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學金
在一所學校發展的歷程中,往往會這樣一種現象:學校在創辦初期或新校長就任的前幾年里,通常在一種創業精神的引領下,不斷奮斗與進取,催發教師的智慧與激情,促進學校不斷取得成績。但是數年后,會出現學校的發展遲緩綿力、領導班子無為而治,學校精神面貌暗淡的現象,辦學也呈現出一種慣性發展,教師更多關注的是自我的得失,無論是學校還是教師都會忽略甚至喪失追求教育夢想的激情與熱忱。
如何打碎這一層日積月累的寒冰,彰顯突破發展的力量?原因和策略有很多,筆者認為最核心的是學校文化的創新。
一、承繼歷史傳統,架構學校文化體系與行動
學校文化是學校發展的靈魂,它是一種長期以來的傳承與積累,但更應該不斷變革、豐富和創新。只有不斷實現自我創新的學校文化,才能貼近學校的實際發展愿景來引領和驅動學校的發展,
我校一直著力打造“優勢教育”的品牌,10余年的實踐成績斐然,但長時間的慣性發展已經不能帶給學校和教師更多新的發展動力。筆者就任新一屆校長后,決心從重新架構學校文化入手,在繼承優勢教育的大背景下,著眼于學校富有歷史的校名“第一中心小學”,創新凝練出以“壹”為核心元素的學校文化,樹立學校的校訓精神與辦學理念內核。校訓精神的確立對學校發展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與價值,它就像航標與燈塔,是設計與建構一切辦學行動的指引。
當“壹”的概念被提出后,獲得其他校領導和教師的一致認同與肯定,就像心靈的共鳴——這個概念的校本價值與教育指向正是我們所期望的。自50年代學校被命名為“第一中心小學”以后,“壹”一直嵌刻在校名中,伴隨著學校60多年的風雨兼程,已經成為學校的文化基因,成為學校教育的人文背景。更重要的是,它有著豐富的教育內涵:它代表了一個整體,代表了學生是一個完整的人,代表了學校教育是一個全面發展的兒童教育;它代表了學校教育中的每一個,代表了第一步、第一次,代表了開始;它代表了第一,引導學生努力做最好的自己;它代表了本原、原點、根本,啟示教育者要尊重兒童,了解兒童,關懷兒童……“壹”雖然簡單,但卻無比豐滿,帶給教育者無數的告誡與啟迪。
為了使校訓更加標志化、形象化,具有解讀性,能夠對全體師生形成熏陶和引領,我們設計打造了“立壹”主題雕塑。雕塑由23根弧形立柱“1”組成,造型像勤奮學習的筆尖,像奮勇前行的船頭,像振羽飛翔的翅膀,像茁壯成長的樹林……充滿了對兒童成長的美好寓意。我們還選取了23個包含“一”的詞語進行更為具體的解讀,如道生一、一元復始、一簞食一瓢飲、一諾千金、知行合一等,體現傳統文化的意蘊、現代教育的精神和兒童成長的細節。它們是兒童教育的核心引領與價值追求,構成了學校主題文化墻的基礎元素,并使“壹”的內涵進一步豐滿、生動。同時學校利用讀書節,在全校師生中開展征文活動,為每一個詞語選配一個對應的小故事,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其中蘊含的道理。
二、謀劃教師發展,培育學校文化的基因與特質
教師是推動和實現學校發展的關鍵因素,是學校文化的基因和特質,也是學校文化的呈現者與執行者。只有每位教師都能看見未來更好的自己,明白自己作為教師的具體追求與期待,才能形成對學校發展的認同感。學校一直把教師的發展作為重中之重,從教師完整的教育生活構建和專業發展著眼,進行特色化和績效化的設計與落實,期望教師成為“幸福的教育智者、從容的教育行者”。
1.成立教師發展中心,全面規劃教師專業發展
學校將教師專業化發展活動進行常態規劃,同時籌劃成立特級教師工作室,面向全市聘請多位不同學科的特級教師,通過積極的引智引力,高品位高起點地為教師成長提供助力。
2.舉辦“立壹大講堂”,搭建品質化的成長平臺
思考是教育的生命力和溫度,我們的教師應該樂于思考、善于思考。為此,學校策劃成立了每周三下午的“立壹大講堂”,講堂力求提供廣闊、爭鳴的教育視野,同時也期望呈現微距、細節、真實的教育觀察,讓教師感受教育的魅力,用自己的思考把每一天的工作變得積極而有目標。大講堂活動開展兩年來,有南京師范大學楊啟亮、譚頂良教授的講學,有《江蘇教育》編輯部張俊平、姚亮等專家的指點,也有宋運來、仲廣群等特級教師面對面的課堂教學評點。“立壹大講堂”最大的亮點是“我的教學主張”活動,每期都有一位教師交流自己的點滴工作、細述自己的教學思考、分享管理的成功喜悅、講述生動的教育故事、展現實踐的教學主張、張揚自己的教育夢想。
3.開展“教學紅黑辯”,打造校本化的研訓活動
為了讓學科的教研形成真正的研討與交流,我們策劃了名為“交鋒·課堂教學紅黑辯”的辯論會,這是一種以立場相左、針鋒相對的辯論為基礎的教研形式,通過紅、黑兩個陣營對具體的一節課進行辯論,質疑設計思想、激辯教學主張、促進教學反思。
兩年來,我們以語數兩大學科為基礎,組織了10余次教學辯論活動。我們并不刻意追求辯論中教學的創意與思想的深度,更看重的是教師從中收獲的思考的方法與習慣。
4.打造品牌教師團隊,形成特色化的發展機制
教師的專業成長需要自我追求,需要名師的引領,也需要團隊的支持與合作。因此,學校組織開展特色品牌教師團隊活動,成立了教師自愿參加、自主選擇、自由組合的以特色主題為品牌的小型教師團隊。通過幾年的探索,我校逐漸形成了10個有較大影響力的品牌團隊。這些團隊中有的是同一教研組的教師,有的則是跨學科教師組合;有的是研究項目組,有的是專題工作組;有的側重于課程開發,有的致力于學校品牌打造。
三、著眼兒童成長,實現學校文化的訴求與理想
學校文化是基于具體一所學校的教育文化,其核心和歸宿是兒童,是兒童在學校教育中的成長,這也是學校內涵發展的終極價值。因此,所有的辦學行為都要聚焦和關注“兒童真正的成長”,關心兒童的身心健康、品行養成和全面發展。
四、專注課程建設,打造學校文化的品質與品位
學校文化是學校辦學從頂層設計到終端呈現的靈魂與主旨,最終要落實在課程建設的品質與成效上。而課程的價值設計與框架設計要落實在學校文化的精神指向上,才能具有校本化、特色化的表征,也才能具有持續的生命力。
學校文化不僅是學校的形象與名片,也實實在在地關系和影響著學校的辦學,影響著學校的成長與發展。只有對學校文化有了清晰的架構和理解,才能準確定位學校的發展方向,突破辦學的慣性,凝聚人心,實現大跨步的煥然一新的發展。
(作者單位:江蘇省南京市鼓樓區第一中心小學)
(責任編輯:史雅寧)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