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25日—27日,首屆中國音樂圖像學國際學術研討會在杭州師范大學音樂學院隆重舉行。此次會議由中國音樂史學會、杭州師范大學浙江省高校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藝術學理論”和杭州師范大學音樂學院主辦,杭州師范大學藝術學研究中心承辦,中國音樂學院音樂學系、東南大學藝術學院、華僑大學藝術學研究所以及《藝術百家》雜志社等單位協辦。在開幕式上,杭州師范大學音樂學院院長楊九華教授代表杜衛校長致歡迎辭,中國音樂史學會會長戴家枋教授、東亞音樂考古學會會長王子初教授分別致辭,會議執行主席李榮有教授向大會報告了會議籌備情況。此次參會的代表,有來自美國、瑞士等國家以及中國臺灣省和中國大陸內地藝術學、文化學界的專家學者60余名,大會宣讀專題論文40余篇,議題主要涉及以下幾個方面。
(一)音樂圖像學的學科發展與理論研究
中國藝術研究院劉東升《為中國音樂圖像學的發展創造更好的條件》認為中國有幾千年的悠久歷史和音樂文化,外國人從來不敢小覷。這些年,我們雖然做了一些工作,但大多是在大勢所趨中被動地走過來的。時到今日,并無輕松感,而有更多的謹慎和敬畏。中國音樂圖像學,任重而道遠。
中國藝術研究院秦序研究員《略論音樂學學科性——讀何兆武〈歷史與歷史科學〉劄記》認為,在我國對于音樂學究竟是什么學,現實認識對此仍普遍模糊。作者介紹了何兆武先生《歷史與歷史科學》等論著中有關歷史學非科學性性質的論述,借此希望引發對音樂史學及音樂學在科學性之外的人文學科性質、“非科學”性質的思考。
關于音樂圖像學跨學科研究的價值與意義,是近些年學者們較為關注的問題。杭州師范大學李榮有《論音樂圖譜圖像學與書籍文獻學古今關系》認為,音樂的圖譜圖像學與書籍文獻學同為人類文明傳承接續過程中生成的歷史文化遺存,二者之間有著歷史文明的接續關系,可起到相互印證、相互補充的作用。云南大學王玲《音樂圖像研究的跨學科和跨文化價值意義探討》,文章就音樂圖像研究具有音樂舞蹈史、藝術史、文化學等跨學科研究理論價值,在音樂史研究中又有補正、引證和糾正多種功能。此外,東南大學汪小洋《考古圖像與音樂圖像學》認為,圖像學平臺可以串聯各相關學科已有的成果而帶來新的切入點,這正是音樂圖像學的研究所缺少的。
杭州師范大學鄭祖襄《王維“觀圖論樂”與音樂圖像學》從文獻史料的視角來解讀一千多年前中國歷史上所見最早的關于音樂圖像學的記載,作者認為,王維“觀圖論樂”并非虛妄,而沈括所言也并非確論。在今天中國音樂圖像學方興未艾的時候,這段史實顯現出其學術意義。
關于音樂圖像學在中國發展狀況的研究,如牛龍菲《音樂圖像學在中國》(原載《中國音樂年鑒》1990年卷)主要介紹了“文革”前至1990年這一期間中國音樂圖像學的研究狀況與成果。高興、車新春的《中國的音樂圖像學研究及其發展前景》,分別對20世紀中國的音樂圖像學研究,以及21世紀中國音樂圖像學研究的發展趨向加以闡述。
中國音樂學院劉勇《以圖證史》指出,在歷史研究中,我們應該向圖像投入更多的注意力。東南大學李倍雷《圖像:回到藝術本質的中國藝術史學》認為,在眾多人文學科作為理論和方法研究藝術史的狀況下,提出回到藝術本質研究和描述中國藝術史。
(二)樂舞圖像中的傳統文化與中國《金石學》研究
漢畫像中的樂舞圖像是音樂圖像學研究的重要對象,我們可以通過樂舞圖像的表象來解讀中國歷史上不同時代的傳統文化內涵。南陽師范學院季偉《從一組四川樂舞畫像看漢代宴賓陳伎之風》,對漢代的宴賓陳伎之風進行了分析,認為宴賓陳伎折射了漢代禮制的回歸,體現了尚奢侈、尚俗樂、展性情的社會觀念。無錫博物院汪潔《漢畫像中巾舞類型的多元化及其文化內涵》認為,巾舞作為漢代喜聞樂見的雜舞藝術,不僅是樂舞場景本身的真實記錄,也是當時社會、政治、藝術、文化等方面的映射。
湖北省博物館張翔提出在曾侯乙墓的許多出土器物上都有與音樂有關系的信息存在,他的《曾侯乙墓的幾幅音樂圖像》分別從“彩漆鴛鴦形盒與五弦器”、“內棺漆飾的主題是蠟祭”、“琴瑟常和以及以人為本”三個方面展開論述,認為這些信息與先秦禮樂有著很大的關系。中央音樂學院朱詩旖的《馬王堆一號漢墓樂俑再探》認為,馬王堆一號漢墓北邊箱出土的歌舞俑及吹竽鼓瑟俑是西漢時期一種類型化的宴饗樂舞品種,在中國古代音樂史中有特殊的歷史文化意義。
德州學院段文《唐代佛教樂器螺貝源流考》認為,螺貝是唐代宮廷樂隊中一件被廣泛應用的特色樂器,它不僅是作為一種樂器,同時還是一種文化符號特征的體現。中央音樂學院任方冰《明代衛所鎮營禮儀及用樂考》認為,明代衛所鎮營的地方行政職能化是衛所諸禮和用樂的基礎。
