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萍
摘要:今道友信建構起一套完整而獨特的美學體系,命名為Calonologia(卡羅諾羅伽)。在他看來,現代社會中,以“形”(forma)為基礎的認識系統發生了根本動搖,知覺喪失了它在認識本質方面的優越性。如此一來,以形為對象的美學已經落后。通過建立Calonologia這一新的美學體系,今道友信對美學進行了一次徹底更新。
關鍵詞:今道友信;Calonologia;美學體系;日本美學;文化形態
中圖分類號:J01文獻標識碼:A
Construction of Tomonobu Imamichis Aesthetics
WANG Ping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Chongqing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044)
一、形態哲學的敗退
今道友信這樣評價西方美學:“西方美學具有西方哲學的特色。西方哲學的基本觀點,從總體上說是以本質(essentia,essence,wesen)作為樣態(forma);……不論是哪種情況,被限定了的明確的形態及其再現,就是西方美學的中心概念。”①所謂形,意義為本質,西方傳統哲學以此作為其特征之一。通過視覺器官對形態的知覺,人們實現對種的識別,這種對應關系在過去是認識事物本質的第一關。例如,圓的石頭會滾動,削尖的樹枝會把人刺痛。人們根據形推斷出其功能,自然以形制約我們的認識。所以,今道友信說,自柏拉圖以來,形的哲學在認識論中占據著優先地位。然而,構成了西方哲學中心軸的形,如今卻遇到了極大挑戰,形的哲學正在不斷地敗退。
今道友信指出,隨著技術的進步,同形異能的事物越來越多,僅從形態入手已無法區分。比如,假設有一個黑色的方形盒子,單依靠形態,無法判斷這個盒子是放東西的?還是計算器?或是定時炸彈?在當今世界中,人們不再可能以知覺認識和形態推測出事物的功能,必須打破形的約束,深入到事物內部構造中去。解釋學等的出現,正是認識論上出現的反“形”革命。在藝術領域,展示作者內心的意圖正逐漸成為主題,為了這一主題,藝術作品越來越遠離形。
由此,今道友信斷言,“形的文化正在結束”。在藝術領域中出現的對形的不信,使我們得出一個結論:美學不會是形的學問。既然,美學的對象不是形,形只是給同樣的東西帶來品位高低差異的東西。那么,揚棄了形相質料主義(hylemorphismus)的美學,就必須去尋求可以替代形的東西來作為自己的對象,這一對象還必須擔當起促進整個哲學煥然新生的重要角色,這為現代美學這一課題帶來了新的挑戰。
二、對古典定義的批判
“美學”一詞最初被提出來的形式是Aesthetica,鮑姆嘉登將其規定為感性的認識論,美學成為感性主義美學。此后的黑格爾讓Aesthetica逐漸成為理性的學問,并把美學的研究范圍限定在藝術領域,美學演變成藝術的哲學。
然而,在現代社會里,藝術所表現的主題是思想和內部世界,美不再是藝術的理念,藝術與美失去關聯。美學被規定為是藝術的學問的話,美學便不是以美為主題,而應將現代藝術所追求的價值等問題作為其主題。同時,美不僅僅與藝術有關。只以藝術美為對象的美學面臨著巨大危機。
從鮑姆嘉登到黑格爾,Aesthetica或稱為感性學,舍棄了理性的存在,或成為藝術哲學,把美的范圍局限于狹小的一隅。在今道友信看來,被限定在感性范圍中的美學,只適合以形的哲學為基礎的傳統社會。美的判斷也不是Aesthetica,美已和藝術相分離。對此,今道友信闡述道:“美學在這里不是感性學……也不是鮑姆嘉登等所說的作為感性學的Aesthetik。美學在這里是Calonologia(美的理念)、美的形而上學。它把藝術哲學(artiologia)作為自己的一部分。雖然作為這個artiologia的輔助學問,包含有藝術學(sciencedes arts),例如音樂學、文藝學、美術史學、建筑學等,但我們所說的美學,是最純粹的,是Calonologia。……簡言之,黑格爾的美學只能算得上藝術哲學,因為它忽略了美。”②
今道友信認為,Aesthetica已不適應時代要求,美學需要來一次徹底更新。他把美學分成美的學問和藝術的學問,前者命名為Calonologia(卡羅諾羅伽),是由美、存在、理性、學問四個詞組合而成的詞,表明這是以美本身為對象的理論體系,是一種形而上學的美學,美成為理性思索的對象;后者命名為Artiologia(阿特奧羅伽),由意味著藝術和學問的詞結合而成。通過這種劃分,一是為建構起自己的美學體系確立了形而上學的性質,美學絕不停留于在知覺層面對美的把握,必須進入形而上的層面才能抵達美的境地。二是明確了美學和藝術學的界限,強調現代藝術是思想的表達,藝術不等于美。
三、何謂Calonologia
