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霞
梅毒是我國臨床上比較多見的慢性傳染性疾病之一,主要由感染梅毒螺旋體后致病,多由性交不潔引起,具有自限性且臨床表現變化多的特點,近年來統計數據報道其發(fā)病率有明顯增高的趨勢[1]。目前,臨床上主要通過梅毒血清學試驗來對梅毒進行診斷,檢測方法特異性的高低決定了診斷的正確與否。梅毒螺旋體常用的血清學檢測方法主要包括特異性抗體試驗及梅毒螺旋體明膠顆粒凝集試驗(TPPA)、酶聯免疫吸附試驗(ELISA)以及非特異性抗體試驗即環(huán)狀卡片快速血漿反應素試驗(RPR)[2-3]。這些檢測方法的原理都是將相關細胞或細胞顆粒的包被進行固相,特異性均較高。為提高臨床對梅毒螺旋體的確診率,本研究對收治的62例考慮為梅毒感染的患者實施梅毒螺旋體檢測,并對3種檢測方法的結果進行評估。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3年1月~2014年1月在河南省開封市第二中醫(yī)院確診治療的62例梅毒感染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入組患者中共有男35例、女27例;發(fā)病年齡20~60歲,平均(30.2±10.6)歲。
1.2 檢測方法 所有患者的血清均采用相同的儀器(伯樂-550進口酶標儀、BIO-RAD MODEL 1575型酶標洗板機)進行檢測。采用上海實業(yè)科華公司生產的TP-ELISA、RPR試劑盒和日本富士株式會社生產的TPPA試劑盒進行檢測,而且檢測的所有試劑均無過期情況。檢測過程中嚴格遵守試劑盒的要求進行操作,檢測的標本分別用RPR、TP-ELISA和TPPA 3種方法進行測定,檢測出的陽性標本RPR需進行1∶2、1∶16的倍比稀釋,最后再做半定量試驗。TP-ELISA結果則通過酶標儀來對結果進行判讀,OD值超過Cut-off值則視為檢測結果為陽性,相反則檢測結果為陰性。
1.3 統計學方法 對本組研究的數據采用SPSS 13.0統計軟件進行分析。計量資料采用“±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例數(n)表示,計數資料組間率(%)的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RPR法檢測的結果中共有42例患者確診,其陽性檢測率為67.74%(42/62);ELISA法檢測的結果中共有59例患者被確診,其陽性檢測率為95.16%(59/62);TPAP法檢測的結果中共有陽61例患者被確診,其陽性檢測率為98.39%(61/62)。可以肯出,ELISA法和TPAP法的特異性均較高,與RPR法相比明顯占據優(yōu)勢,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梅毒是現階段臨床比較多見的慢性傳染病之一,多由患者不潔的性交史導致感染梅毒螺旋體所致,梅毒臨床表現復雜,具有自限的特點[4]。梅毒螺旋體感染后會在患者的體內產生抗心磷脂抗體和抗梅毒螺旋體抗體2種抗體。診斷梅毒臨床常規(guī)使用的檢測方法主要是RPR法和TRUST法,而且這2種檢測方法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作為臨床確診和對疑似患者、獻血者的篩查手段[5]。抗梅毒螺旋體抗體在臨床的檢驗工作中主要應用TPPA法,如果患者的化驗結果證明是陽性則可進行臨床診斷[6]。ELISA法屬于近年來出現的新型梅毒血清學檢測方法,是根據梅毒螺旋體的基因工程技術開發(fā),這種檢測方法由于采用的是基因工程技術,因此,檢測結果的準確率與其他方法相比更高,對臨床的診斷非常有幫助,能夠明顯提高梅毒血清學檢測的特異性和靈敏度[7]。有研究顯示,ELISA法在梅毒血清學檢測過程中其檢測率最高可達到98%以上。本研究結果表明ELISA法和TPAP法其臨床的特異性均較高,對梅毒的確診率也較高,能夠顯著降低誤診和漏診情況,且可幫助患者在早期確診并獲得有效的治療。雖然PPAP法臨床特異性高,但是其診斷過程復雜,應用的試劑盒價錢與同類產品相比明顯增高,而且不能實現自動化的檢測,這多方面的因素限制了該方法在實驗室的普遍使用,從而也無法運用此法在臨床工作中對疑似患者進行篩查使用[8]。ELISA法目前具有操作簡單快捷、全自動化檢測的優(yōu)點,而且檢測結果的準確率和靈敏度均比其他方法具有一定的優(yōu)勢,比較適合臨床工作的實際情況,可以廣泛地用來對疑似及獻血人等的篩查工作。本研究結果顯示,RPR法其檢測結果的陽性率明顯低于ELISA法和TPAP法,表明其靈敏性不如后者。同時臨床報道顯示其在肺結核、免疫性疾病及猩紅熱患者以及正常人體內也會表達,因此其特異性與后者相比也明顯降低。在梅毒螺旋體感染敏感性確定的情況下,有的患者其體內的抗心磷脂抗體出現明顯延遲,在發(fā)病的后期對這些指標檢測往往失敗,增加漏診發(fā)生幾率,因此RPR法不適宜用藥早期梅毒患者的診斷,而對于梅毒晚期或者處于梅毒潛伏期的患者其特異性也明顯降低。對臨床普遍篩查這樣的工作,RPR法的應用明顯受到限制,不適合作為常規(guī)使用的檢測方法。總之,臨床上對懷疑有梅毒感染的患者應用ELISA法、TPPA法進行檢測準確率高,特異性強,有利于及時發(fā)現病情,值得推廣和應用。

表1 ELISA法、TPPA法、RPR法檢測結果比較(n=62)
[1] 黃文喜,章平,鄭和平,等.梅毒螺旋體血清學檢驗研究進展[J].中國醫(yī)學工程,2014,22(1):193,196.
[2] Herring AJ,Ballard RC,Pope V,et al.The serological investigation of HIV,HBV,HCV and TP infection in the wandering patients with mental disor-ders in the City of ZhongShan[J].Guangdong Medical Journal,2013,34(12):1836-1838.
[3] 鄒紅霞,郝軍,倪麗娜.四種梅毒螺旋體抗體血清學試驗方法的臨床評價[J].國際免疫學雜志,2014,37(3):260-262.
[4] 林麗蓉,楊波,潘錫濤,等.潛在的血源傳播患者梅毒血清學檢測方法的選擇[J].中華醫(yī)院感染學雜志,2010,20(10):1491-1494.
[5] 嚴春玲.TPPA和TRUST聯合檢測梅毒的臨床應用效果評價[J].現代醫(yī)院,2010,10(10):63-65.
[6] 鮮勝.梅毒螺旋體不同血清學檢驗方法的應用評價[J].中國醫(yī)藥指南,2013,11(18):516-518.
[7] 項明,羅靜.3種梅毒血清學診斷試驗聯合檢測的臨床評價[J].檢驗醫(yī)學與臨床,2012,9(21):2690-2691.
[8] 李韶深,劉春莉,韓玉華,等.對梅毒TPPA試驗結果不確定的初步分析[J].現代檢驗醫(yī)學雜志,2011,26(5):102-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