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記者 李五洲
在拉美做一個成功的投資者
文|本刊記者 李五洲
近年來,在雙方共同努力下,中拉關系呈現全方位發展的新格局,雙方高層交往頻繁,政治互信不斷增強,經貿、人文等領域交流合作持續擴大。
在國家鼓勵企業“走出去”、產能國際轉移等政策推動下,中國已經成為世界第三大投資國,2014年中國實際對外投資總額首次超過了利用外資的總額,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正在實現從“全球制造者”到“全球投資者”的角色轉換。
在中拉合作不斷深化、整體合作不斷推進的利好政策的推動下,該地區已經成為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的重要地區。中國企業在拉美地區的投資并購項目逐年增多,2014年對拉美地區直接投資已占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總額的1/8,至2014年底中國對拉美非金融類直接投資存量更是達到了989億美元。
為幫助中國企業更好地走進拉美,2015年9月8日至9日,中國公共外交協會、上海市政協以及9家拉美地區國家駐滬總領館共同在上海主辦了“中國企業走進拉美”活動。中拉企業家、專家和政府人員特別是拉美國家駐滬領事館的官員互相交流、共同研討,為上海企業乃至中國企業更好地走進拉美出謀劃策,共促中拉務實合作。
全國政協副秘書長、中國經社理事會副主席張秋儉在開幕式的致辭中表示:近年來在雙方共同努力下,中拉關系呈現全方位發展的新格局,雙方高層交往頻繁,政治互信不斷增強,經貿、人文等領域交流合作持續擴大。

全國政協副秘書長、中國經社理事會副主席張秋儉在開幕式上致辭
2014年7月,國家主席習近平對巴西、委內瑞拉、烏拉圭、古巴等國家訪問,跟拉美領導人在更高水平上推進中拉關系達成重要共識。雙方決定建立平等互利、共同發展的中拉全面合作伙伴關系,正式成立中國—拉共體論壇,并于2015年1月在北京成功舉行論壇首屆部長級會議。中拉關系進入了雙邊合作與整體合作并行發展、相互促進的新時期。國務院總理李克強2015年5月再訪拉美4國,正式提出中拉產能合作3×3新模式,為中拉新的發展注入新動力。
外交部拉美司龔韜表示,“對互利共贏的經貿合作前景保持信心”。他說,習近平主席2014年訪拉期間宣布爭取10年內中拉貿易額達到5000億美元,中國對拉直接投資存量達到2500億美元兩大目標,以及出臺總額350億美元的一攬子對拉融資合作舉措,為未來中拉合作勾畫了藍圖。李克強總理2015年5月訪拉期間提出共同探索中拉產能合作新模式,推動中拉經貿合作提質升級,并宣布新設立300億美元中拉產能合作專項基金,為新形勢下加強雙方務實合作開辟了新路徑。2014年中拉貿易額實現小幅增長,達到2636億美元,在中國外貿總額中的比重增加到6.1%,中拉在能源資源、基礎設施、金融、農業、科技等領域重大合作項目不斷深入推進。
作為中國對外開放的領頭羊,上海在對拉經貿合作方面的表現尤其可圈可點。上海市商務委副主任鐘曉敏在會上用“井噴”兩個字來形容上海對外投資近年來的發展。她說,自2010年以來的5年,上海企業對外直接投資的總額將近300億美元,是之前30年累計對外投資總額6倍。鐘曉敏還說,上海市民對拉美各國的了解與日俱增,來往日益密切,“現在智利的葡萄酒,秘魯的海產品,厄瓜多爾的玫瑰都為我們所熟悉”。
中國社會科學院拉美研究所所長助理柴瑜在會上分享了她的研究成果:通過樣本比對,拉美國家在貿易開放度方面與亞洲國家比起來還很不夠。因此她認為拉美整個投資環境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雖然目前金融危機的發展和最近一段時間拉美國家自身的經濟增長遇到了一些困難,但是她仍然堅信未來中拉之間的經貿合作一定會成為一個新的典范。
上海紡織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長童繼生指出,拉美34個國家5.9億人,人均GDP大概是1.56萬美金,人口是中國的一半,人均GDP是中國的一倍,尤其是拉美人喜歡消費,這就意味著它的市場潛力很大。
上海復星醫藥(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的董事長陳啟宇基于自身投資拉美的經驗也認為,南美國家有一定的制造能力,但是并沒有中國這樣的激烈競爭和產能略有過剩現象。因此相對來講當地還有一定的空間去接納中國制造的產品進入市場。