今道友信提出的Calonologia由四個希臘語單詞:美、存在、理性和學問組合而成。對其的定義,今道友信在《美學的方法》中談到:“我認為在這個術語里包含的真正意義,是把美這種存在在理性上加以闡明的學問,當然不是把美只當作表面現象,而是作為接近于存在的東西;但美不單單是存在,我準備把美作為超越了存在的閃光以至光輝來考察,所以在存在之前放上了美這個詞,它的真意是,意味著力求在理性上探索超越了存在的美的價值的學問。”③今道友信所說的美的存在,是主觀的意識存在。美只有存在于意識中,才能成為理性思索的對象。只有在理性的思索中,美才具有超越性。
在Calonologia體系中,“超越”得到極大重視。今道友信認為,美的層次具有二重超越性,美的意識要超越存在物,還要揚棄對于對象的意識的質變。例如從科學的角度去看梅花時,我們注重的是樹的高度,花的多少,而這些只是中間項。當我們沒有注意這些,通過對這一對象存在的意識獲得愉悅時,這種愉悅僅停留在感官層面上,轉瞬即逝。這是第一次意識,屬于對象性層次,其中對象物仍然存在。當我們以觀賞的態度看梅花時,所有的中間項退去,即揚棄了對于對象的意識后,對象物提供給美的層次的是梅花的規定性和我們對它的感覺,在我們的面前出現了梅花之美,這種美存在于意識之中,不會隨著梅花的消失而逝去。再如果我們了解到梅花的象征意義,將它與人聯系起來時,這種象征人格的美,便超越了梅花本身的美,接近于存在。當我們意識到美最終都與人格相關,并喚起我們的奉獻精神,為他人獻身時,那美就超越了死亡即生命的存在。今道友信的關于美的存在是接近于存在(人格的存在),又超越存在(生命的存在)的表述,是必須靠美的超越性來理解的。endprint
“超越存在”是今道友信Calonologia美學體系的核心。他曾說過,“我已經說過要提出卡羅諾羅伽這一思想,因為它企圖在存在之否定中見出美,這也是想通過否定與形相關的存在而向形的內部的某種力量逼近的企圖。”④通過建構起Calonologia美學體系,今道友信超越了與形有關的存在,實現其重建美學,尋求新的對象替代“形”的理想。
今道友信認為,由于存在是被限定的存在,美也受到限制。為了達到普遍的、自由的美,必須超越存在,即超越存在的限定者。所謂Calonologia的本意就在于,精神通過否定和超越存在,通向自由,與美本身達成一致。今道友信認為死限定著人這一存在者的存在。盡管如此,人的精神具備與永恒相關的志向性。通過精神的超越,人可以超越死。通過精神,被死限定于當前的人類與永恒相接,達到人的絕對性的自由,邂逅永恒的價值和美的光輝。
在今道友信看來,美是位于最高位置的精神價值,它存在于“存在的彼岸”。只有當人為所愛的人或事業等作出犧牲、獻出生命,即否定了自我存在時,才能達到這最高的美的光輝。上述所講的精神超越,是實踐美的行為,其中包含著醞釀創作的苦斗,藝術是美的最集中的表現形態。如此的美的存在,只能作為一種“超存在”而存在。
從Calonologia的觀點來看,所謂形而上學不是存在的學問,而是以作為超越結果的光為目的的學問。美學的目的是理性地把握美,形而上學的對象——光就是美,光與美合一。通過以上分析,我們不難理解下面這段今道友信關于自己的美學是形而上學的解釋,“在這里作為日本的形而上學的美學的例證,我想對我的美學的品格和方法簡單地敘述一下。作為價值論,我把美作為最高的價值置于真與善之上。……另外,我的美學是形而上學而不是本體論;就超越存在才能看到美的光輝這一點來說,可稱之為calonologia乃至metontologia(超本體論)。關于它的證明,遵循著將有關死和自由的考察與藝術和審美經驗結合起來的邏輯及解釋的邏輯。”⑤
四、結語
今道友信的美學構想為我們帶來了一系列啟示和思索。
通過建構Calonologia,超越與形相關的存在。今道友信強調通過理性的解釋,向藝術作品中的價值攀升,超越作者給予它的意義,實現精神向理念的垂直飛躍,達到真正的、最高層次的美。然而,在這種無止境的超越和否定中,現實意義的審美活動無法進行了,超越成為衡量一切的標準,人們只需考察是否能通過作品實現精神的超越。于是,發現美的過程變成了類似于佛教中的“參禪”一樣玄而又玄的東西。
另外,今道友信所談到的“黑色的小盒子”,不知道其功能究竟為何用,這種情況并不普遍。單從一個特例判斷說,形已喪失其在認識事物本質上的優越地位,未免夸大其詞。目前,人們最基本的認識方法仍是以對形態的知覺作為基礎,不能斷言:基于形建立起來的哲學已經敗退。(責任編輯:賈明哲)
①今道友信著,蔣寅等譯《東方的美學》,三聯書店,1991年版,第276頁。
②今道友信著,周浙平、王永麗譯《美的相位與藝術》,中國文聯出版公司,1988年版,第168-169頁。
③今道友信主編著,李心峰等譯《美學的方法》,文化藝術出版社,1990年版,第326頁。
④今道友信主編,樊錦鑫等譯《美學的將來》,廣西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16頁。
⑤同③,第39頁。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