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梅
2014年1月7日,福建省政治學科年會在廈門同安舉行,承辦方為參會者提供了一堂教學觀摩課——“孝親敬長我本分”。為了實現本節課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即學會愛,學會理解,學會感恩,盡己所能孝敬父母和長輩),授課者設計了多個環節,如創設情境,欣賞歌曲《天亮了》導入新課。通過展示故事和圖片、搜尋心底的故事、“愛的天平”小調查、課堂討論等環節開展課堂,學生積極參與,踴躍發言,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實現了本課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如果教師在授課中能更多地參與而不僅是引導,將自己融入課堂教學,告訴學生自己對父母的感情及自己怎樣孝順父母,以此引發學生的共鳴,教學效果將更顯著,學生會以教師為榜樣愛自己的父母,孝敬父母和長輩,從而更好地落實情感、態度、價值觀。由此,我深切地感受到,教師不僅要成為學生學習的引導者,更要成為學生學習的參與者,如果在教學中將自己融入課堂教學,將更有利于實現品德課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一、把自己融入課堂教學,有利于激發學生的情感
感動是什么?感動是一種精神上的沐浴,能給學生真實的清潔感;感動是一次靈魂的洗禮,能給學生以崇高感;感動是一種珍貴的禮物,能讓學生刻骨銘心;感動是一種力量,能震撼學生的心靈;感動是一種與榜樣的深度對比,是對自身的深刻責問,能夠激發學生的責任感。2013年11月30日,龍巖高中舉辦開放周活動,江老師的課給我們留下深刻印象。江老師講授的是八年級下冊“平等尊重你我他”一課,她從十八大開幕式片斷(視頻)導入新課,通過材料層層遞進,啟迪學生思維,引導學生學以致用。讓我感動的是,江老師在講授平等對待弱勢群體時,將自己到養老院為老人剪指甲的圖片展示給大家;在講授要尊重社會時,展示了自己參加文明交通勸導員義工活動的圖片;在講授尊重自然時,展示了自己參加天馬山環保撿垃圾活動的圖片。一張張圖片帶給我們的是一次次感動,正是這份感動充分落實了這節課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即樹立平等和尊重意識,體會平等和尊重在社會交往中的重要性。江老師將自己融入課堂教學,感動了學生,取得了極好的課堂效果。這堂課達到了全國優質課水準,也深深啟發了作為同行的我們。
二、把自己融入課堂教學, 有利于教師率先垂范
青少年是祖國的未來和民族的希望,肩負著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重任,他們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直接關系到中華民族的整體素質,關系到國家前途和民族命運。他們正處于可塑性最強的時期,容易受到外部環境的影響,對政治教師有一種特有的期望和信賴。政治教師是他們效法的榜樣,政治教師崇高的思想品德對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將起著重要作用。如果政治教師在教學中能把自己融入課堂教學,在分析課本原理時把自己生活中的點滴穿插進去,處處以身作則,做出表率,就能感染學生,也更有利于實現思想品德中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如我在教授九年級第一課“不言代價與回報”時,講到怎樣做到“我承擔,我無悔”,為幫助學生理解課本中的原理,我講了自己的一段親身經歷:2008年的8月,學校希望我擔任七年級(3)班的班主任。當時我已經45歲了,根據學校不成文的規定,女教師到了40歲一般不再擔任班主任,但綜合考慮后領導希望我承擔下來。領導的信任就是對我工作最大的肯定,于是,我接下了班主任的重任,盡力把班級管理好,班級被評為區先進班級,學生與我相處愉快。這件事充分說明:有些事情并不是我們自愿選擇的,但我們仍要承擔責任,只要把它當作責任并全心投入,就能把事情做出色。當我講完這段話后,教室里響起了掌聲,學生們被我感動了,紛紛表示要勇于承擔責任,實現自我價值。這樣就充分落實了這節課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為自己的選擇承擔責任,以積極的態度承擔那些不是自愿選擇而應承擔的責任。
三、把自己融入課堂教學, 有利于激發教師的激情,提高課堂效率
激情是一種力量,它能調動內在的潛力,煥發更大的光彩。激情成就夢想,激情成就事業。一堂課的成功源于教師的激情,政治教師如果能將自己融入課堂教學,把自己的親身經歷作為案例進行分析,就更容易在教學中創設情境,增加激情,激發學生的興趣,活躍課堂氛圍,提高課堂效率,落實情感、態度、價值觀。如我在教授八年級上冊“難報三春暉”一課時,講述了母親生病住院時照顧她的感受:孝敬父母需要付出,要付出時間,付出精力,付出情感,孝敬父母的收獲是甜蜜的。母親去世以后我為了寄托對母親的哀思,寫了一篇文章《追思母親》發表在《閩西日報》上。在上完這一課后,我向學生朗讀了這篇文章(文章主要抒發了母親對我們無私的愛以及我對母親的孝敬與懷念),讀到最后我落淚了,學生也流下了眼淚,這種課堂效果顯然比簡單的理論講述更易感染學生,同時也很好地落實了本課的情感、態度、價值觀:感受父母對子女的愛心、撫育和體驗盡孝后的快樂。
四、把自己融入課堂教學,有利于政治課堂生活化,實現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升華
生活是教育的源泉,教育來源于生活并服務于生活,在生活中進行教育,給生活以教育。教育只有滿足生活的需要才有意義。思想品德課要引導學生學會學習,更要教會學生怎樣做人。思想品德課的學習過程應成為學生自我體驗、自我打造、自我超越的過程。理論聯系實際是政治課堂這棵“生命之樹”常青的重要法寶。在教學中,如果教師從學生的生活出發,從學生的情感和人生教育觀出發,把自己融入課堂教學,成為學生學習的參與者而不僅僅是灌輸者,把生活引進課堂并且活化教材,讓學生在鮮活的生活情境中感受理論和生活的完美結合,就能實現政治課堂生活化,真正達到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升華。如我在教學“人生難免有挫折”一課時就以自己的經歷為例:“文革”期間父親蒙受冤屈被下放到農村。我讀的是農村小學,因為老師水平有限,連拼音都沒學會。后來父親因病去世,面對挫折我沒有退縮,發奮努力,終于考上大學,實現了夢想。我以親身經歷告訴學生:人生難免有挫折,對待挫折的態度不同,結果也不同。學生從我的經歷中獲得了戰勝挫折的勇氣,這就實現了本課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面對挫折采取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是思想的核心和行為的先導,對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乃至終身發展有著深遠的影響。《全日制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標準》提出:“思想品德課程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導向,旨在促進初中學生正確思想觀念和良好道德品質的形成與發展,為使學生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合格公民奠定基礎。”新課標把培養中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列為重要的教學目標。教師應融入教學,將課本知識與自身相結合,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并落實在行動中,展現高尚的教師人格,深化情感、態度、價值觀,從而取得身教重于言教的教學效果。
(作者單位:福建省龍巖初級中學)
(責任編輯:徐曉卿)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