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素珠
小學品德與生活(社會)是一門促進學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的綜合課程,教學內容涉及思想品德、社會常識、歷史、地理等諸多學科。其中,地理知識本身的學習不是最終目的,而是以現實生活中的經驗為話題,逐步向學生打開成人生活的大門,讓學生在參與和探索中成長;從不同方面和角度展示社會的多樣性,把學生培養為具有優秀文化的一代新人;向學生展示新的自然觀,使學生愛護環境,保護地球。所以,地理題材的品德與生活(社會)教學在強調學習知識、培養能力的同時,更應突顯情感性和思想性,促進學生良好品德的建構。也就是說,品德課堂中的地理必須是人文的地理、生活的地理,且具有濃濃的品德味。
一、理清課程標準脈絡,準確定位教學目標
“我們的家在哪里”是一篇典型的地理題材課文。這一課是北師大版《品德與生活》二年級下冊第五單元“我們都有一個家”中的第三個主題活動。本單元分別通過“好大的一個家”“好壯麗的一個家”和“我們的家在哪里”三個主題活動,以中國這個“大家庭”為中心,讓學生在原有知識上拓寬視野,在初步了解中國人文、自然、地理等方面知識的同時,發展國際意識。要使這些地理教學內容成為助力學生品德與社會發展的催化劑,任課教師須轉化觀念,通過這部分內容的教學幫助學生過有道德的社會生活,而不是把學生都培養成地理學家。
因此,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通過課件展示學生熟悉的“家”——廈門,步步深入,在不斷擴大視野的地圖中引導學生把目光投向更大意義上的“家”——中國。通過在地圖上的一步步搜尋,學生不僅形象感知了我國位于亞洲東部、太平洋西岸,還在師生的和諧溝通中,對中國地形圖展開大膽想象,盡情表達對“家”的熱愛之情。
二、巧用多方課程資源,豐富充實教學內容
1.融入地方資源,實現教學內容的拓展
品德與生活(社會)將部分地理題材的內容吸納其中,改變了以往把地理看作獨立學科的做法。其目的是為了讓學生了解人類的生存環境,并在利用環境和改造環境的同時,協調人與自然的關系。
如“怎樣使地圖更簡單”這一活動,教學內容與學生的生活有一定距離,為避免把地理教學變成“空對空”,教師應認真挖掘學生的生活空間和經驗,將其作為重要的教學資源。通過課前的小調查,筆者了解到學生對學校周邊環境最感興趣的是南湖公園,便將其作為切入點,精心創設情境,引導學生為南湖公園繪制布局圖,把教學內容自然地與學生的生活實際聯系起來,引導學生跨越空間的距離,感受到生活中時時處處有地理,從而培養和激發學生學習地理的欲望。
2.整合學科資源,充實教學內容的內涵
在地理題材的教學中,北師大版《品德與生活》二年級下冊第五單元“我們都有一個家”中第3主題活動“我們的家在哪里”初次涉及地理方位;二年級上冊第四單元“我愛我生活的地方”重在引導學生了解家鄉的自然環境;三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畫畫我們成長的地方”則是讓學生了解一些基本的地理知識,能利用簡單的圖形畫出學校及周邊區域平面圖和路線圖,這是學生學習識圖、畫圖技能的開始。在此過程中,教師應該充分考慮與其他學科的鏈接點,如學生在一年級的語文課上所學有關方位的課文、二年級的數學課初步了解在圖上確定方向和位置的方法、三年級上學期初步學習從不同方位觀察物體的形狀等。基于此,品德與生活(社會)任課教師,可適當地整合相關的學科資源。
三、注重寓“情”于“理”,構建快樂的地理課堂
地理知識與人文教育相統一,“情”“理”交融的品德課堂,是地理題材品德課堂煥發生命活力的源泉。學生的受教育歷程本身就是生活,所以教師應該為學生創造充滿童趣的、積極有意義的地理課堂生活,促使學生在這種生活中既獲得地理知識,更獲得課程學習的快樂和喜悅。
1.直觀教學調動學習興趣,讓地理知識與學生的生活同構
地理教學內容單純依賴學生的視野和見聞是難以掌握的,必須借助地圖、地球儀、地理景觀圖等直觀教具,或者借助視頻錄像等手段,把教學內容生動地展現在學生面前,引起學生的興趣。
如執教“我們的家在哪里”一課,在“奇兵尋寶之‘通關秘訣”的環節中,教師出示卡通造型的“東”“西”“南”“北”指示牌,學生按“上北下南,左西右東”的口訣在地圖上動手實踐。這樣的親身體驗,化抽象枯燥的方位認知活動為直觀形象的演練,使得學生樂在其中。之后,在“奇兵尋寶之‘火眼金睛大搜索”環節中,教師又讓學生擺弄地球儀,找出中國在世界上的地理位置,通過讓學生看中國地圖,找到家鄉在中國地圖上的具體位置。由于有了實物的幫助,且學生對自己家鄉在地圖上的位置很感興趣,因此他們樂于動手和探究。輕松而有趣的活動不僅讓學生順利找到了方位,還讓他們大膽想象,初步感知中國版圖的形狀特點。
2.游戲活動調課堂情趣,讓抽象的地理知識活起來
游戲活動能把課堂教學和學生活動有機結合起來,寓地理知識教學于游戲之中,這樣生動活潑的方式更能調節枯燥、乏味的氣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并使學生獲得知識。如執教“我國的行政區”時,教師可引導學生讀一讀、記一記《行政區拍手歌》:
你拍一,我拍一,說說一級行政區;
你拍二,我拍二,香港澳門是特區;
你拍三,我拍三,23個省份好江山;
你拍四,我拍四,京津滬渝直轄市;
你拍五,我拍五,新藏蒙寧桂自治;
三十四個行政區,牢記心頭不忘記,不忘記!
在這首拍手歌中,教師已經非常巧妙地達成了教學目標:讓學生通過活動按照要求說出一些行政區的名稱,并激發其愛國熱情。學生有滋有味地讀著,教師也不露痕跡地解釋“京津滬渝”和“新藏蒙寧桂”,讓孩子們在歡快輕松的氛圍中又一次獲得了地理知識。
3.知識競賽激發學生學習熱情,讓地理知識拓展開來
適當開展競賽是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的一種有效手段。通過競賽,學生的好勝心和求知欲會更加強烈,學習興趣和克服困難的毅力會大大加強,所以在課堂上,尤其是在品德與生活(社會)課上,采取競賽的形式來組織教學,把地理知識教學融于競賽活動中,通過競賽這種生動活潑的方式激發學生的興趣并使其獲得地理知識,更容易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當然,知識題的設計也要講究情趣。執教“我們的家在哪里”一課,教師把文字、圖片有機結合起來,以多樣的呈現方式吸引學生的眼球,而且在知識競賽的過程中不失時機地拓展、滲透。這樣的教學方式,自然能吸引學生。
總之,在品德與生活(社會)的課堂上,要依據地理教材的題材特點和學生的實際情況,努力創設多種學生樂于接受的活動,力圖調動學生多感官的參與,將活動過程最優化,讓學生在地理學習中感受到課堂學習的快樂。魯潔教授說:“德育面對的是人而不是物,即使是物,我們也要顯示它背后的人,顯示它和人的關系。”因此,品德課堂教學更為重要的是揭示教材知識背后深厚的人文底蘊。對于地理題材的品德課,我們要真正凸顯出其品德味,使其“品”味醇郁!
(作者單位:福建省廈門外國語學校附屬小學)
(責任編輯:張迿)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