中國美術學院孔令偉《鑒古——端方舊藏柉禁的稱謂及圖像紀錄方式》從圖像學的角度對我國古代禮器柉禁加以研究,文章指出,自從晚清端方舊藏柉禁面世之后,學者開始對實物形態的“禁”有了新認識。杭州師范大學卜友常《漢代宗資墓前的衛士——天祿、辟邪研究》主要從天祿、辟邪的淵源、寓意、造型藝術等三個方面來論述,提出了天祿、辟邪并非域外傳來,是本國方仙教的產物。
(三)東西方音樂圖像學歷史與現狀比較研究
關于西方國家音樂圖像學的研究,如美國的國際音樂圖像學學會會長布拉熱科維奇《中世紀晚期的舞蹈在波斯尼亞和黑塞戈維那墓碑上的表現》一文指出,在波斯尼亞、黑塞哥維納等地有三千多塊墓地和大約七萬塊墓碑,在風格和形式上保持著很高的一致,文體上跟隨羅馬形式,其圖像上所表現的東西對于舞蹈實踐和象征意義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瑞士的歐洲音樂圖像學學會會長安東尼奧(Baldassarre Antonio)《在“東方學”之前:倫勃朗的〈音樂寓言〉》通過不同角度分析了勃朗特《音樂的寓言》這幅畫的各種情境。
關于古西域和“絲綢之路”上的樂舞文化交流,有論文:臺北教育大學趙琴《從圖像中考察絲路上的樂舞交流:以唐代西域“胡旋舞”在歐、亞、非舞蹈中的傳承為例》,杭州師范大學溫和《絲綢之路上的鳳首箜篌——傳播與釋名》,沈陽音樂學院賀志凌《箜篌圖像探微》等。endprint
(四)音樂圖像及其區域特征研究
就目前掌握資料而言,我國各地均蘊藏著大量古代音樂圖像資料,以中原地區為中心的北方地區尤為集中。中國音樂學院王軍《看得見的盛唐音樂文明——唐李憲墓壁畫研究》就陜西李憲夫婦合葬墓惠陵的“墓中壁畫分部及樂舞壁畫情況”以及“壁畫中回蕩的唐代音樂文化信息解讀”展開闡釋。山西省博物館梁勉《試析昭陵陪葬墓壁畫中的樂舞圖像》就李思摩、韋貴妃、李勣、燕妃墓有關樂舞場面的壁畫進行了研究。
徐州是漢畫像石的主要出土地之一,近年來出土了大量記載表演藝術的畫像石,如李愛真、吳躍華《徐州賈汪區青山泉白集漢畫像石墓田野調查隨記》,以田野調查隨記的形式對徐州賈汪區青山泉白集的漢畫像石進行考察與調研。廣西藝術學院陸彬《以無聲刻有聲,以凝固展流動——徐州漢畫像石中的建鼓舞舞容研究》就以徐州漢畫像石中記載的建鼓舞為研究對象,采用圖像學和藝術學的方法對徐州建鼓舞畫像石進行梳理和研究。
另外還有臺北屏東教育大學李美燕《云岡石窟樂舞圖像中的“琴”初探》,河南省博物院王歌揚《山東沂南畫像石墓樂舞百戲畫像新考——兼論兩漢時期禮樂制度的演變》,云南大學唐應龍《音樂圖像的意義:以三件出土樂器的考證為例》,四川宜賓學院劉宇統《略論音樂圖像的調查、記錄和采集方法:以僰人巖畫中的音樂圖像研究為例》,長江大學楊帆、陳欣《淺析湖北枝江出土魂瓶體現的當地音樂民俗》等。
(五)中國古代樂舞圖像與當代藝術創作研究
北京璃墟國際藝術中心熊寧輝《“音樂聯覺魚骨圖分析法”———種音樂視覺化的思維模式》首次提出用“音樂聯覺魚骨圖分析法”來“包羅”音樂聯覺感受的“萬象”,無論對東西方藝術史涉及音畫聯覺的美學分析,還是當今藝術創作都是一種可以用來探索的有效方法。杭州師范大學丁同俊《論音樂與圖像兩者之間的合成互生關系——以德彪西與譚盾音樂創作為例》認為音樂圖像學作為一個新興的學科,它在當下對藝術創作領域起到重要的影響。
(六)音樂圖像學與美學研究
山東藝術學院田川流《論音樂圖像的審美特征》認為,音樂圖像是人類將音樂美與造型美融為一體的呈現,透過對音樂圖像美的考辯,為藝術在當代的發展帶來重要的啟示。浙江理工大學金雅、應丹《豐子愷音樂漫畫研究》從漫畫與美育的角度闡釋了豐子愷的音樂漫畫以日常生活場景為主要背景,傳達了熱愛生命、關懷生存的詩意情懷。福建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林萍《黎錦暉出版作品圖像的藝術風格——從兒童歌舞作品的分析》,通過文字刊物和唱片音像的圖像上體現了黎錦暉的“平民音樂”和中西美學結合的思想。
“篳路藍縷,玉汝于成”。本次會議推選了中國音樂圖像學第一屆理事會,成立了中國音樂圖像學學會。音樂圖像學在中國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我們期待著新成立的中國音樂圖像學學會能夠勇敢擔當起歷史使命和責任,繼續加強與國內外學人的溝通交流,力爭為中國音樂史、藝術史學科建設和發展做出獨特的貢獻。(責任編輯:徐智本)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