上海市政協副主席周太彤出席開幕式

中國公共外交協會副會長呂鳳鼎在開幕式致辭

上海市政協對外友好委員會主任道書明主持會議并致辭

上海市人民政府副秘書長陳靖發言
南美國家有一定的制造能力,但是并沒有中國這樣的激烈競爭和產能略有過剩現象,因此相對來講當地還有一定的空間去接納中國制造的產品進入這樣的市場。
上海市政府副秘書長陳靖在會上介紹說,上海企業實施“走出去”戰略已取得積極成果。2014年上海對外直接投資規模突破百億美元,同比增長185%,居中國第一。而2015年上半年備案的對外投資總額更高達300億美元,同比增長3.3倍。因此上海企業對于“走出去”發展普遍持有謹慎樂觀態度。但上海企業對外投資快速增長的地區主要集中在北美、東南亞、歐洲及“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對拉美的對外投資仍聚焦于制造、金融、采礦、農業等傳統領域,尚未出現快速增長的局面,說明雙方關系期待有一個新發展。
上海的情況不是個例,中國企業走進拉美尚需多方搭建平臺。對此,全國政協副秘書長、中國經社理事會副主席張秋儉認為,作為全國性社會組織和高端智庫,中國經濟社會理事會對外積極推進中國理事會和類似組織協會之間的交流和合作,多領域、多渠道、多層次開展民間外交。“2015年,中國經濟社會理事會將中國企業對拉美投資產能合作作為重要的課題研究之一。”
作為這次活動的主辦方之一的中國公共外交協會呂鳳鼎副會長表示,為促進中拉友好交流,2014年2月,中國公共外交協會在廣州成功舉辦中國企業走進拉美論壇,為中拉經貿文化合作搭建了一個新的平臺。今后中國公共外交協會將繼續努力推進中國企業“走出去”與拉美經濟發展需要相對接,比如為企業和拉美政府、民間機構溝通搭建平臺,同時盡可能為企業提供信息服務。
上海市商務委副主任鐘曉敏告訴記者,上海近年來積極鼓勵和支持企業開展對外投資,著力構建和完善“走出去”的服務促進體系。首先是在全市推廣了境外投資的備案制度;第二是鼓勵上海的國有企業開展跨國經營,建立了與對外投資相適應的國企的考核制度;第三是構筑起信息服務、金融服務、人才培訓、風險防范的公共服務體系。
晨哨網的CEO王云帆向與會人員介紹了如何通過該互聯網平臺為國際項目和中國企業之間建立起高效的交易撮合的方式,希望能助推中國企業更好地走向拉美。
上海紡織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長童繼生建議拉美有關國家能在簽證上提供便利,希望能夠得到在拉美投資貿易咨詢機構的服務,為中國派駐的員工提供生活、工作、就醫便利,為長期在那里工作的高管子女提供就學便利。

阿根廷駐滬總領事Eduardo Estanislao Martire介紹本國投資環境

墨西哥駐滬總領事喬普恩(Mr.Arturo Puente)
在中國企業向全球投資者的角色轉換的同時,在基礎設施建設方面有較大需求的拉美,對中國的投資普遍表示出歡迎。9個拉美國家駐滬總領事及其代表全程參加了“中國企業走進拉美”活動,踴躍介紹了本國的投資環境和投資優勢。9日上午,拉美駐滬總領館還與來自上海市行業協會、商會的代表展開小范圍的企業對接專題座談會。
阿根廷駐滬總領事 Eduardo Estanislao Martire先生發言中特別強調,阿根廷的經濟潛力非常大,資源非常豐富,國民的教育程度很高,有一些行業激勵機制、稅收減免政策,投資的回報率很高。
巴西總領事Ana Candida Pérez女士說,巴西非常歡迎中國來巴西進行投資,并稱來自中國的投資已經占據了巴西吸引外資的18%,下一步希望在能源和石油領域以及能源運輸網絡和管道跟中國進行合作。她還強調巴西具有非常重要的地理位置,幾乎跟南美洲所有的國家相鄰。此外,巴西的準入門檻越來越低,辦事效率越來越高。
智利總領事Rodrigo Arcos C.先生則表示,智利金融體系非常健康,投資風險比較低。其競爭力在世界位于33位,投資環境則在全世界范圍排在第13位。智利與中國簽定自由貿易協定已經有10年的時間,兩國有互免關稅政策。他還說,智利是一個礦業國家,資源豐富,農產品、水產品也非常豐富。旅游方面,中國和智利簽證免費,普通的游客可以無簽證在智利停留90天。
哥倫比亞總領事Ricardo Galindo Bueno先生則突出哥倫比亞是拉丁美洲的第三大石油出產國、拉美地區六大經濟增長最快的國家之一,同時具有方便進入加拿大、美國、墨西哥、厄瓜多爾等重要經濟體的地理優勢,連續兩年進入全球吸引直接投資20強之一。他希望能利用中國高質量的基礎設施建設材料,以及豐富的人力資源。
古巴總領事Lisbet Quesada Luna女士指出,古巴法律框架性非常安全,保障外國投資者的利益,其次有很好的基礎設施,第三有優惠的稅收政策。
厄瓜多爾總領事Karina Soledad Morales Herrera女士表示,厄瓜多爾在物流和基礎建設方面很好,外資可以享受到很多優惠政策,而且生產成本很低,歡迎外來資金到各個領域投資,尤其歡迎投入到金屬工業、林業、旅游業、石油化工、能源、生物技術、醫藥、物流行業。
墨西哥的總領事Arturo Puente先生認為,墨西哥是世界第八大經濟體,制造業處于世界先進水平,不僅是基礎設施網絡發達,更重要的是墨西哥靠近美國市場,是北美一體化成員國。
秘魯總領館官員Jose Emmanuel說,中國跟秘魯2010年簽訂自由貿易協定,中國現在已經是秘魯最重要的礦業方面的投資國。礦業之外,他認為對于投資很有吸引力的一個方面是農業和工業。此外,他指出秘魯商業環境開放、關稅低,是拉美地區通脹率最低的國家。
烏拉圭的總領事Leonardo Olivera先生表示,該國市場很開放,投資方面的便利性對于外資企業沒有任何的限制,政府比較關注的產業有軟件、服務行業等。
對于中資企業來講,最大的挑戰莫過于在文化差異很大的海外地區經營過程中對自身的反思和認知,沒有這種認知就很難提升國際化程度、很難為當地的政府、社區居民認可。

