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筱穎
急性髓細胞白血病(AML)是老年人常見的血液系統惡性腫瘤。由于老年白血病患者腫瘤生物學特點的異質性,不良細胞遺傳學改變者較多,且老年白血病患者體力狀態相對較差,多合并有器官功能不全,對化療的耐受能力差,造成化療緩解率低,病死率高,生存期短。對于老年AML的治療尚未取得共識,目前仍為一個難題。現將32例老年AML患者進行研究,分析減半劑量
CAG方案治療AML的臨床效果。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0年1月~2012年1月上饒市人民醫院共收治的32例老年急性髓細胞白血病患者,其中男20例,女 12例;年齡72~84歲,平均(78.2±2.5)歲。患者均經骨髓細胞形態學、細胞遺傳學分析分型:5例患者屬于M 1,13例患者屬于M 2,10例患者屬于M 4,4例患者屬于M 5。按照骨髓細胞學檢測發現,13例增生極度活躍,7例明顯活躍,6例增生活躍,6例增生低下。32例患者實施骨髓染色體核型分析,根據臨床相關染色體核型分組法規定,有3例患者染色體核型為預后良好組,該3例核型均為t(8;21);19例患者為正常染色體核型;其他10例患者染色體核型具有預后不良染色體核型改變。
1.2 治療方法 治療的第1~10天進行靜脈滴注10 mg/(m2·d)阿克拉霉素,第 1~10 天進行皮下注射 20 mg/(m2·d)阿糖胞苷,分為2次進行。重組人粒細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300 μg/d進行皮下注射,從第1天開始使用至中性粒細胞計數恢復超過4×109/L即停藥。患者癥狀緩解后持續原方案穩定治療。
32例患者均入住普通病房,化療前進行彩色超聲、X線、CT等檢測。患者出現粒細胞缺乏時,立即轉移入住無菌層流床或者單獨監護病房。化療期間給予患者止吐和護肝等藥物,同時使用漱口水漱口,PP粉會陰洗浴等措施。若患者體溫超過38.5℃,立即送往血、尿、痰液等做細菌學培養,同時實行抗感染的對癥治療[1-2]。骨髓控制期給予患者成分輸血與造血生長因子等支持治療。
1.3 觀察指標 治療前后均檢查患者的臨床表現、血常規、骨髓象等具體情況,患者需要定期復查腎功能和肝功能,并且實施胸部CT、心電圖檢測,檢查患者主要器官的各項功能和感染癥狀[3]。觀察化療期間的各種病情變化及不良反應。
1.4 療效評判標準及評估 依據張之南主編的《血液病診斷及療效標準》評判療效完全緩解(CR)、部分緩解(PR)、未緩解(NR)[4]。通過電話或患者來院復查隨訪,隨訪截至2012年3月,中位隨訪時間為13(2~24)個月。
1.5 統計學方法 對本組研究的數據采用SPSS 17.0統計軟件進行分析。計量資料采用“±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例數(n)表示,計數資料組間率(%)的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臨床療效 32例急性髓細胞白血病患者中CR 12例,PR 5例,NR 15例,完全緩解率為37.50%,總有效率為53.13%。患者中位總生存時長為2~26個月,平均生存時長為(10±1)個月,無病生存時長為7~22個月。根據染色體核型,預后良好組3例患者屬于完全緩解,中等預后組19例患者有9例完全緩解,完全緩解率為47.36%,而10例具有預后不良染色體核型改變的患者只有2例取得部分緩解。預后良好組的臨床療效相對于預后中等組療效更佳(P<0.05),而具有預后不良染色體核型改變的患者,其療效不容樂觀。見表1。

表1 染色體核型預后良好組和預后中等組的臨床效果分析[n(%)]
2.2 不良反應 血液學不良反應:中性粒細胞計數<0.5×109/L的時長為8~31 d,平均時長為(14±6)d,感染發生率為93.75%(30/32),3例患者重癥感染導致死亡。血小板計數<20×109/L發生的時長為 10~30 d,平均時長為(15±5)d,1例因為顱內出血導致死亡。III~Ⅳ度骨髓抑制的發生率為75.00%(24/32)。3例患者臨床表現為心房纖顫和心動過速,通過醫生的及時治療得到了恢復。5例患者肝功能異常,轉氨酶稍微偏高,通過相關藥物治療后恢復正常。
老年AML具有獨特的生物學及臨床特征,對化療耐受性差,完全緩解率低;化療后骨髓易受抑制;且患者一般合并多種慢性疾病,易造成早期死亡,是目前白血病治療的難點[5]。老年AML繼發于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MDS)較多,多表達耐藥基因MDR 1,具有不良細胞遺傳學改變者較多,也是其療效較其他年齡組更差的主要原因。一般標準劑量的化療容易因為臟器功能下降、常規疾病增多、免疫功能變緩和身體的各項機能等原因極易發生深度感染,造成器官功能衰竭,造成化療相關病死率高。
根據以往的臨床資料,本文研究結果顯示,使用標準劑量CAG方案治療高齡老年急性髓細胞白血病患者,檢查發現患者的血液學毒性非常大,骨髓抑制期較長[6-7],治療的意外死亡病例較多。相較于標準劑量CAG方案,于高齡老年急性髓細胞白血病患者使用減半劑量CAG方案治療具有較好的臨床效果,急性髓細胞白血病的耐受性良好,治療過程中仍有不良反應產生,但治療結果還是較為理想的,死亡病例有所降低,故值得臨床進一步研究和探索[8]。
[1] 王智,曹海武,周仲昊,等.減半劑量CAG方案治療高齡老年急性髓細胞白血病臨床研究[J].臨床和實驗醫學雜志,2012,11(24):1958-1959.
[2] 張之南.血液病診斷及療效標準[M].2版.北京:科學出版社,1998:184-193.
[3] 張野坪,常乃柏,魏建平,等.老年急性髓細胞白血病62例臨床特征分析[J].臨床血液學雜志,2010,23(4):429-431.
[4] 龐迎旭.CAG方案治療低增生性老年急性髓細胞白血病療效觀[J].中外醫療,2011,30(11):109-110.
[5] 牛巧紅,王洪奇.急性白血病患者醫院感染因素臨床分析及防治措施[J].當代醫學,2012,18(11):153.
[6] 楊曉煜,王琰,劉乃嘉.CAG方案治療老年初治急性髓性細胞白血病療效觀察[J].山東醫藥,2011,51(30):72-73.
[7] 季美華,胡彩華,陶健,等.38例老年急性髓細胞白血病臨床分析[J].醫學信息(中旬刊),2011,24(8):3967-3968.
[8] 姚曉非.CAG方案治療低增生性老年急性髓細胞白血病療效觀察[J].中國醫藥指南,2011,9(23):290-2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