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夢潔
說到林徽因,人們多半會想到《人間四月天》中那個柔弱的美女、多情的才女,并津津樂道她的感情經歷,卻很難把她和圖片中那個爬上爬下的女漢子聯系起來。是的,這才是她的真面目,一位建筑師,一位對古建筑文化保護做出不朽貢獻的古建筑專家。
20世紀30年代初,梁思成、林徽因夫婦用現代科學方法研究中國古代建筑,成為這個學術領域的開拓者。從30年代初至中日戰爭爆發,幾年間他們走遍了全中國15個省、200多個縣,實地勘察了2000余處中國古代建筑遺構。他們的工作為中國古代建筑研究奠定了堅實的科學基礎。
當時,民生凋敝,梁思成、林徽因的野外調查也異常艱苦。他們在一篇調查日記里寫道:“行三公里雨驟至,避山旁小廟中。六時雨止,溝道中洪流澎湃,不克前進,乃下山宿大社村周氏宗祠內。終日奔波,僅得饅頭三枚,晚間又為臭蟲蚊蟲所攻,不能安枕尤為痛苦。”即便如此,他們依然甘之如飴。
時光流轉,到了20世紀末期,在經歷了快速發展、大拆大建后,國內有識之士開始了歷史的回顧與反思:年代久遠的建筑是否都要拆除?什么類型的建筑需要被保留?什么類型的建筑可以被替換?建筑被更替的程度在什么范圍內最合適?如何達到“實用”與“經濟”的平衡?這些問題都需要專業的人士進行評估和研究,這也是開設歷史建筑保護工程專業的原因之一。2003 年,同濟大學成為國內第一所開設歷史建筑保護工程(以下簡稱“歷建”)專業的高校。該專業屬于建筑系下與建筑學專業平行的獨立專業。正如同濟大學建筑系對歷建專業提出的口號——培養專家型的建筑師與工程師,只有在綜合素質與專業性并存的教育下,才有歷史建筑領域不可替代的社會與學術價值。在這樣的背景下,同濟大學對歷建專業的重視與投入可謂有目共睹,從一開始的每年15 人的小班擴大到約 25 人的特色班,之后又加入到同濟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的“4+2”學位系統之中(即本碩連讀,本科4 年,研究生 2 年,連續 6 年可拿到碩士學位。此學位系統并非包括每位學生,有選拔流程),使得學生在職業教育與學位追求上又有了較大的選擇余地,更是縮短了深造的時間。
歷史建筑保護設計領域是目前建筑設計研究熱點之一,也是發展最快的領域之一,國內各大設計院紛紛建立保護設計部門。新聞上曾報道,歐美的建筑工程70% 以上都與歷史街區或歷史建筑有關,這也將是中國建筑行業今后的整體發展趨勢之一。種種跡象都充分說明了歷建專業畢業生的就業前景十分光明。
如今,同濟大學不再是唯一開設歷建本科專業的高校。2014 年北京建筑大學也設立歷史建筑保護工程(本科)專業,并開始招生。從上海到北京,從建筑老八校到建筑行業新銳高校,越來越多的目光投入到這個發展空間極大的專業上,而它在中國才剛剛起步,相信歷建專業以后會輸送出更多的專業人才。