上海紡織控股集團董事長童繼生向與會者介紹他對拉美投資環境的理解

中國水電建設集團國際工程有限公司美洲區域總部副總經理黃晉分享分享了他們如何積極努力跟當地NGO加強溝通的經驗
會上,來自中國、墨西哥、西班牙等國的企業代表分別介紹了各自“走進拉美”的歷程和現狀,分享了投資、發展、融入拉美地區的經驗和做法。來自中國社會科學院、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等機構的學者分享了他們的研究成果。本刊代表也應邀與會作了《國際傳播對中拉合作的推進》的演講。
中國水電建設集團國際工程有限公司美洲區域總部副總經理黃晉,分享了他們如何努力跟當地的NGO和草根組織接觸,獲得他們的理解和品牌認同的經驗,并指出對于中資企業來講,最大的挑戰莫過于在文化差異很大的海外地區經營過程中對自身的反思和認知,沒有這種認知就很難提升國際化程度,很難為當地的政府、社區居民認可。
翟哲是中國電子信息產業集團拉美地區的高級項目經理,他在會上分享了該公司借助厄瓜多爾安防領域項目的成功實施這樣一個標桿項目的示范作用,積極開拓周邊國家市場的成功案例,提出“走出去”同時必須要有國際化的視野和思維,在整體的經營管理上既堅持中國的特色,又要按照一個國際化和現代化的企業來管理。
華為公司的資深副總裁瞿文初把華為公司“走出去”的經驗總結為“開放合作共贏”。開放不僅僅是思想的開放,還有技術的開放;合作是指本地化、和當地合作,逐步地把利益讓給客戶,團結越來越多的人共同做事實現共贏。在本地化方面,華為在大多數國家都建立聯合創新中心、實驗中心、研發中心,向當地轉讓技術、進行人才培養。華為在拉美有7000多員工,80%都是在本地招聘。
德勤稅務大中華區合伙人蔣穎女士認為,整個拉美經濟環境穩定,近幾年的開放和行業改革程度會給中國的企業家帶來更加多的機會,但是同時整個投資環境,如外匯管制、融資成本、勞資關系等非常復雜,建議企業進入前尋求專業機構的幫助。上海盈科律師事務所的主任李舉東也認為,在“走出去”的時候,一定要事先對當地的法律服務環境做細致評估后,再決定是不是要進入。
本刊代表在發言中表示,由于拉美媒體駐華記者很少,缺乏對中國第一手的了解,關于中國的信息都是轉自歐美主流媒體,不乏對中國的不實報道。因此建議各國使節動員本國媒體在華多派出一些記者,為當地民眾多提供一些來自中國的真實消息。同時也希望中國的企業家在融入拉美的同時,變“多做少說”的傳統習慣為“邊做邊說”,主動和當地的媒體搞好關系,爭取讓當地群眾了解自己都做了什么,承擔了什么社會責任,爭取當地民意的理解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