觀點,實現同伴相互激勵,學習中取得任何成績都可以得到其他成員的承認和贊許,暫時的挫折可以得到其他成員的支持與鼓勵。以一種“雙向理解”的交往為起點,實現共同體內部對多樣性與個性的尊重,保證有效學習的順利達成。
4.通過教學實踐促進知識內隱化
內隱化是一個匯總組合后的顯性知識被個體吸收、消化并升華為個人知識技能化與技術經驗化的過程。內隱化的實質是一個學習的過程,教師個體通過書本、報告、交流等形式吸收顯性知識,從中學習,思考領悟,轉化為自己的新知識。
教師教育教學行為中的隱性知識由于其緘默性,很難用文字、圖像或符號進行明確的表述,即使能夠表達與轉碼,也會面臨著意義或內涵的部分缺失,因此,練習實踐就成為獲得這類知識的重要方式。新任教師把經過培訓獲取的對知識的切身感悟與理解運用到自身的教學實踐行為中,實現內化與創新的效果。教學實踐是對教師經過前期培訓累積而形成的顯性知識的檢驗,通過教學實踐的練習、仿真與模擬,建立新舊教學經驗與知識的聯系,對已有或通過學習獲得的知識與經驗進行“改造”與“影響”,促進知識、技能、態度和行為的改變。
教學實踐為教師創設“仿真場景”,聯結前期的學習情景與后期的工作情景。通過教學實踐獲得用于實際教學的知識、能力、情感與態度,使教師在將來真實的教學情境下,自覺地提取曾經的相關經驗來指導自己當下的教育教學決策。即使這種經驗是他人的,也可以在此情此景中激活教師的經驗庫,提取出利于決策的有用信息,體現出培訓的有效性。
三、SECI對新任教師校本培訓的啟示
1.SECI模型注重隱性知識的存在價值
隱性知識真正在哲學上被系統闡述始自英國化學家和哲學家波蘭尼。他認為“人類的知識有兩種。通常被描述為知識的,即以書面文字圖表和數學公式加以表述的,只是一種類型的知識。而未被表述的知識,像我們在做某事的行動中所擁有的知識是另一種知識”[3]。波蘭尼把前者稱為顯性知識,后者稱為隱性知識。隱性知識所具有的情景性與內隱性的特質,對于缺少教學實踐的新任教師而言還處于“萌芽”狀態,無法自主生成。SECI模型首先關注到了隱性知識主體間性的轉化,利于新任教師對其分享與獲取。教師的教學行為中內含著許多隱性知識,通常以教育理念、教學慣習的主體性方式呈現,如教師個體的教育哲學、復雜教學情境下的教學機智、教學實踐中的價值取向與行為模式等。隱性知識作為新任教師專業發展的重要知識基礎,對其將來教育教學行為的生成有著內在規范與價值導向的作用,是新任教師獲得新知識的背景和解釋框架。
2.SECI模型關注到了知識交流、傳遞的效果,注重知識內化
新任教師在入職前,大都具有研究生教育的經歷,其學術性毋庸置疑,但師范性明顯不足。課堂教學情境體驗等實踐性知識和教育學、心理學等條件性知識的普遍缺失,使新任教師無法將專業知識與技能有效發揮于實際教學情境中,課堂教學質量低下。因此,高校為了使新任教師盡快適應角色轉變,提高教育教學能力,紛紛舉辦新任教師崗前培訓。培訓雖然能夠以課程傳授或講座交流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完善教師的知識結構,但由于其學習缺乏情景化的運用、理解與內化,再加上知識的短時記憶使培訓缺乏長期的實效性。SECI模型注重知識內化與自我生成,強調知識交流、傳遞的效果。“凡是外部的客體的東西經過主體重新組合轉變成為主體的內部的東西,就叫做內化。”[4]新任教師校本培訓的目的是基于對知識經驗、道德規范與行為準則的傳遞,通過教師主體的內化對其已有的教育存在進行科學的知識建構,以有效地提升其技能。
3.SECI模型提升了新任教師培訓的科學性
新任教師培訓在高等教育場域內具有普遍性,但其培訓的設定大都缺乏系統性與科學性,在培訓內容的設計上具有較大的隨意性,除卻相關的校情、校史與相關規章制度的介紹外,教學相關內容的設計缺乏科學依據,培訓內容間沒有內在的有效銜接,只注重教師知識數量的疊加,忽視知識質量的提升。SECI啟示下“教學觀摩—教學反思—有效學習—教學實踐”的培訓模式雖然在已有的教師教育中有所涉獵,但SECI模型參照下的新任教師培訓所提倡的模型是此四種模型的依次或循環運用,進而形成對教師教育過程中理論與實踐的彌合,實現外部知識傳遞與內部主體轉化的統一,促進顯性知識與隱性知識的融合,為新任教師專業發展提供理論借鑒與實踐支撐。
本文系吉林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2014年度重點課題“高等中醫藥院校網絡教學平臺質量內涵建設與管理體系的研究”(編號ZD14063)研究成果之一。
參考文獻:
[1]Shulman,L.Those Who Understand Knowledge Growth in Teachings[J].Educational Researchers 1986,15(2):4-14.
[2]丁長青,張雁.科技哲學概論[M].南京:河海大學出版社,2003:174.
[3]Michael Polanyi.The Study of Man [M].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59:12.
[4]周天梅.知識內化的心理機制[J].江西社會科學,2004(7):176.
(作者單位:長春中醫藥大學)
(責任編輯:林梓)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