饒媛 葉燕華 李潔喜
上消化道出血是發生于屈氏韌帶以上的消化道出血,常見病因是消化道潰瘍、急性糜爛出血性胃炎、食管胃底靜脈曲張破裂和胃癌等[1]。本病主要臨床表現為嘔血和黑糞,若短期內大量出血,則可能因為迅速失血、血容量迅速降低而引起周圍循環衰竭,甚至發生休克。目前,雖然存在內鏡、介入和外科手術等治療措施,但因受技術、條件、水平差異和病例不同的個體因素的限制,藥物治療仍然是治療上消化道出血的首選方法[2]。在所有病因中,胃酸的作用不容忽視,抑制胃酸分泌有利于止血的治療。本研究對上消化道出血患者采用不同方法進行治療,采用泮托拉唑聯合血凝酶進行治療的實驗組臨床效果較好,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廣東省東莞市茶山醫院2013年6月~2014年12月收治的64例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所有患者均經確診。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均分為2組(n=32),對照組中男17例,女15例;年齡20~60歲,平均年齡(40.3±5.5)歲。實驗組中男18例,女14例;年齡21~59歲,平均年齡(42.4±3.5)歲。組間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采用泮托拉唑(湖南五洲通藥業有限責任公司,國藥準字H 20067762)靜滴治療:泮托拉唑60 mg,靜滴,2次/d,共5 d。實驗組采用泮托拉唑靜滴與血凝酶(山東蓬萊諾康藥業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 20051840)聯合治療:泮托拉唑60 mg,靜滴,2次/d+0.9%氯化鈉注射液100 mL;使用0.9%氯化鈉注射液20 mL+注射用血凝酶1 U,靜脈推注,2次/d,共5 d。
1.3 療效評價標準[3]觀察2組患者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包括肝功能所害、腎功能損害、胃腸道不良反應。比較2組患者的臨床療效,顯效為3 d內止血;有效為3~5 d止血;無效為5 d未止血。判斷止血標準,符合下列之一為出血停止:(1)經治療后臨床癥狀好轉,血壓、脈搏、腸鳴音正常;(2)大便由黑色轉為黃色,大便潛血轉陰;(3)胃鏡證實出血已停止。總有效率=顯效率+有效率。
1.4 統計學方法 對本組研究的數據采用SPSS 15.0統計軟件進行分析。計量資料采用“±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例數(n)表示,計數資料組間率(%)的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2組患者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 2組患者在治療期間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結果顯示,使用泮托拉唑靜滴與血凝酶治療的實驗組不良反應發生率(25.0%)顯著低于采用泮托拉唑靜滴治療的對照組(59.4%),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χ2=7.75,P<0.05)。見表 1。

表1 2組患者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n(%)]

表2 2 組患者的臨床療效比較[n(%)]
上消化道出血是指屈氏韌帶以上的消化道,包括食管、胃、十二指腸或胰膽等病變引起的出血,胃空腸吻合術后的空腸病變出血亦屬這一范圍[4]。大量出血是指在數小時內失血量超出1000 mL或循環血容量的20%,其臨床主要表現為嘔血和黑糞,往往伴有血容量減少引起的急性周圍循環衰竭,是常見的急癥,病死率高達8%~13.7%[5]。上消化道大量出血的病因很多,常見的有消化性潰瘍、急性胃黏膜損害、食管胃底靜脈曲張和胃癌。泮托拉唑為胃壁細胞質子泵抑制劑,在中性和弱酸性條件下相對穩定,在強酸性條件下迅速活化,其pH依賴的活化特性,使其對H+/K+-ATP酶的作用具有更好的選擇性[6]。本品能特異性地抑制壁細胞頂端膜構成的分泌性微管和胞漿內的管狀泡上的H+/K+-ATP酶,引起該酶不可逆性的抑制,從而有效地抑制胃酸的分泌。由于H+/K+-ATP酶是壁細胞泌酸的最后一個過程,故本品抑酸能力強大[7]。本品通過肝細胞內的細胞色素P 450酶系的第Ⅰ系統進行代謝,同時也可以通過第Ⅱ系統進行代謝。當與其它通過P 450酶系代謝的藥物伍用時,本品的代謝途徑可以通過第Ⅱ酶系統進行,從而不易發生藥物代謝酶系的競爭性作用,減少體內藥物間的相互作用,無致突變、致癌和致畸作用。注射用血凝酶是從巴西矛頭腹蛇的毒液中分離、提純、精制而得到的一種高效、速效的蛇酶制劑,其主要成分為類凝血酶和類凝血激酶。類凝血酶能促進纖維蛋白原的降解生成纖維蛋白I單體,進而聚合成纖維蛋白I多聚體,即可溶性纖維蛋白,促進血管破損處血小板聚集,使出血部位形成白色血栓而初步止血。類凝血激酶可將聚集于血小板磷脂表面的凝血因子X激活為Xa,并與鈣離子、凝血因子Va及血小板磷脂形成復合物,即凝血酶原,可加速凝血酶的生成,后者激活凝血因子8為8 a,在XIIIa和鈣離子的參與下,使纖維蛋白形成不溶且穩定的纖維蛋白凝塊,促進凝血止血過程[8]。同時該酶含血小板素,能增強血小板功能。本研究結果顯示,2組均能明顯改善上消化道出血癥狀,組間治療后比較差異顯著(P<0.05);實驗組總有效率(93.8%)明顯優于對照組(65.6%),差異顯著(P<0.01);對照組不良反應發生率(59.4%)與實驗組(25.0%)比較差異顯著(P<0.05)。
綜上所述,對于上消化道出血患者采用泮托拉唑聯合注射用血凝酶靜脈推注對患者的療效較好,能有效抑制上消化道出血,減輕患者的癥狀,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采用泮托拉唑聯合注射用血凝酶靜脈推注對上消化道出血患者進行治療,很好地協同了2種藥物的療效,具有較高的臨床價值,因此,值得在臨床上大力推薦。
[1] 趙志強.蘭索拉唑聯合血凝酶治療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療效觀察[J].山西職工醫學院學報,2012,22(6):20-22.
[2] 李加.白眉蛇毒血凝酶聯合泮托拉唑治療上消化道出血的臨床療效分析[J].中國醫藥指南,2011,9(29):277-278.
[3] 唐德新.泮托拉唑治療上消化道出血的療效觀察[J].重慶醫學,2008,1(37):215.
[4] 張斌永.泮托拉唑聯合凝血酶治療上消化道出血31例療效觀察[J].哈爾濱醫藥,2010,30(1):16-17.
[5] 黃耀寧,莫曉能.泮托拉唑聯合凝血酶治療上消化道出血的療效觀察[J].中國實用醫藥,2013,8(1):168-169.
[6] 王忠波,李丹.泮托拉唑聯合巴曲亭治療上消化道出血47例分析[J].海南醫學,2010,21(5):41-42.
[7] 王文坤,陳建洪.上消化道出血45例診治分析[J].中國基層醫藥,2012,19(1):218.
[8] 姚利,丁曉蘭.再次剖宮產術者局部應用注射用血凝酶止血效果觀察[J].中國藥房,2006,1(14):10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